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9年3月20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副刊)
专栏:七味书谭

  吉语和春联
黄苗子
春节过了,大家忙乱一阵,无非彼此说几句中听的话,互相祝贺。去年、前年的祝语,多是“恭喜发财”;今年,大家似乎对发财的狂热略减,“恭喜发财”的呼声不怎样令人兴奋了。是否在“高温”之后必然经过一次“冷却”来调整,然后才能再跃进到一个较不盲目的高潮?这且不去细说,但今年春节“发财”声浪比过去“降温”,这个现象却似乎是民意的温度表。
偶读明代冯梦龙《笑府》,记载唐时有个叫夏侯彪之的新昌县令,他“下车伊始”,就干了两件“大事”:第一件是叫几个“里正”(保甲长)来问:“这里的鸡蛋一文钱买几个?”里正忙说:“一钱三个。”县太爷就拿出一万铜钱,叫里正买三万枚鸡蛋,并说:“不忙要蛋,你们都让母鸡孵去吧。”几个月后,三万鸡蛋变三万头鸡,县太爷又下令把鸡全卖掉!于是县太爷的口袋便舒舒服服装进了30万。第二件又是找里正,问竹笋一文钱买几枚?里正答:“五枚。”夏侯老爷又拿出一万铜钱叫里正买五万枚竹笋。告诉里正,这竹笋他不忙吃,就让种在地中。到秋天竹林成片,一根竹卖价10文钱,又把50万钱进了口袋。自然,夏侯大人这一年,的确就“恭喜发财”了。
古代“官倒”,由于缺乏现代化措施,电脑信息、银行外汇、飞机火车都没有,就只能赚三五十万个铜钱,倒来倒去也只有鸡和竹笋,因此今天看来,他的心狠手辣也只是“小儿科”。何况第一,他还花本钱,第二,总算有利于生产。
然而,老百姓对于这种“发财”,是绝不“恭喜”的。所以,“发财”该怎样去发?“先富”的应是哪些人?都应当慎重反思,才不致于胡乱“恭喜”。反思,是要冷静地推敲一下现实。
元初周密《癸辛杂识》续集中,记盐官县学教谕黄谦之,过年时门口贴了一副春联:
宜入新年怎生呵
百事大吉那般者原来“怎生呵”、“那般者”都是元代皇帝谕旨中常用的白话字眼,大意是“怎么咧”和“就是了”。这副对联本来还算实事求是,不像一般春联那么刮浮夸风,可是由于这位黄教谕在春联上摹仿“圣上”的口气,被人告了一状,给罢了官。


第8版(副刊)
专栏:

  海之点滴
鲁藜

海啊,海啊
湛蓝的海,墨水般的海
给我一滴
我就能写一首诗
    二
在北戴河
我走遍海滩
找不到一枚彩贝
却拾到一片晚霞
    三
蓝铃花开在山上
像蓝色星星
是深情的眼睛
是海之魂的结晶
    四
沙滩上
乱堆着各色各样服装
人们都赤身在水中
分不清谁是长官,将军,
 平民,和尚……
    五
从珠光闪烁的水中
不时溅出晶莹的欢笑声
博大的海淹没人间一切
 等级概念
高邃的苍穹一视同仁
    六
她仰卧在金沙上
让颠狂浪花吻她的足踝
她好象穿着玻璃衫
陶醉在阳光的摇篮里
    七
人在名利场
变得目光如豆
人在海水中
又找到珍珠的童心
    八
我走遍天涯海角
跋涉千山万水
曾想寻找一顶桂冠
却拾到一片晚霞
            1989年3月8日


第8版(副刊)
专栏:

  也谈名片
郭振亚
去年印的100张名片已经用完了。新年伊始,感到这劳什子有必要再印100张。当我和印刷厂交涉时忽又迟疑了:去年,名片上的头衔印了4个,今年印几个呢?赵相如同志在其《无字碑与名片衔》(见1988年12月22日《人民日报》)中说:名片上的头衔印了“好几行”,“葡萄似的一串串”,“半瓶酒晃荡”,“酸气大发”……我是否需要避避“酸气”,删掉这一串串“葡萄”呢?
赵相如同志在其大作中,对武则天的无字碑颂扬了一番,笔者对此也不打算否定。但武则天毕竟是知名度非常非常高的武周王朝的女皇帝,倘若别人也都以她为榜样,在自己的坟堆前竖一块无字碑,那么留下的除了石头还是石头,我们的史书上也就不可能有许多文情并茂的碑记了。
赵相如同志除推崇武则天外,又在其大作中赞扬了叶楠、邵燕祥、黄宗江等人的名片,那些名片的确别具一格,简洁明快,一目了然,或在名字前只写作家,或在名字前留下一片空白,好则好,但一般人恐怕学不了,因为这三个同志在文艺界的知名度也是较高的。倘若我是巴金,那么我的名片上也可以只要名字和住址,在今天,稍有文化的人有谁不知道巴金呢?他的生平、作品、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都有详尽的介绍、分析、评价。再进一步想象,倘若我是一个国家的总统或总理,那么,我连名片都不用印了,因为他们的社交常常都是事先安排好的,并有许多政府要员陪同。
再回到赵相如同志提到的黄宗江的名片上。赵说黄宗江印有两种名片:“对国人的名片上只有黄宗江三字”,“用于外事的名片上,赫赫头衔好几个”。为什么他印两种名片?赵相如的文章没有解释,我想原因很简单,国人大都了解黄宗江的情况,所以名片上没有必要作介绍。而外国人就不一定像我们这样了解黄宗江了,所以黄宗江也没有像赵相如主张的那样只写上名字。我不知道“赫赫头衔好几个”是不是如同赵相如同志讽刺的“葡萄似的一串串”?
名片的目的在于社交时自我介绍,与陌生人接触,双方名片一递,立即就可以知道相互身份以及你我各有哪些方面的特长,这样,也就便于找出双方都感兴趣、都能理解的话题,不致见了音乐家谈微积分,见了生产队长而大谈原子物理了。名片上的头衔缀的多,选择话题的范围也就更广泛。
我们不是武则天,也不是名作家,所以在印制名片时,不妨把你的头衔多挂上几个,哪怕像“葡萄似的一串串”,反正印刷厂也不根据字数多少来收费,充分利用名片的空间,给别人多一点了解自己的机会,何乐而不为!不印头衔的“精练甚至空白,留给人以想象思索”只能是名士的专利。一般人如笔者之流,名片上留下的空白,给别人的除了空白还是空白,哪会有什么“深长和悠远”呢?
经过反复琢磨,我的名片上还是挂上4串葡萄。


第8版(副刊)
专栏:大地

  瓷都的蓝天
程关森
一片蓝天,难得的一片蓝天。窗明几净,难得的窗明几净。
我从历史走来,一天走了1700年。
在西市区的枫树山盘龙岗,我看到了“水碓粉碎,辘轳成型,太阳晒干,松柴烧窑”的古窑瓷。窑边堆的全是八寸见方的松木劈柴。老艺人告诉我:瓷胚要经过1300度的高温才能成瓷,烧一窑瓷得要费几窑的柴。那时古窑密集在“北吃昌江水,南吃南山松,中吃宜陶土”的湖田一带,村村陶埏,处处窑火,万杵声响,火光烛天。南山松烧光了,便向里伸延,从浮梁、赋春、高砂,一直到安徽的屯溪、祁门,绵亘数百里,公路上大道旁,堆的都是为景德镇古窑群提供能源的八寸见方的松木劈柴。1712年,法国一位传教士在给教会的信上这样写道:“到了夜晚,景德镇好像是被焰火包围的一座火城,又像一座有许多烟囱的大火炉。”试想想,这座火城,这座大火炉,一年要烧多少树,要毁多少林!
以煤代柴,应该是一个历史性进步。我从古窑出来,到达号称“景瓷之母”的为民瓷厂。这是1958年公私合营后国家投资兴建的以煤和重油为能源的日产瓷3000万件的大厂。在20万平方米的厂区,见不到一块松柴,只有几根高达数十米的烟囱直指苍天。烧煤的烟囱黑烟滚滚,烧重油的烟囱灰雾漫天。如果站在制高点眺望,这个只有几平方公里的市区竟密布着623个烟囱,号称600条乌龙乱瓷都。这623条乌龙,一天到晚要吐出多少黑烟喷出多少毒雾我不知道,我只知道,这个在我国陶瓷史上堪称一颗灿烂明珠的瓷都,成天看不到白云,看不到蓝天。天是沉重的,地是灰黯的,人是窒息的。走在街上眼里有沙,看人也是模模糊糊的呢。
景德镇和鞍山、本溪、马鞍山被称为全国四大大气污染区。有人说过,鞍山的麻雀全是黑的,景德镇的树叶没有绿的。这都可能有些夸大。我亲眼见到的,作为街道绿化树的法国梧桐叶面上常积一层黑灰是真的,刚擦得锃亮的皮鞋一上街就糊上一层尘土是真的,到市区转过一圈回来鼻孔里能抠出一指头黑灰是真的,除莲花塘一隅净土外,其他地方不敢张开肺叶作深呼吸也是真的。
窒息,窒息,难忍难堪的窒息!当我从窒息中走出,来到距市区十里的华风瓷厂,我才算得到了解脱,深深舒了一口气。眼明了,耳聪了,茶几是洁净的,窗户里透进了明媚的光。我看到了太阳,看到了白云,看到了蓝天。在阴霾笼罩的瓷都,这是多么难得的一片蓝天呵。
华风正风华正茂。它专门生产出口青花瓷。投产不到三年,工人平均年龄只有24岁。它不烧柴,不烧煤,不烧重油,只烧煤气,而以煤气作能源的(这在景德镇是第四代能源)瓷厂,在我国还是第一家,在远东也是第一流的。
从柴、煤、重油到煤气,历史老人用缓慢而沉重的步履走过了1700年。其中创造了多少奇迹,又作出了多少牺牲。在用松柴作能源的年代,是以毁灭绵亘数百里的原始森林作代价的;在以煤、油作能源的年代,是以破坏生态环境、损害人的健康、缩短人的寿命为代价的。只有到了以煤气为能源的华风时代,人们通过火的艺术既获得瑰宝又获得健康,这颗璀璨明珠才能拭除身上的灰尘而显出光华四射的光彩。
目前,华风仅此一家,蓝天仅此一片。瓷都人告诉我,作为省重点工程的焦作煤气厂已兴建了五年,不久就可向全市各家瓷厂输送能源煤气了。要不了几年,阴霾将会全部驱散,祖国瓷都的上空必然会出现一望无际的辽阔无比的蓝天。
呵,瓷都的蓝天,人们翘首以盼的蓝天!


第8版(副刊)
专栏:山川风物

  “仙人画”
敢峰
北京怀柔水库平淡无奇,景致却美。去年为改一部书稿,在水库的南岸的宽沟住了三个多月,每天晚饭后都要偕同事们到水库边一游。一则散心,二来观景,三是捡石头。捡石头成了我们业余生活中的一种乐趣。
怀柔水库有一种石头很奇特,石上有“仙人”作“画”,或似山水,或似人物,或似树木花草,我戏称为“仙人画”。在我捡的石头中,有一块酷似用素描画出的古代将军,头盔、面孔、披风栩栩如生,名之为“仰天长啸”;有一块酷似黄山的“梦笔生花”。还有一块更为奇绝,近看是一幅泼墨山水,远看是一位穿大衣的老人,吕君说很像齐白石,我开玩笑地说要在石头上找出白石二字来。谁知石不负我,果然在右上侧找到了,似字镌山岩上,举座惊讶,笑语不绝。吕君捡的有一块实在令我羡慕,石略成呈方柱形,其中有一面俨然是山水条幅,上面还有三行题款,唯字不可辨。我下决心花了几个中午的时间,顶着烈日到发现该石的附近一带沟壕中去找寻,却再也感动不了“上帝”,大概是嗔我心贪了。周君捡的有春(花)、夏(松)、秋(菊)、冬(梅)四景。王君也捡了几块颇好的。一时间,我们同去宽沟的人,男的,女的,老的,少的,除了一二人岿然不动外,大都不同程度地加入到捡石头的行列中来了。如果把捡得的佳石办一个小小的展览,还是挺有点意思的。
石头虽多,河滩和水库边遍地皆是,但要捡到好石头也不容易。100多个黄昏,再加上有时中午不睡觉,仅走路就有几百里,经过万中挑一、百中挑一、十中挑一,最后也就筛选出那么几块,但毕竟这是石中的精华啊!石头也是一种文化,可以喻德,可以寓情,可以观赏,可以神游其中。有些美石,如寿山、青田、鸡血、巴林、端石、龙尾等,还可用来治印、琢砚和雕刻其他工艺品,将人类的文化融注其中,流传久远。至于石碑雕刻,于历史与书法流传关系尤大,则更是东方古代文化之载体了。


第8版(副刊)
专栏:艺文谈片

  “散步”的意境
李慧之
“散步”是一种自由的境界。
美学家宗白华是一位崇尚“散步”的美学家。一九五七年,他写了题为《美学的散步》一文,在娓娓诗意中,揭示了诗、画艺术的美学意蕴;一九八一年,他又以《美学散步》为题,编辑出版了他的美学、艺术文集,进一步构筑了他超然淡雅的美学风格和情调。
深隐其中的崇尚也许是不显然的,但毕竟实实在在让人感到了他的深刻固执的追求。他固守着“散步”的淡泊,他在淡泊的“散步”中品味人生的三昧。
宗先生似乎只是自言自语地对自己说:“散步是自由自在的、无拘无束的行动,它的弱点是没有计划,没有系统。”“散步的时候,可以偶尔在路旁折到一枝鲜花,也可以在路上拾起别人弃之不顾而自己感兴趣的燕石。”
是的。默默地走,平静地走,轻松地走,尽兴地走,坦然地走。无意其它,无顾其它。只要走着,思索着,寻着,美就会发现,鲜花就会发现;即使有时发现的只是被人丢弃的“燕石”,只要“自己感兴趣”,那“燕石”又何尝不是一种足以自得的收获呢?
“散步”的人生的确平淡无奇,但却也不失为人生选择之一种。“散步”的意境是平宁而富于诗意的,是广远而深沉的。也许,只有那些拥有着充分心灵自由并且甘于其中寂寞的人们,才可能真正选择“散步”的路,才可能真正于“散步”之中完成人格的铸就……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