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9年3月27日人民日报 第7版

第7版(国际专页(科技))
专栏:科技纵横

  核能——世界能源开发重点
3年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发生严重事故,震动了世界,在人们的心头留下了阴影。但是,世界核能利用并没有因此而停滞不前,它继续发展,有可能成为下个世纪的主要能源。
    核能发电方兴未艾
自1954年世界第一座核电站在苏联运行以来,核电站技术日趋成熟、运行安全、经济实用,所以各国竞相发展核电工业。1966年后世界核电站装机容量以年平均25.5%的速度递增。据国际原子能机构统计,1987年,有21座新的发电核反应堆投入运转,保加利亚、日本、中国和印度的9座反应堆开始动工建设;1988年又有12座核电站投入使用,从而使世界用于发电的核反应堆总数增加到428座,总发电能力达到309383兆瓦,核发电量占世界总发电量的16%以上。目前,世界上核电站最多的国家是美国,有110座核电站在运转;法国核电站发电量在其总发电量中的比例高达70%,为世界之首。世界核电工业保持着持续发展的势头。
    核电站的魅力
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是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如果从管理和技术上采取严格的安全措施,事故是可以避免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站长乌马涅茨不久前说,现在的技术能够防止事故重演。
核能发电能量大,利用率高,经济效益好。与火电站相比,核电站虽然建设投资较大,但燃料费用低,两者的运行费用不相上下。如果折算每度电的成本,核能发电成本低于火电厂20%至50%。核电燃料的运输远比运输煤炭方便,这能大大减轻对交通运输的压力。核电站还可以生产放射性同位素,供工农业生产和科研使用。特别是,核能发展可以减轻环境污染。气象学家最近的计算表明,如果世界上以煤为主要能源,则会因二氧化碳的增加引起平均气温升高,带来一系列灾难性后果;如果2040年后世界能源过渡到以核能为主,世界气温将逐渐回复下降,改善人类的生存环境。所以,许多国家从战略上着眼,重视发展核电工业。
    下世纪的主要能源
今天世界上正在运转的核电站都是利用铀235或钚239等容易裂变的同位素,通过核裂变反应释放出巨大能量。发达国家目前正在进行新一代轻水堆、快中子增殖堆等不同型核堆的开发。科学家预计,核能工业将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据预测,到2000年,世界核电站的装机容量将比1988年增加约1/3;核电占总发电量的比重将上升到20—30%。这期间,世界能源结构将发生变化。例如,到本世纪末,日本石油需求将大幅下降,而核能需求上升,核电站的装机容量相当于1986年的两倍多;经合组织国家和亚洲的核发电能力至少翻一番。
另外,到2050年,世界人口可能达到100亿,对能源的需求将大幅度增加,而石油、天然气的储量枯竭,煤炭供应减少,改善环境呼声更高,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势必更加重视开发和利用这个污染少又有巨大潜力的核能。联合国国际原子能机构总干事汉斯·布利克斯认为,核能的发展前景是非常令人乐观的,“核能服务于今天,也将深入到未来的生活中去”。
    核聚变研究正成为热点
眼下,发达国家正在研究受控核聚变技术。浩瀚的海洋是核聚变反应的能源宝库,如果把海水中的全部氘用来进行核聚变,产生的能源足够供人类使用几百亿年。所以,核聚变能被誉为地球上的“太阳”。为此,发达国家不惜代价竞相研究核聚变,因为,谁能率先取得成功,谁就将占领核能利用的“制高点”。
核聚变研究已取得重要进展,但它需要巨额的研究资金,需要各国联合攻坚。美国、苏联、欧共体和日本已开始合作从事受控核聚变的研究,设计“国际热核试验反应堆”。有的专家估计,这种反应堆可望下世纪初投入运转。一旦核聚变反应堆研究成功并转入正常运行,这意味着人类在地球上创造了一个“太阳”——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能源,从而开辟了解决能源问题的根本途径。
    世界一些主要国家核电情况
           美国     苏联      法国   
  核电站(座)   106    56      53
  总装机容量(兆瓦)92982  33616   49828
  占总发电量比例  17.7%  11.2%   69.8%
           日本     比利时     加拿大
  核电站(座)   36     7       18
  总装机容量(兆瓦)26888  5477    12142
  占总发电量比例  29.1%  66%     15.1%
注:表内数字截止1987年底,由中国核工业总公司办公厅调研处提供。


第7版(国际专页(科技))
专栏:

  储量多 应用广 效益好
天然气饱含生机
天然气燃烧干净,应用广泛,经济效益好,是一种重要的优质能源。近15年来,许多国家都极为重视对天然气的勘探、开发和合理利用。1979—1987年期间,世界天然气的消费量增长了21.4%。近年来,尽管天然气遇到了来自石油价格暴跌的严重挑战,但消费量仍有较大的增长。1986—1987年期间世界天然气的消费量增长了4.6%,在一次性能源消费量中它是增长较多的一种。
当前,天然气储量在1万亿立方米,产量100亿立方米以上的国家和地区共有26个,其中包括中国。苏联天然气的储量、产量、消费量和出口量均居世界第一位。美国的产量和消费量居第二位,西德是管道输送天然气的最大进口国,日本仍然是液化天然气的最大进口国。发展中国家天然气的消费量也在继续增长。
近年来,苏联新制定的能源政策要求近期内大力用天然气来取代减产的石油。苏联天然气产量连续几年增产,按折算的油当量计算,1985年苏联天然气的产量已超过石油,石油与天然气产量的比值为1∶1.08。由于苏联大力发展天然气,日益趋向于依靠天然气,预计1990年苏联一次性能源的生产构成将发生重大变化,天然气的比重将达到37.9%,成为苏联的主要能源。
由于世界石油价格下跌,进口石油在美国石油总消费量中占的比重将由1986年的32%增加到1990年的50%左右,这将对美国能源供给安全和合理利用国产能源产生巨大的冲击。美国出于对能源供给安全等各种因素的考虑,在其能源政策中强调用国产天然气来代替进口石油。
近年来,世界各国在勘探天然气资源方面有新的突破。苏联科学家发现了非常规天然气,即天然气水化物(固体天然气),在鄂霍次克海、黑海和日本海等都取得天然气水化物岩心。不久前,美国和加拿大公布了在其大陆架地区有巨大的天然气水化物储量。同时,天然气勘探技术的进展,为开采致密岩中的天然气提供了条件。所有这些都扩大了世界天然气的资源及其地理分布。国外有些科学家认为,21世纪将是天然气大发展的时代。


第7版(国际专页(科技))
专栏:科海拾心

  艾滋病疫苗人体试验
第一个注射艾滋病疫苗而存活的人,已呈现出对病毒的免疫反应。这个人是法国医生丹尼尔·扎格瑞。
1986年11月的一天,扎格瑞医生划破自己的皮肤,注入他研究的一种艾滋病疫苗。他应用基因工程技术,将一种艾滋病病毒与天花病病毒组合后制成疫苗。然后,他把这种疫苗渗入体内,试一试他自身免疫系统是否受到感染。
注射第一种疫苗后两个月,奇迹出现了。这位法国医生通过血液检查发现,这种组合病毒制成的疫苗,能够引发一种强有力的细胞传递的免疫反应,从而使他体内产生了极强的艾滋病病毒抗体,使他的免疫系统不受复发感染,以控制病毒的蔓延。迄今为止,他的身体尚未出现不适反应。他为攻克艾滋病而献身的精神受到广泛的赞誉。
法国国家肿瘤研究院的研究人员说,研究工作的下一步是,给黑猩猩接种疫苗,再使它们受艾滋病病毒感染,观察它们是否有免疫能力。
目前,许多国家加紧研制艾滋病疫苗。英国决定给艾滋病疫苗研究以战时权力。伦敦圣斯蒂芬斯医院已研制出一种艾滋病疫苗。据《泰晤士报》去年报道,这种艾滋病疫苗是以叫做HGP—30的人造蛋白为基础制成的。研究人员说,在第一批志愿者身上进行试验成功后,将在容易感染艾滋病毒的人群如同性恋者和滥用毒品者当中进行更为广泛的试验。
1988年,美国一位医生试制成一种艾滋病疫苗,并在9个可能发生艾滋病的人身上做了试验。其后,他又对54个已感染艾滋病病毒的人进行试验。结果,这些人没有发展为艾滋病患者。
这位医生认为,该疫苗对艾滋病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这种疫苗可以模拟抗体反抗已经形成的艾滋病病毒,包括向人体内注射已经被杀死并经过放射处理、剥光其蛋白质外皮的艾滋病病毒。科学家们认为,如果这项研究进展顺利,这种疫苗的性能可以趋向稳定,人体注射这种疫苗后,将会产生一种专门破坏艾滋病病毒内部结构的抗体,从而将这种病毒杀死。
专家们估计,再过几年的试验,艾滋病疫苗可望用于临床实践,从而有力地遏制艾滋病病毒的传播。


第7版(国际专页(科技))
专栏:研究与探索

  海面会持续上升吗?
近年来,许多科学家发出警告:人类正面临着海面持续上升的危险。根据去年十一月世界气象学家汉堡会议分析:由于近年来人类大量燃煤、烧油,各种气体逸入大气,从而产生温室效应,到二十一世纪中叶,全球平均气温将升高摄氏二至四度,而气温升高将导致两极冰川融化,从本世纪末到二○五○年,世界洋面可能上升四十至一百四十厘米。
这对人类来说将是一场灾难。众所周知,世界上三分之一的人口和多数大城市都分布在海岸地带及大河河口地区,世界三十五个最大的城市中有二十个地处沿海。如果世界洋面上升四十至一百四十厘米,那么,一些沿海城市就会被海水淹没。这是关系到全人类生存的重大问题。
不过,有些科学家并不同意这种悲观的预测。他们认为,温室效应虽会使大气气温升高,两极冰川融化,但在冰川融化的过程中,又会吸收大量热量,这样又会使地球气温降低,抵消温室效应的增温;此外,由于大量燃煤,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增多,同时尘埃亦同步增多,这样就能起到阻挡和反射阳光的“阳伞效应”。温室效应、阳伞效应以及冰川融化导致的地球降温,使得地球大气的温度处于动态平衡状态,所以,世界洋面不会有大幅度的上升。
不管理论上怎样解释,但据实际测量,世界海面在最近一百年(一八八○年到一九八○年)内,已经上升了十到二十厘米,导致了全球性的沙质海滩被海水吞食。世界海面究竟会不会持续上升,至今仍是个谜。
              (《科学画报》供稿)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