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9年3月21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副刊)
专栏:

  海市茫想
梅苑
去年秋季,山东蓬莱的海面上出现了海市蜃楼,有人摄制了录像。但电视镜头只是一闪,看不真切。
不久以后,在“蓬莱仙境摄影展”上看到了两幅海市的照片。我面对这两幅珍贵的照片端详了很久,思绪也如同那蜃楼一样缥缈起来。
蓬莱是海市容易出现的地方。宋哲宗年间,苏轼调任登州刺史,在这里只呆了五天。据他说,因为他虔心祈祷感动了上天,海市特地为他出现。他写了一首长诗《海市》。也许是此公故弄玄虚,也许是真的有这一番巧遇,不去管它,诗是写得很好的。“东方云海空复空,群仙出没空明中。荡摇浮世生万象,岂有贝阙藏珠宫?”他不相信海上真的有什么空中楼阁,认为不过是浮世生出的幻影,不能不说是一种高明的见解。诗的敏感的触角往往能够跑到科学的前头,这就是一例。
1982年秋,我登上了蓬莱阁,心想要能够看到海市该多好。但远看海天相接,一派清空,近看惊涛拍岸,飞花溅雪,连一点海市的影子也没有。嵌在墙上的石刻,有东坡手书《海市》诗,还有“海不扬波”四个字。这四个大字是鸦片战争时某守官所书。甲午海战时,日舰发炮击中“不”字,裂痕赫然在焉。看到这裂痕,观赏海市的雅兴索然了。曾写诗道:“碧血如潮百战多,赢来大海不扬波。炮痕试剥苍苔看,敢放承平入醉歌!”
这一回,看的虽然是照片,却真的看到了。海市,原来是这个样子的。好像隔着一层薄薄的雾,远望一处高大的城堡,或者一处深邃的楼阁。外部的轮廓看得分明,连檐角都可以辨认,可轮廓以内一色青黑,什么也看不清楚。说不定那里面陈设着斗大的珍珠、丈二的珊瑚,罗列着龙肝凤髓,还有饮一杯就寿逾千春的美酒;说不定那里面正在宴饮,青鸾白凤,群仙毕至,玉萧金管,天女飞回;然而也说不定那是来自天外的飞行器,里边住着智能很高的外星怪物,谁知道呢?
海市是怎么回事?在古人看来是很神秘的。《埤雅》说:“蜃,形似蛇而大,腰以下鳞尽逆。一说状似螭龙,有耳有角,背鬣作红色。嘘气成楼台,望之丹碧隐然,如在烟雾。高鸟倦飞,就之以息,喜且至,气辄吸之而下,今俗谓之蜃楼”。你看,蜃原来有角有耳,背生红毛,是形似大蛇的一种海怪,蜃楼原来是它嘘气而成的,是它捕食飞鸟设下的圈套。海里有的是鱼,但不知为什么非捕食飞鸟不可。这故事奇异还带着几分恐怖,多有意思!假如有谁捕到这么一只池养起来,让它吐出楼台供人观赏,准会哄动全世界。可惜科学已经证明,海市蜃楼不过是光把陆地上某一处所折射到海上的幻影,实在扫兴。美丽的神话传说,被弄得扫兴的事,不止这一件。
好在科学不但能使幻影破灭,还能够把幻影变成实体。记得我那次登蓬莱阁曾写过一首词,发出在海上建筑一处海市公园的奇想。现在看来,这想法还是太狭小了。我的诗的翅膀总是超不出凡鸟所及的范围,这也许是我总写不出好诗来的缘故吧。
把思想放开去,几十年,几百年,几千年,人类会在海上和海底建造起巨大的城市,会在外层空间建造起太空城,在月亮上建造起环山饭店,在冥王星上建造起大剧院。人们也许可以居住在太平洋深层的住宅里,午饭在月亮上吃,晚上到冥王星上去看戏。建造一个海市公园犹如芥子,算个什么?连海市也显得狭小拙劣,只能算是小摊上出卖的低档工艺品了。那时候如果我还在,一定要重新写一首诗,写成铺天盖地的条幅挂在珠穆朗玛峰上。如再练上1000年,我的诗笃定会超过李太白;字,也会超过王羲之的。
在人生的道路上浮现着许多海市的幻影,在人类发展的道路上也浮现着许多海市的幻影。切不要责怪它们荒唐诡异,也不要责怪迷恋幻影的人幼稚可笑。正是这些幻影诱导着历史前进。但要小心,有的幻影是蜃气化成的楼台,要想跑过去拥有这楼台,却不免葬身海怪之腹。
               1989年3月于北京


第8版(副刊)
专栏:美学杂俎

  雷同与混淆
——技术美学随感
徐恒醇
苏联电视剧《命运的捉弄》是一出喜剧。热尼亚在除夕老同学的聚会中,因醉酒而被误送上驶往列宁格勒的民航客机,使这位主人公把列宁格勒当作了莫斯科。于是,在误会中热尼亚成了“第三者”,在爱情的纠葛中展开了不同气质和精神力量的角逐。这种剧情的构思所以能够成立,正是基于现实中存在着建筑环境和家具用品的雷同。几乎在每个城市都有同一模式的建筑群,同样的街道名称,同样的门厅,甚至连家具和门锁都是雷同的。因此,住在莫斯科第三建筑工人大街25楼12号的热尼亚,才可能把列宁格勒第三建筑工人大街25楼12号娜佳的住所误当作自己的家。这当然是一种艺术的虚构。但是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由于建筑和物品样式的雷同所造成的混淆却屡见不鲜。
产品对人不仅存在实用的和审美的功能,而且还存在认知的功能。在产品构成的人工环境中,人们是通过周围物品的造型取得认知定向的,并由此而决定自己的行动。人们在接触和使用物品之前,首先遇到的问题是,“这是什么?有什么用?”对于个人所占有或专用的产品,人们还得通过不同的标志和特征区分出它们的所有关系,才能避免产生混淆。
产品通过造型因素直观地唤起人们的一定意象和概念,这就是产品向人们传达信息的途径,由此产品才能实现它自身的认知功能。造型作为传达信息的手段,构成了一种形象化的符号系统,它是产品与人直接“对话”的一种语言,称为产品语言。产品利用产品语言来传达它的功能含义,不用诉诸文字的说明就可以使人把握它的用途和使用方法。此外,产品造型还具有象征意味,可以传达出与社会文化相关的多种意义,并给人以不同的想象和情感的激发,使人获得审美的感受。因此,产品使用功能和审美功能的发挥,首先要依据于产品的认知功能,依靠产品造型所直接传达出来的各种信息。
《庄子·外物》中曾指出:“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这里已经包含了我国古代符号观念的萌芽。筌、蹄、言与鱼、兔、意之间存在一种表征物与被表征物的关系。在产品造型与它的精神功能之间,也存在这种语言和意义的联系。现代语言学和符号学的产生,为我们研究产品造型提供了分析的手段。
产品造型的独特性可以成为某一产品特有的标志,给人以强烈的印象。著名设计师雷蒙·勒维为可口可乐设计的瓶子,以其独特的形式风靡全球。然而,产品造型的变化也要考虑到消费者的认知和接受能力,使产品语言具有可理解性。工业化生产,由于受模具等的限制,产品一般都是大批量的,然而随着结构和工艺的改进,在款式和档次上不断开拓,可以适应于不同消费者的不同需要。有的国家一年就可以推出几千种手表的款式,每个季度都要改变一次产品的造型。这就进一步减少了那种千篇一律的雷同和不分彼此的混淆现象。


第8版(副刊)
专栏:品书札记

  别是一番滋味
李泽厚
海天万里归来,朋友们告诉我,这里有“鉴赏热”:出了多种中国古典诗词的鉴赏辞典,都是大厚本,定价不低,销路不坏。男学生、女学生、中小学老师们、退休干部们……在此物价猛涨、生活不易的时日里,却居然常常要去买一本。
我始而大为惊奇,继而欣然快意。谁说传统一下子就被扔掉了呢?反传统的激昂檄文声犹在耳,为什么倒像一阵吹过的热风,传统却仍然如此强劲地存留在这么多买书人的具体选择中呢?难道是因为在相当快速地迈向现代金钱世界的热闹洪流中,人们又非常愿意去回味一下那宁静美丽的一片冰心却仍然忧伤无端的古典田园牧歌?去再一次寻觅、温习、拈量那剪不断的纯洁无暇的人间情意?从而,以获取某种心理平衡、人生补足或者在此会古今于一瞬中又“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
当然,也许根本不是这么回事,人们买《鉴赏》,完全出于某种实用目的:通过考试以换取文凭,便于讲课以节省准备,如此等等。但是,不管是哪种情况哪种目的,是雅人逸致还是世俗算盘,如有高手,对这些古董金书,从形式到内容,从情感思想到词藻文章,加以评点,予以阐释,发其底蕴,使读者或因之而引动共鸣,或因之而锐敏感受,或因之而触发联想,或因之而其它其它,……总之,“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从而对那个以相当遥远却又仍一脉相通的古典情感世界增添一层情意兴趣,不也算一件很好的事情吗?这不正是在建筑一个虽世代相沿却不断积累更新的人类的情感本体么?尽管“诗无达诂”,艺术形象永远大于评论语言,尽管读者可以完全不同意甚至反对这些鉴赏评说,但以“意在言外”著称的中国诗文传统中增添一些不同的解说评论,又有甚么不好呢?何况,对那许多已经不大熟悉古文辞的年轻读者来说,它至少有解释表层字义的功用吧。
拙作《华夏美学》曾认为,“(中国文艺)集中把情感引向现实人际的方向,便不是人与神的联系,不是人与环境或自然的斗争,而是父子、君臣、夫妇、兄弟、朋友、亲族、同胞……这种种人际关系,以及由这种种关系所带来的种种人生遭遇和生活层面,如各种生离死别(“送别”便是华夏抒情诗篇中的突出主题),感新怀旧、婚丧吊贺、国难家灾、历史变故……,被经常地、大量地、细腻地、反复地咏叹着、描述着、品味着。人的各种社会性情感在这里被交流,被加深,被扩大,被延续。华夏文化之所以富有人情味的特色,美学和文艺所起的这种作用不容忽视。”即使是高扬寂灭的佛学禅宗渗入之后,也“总是空幻中仍水天明媚,寂灭下却生机宛如。具有禅意美的中国文艺,一方面既借自然景色来展现境界的形上超越,另方面这形上境界的展现又仍然把人引向对现实生活的关怀。这进一步扩展和丰富了心灵……”。
我不知道这些论断(也许是武断)能不能在手头这本由燕山出版社出版的《古代诗歌精萃鉴赏辞典》里得到某些印证?在异化恐怖笼罩着的现代人生中,在非理性冲动被格外礼赞的文坛今日里,中国古典文学的这种人生情味人世温馨,究竟应该看作保守逆流呢,还是可以充当某种有益于人世健康的补充剂料?我不敢断言,也不必去“断言”。
我大概可以说的只是,中国古典抒情诗词,一如殷周青铜礼器、宋元山水画幅,放在世界文艺史上,是完全不必自惭形秽的。它们将是全人类的珍宝。  
                   1989年2月于北京


第8版(副刊)
专栏:

  白纱巾
刘斌夫
在成都,遇见一位从拉萨来的姑娘
当蓓蕾初绽的时候
枝头上堆了一场雪
珠峰上托起一轮霞光
江花里升起一桅红帆
在大盆地中央的曦微里
刚听到东海的初潮
西部高原太阳城的使者
已告知春晨的来临
白色纱巾
是呈献给太阳的哈达


第8版(副刊)
专栏:美术欣赏

  生活的赞歌
王春立
打开《张克让速写》集,喧嚣沸腾的矿山,铁臂林立的海港,纵横交错的林场,立即闯入眼帘。这里有现代的节奏,雄伟的旋律,炽热的激情和浓郁的生活气息。在克让的笔下,无论是葛洲坝的工程,还是绍兴的水乡,都像一缕缕春风,无不使人精神振奋,荡气回肠。这些作品,以神取形,物与神游,奏出了现实主义的乐章。
北宋著名画家郭熙在《山水训》一文中曾经指出,若要“夺其造化”,必须神于好,精于勤,饱游饫看,历历罗列胸中;换句话说,就是要学养扩充,流览淳厚,经历众多,取形精粹。总之,要深入实际观察、分析所画的物象,而后进入创作过程。
克让的速写,都是用钢笔画的。他的画面,单纯凝练,有着丰富的表现力。在构图上,删减拨要,概括其质,装饰性很强;在处理所画各种物象的关系时,力求画面明晰,保持能力的平衡。所谓“明晰”,是指在画面上黑白分布恰当。如做到这一点,需有较高的艺术造诣;而克让,则得益于他的深厚的版画基础。


第8版(副刊)
专栏:艺文谈片

  广告用语的用法
王焰
说起“广告”,就想起景阳岗下挂着“三碗不过岗”酒幌的小酒店,这个酒幌所以叫人难忘,是由于它用语极其精练并结合了景阳岗的地方特点。
这就是中国语言的独特魅力,用语不像西方人那样繁复和冗长,却能精确概括。到过绍兴的人,谁都能记住绍兴酒店的对联:“小店名气大,老酒醉人多。”十个字那么富有诗意,酒店的悠久和酒的名气不须再说明了。
广告,就是要广而告之。要达到此目的,就必须讲究用语,太长和太平淡了人们都不会记住。这样看来,以中国语言做广告可谓是用其所长了。
现在却出现了一个怪现象。外国人在中国的电视上做广告反而能符合中国人的语言习惯,有的还巧用汉语成语,“车到山前必有路,有路就有丰田车”,有了前一句,后一句就让人难忘了。而我们自己却往往弄出点让人哭笑不得的广告用语,诸如什么“威力牌洗衣机,够威够力”,这“够威”是何意?还有什么“男牛皮鞋、女牛皮鞋”,也许我孤陋寡闻,只听说过牛分公母,不曾知道何时牛已有“男女”之分?
电视语言是说明画面的,所以在使用上要讲求精练,但万万不是让人们违反语法乱简练一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