1989年3月29日人民日报 第4版

第4版(国际新闻)
专栏:

  科索沃局势急剧恶化
阿族示威者枪杀警察
内务部决定实行戒严
本报贝尔格莱德3月27日电记者严正报道:今天贝尔格莱德电视台晚间新闻节目里重现了当天科索沃某些城市阿族示威者与警察冲突的情况:空中军用飞机盘旋,街上行着坦克和装甲车,一队队全副武装的防暴警察用催泪弹和警棍驱散示威者。据报道,在今天的冲突中,至少有两名警察死亡,多名警察和示威者受伤。
自3月23日科索沃议会通过塞尔维亚共和国宪法修正案以来,成千上万的阿族人,其中许多是青年、中学生、妇女和儿童为了对修改宪法表示不满和反对,他们不顾已经生效的特别措施以及南联邦主席团的警告,在自治省首府普里什蒂纳、铁托米特罗维察、波杜耶沃等七八个城市连续组织和举行示威游行,其规模和波及的地区不断扩大。示威者从呼喊民族分裂主义口号发展到砸商店橱窗、捣毁汽车、与警察直接发生冲突,波杜耶沃、铁托米特罗维察和普里什蒂纳等城市的示威者甚至使用武器射击警察,造成了流血事件。
今天,科索沃内务部再次发出警告,指出这些以枪杀等最粗暴的方式进行的反革命示威游行,其目标是破坏宪法制度,威胁各族人民的生命安全,任何参与或支持示威游行的活动都是反革命行为,安全机构将对此采取所拥有的一切法律措施。它已经逮捕、拘留了数百名示威者,并根据法律分别予以制裁。科索沃自治省内务部作出决定,自即日起,在自治省范围内实行戒严,禁止集会,禁止进入公共场所,禁止3人以上的活动,并在一定的时间内禁止进入某些场所。决定还规定学校和大学停止上课,剧场和电影院停业,禁止举行文娱演出、体育比赛等群众性活动,禁止集市日。目前科索沃的安全机构和警察部队正加强戒备,密切注视着局势发展。


第4版(国际新闻)
专栏:

  叶利钦当选人民代表
阿尔巴托夫等著名人士落选
新华社莫斯科3月28日电 苏联国家建委第一副主席、苏联部长鲍里斯·叶利钦以89.44%的压倒多数票当选为苏联人民代表。
按照去年12月通过的宪法修正案和选举法,除部长会议主席外,其他政府成员均不能竞选人民代表。但是,叶利钦表示,他宁愿放弃部长职位也要当人民代表,于是参加了莫斯科第一民族区域选区的竞选。在3月26日举行的投票选举中,他击败了竞争对手——利哈乔夫汽车厂总经理布拉科夫。
这次人民代表选举的全部结果将在几天后才能公布,但从此间发表的初步选举结果看,选民投票踊跃,相当一部分知名人士和党政各级负责人落选,其中有苏共中央委员、美国问题专家阿尔巴托夫、《消息报》著名评论员鲍文、著名剧作家沙特罗夫和列宁格勒市委书记格拉西莫夫(仅获15%的选票)、莫斯科市长赛金以及五个州委第一书记。
(附图片)
3月27日,苏联前莫斯科市委第一书记、现任国家建委第一副主席叶利钦离开办公室坐车回家。26日举行的苏联人民代表选举结果表明,叶利钦已当选。
新华社发(传真照片)


第4版(国际新闻)
专栏:

  一个惹人注目的插曲
西德外交部发言人3月25日发表声明,否认布鲁塞尔所传北约已就欧洲短导现代化问题达成一致意见的消息,指出这一消息没有任何根据。这一插曲反映出:美国同西德不仅在短导现代化上仍然意见不一,而且在对苏政策和对欧洲局势的估计上存在分歧。
美苏在中导问题上达成协议并付诸实施以后,美国认为苏联对西欧的威胁依然存在,主张实现短导的现代化,以保持对苏联的核威慑,并借以巩固北约集团,防止西欧在苏联的缓和攻势面前出现离心倾向。但是西德却对此提出了异议,认为在1992年以前西欧的短导现代化不必提上日程。西德与美国在这个问题上顶牛已经持续了相当一段时期。现在美国总统布什正在同他的高级安全顾问们全面审查美国对外政策,其中美苏关系、武器控制谈判、防务政策、未来对常规力量和核力量的要求,是需要研究的重要部分。西德的态度如何,对美国在这些方面制订新的政策意义重大。在这个时候从布鲁塞尔传出短导现代化问题上已达成一致意见的消息,似非偶然。
西德为什么坚持自己的意见,美国《华盛顿邮报》3月18日的一篇报道颇能说明问题。这篇报道说,“正当布什政府还在安排它的对外政策的日程之际,科尔总理的政府却在全力推行一项东欧集团战略。”显然,西德有自己的东方战略。为了实施这一战略,近几个月来西德对向苏联东欧提供贷款支持它们的改革进程和密切双方关系方面干得较为起劲。西德这样做有它的意图。
可是西方担心西德的战略即使取得成功,对西方也未必有利。他们怕西德“迷恋于它今后有可能在中欧发挥作用”,“将来总有一天会脱离西方联盟,在一个中立的中欧集团中扮演先锋角色”。美国一位知名人士甚至提出必须防止叱咤中欧风云的德意志帝国的再现。显然,如果事情向这个方向发展,美国的防务政策和对外政策就要发生很大的转折。美国急于探明西德在短导现代化问题上的意图,原因看来就在这里。
《华盛顿邮报》的报道所引苏联驻波恩大使克维钦斯的话值得注意。克维钦斯说,苏联不希望西德退出北约集团,以免在华约集团引起同样的反应。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现在看来都不希望欧洲出现动乱。在它们看来,北约集团和华约集团的军事对抗气氛缓和了,但是它们都还不愿意走到彻底打破现状的地步。
不过,随着国际形势的缓和,国际政治和国际关系要站在原地踏步是不可能的。在今后相当一段时间内,欧洲东西两大集团内部在政策和国际关系上将有一个调整、协调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美国及其盟国要想在一切问题上像过去那样保持一致,看来是不大可能了。它无疑给布什政府审查对外政策增加了难度。


第4版(国际新闻)
专栏:

  投资过大 经营不善
苏去年通膨率超过8%
新华社莫斯科3月27日电 苏联由于偏重生产资料生产、国民经济投资过大和经营不善,近年来通货膨胀率逐渐上升,去年已达8.4%。
苏联国家计委科研所社会问题、分配关系和居民收入研究室主任什马罗夫发表在今年第13期《经济报》上的文章,首次披露了苏联国民经济消费领域的通货膨胀率:1981—1985年期间年均为5.7%。此后逐年上升,1986年为6.2%,1987年为7.3%。
作者说,合作社产品、黑市商品和劳务的涨价还未统计在内。
文章说,去年居民收入增长8.5%,相当大部分被通货膨胀抵消了。许多地区的居民由于无法从国营商店买到肉和奶制品,不得不买议价商品。同1986年相比,去年苏联人日常生活不可缺的土豆涨价1/3,面包涨价1/4,童装和童鞋涨价1/2。
自经济改革开始以来,苏联企业在自定产品品种和价格方面获得了较大自由,企业奖金增加,合作社收入中用于劳动报酬的部分过大,现金猛增,但反通货膨胀措施没有跟上。
这篇文章主张国家实行保值储蓄并根据通货膨胀率相应增加工资、退休金和社会赡养金。


第4版(国际新闻)
专栏:

  南塞尔维亚
新宪法生效
本报贝尔格莱德3月28日电 记者严正报道:今天上午塞尔维亚共和国议会在萨瓦中心举行三院联席会议,隆重宣布经过修订的塞尔维亚共和国新宪法正式生效。从此,塞尔维亚共和国与南斯拉夫联邦其他共和国一样,成为具有国家主权和宪法主权的国家,在自己的整个疆域内行使必要的国家职能。
塞尔维亚共和国新宪法对1974年宪法的47项条款作了修改,其实质是共和国从两个自治省收回了立法、刑法保护、司法、计划、内务、外交和国防等大权,结束了两个自治省和共和国几乎平起平坐的局面,从而消除了塞尔维亚在实际上分为三个国家或两个自治省也发展成共和国的危险性,加强了整个共和国的统一和团结。


第4版(国际新闻)
专栏:

  危地马拉一监狱犯人暴动
政府正紧急研究平暴对策
新华社墨西哥城3月26日电 危地马拉城消息:危地马拉一所监狱的近200名犯人26日暴动。
暴动发生在距首都危地马拉城以东35公里处的“孔雀”监狱。参加暴乱的犯人在当地时间11点抢走了监狱看守人员的200多件武器。他们要求减刑并迅速审理已拖延3年之久的案件及改善伙食和犯人的居住条件。
事件发生后,警方派代表与参加暴动的犯人代表进行了长达6小时的谈判,但仍未取得结果。为平息暴乱,政府增派了500名士兵包围了监狱,并出动数架武装直升机在监狱上空监视暴动犯人的行动。
新华社北京3月28日电 危地马拉城消息:危地马拉“孔雀”监狱的暴动犯人27日又将6名调解人扣作人质,并要求政府提供飞机使他们飞往古巴。
当地警方说,在这6名新的人质中,有3名是消防人员,3名是红十字会工作人员。
据监狱当局提供的最新消息,到目前为止,暴动犯人共扣押了519名人质,其中大部分是不满6岁的儿童,他们是在26日探监时被暴动的犯人扣作人质的。暴动已造成8人死亡。
目前,政府方面正在研究对策,以迅速平息这次监狱犯人暴动事件。


第4版(国际新闻)
专栏:

  尼泊尔外交大臣强调
内陆国享有过境权
新华社加德满都3月27日电 尼泊尔外交大臣乌帕德亚亚今天强调说,“过境是一个内陆国应享有的权利”,而印度能给尼泊尔提供多少过境点则应是双边协商解决的问题。
最近,印度以尼印贸易条约和过境条约期满而两国未能签新约为由,关闭了其边界过去为尼泊尔提供的大多数过境点,切断了尼泊尔与外界大部分贸易往来线路,并宣布停止向尼泊尔提供石油产品、部分商品等。
乌帕德亚亚于26日前往新德里同印度外长拉奥会谈,但未获成功。
他说,目前尼泊尔的商品只能通过两个过境点进入尼泊尔,人民生活受到了影响,“事实上已经出现困难”。


第4版(国际新闻)
专栏:

  葡共总书记会见宋平
新华社里斯本3月27日电 葡萄牙共产党总书记阿尔瓦罗·库尼亚尔27日会见了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组织部长宋平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代表团。
双方在会谈中表示希望进一步加强中葡两党和两国之间的友好与合作关系。
库尼亚尔总书记向中共代表团介绍了近年来葡共在葡萄牙民主化进程所开展的工作和所起的积极作用。
中国共产党代表团是应葡共邀请于26日晚抵达里斯本对葡萄牙开始4天访问的。


第4版(国际新闻)
专栏:

  蒙古外长启程来华
新华社乌兰巴托3月28日电 蒙古外长贡布苏伦今天离开这里前往北京对中国进行正式访问。这是中蒙两国自1949年10月建交以来,蒙古外长第一次单独访问中国。访问期间,中蒙外长将就两国关系和共同关心的国际问题交换意见,并签署有关文件。


第4版(国际新闻)
专栏:

  英首相出访非洲四国
表示将促进南部非洲和平进程
新华社伦敦3月27日电 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今天离开伦敦,开始她为期6天的非洲之行。她将先后访问摩洛哥、尼日利亚、津巴布韦和马拉维,并在津巴布韦会见莫桑比克总统希萨诺。
撒切尔夫人这次访非将分别同东道国的领导人就双边关系、阿以冲突、南部非洲问题及反对种族隔离等问题进行会谈。
撒切尔夫人在此行前夕曾表示,她将促进南部非洲地区的和平进程,协助召开南部非洲地区大会,以解决前线国家同南非之间的冲突。她在谈到南非问题时还表示,在南非发生积极的变化和曼德拉先生获释之前,她将不去南非访问。她还重申,她要求南非进行全民投票。她认为,这将为南非当局同国内的黑人领袖举行和平谈判铺平道路。


第4版(国际新闻)
专栏:

  法国二百年人口仅增一倍
新华社巴黎三月二十七日电 法国有关部门最近的统计表明,自一七八七年法国大革命以来,法国人口在二百年间已从二千八百一十万增长到五千五百九十九点六万。
二百年来,法国人口出生率从千分之三十七点五下降到千分之十三点八,平均每个妇女从生五个孩子下降到生一点八二个孩子。


第4版(国际新闻)
专栏:

  纽约州垃圾为患 无处存放
耗巨资输往各州 遭到拒绝
新华社纽约3月26日电 (记者雷力利)近年来纽约州垃圾越来越多,致使垃圾存放场地接近饱和状态,造成令人担忧的环境污染问题。
据纽约公共利益研究小组今天发表的一份报告透露,纽约州去年排泻的垃圾总量已达200多万吨,而该州原有的500多处垃圾场却因“货满为患”已关闭了300多处。
该州在别无他法的情况下,只有花费巨资,向周围各州“出口”垃圾。仅纽约市一地每年为“出口”垃圾就需耗费8亿美元。而周围各州也因自己的垃圾存放场地“沟满壑平”拒绝向纽约州提供堆放垃圾的场地。


第4版(国际新闻)
专栏:

  追究“利案”又有新进展
日本文部省前次官被捕
本报东京3月28日电 记者于青报道:东京地方检察厅特别搜查部今天下午以受贿嫌疑逮捕了前文部省事务次官高石邦男。这是检察当局在追究“利案”中逮捕的第13人,也是逮捕的第二个副部长级政府官员。


第4版(国际新闻)
专栏:

  蒙古积极扩大对外交往
本报记者 丹林
3月的蒙古高原,正值风季;按惯例,这不是旅游季节。然而,往返北京—乌兰巴托的国际列车客票,却要提前几周才能订到。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蒙古与外部世界交往的扩大。
蒙古是世界上最大的内陆国家。它虽与100多国建立有外交关系,但长期只与少数国家往来较多,同其它大多数国家交往甚少,因此,世人对蒙古总有一种神秘感。
如今,正如贡布苏伦外长所说:蒙古政府“在确保参与国际社会主义分工的同时,开始实行合理地参与世界经济,尤其是亚洲地区经济联系的方针”。在记者下榻的乌兰巴托饭店,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和实业家、外交家和建筑师进进出出,他们来自美国、西德、英国、捷克斯洛伐克、日本、巴基斯坦……走廊上、餐厅里荡漾着多国语言的韵律,在这种气氛中,人们不能不感受到蒙古扩大对外交往与开放的活力。
当然,与苏联和经互会成员国间的友好合作,过去是、现在仍然是蒙古对外政策的基石。几十年来,苏联与经互会成员国提供的经济援助与技术合作对蒙古的经济社会发展起过巨大的作用。1988年蒙古对外贸易总额中90%是在同苏联及经互会成员国之间进行的。
然而,近年来随着国际关系出现缓和趋势,苏联与经互会国家重点转向国内改革,蒙古与它们的合作关系也出现某些调整。例如,蒙苏商定:驻蒙苏军将在两年内大部撤走;在蒙工作的2.2万余名专家两年内也将撤走75%。经济合作也将由援助为主向合资、合营为主的形式过渡;即使在援助方面也将由“交钥匙工程”转向由苏联提供设备、蒙古自行建造的形式。此外,两国间将完善结算制度以提高经济合作效益。
访问会见中,从中央部委到省县领导人对中蒙关系正常化与发展两国经济合作关系都表现出强烈兴趣。外经部副部长奥托布认为,中蒙两个邻国间发展经贸合作关系前途极为宽广,在开发自然资源加工制造业以及中蒙医合作等方面都大有可为。
与此同时,蒙古还采取积极步骤发展与其它亚洲国家的关系。过去几年中,蒙古领导人或高级代表团访问了朝鲜、印度、日本、尼泊尔、马来西亚等亚太国家,接待了朝鲜领导人金日成、印度总统文卡塔拉曼、老挝领导人凯山·丰威汉的访问,使蒙古与这些国家的双边关系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
1987年,蒙古与美国建立了外交关系。1987年9月,乌兰巴托首次举行了英蒙学者、企业界领导人和政府官员的圆桌会议,探讨蒙古扩大与西方交往等问题。目前,蒙古已开始与英美等西方国家交换学者和互派留学生。蒙古电视台已推出英语教学节目。
蒙古与外部世界的交往在增加,笼罩蒙古的神秘面纱正在消失。蓝天、白云、草场、畜群——迷人的蒙古高原景色吸引着不远万里而来的各国游客,而蒙古也将逐渐加入世界经济合作的进程。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