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9年3月19日人民日报 第7版

第7版(国际副刊)
专栏:

  宇航城巡礼
盛世良
苏联宇航事业也在改革,过去同国防工厂一样保密的宇航员培训中心现在不仅让外国记者参观,而且从3月起将对外国游客开放。记者前天到莫斯科东北38公里的这个中心,亲眼目睹了“星城”的奥秘。
    位于地面的轨道联合体
陪同参观的是培训中心主任克利穆克,据这位上过太空的少将介绍,星城始建于1960年,经该中心培训并已上过天的苏联宇航员有67位,其中19人两度游环宇,17人三次上太空,贾尼别科夫5次登天,其余的都只升空一次。
星城共有13栋房,3500居民,只供飞船指令长等军人宇航员及家属居住,文职宇航员都住在莫斯科。
克利穆克先领记者参观由“和平号”轨道站(长15米、外径4.1米,重20吨)、“量子”实验室(长7米,外径4.1米,重12吨)和两艘飞船串联成的轨道联合体模型。这个模型的尺寸、设备、色彩都同目前在轨道上的实物一模一样。太空人上天前就在地面把操作演练到得心应手的程度。克利穆克在这36米长的庞然大物前同记者合影时说,很快要把另外两个新的实验室送上天,同目前在太空飞行的联合体作“丁”字形对接。
    失重与超重
记者被领到深12米,直径23米的圆柱形水舱外。透过舷窗可以看到,太空人索洛维约夫和谢列希罗夫正在3名教练引导下,练习进出轨道站,把绞接式太阳能电池板拖出舱外打开。动作优雅,不慌不忙。
一位博士研究员已坐在离心加速器长臂顶端的舱内。待记者一到,实验室主任一按电纽,加速器便呼呼地转了起来。记者问:“他受得了吗?”主任说:“放心,这只3倍于重力,太空人训练时最高达10倍,而且还要准确地完成各项操作。人类经受过的最大超重是1.5秒的21倍!1975年4月5日宇航员拉扎列夫和马卡罗夫起飞时,火箭出故障,应急系统起动,降落舱弹回地面,两人已昏死过去。康复后,他们还上过天。”主任指指还在驱动的加速器说:“这家伙能造成30倍的超重,人在这种情况下必死无疑。”
    在太空人餐厅吃点心
太空人在轨道站吃的是3000大卡一天的航天餐。面包半寸见方,一口一只,10只一包。汤是浓缩的,用开水稀释,牛排和肉饼等固体食品则加热后食用。克利穆克对记者说:“肚子饿了吧?”随即领我们到星城餐厅吃点心、喝咖啡、果汗、夹肉面包、馅饼、果料蛋糕……果然吃得很考究。
接着,记者还参观宇航博物馆。最初,由于起飞座椅体积有限,宇航员身高上限为1.72米,体重上限为75公斤。第一名太空人加加林短小精悍,身高仅1.64米。现在体重上限80公斤,身高不限(波兰太空人高1.91米)。带反光面罩的白色太空作业服引起了记者的兴趣。这套衣服重85公斤,大部分由金属构成,但袖子和裤腿可伸缩,以备不同身高的人使用。穿着时由背部的长方形门钻入,门上是生命维持系统,可供在开放宇宙中活动6小时。去年12月,由于机械故障,苏法宇航员用了5小时57分才完成作业,再过几分钟氧气即告尽,真悬!在太空作业时,作业服向阳面温度达140℃,背阴面为-140℃,但作业服内总是25℃左右。太空人每天要穿8—9小时的紧身服,以弥补失重状态下缺乏的大气压力。自从发生宇航员在纯氧中衣服着火的惨祸后,纯氧舱内穿的都是石棉服,在80℃的纯氧中不会自燃。
    1000万美元一张票
克利穆克对记者介绍,外国人想上天,先要用半年时间进修俄语,用2年从事各种训练,其中必不可少的有飞船和轨道站上的维持生命系统、应急自救系统、迫降后的生存本领,不论迫降在非洲莽林还是北极冰原,都要能存活1—2天,以待救生人员赶到。轨道站上的设备,要完成的科研任务,都要事先演练。当然,有的外国宇航员任务较轻,如越南人和阿富汗人学习一年飞两圈就回来了。
“宇航是赔钱的买卖吧?”记者问。
“不尽然,”克利穆克说。“一枚火箭二三百万卢布,飞船成本七八百万。印度为让飞行员上天付了750万美元,因为仅两年培训即要200万美元,离心加速器的耗电量不下于一座小城市,训练失重除了在水舱,还要用大型货机。苏联接受一名外国宇航员一般要1200万—1500万美元。美国人登月计划耗资200亿美元,但是,而由此获得的新技术值2000亿美元。”
美国一位流行歌星已几次申请,想出1000万美元,请苏联宇航总局让他“搭便车上天。”
苏联从3月起组织外国游客作航天旅游,包括参观星城。有了新思维,宇航同经济毫不冲突的。


第7版(国际副刊)
专栏:

  石楠,不屈的象征
士平
日德兰半岛是丹麦本土最大、最神奇的一块土地。
北欧的夏天日子长。太阳升起来了,与挺立在远处的风车恰好齐腰。金黄色的阳光洒落在绿色的田野、青砖红瓦的村庄和纵横交错的公路,给这块大地抹上一层迷人的色彩。
汽车顺着西海岸的长堤向南奔驰。几分钟前满目清秀的田园风光换成荒芜的景色。沙丘在眼前跳跃着,连绵不尽。沙丘上下,野草丛生,也有星星点点的野花。在较为平坦舒展的地方,偶尔能看到正在吃草的牛羊和茅屋。
我一直靠窗坐着,渐渐因单调乏味而感觉有些倦意,恰在这时,远处绿色中蓦然地现出一片深红色,宛如天上彩云落在人间,接着又是一片,又是一片,终于把绿色完全挤走,只剩下一片红,在阳光的照耀下,红得耀眼,红得像火。
“那是什么?”我惊讶地问。
“石楠。”有人回答。
“石楠!啊,这就是石楠么!这就是丹麦朋友说起过的那种特殊的野草么!
古时,日德兰是块贫瘠荒芜的土地。丹麦人的祖先在这里出现的时候,那里只有沼泽和石楠荒原。
18世纪丹麦诗人卜里池曾对石楠荒原作过这样的描绘:
棕色的石楠原野是我的家,
快乐的童年烧掉荒原的苦闷;
我轻步走在黄色的沙土上,
起伏的沙堆是整个童年的伙伴。
我觉得无花的原野美丽无比,
棕色的石楠荒原宛如伊甸园;
我希望有一天静眠在那里,
加入到祖先的行列中间。
浪漫的诗人把荒原比作伊甸园,但是他的祖先无法靠荒原生存。他们披星戴月,开垦田地,决心改造荒原。春天他们播下种子,也播下希望。谁知庄稼不长,却铺天盖地长满了红红的石楠。石楠具有令人赞叹的生命力。它喜欢生长在沙土上,石砾堆里,有它的地方,就很难有其他植物。年复一年,石楠以它倔强的性格一次又一次破灭人们千辛万苦编织起来的美好希望。他们被激怒了,发誓要和这种桀骜不驯的野草决一雌雄,于是在日德兰半岛上出现过一场奇特的人草之战。一群意志坚定的人和一种不甘屈从的草同样为了生存展开了殊死的较量……
上次在日德兰,到西海岸之前我一直没有看到石楠草。在东海岸、在半岛中部和其他地方到处都是无垠的田野、满坡的牛羊和优雅的风车构成的日德兰特殊田园风光。在中世纪,日德兰就已是欧洲的一个粮仓,而今也依然是出口占很大比重的丹麦农业和畜牧业的一个重要基地。我那时还以为石楠早已绝迹了呢!
然而,在西海岸我见到了它。它依然像传说的那样红红火火地生长着。也许那是为了给历史作一个实物注脚;也许那依然是为了展现它不屈的性格。
车窗外石楠草原仍在延伸,我得说石楠不屈的性格和顽强的生命力确实值得赞美。


第7版(国际副刊)
专栏:国际副刊

  塞岛旅游潮
陈封
旅游浪潮猛烈冲击地中海东部的塞浦路斯岛国,去年的游客总数达到110万,几乎是该国人口的一半。例如渔村圣纳帕近几年的经历可以说已到了传奇性的程度。
不知什么原因,这个只有1000多人口的小渔村附近的一片海滩忽然被欧洲来的度假者看中了,由最初的几百名游客很快地增加到去年的20万人。海滩上拥挤着穿“三点式”泳衣的嬉水女郎和晒太阳的老老少少,一大批迪斯科舞场、纪念品商店和酒吧间雨后春笋般地出现了。长年过着简朴生活的渔民从来没见过变化如此迅速的世界。蜂拥而来的外国客人迫使他们决定搬家。
渔民们离开了曾生活几个世代的村庄,撤退到一个小山脚下另建新村。他们并不是逃回他们原来的旧生活圈去,而是投入旅游服务行业,去获取比捕鱼更高的经济效益。去年外国游客在这片海滨地区消费了1.5亿美元,已使一些以前只乘渔船和牛车的村民拥有了自备的高级小汽车。
设有1.3万张床位的数十家旅馆已以最快速度建立起来,5年前曾是静谧的海滨现在已成为喧闹的市镇,说着不同语言的瑞典人,丹麦人,挪威人,德国人和英国人熙熙攘攘半裸地到处游逛,随处是通宵营业的舞厅和酒吧。靠外国游客发了财的塞浦路斯人兴高采烈,一位老渔民感叹:“人太多了,钱太多了,声音太嘈杂了,吵得我晚上睡不了觉。”
旅游业给塞浦路斯带来可观的收入(约占全国总收入1/5),政府既喜且忧,喜的是财源滚滚来,担心的是管理跟不上似乎有些失控的形势。所以各级政府官员都在加紧熟悉新事物,例如圣纳帕海滨休假胜地最近已开办了一个爱滋病防治中心。


第7版(国际副刊)
专栏:

  神奇的药瓶盖
柯谱
保护瓶中药物不受潮、燥、光、尘等污染,保持瓶中药的药性、功效在一定时间内不减弱,这大概是药瓶盖子诞生以来的“千年一贯制”用途吧?也有人幻想赋于它更多更大的功能,诸如古希腊神话和古印度传说中都曾有过一个小小瓶盖把一个海中魔力无边的恶鬼巨妖盖住的故事,但那终究只是“天方夜谭”罢了。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当代人已研制出一种能记录服药信息,帮助医疗的神奇药瓶盖子。
据外电报道,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有家开发微型包装电子技术的公司,目前推出了一种被称为“服药监视装置”的神奇药瓶子。它能自动记录下人们开瓶时间、取药数量、敞瓶时间、盖瓶时间。此盖虽奇而不神。只是在瓶子盖上安装了一个“超微型信息处理机”。“微机”把服药情况记载在“服药卡”上。病友复诊时,必须将此盖一并交给大夫。医务工作者把这盖子连到电脑的终端上,屏幕上立即会再现出服药全过程。医生据此复诊,极大地提高了疗效。这是它的功劳之一。
更重要的是,此盖可以提醒病友按时按量及时服药。这对懒于服用者,对浪费者,尤其是对服药常失误者大有教益。
据美国官方一份调查材料:在长期服药的人中,竟有百分之四十五的患者不能遵医嘱,胡乱服用,危及生命的高达百分之五左右!另外百分之五十五的病友服药详情不得而知。为此,当局不仅一再大声疾呼,还在改进措施上颇动了一番心计,“微型服药自动信息处理装置”就是其中佼佼者。它一问世,立即引起医药界高度重视,一些专家把这种神奇的药瓶盖子誉为“药瓶盖子上的一场革命”!


第7版(国际副刊)
专栏:

  死蜂报警
如果你被黄蜂或蜜蜂蜇了,为避免发生更不愉快的事情,请不要“啪”地一声拍住它。美国佛罗里达州的农业实验室的学者们经过多年的工作,成功地分离出一种化学化合物。这种由死掉的昆虫尸体分泌出来的化合物能使所有离其不远的“亲属”得到警报而处于攻击状态。如果此时有不速之客光临,已收到“报警信号”的昆虫们就会蜂拥而上,保护自己的“家园”,狠蜇周围的所有动物。因此,你可能受到更多的伤害。    
               鲍跃


第7版(国际副刊)
专栏:

  马背为家
位于东南太平洋中以巨人石像闻名的智利复活节岛现有居民约为2000人,其中土著已不足500人。但岛上各种马儿却多达5000余匹,人均有马1.5匹。
这里的胎儿,随母腹在马背上“胎教”,不少婴儿诞生前几十分钟还在马背上“徜徉”,幼儿刚刚学步,父母兄姊就扶他(她)上马,马背成为孩子们的“乐园”,到处是名副其实的马背学校。求偶择婚,以马术定终身;婚嫁迎娶,以马匹为馈赠;出殡送葬,由马匹作运载工具。
            柯敏


第7版(国际副刊)
专栏:

春到雪融草木知 〔苏联版画〕


第7版(国际副刊)
专栏:

以书为桥 [美国漫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