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9年3月28日人民日报 第7版

第7版(国际专页(社会))
专栏:

  美国上百万黑人成了中产阶级,但仍觉
生活在两个世界
过去20年里,美国进行了一场范围波及整个社会的变革:黑人中产阶级兴起,上百万黑人在经济收入、文化教育水平、生活方式等方面达到了美国一般中产阶级水平。
今天,美国黑人在企业当经理和从事专业技术的人数比10年前增加了52%,有1/3的黑人家庭年收入超过了3.5万美元。黑人在曾把他们拒之门外的公司和商店里,成了总裁或总经理;在过去连选举权都没有的选区,当了市长或国会议员;住进了过去不准黑人进入的市郊高级住宅区,与白人为邻……
无可否认,这些是美国社会的一大进步。然而,黑人中产阶级总感到他们还是“生活在两个世界”里:一个是以他们的学历、才华为衡量标准;而在另一个世界里肤色则似乎仍决定了一切。
贾洛平·吉尔贝特算是出类拔萃的黑人,他毕业于哈佛大学,现任全国广播公司副总裁,1988年代表公司参加了奥运会广播权的谈判。不过,他事业上的成功却解决不了日常生活中像叫一辆出租汽车的小事。一天深夜,他因公务要赶往机场乘飞机,站在交通要道一连招呼好几辆出租汽车,均遭白眼。最后,他不得不打电话求助于他的女秘书。秘书毫不费力在路边叫住了开过来的第一辆出租汽车。原因很简单:秘书是白人,老板却是黑皮肤。
纽约市黑人副市长斯坦雷·格拉松和他的夫人年收入20万美元,8年前,搬进市郊一所高级公寓。至今,他还常在电梯口被白人有意关在门外,显然,这位尊贵的黑人被当成歹徒了。他的妻子在洗衣房,常常碰到白人问她是否愿意当女佣,似乎她的肤色只配听人使唤。
目前,对黑人中产阶级来说,就业问题虽解决了,但在职位晋升或工资待遇上,却碰到不平等待遇;黑人青年凭自己努力虽进入了高等学府,但在享受奖学金的问题上,却不能与白人学生同等相待;黑人去银行申请信贷,常看到银行职员冷冰冰的脸;大商店的保安人员总对黑人顾客投以怀疑的目光,把他们当成“梁上君子”……
诸种更隐蔽的歧视是对黑皮肤带有偏见的条件反射。有的白人认为理想的居住环境、上等的学校、第一流的娱乐场所都是他们的“专利”,吸收少数黑人进入白人生活圈子只不过是一种点缀,不能超过“极限”。还有“白人至上”思想的崇拜者认为白人都比黑人强,黑人无能力领导白人。美国俚语:“白人的冰也比别人的凉”也许正反映了这种心态。
黑人中产阶级的兴起对美国黑人社会也产生一定影响。他们大批离开了黑人集居区,而留在市中心的黑人的各方面条件形成恶性循环。有的黑人担心,黑人中产阶级会被白人同化,而黑人的民族文化遗产无人继承。因此,他们主张办好黑人的传统学校,让黑人孩子学习本民族的文化遗产。不少人纷纷捐款资助改善黑人学校的教学条件。还有人主张黑人企业家创办和发展黑人财团,给更多黑人以就业的机会。


第7版(国际专页(社会))
专栏:

  伊姆斯人人喜
——墨西哥社会保险制度一瞥
本报记者 郭伟成
伊姆斯(IMSS)是墨西哥社会保险委员会的缩写,也是墨西哥行之有效的一种社会保险制度。在墨西哥各地的公益建筑上,人们常可以看到IMSS的字样和一座“雄鹰展翅保护着一位给幼儿哺乳的母亲”的雕塑,这就是伊姆斯的形象。
伊姆斯创建于1945年,是开展医疗保健、文化体育、优抚等社会福利活动的机构。国家规定,每年以相当于全国职工工资总额18%的费用作为伊姆斯的社会保障基金。在基金中,企业支付70%,职工交纳的保障金占25%,剩余5%由国家从财政税收中给予补贴。每一职工交纳的约占其工资的4.5%,而且一人投保,全家受益。国家只需支出有限的钱,职工的支出也不很多,大头由企业出,这样就解决了一个很大的社会问题。现在,墨西哥全国8200万人中,伊姆斯已经包下了3600万人。70年代末开始,伊姆斯的保障范围从私人企业职工扩大到了农村。
目前,伊姆斯在各地拥有1260家初级医院,255家综合性医院、10家全国性中心医院。伊姆斯的初级医院,也称“家庭一体化医院”,除了普通门诊和常规检查外,还负责计划生育、改良水质等卫生保健工作。每个医生分片联系数百户居民,进行预防注射,建立健康档案。大多数常见病都可以在初级医院解决。综合性的医院设备齐全,分科治疗;一般拥有数十张到二三百张病床。逢到重病、疑难病症,便由中心医院收治。伊姆斯中心医院的基本建设与设备也是由保障基金中支出的。它们拥有墨西哥最先进的医疗设备以及一流的医学专家。伊姆斯还与卫生部配合,通过医疗网推行卫生防疫计划。全国建立起8189个卫生委员会,有49633个义务员;每人联系25户居民。
伊姆斯还在全国建立了幼儿园以及文化、体育等社会福利设施。它开办的剧院、文化中心和体育设施一般免费向公众开放。伊姆斯还开设了收费较低的度假村。逢到周末,人们纷纷走出嘈杂而又污染的都市,来到依山傍水的度假村,或登高、击水,或野炊,呼吸大自然的清新空气。伊姆斯还向退休职工发放退休金,今年已经有100多万人领取它的退休金。
墨西哥是一个发展中国家,财力有限,还不可能满足所有的社会需要。但是,伊姆斯通过国家、企业、职工三方集资的办法,积极开展劳动者的社会保障活动。墨西哥舆论认为,它的意义在于国家保护劳动者的权利,企业承认劳动者的权利,而劳动者拥有自己的权利。


第7版(国际专页(社会))
专栏:域外社情

  妇女天地里的男士
本报记者 罗晋标
意大利家庭妇女协会是家庭妇女的群众性组织,目前已有900多名男会员。男人加入妇女协会感受独特。
佛兰科·布鲁诺(男,42岁):“早晨我6点半起床,当妻子和儿子穿衣服准备去学校(儿子上小学,妻子任教)时,我热牛奶,准备早点。他们吃完早点一出门,我即开始准备午餐,同时要让被褥透透气、刷洗地板、用吸尘器吸尘、把该洗的东西放进洗衣机、重新整理床铺……直至11点,我才有时间到卫生间刮胡子。一切都是如此紧张,因为还要去采购。采购完,我12点半回到家里。1点10分我的儿子和妻子从学校回来,他们肚子饿了,我为他们把热腾腾的饭菜送上餐桌。”
卡鲁迪奥·卡斯塔尔多(男,47岁):“我在电子工业部门工作,有两个小孩。算是个业余家庭男人,我认为,家务劳动应当由夫妻分担,谁能多做的还应多承担些。我在家里的时间多,我妻子有固定工作,是个教师,几个月前经过考核当上了小学校长”。
鲁音亚诺·特拉萨蒂(男,核物理学教授):“我从事同步加速器工作,4年前加入了家庭妇女协会,住在一所乡间别墅。我种菜、做饭、缝纫、熨衣服、洗刷、修理,什么家务活都会干。我认为重要的是男人应发现家务劳动的尊严和乐趣,男女可以起同等作用,不会洗盘子的男人和不会拧螺丝的女人,同样使我感到恼火。”
男人返回厨房绝不是件轻松事。布鲁诺先生是出于家庭的需要而当“家庭妇女”的。1980年儿子弗兰切斯科出生,这就提出了夫妻中谁留家里照看孩子的问题。其妻有固定工作,而他自己当时只是从事黑市劳动,报酬又很低,因此别无选择,只能是他留家里。开始时他感到关在家里很别扭,而且在那不勒斯,一个男人从事被认为是女人的工作,马上就会被人瞧不起。果然当他的童年好友在街上看见他买东西时,连招呼也不打,就躲开了。1984年布鲁诺先生从一家商店售货员那里认识了市家庭妇女协会负责人塞蒂米亚·格里埃科,听她讲了许多道理,认识到自己的工作岗位就在家里,并决心为争取社会对家务劳动的尊严的承认而斗争。他加入了家庭妇女协会,人们称他为“家庭男子”,但他更喜欢叫他“家庭妇女”,因为当妇女从事法官和外科医生等职业时,跟男人的叫法是一样的。布鲁诺的经历在意大利家庭妇女协会的男会员中还很有点代表性呢。
意大利加入家庭妇女协会的男人在南方比北方更多,他们中有的是妻子有工作的失业者,有的是鳏夫或与妻子分居的男人,有的是为了得到家庭妇女协会所给予的一些方便,但多数还是为了参加争取家庭妇女的地位和权利的斗争。


第7版(国际专页(社会))
专栏:资料

  全世界死于车祸者一年三十万
近年来,因交通事故死亡人数多得惊人。
据瑞士一家保险公司的调查,世界上每年有30万人死于汽车交通事故。
在美国和欧洲,车祸造成的死亡率为百万分之五十。1973年至1983年工伤事故和汽车交通事故是世界上造成死亡最主要的原因,超过了癌症、心脏病和传染病。
从1985年起,由于开展交通安全教育、改善道路状况、限制车速及经常使用安全带等措施,交通事故的数字明显下降。在欧洲,每万辆汽车的事故率已从1970年的190辆下降到1985年的94辆,同期在日本从403辆减至120辆。
1985年交通事故较少的国家是澳大利亚、瑞士、挪威和丹麦,同年冰岛、南非、奥地利和比利时的车祸则创造了“纪录”。
                    (彦忠)


第7版(国际专页(社会))
专栏:

  苏联“瘾君子”增多
近年来,从苏联报刊上经常可以看到披露苏联国内吸毒现象日趋严重的报道。据苏联《真理报》和其它报刊报道,苏联吸毒者的人数日增,贩运毒品的活动日益猖獗,涉及毒品的案件不断增多。乌兹别克、阿塞拜疆、土库曼、塔吉克、格鲁吉亚、哈萨克、亚美尼亚和克拉斯诺达尔边疆区以及首都莫斯科都不乏吸毒者。无论是在莫斯科的大剧院门口,还是在高尔基大街的地铁中,常可见青年三五成群地聚在一起吸毒。据苏联刑事侦察总局局长潘金警察中将披露,到一九八七年第一季度,苏联记录在案的吸毒者已达十二点三万人,登记过的“瘾君子”有四点六万人,而实际吸毒的总人数远远大于这个数字。
在苏联的吸毒者中,百分之八十是三十岁以下的青少年。据报道,仅莫斯科就发现一千四百名少年吸毒,其中多数是正在中小学或职业技术中学学习的学生。
吸毒已成为当今苏联社会的一大问题。它不仅严重摧残了广大青少年和成人的身心健康,而且使许多人走上了犯罪的道路。据统计,苏联普通人的平均月收入为二百卢布,而吸毒者每月花费少者为三百至五百卢布,多者则达到一千至三千卢布。没有钱,只得采取非法手段攫取财富,给社会增加了不安定因素。苏联平均一年有四千起刑事案件是由吸毒引起的。一些不法分子趁机贩卖毒品,大发横财。
苏联政府继反酗酒斗争后又开展了反吸毒运动。苏联内务部长说:“杜绝吸毒是一项刻不容缓和最重要、最人道的任务”,“同吸毒的犯罪现象作斗争已经被列为内务机关的首要任务”。


第7版(国际专页(社会))
专栏:

双胞胎俱乐部
1985年,民主德国成立了第一个双胞胎俱乐部,每年聚会一次,讨论他们共同感兴趣的问题。俱乐部的双胞胎发展到200多对,还有几个3胞胎的。
图为双胞胎们在韦尔道市聚会的情景。


第7版(国际专页(社会))
专栏:

爸爸,抱抱! 江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