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9年3月16日人民日报 第7版

第7版(国际专页(政治))
专栏:政情背景

  美巴对话后中东和谈形势
朱梦魁
近几个月,以美巴对话为契机,中东和谈势头空前活跃,国际社会积极调解促和,为通过和谈解决中东问题带来了希望。
    阿以双方的和平构想
阿拉伯方面:主张召开联合国主持下的、由安理会5个常任理事国和阿以冲突有关各方面其中包括巴解组织参与的中东和平国际会议。坚持以土地换取和平的原则,即以色列撤出1967年以来占领的约旦河西岸、加沙地带、戈兰高地和黎巴嫩南部地区,西岸和加沙地带在联合国限期托管期间实行公民投票选举,继之建立的独立的巴勒斯坦国与以色列和平共存。最近,阿拉法特还表示,巴解组织愿意同以色列在中东和会召开之前直接谈判。
以色列方面:表示愿意与任何阿拉伯方面直接谈判,但反对召开中东国际和会,继续拒绝与巴解组织接触。为摆脱被动处境,以色列竭力对美欧施加影响,诋毁巴勒斯坦国,试图遏阻巴解组织的外交突破。沙米尔还提出西岸有限自治和不完全撤军的“和平倡议”,但立即遭到巴解组织的反对。
在阿拉伯方面公开承认以色列的生存权利之后,以色列仍坚持敌视巴解组织和反对建立巴勒斯坦国的立场,这是中东和谈进展缓慢的主要障碍。
    苏联向美国提出挑战
美巴对话的实现,进一步增强了美国介入中东和谈的能力,但苏联不甘心美国独揽中东事务。中东和谈的新形势促使苏联立即调整对中东的外交策略,并在从阿富汗撤军之后,立即派外长谢瓦尔德纳泽游说中东,决意与美国共同充当中东和谈的调解者。谢氏在中东抛出的新建议拓宽了苏联与阿以双方的联系渠道。苏联还以中介大国的姿态分别与巴、以双方在开罗探讨和谈的具体争议。此举表明,苏联已经疾步迈入中东事务的圈内,正与美国展开充当中介的竞争。
美国当然不会让苏联在中东跟它平起平坐,布什表示,苏联在中东只能起“次要作用”。这表明,苏美在中东的新一轮争夺已经开始。
    西欧力争发挥作用
中东局势的动荡或稳定直接关系着西欧的利益。西欧对该地区采取着有别于美国并逐渐与之拉开距离的立场。近一个时期,西欧推动中东和谈的积极姿态,令人瞩目。
几乎与美巴对话同步,欧共体组成了包括前任主席、现任主席和下任主席的“中东委员会”。西欧分别向阿、以双方做工作,以早日促成中东国际和会。西欧表示,通过镇压西岸的巴勒斯坦人来维护以色列的安全,绝非长久之计,敦促沙米尔政府与巴解组织谈判。西欧与以色列的歧见,使以色列越来越感到国际压力的沉重。阿拉伯方面普遍欢迎西欧的立场,并希望通过西欧推动美国。
    和平之路的艰难开拓
早日缔造中东和平,是阿拉伯民族和犹太民族的渴望。但延续几十年的阿以冲突及其后果构成了战后最复杂的地区冲突,因此要把和平的梦幻变成现实,显然是件艰难的事业。目前,促成中东和谈的外部因素已经具备,但对于解决阿以冲突的实际问题,诸如以色列撤军的时间和范围,巴解组织的代表权,以及未来西岸和加沙的法律地位等,阿以双方仍各执一端。
今后中东和谈能否取得突破,关键取决美国的立场和以色列内部的变化。民意测验表明,以色列国内55%的人希望与巴解组织达成和平协议。近来,以色列国内和平运动大有突破政府禁锢之势。埃及等国曾多次敦促以色列“不要错过中东和平的班车”,但沙米尔至今仍坚持认为“时间在以色列方面”。
当前,和平的机会对阿以双方是均等的。和平之路的早日开拓,有赖于阿以双方共同珍惜和把握和平的机会,如果以色列当局一味拖延,只能使自己在政治上更加被动。


第7版(国际专页(政治))
专栏:人物春秋

  励精图治 重振欧洲
——记欧共体执委主席德洛尔
姚立
从外表看,雅克·德洛尔个头不高,老眯缝着眼,谈吐平淡,少有激情。跟那些叱咤风云的政治家相比,他也许显得太平常了。然而,就是他,几年前当旧大陆充满悲观情绪之时,走马上任,担任了欧共体执委会主席。短短几年,他就以建设统一市场为杠杆,重振了欧洲的士气,使旧大陆出现了虎虎生机。有人认为,他有可能成为继让·莫内之后对欧洲建设贡献最大的不寻常人物。
自学成才 德洛尔1925年7月20日生于巴黎。在法国,要步入仕途,多半得经国立行政学院、高等师范学校或理工学院等名牌大学。德洛尔却与此无缘。他高中毕业后,进入法兰西银行当了一名小职员,操其祖父和父亲的旧业。不过,他并没有放弃学业。他白天工作,晚上到银行的高级研究中心上夜校,学习经济与法律,深夜还秉灯苦读。他靠这股钻劲获得了经济学学士,并通过十几年的实际工作,成了一名无可争议的金融和经济学家。银行小职员出身的德洛尔最后却以教师的身份登上了培养高级管理人才的摇篮国立行政学院的讲坛。
德洛尔在政治上属社会党。1981年社会党在法国执政后,他出掌财政部,被公认为法国当时最能干的部长。
“拚命三郎” 跟他共过事的人说,他工作时像“拚命三郎”。担任欧共体执委会主席后,他每天8点半到办公室,12个小时后才离开。他每天都以极快的速度阅读大量文件,因此得了个绰号:“巨鲸”。他一年要乘坐180次飞机,出访、开会、游说……近几年,执委会打印的讲话稿有9600份,其中大部分出自他口。这种紧张的工作节奏自然要累及合作者,他的一位同事说:“他没有什么嗜好可以占去他的时间,周六也照常工作,幸亏星期天他要去作弥撒……”他是个虔诚的天主教徒。但从教堂回来,他往往又一头扎进工作里。他的夫人遗憾地说:“我们已和电影院告别了,尽管他很想去。”
“欧洲先生” 他1985年任主席时,欧共体面临严峻挑战:资金匮乏、科技发展缓慢、经济结构改革步履维艰、失业率高。德洛尔上台不久,便提出1992年底建成统一大市场的目标。他为此奔走呼号,斡旋于12个成员国之间,终于征得了它们的同意。去年初,布鲁塞尔特别首脑会议经过38小时的“马拉松会谈”,又一致通过了一项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德洛尔计划”,为实现统一大市场扫清了障碍。会议结束后,德洛尔于凌晨两点出现在记者们面前。感情内向的德洛尔的脸上露出了微笑。因为他取得了一场“决定性的胜利”。
去年6月的欧共体汉诺威首脑会议是德洛尔所难忘的。晚上,首脑们举行过传统的“炉边会晤”,把他叫到炉边,他们请他继续连任执委会主席。这样,德洛尔就成了欧共体30多年来第二位任期超过4年的主席。
如今,“欧洲衰落”的议论已为之一扫,整个世界都在谈论欧洲大市场建设,在谈论“欧洲虎”的跃起。所以法国著名的《方位》周刊选他为“1988年新闻人物”,称他为“欧洲先生”。
一个普通人 德洛尔生活简朴,不事张扬,尤其讨厌那种近乎表演的政客作风。他最乐意的是跟当年那些工会朋友在一起。
德洛尔酷爱自行车赛,非常熟悉那些著名的赛车手,他多次到现场观看,跟观众们一起高喊“加油”。他还是个爵士乐爱好者。不过,他女儿谈起爵士乐就摇头。
据说他有点专断,总认为自己对。可是话又说回来,或许也正是这种坚定的自信心使他能赢得事业上的成功。他是个政治家,也是个普通人。
(附图片)
图为德洛尔和他的夫人玛丽。


第7版(国际专页(政治))
专栏:国际政治

  小国“大”风波
陈封
在瑞士和奥地利之间的阿尔卑斯山区,有个风景如画的富裕小公国,叫列支敦士登。全国土地面积仅160平方公里,人口2.7万,人均收入是欧洲各国中最高的,没有失业者。50年来,列支敦士登一直由两党联合执政,实行永久的中立政策,与世无争,国内承平,犹如一块人间乐土。
前国家元首佛朗西斯·约瑟夫亲王1938年登基,直到1984年才让位于其子阿达姆。约瑟夫亲王在50年代就主张妇女有参政权,但迟至1984年才在全民投票中被通过。现任国家元首阿达姆就对他的臣民慢节奏的办事作风不满,他说他父亲曾建议实行新税律,拖了几十年至今仍无下文。
这个世间稀有的宁静小国最近竟发生了一次政治风波,闹得举国喧腾。实际上,这场风波起因于一件小事。亲王家族藏有500幅17世纪法兰德斯画家鲁宾斯的作品,如果全部出售,可使亲王家族成为世界级豪富。但是老约瑟夫亲王不愿出售,而建议建造一个博物馆,展出他的收藏,让人民共赏。
关于博物馆的地址选在何处和由谁出钱修建,在两党代表组成的15人议会里,迄今争论不休,无法解决。阿达姆亲王只好下令解散国会,决定今年3月举行大选。现在每天晚上街头总聚集着一群群的人聆听进步柏格党或祖国同盟党员在博物馆问题上互相攻击对方的激烈言论。这是列支敦士登公国50年来从未有过的政治热潮。
大多数列支敦士登人的思想都比较保守,愿意深藏在群山之中,与世隔绝。但是阿达姆亲王的思想却较开放,想要说服他的臣民同意列支敦士登加入联合国。他说通过联合国组织,国家的主权和利益更能得到保障,也可使国际社会不再误认为列支敦士登是逃税者和其他犯罪分子的避难所。可是这一意见并未受到人民的广泛支持,理由是加入联合国太费钱,还会使他们的国家卷入国际纷争之中。虽然阿达姆亲王表示愿意捐献一部分所需的费用,但也难以改变民众的顽固态度。所以,这个比建造博物馆问题更大的国家大事,按蜗牛爬行的速度,还不知要拖到哪年才能解决。


第7版(国际专页(政治))
专栏:多棱镜

  由参议院否决托尔提名看——
一场“重量级拳击”
李文政
华盛顿前几天传出的消息,新鲜热辣。美国参议院经过六天辩论,最后投票否决了布什总统提出的国防部长人选约翰·托尔。消息传开,朝野震动。一位评论家说:“这犹如一场重量级冠军拳击赛,当比赛结束的铃声摇响之时,双方已鼻青脸肿、遍体鳞伤、鲜血淋漓。”在评论家眼里,拳击对手与其说是纳恩与托尔,倒不如说是国会与白宫。
布什总统深知,欲展鸿鹄之志,没有国会的合作是不行的,尤其是当共和党在国会只是少数派的态势之下,合作更为重要。所以,他上台伊始,就向国会伸出了“合作之手”:他在就职演说中表示奉行两党政治、搞好白宫与国会的关系;在就职后的第四天就会见参、众两院领袖,积极主动,亲近国会。民主党人众议院议长赖特投桃报李,向布什送了两样据说是他爱吃的东西:一瓶辣酱油和一罐炸肉皮。一时间,“非常热烈欢迎总统”的“融洽”气氛飘逸于国会与白宫之间。
然而,这和谐气氛竟没能维持几天。去年十二月十六日,布什总统提名托尔出任国防部长,参议院反对声一片。白宫与国会的不和谐于是又被抖了出来。
布什总统一直推崇托尔的干才。参院发难,总统表示“不撤回提名”;军委会否决,布什表示“要斗争到底”,称托尔为“最佳人选”;直到参院投票前两天,布什还称参院对托尔的指责“纯系子虚乌有”。可参院不理这一套,酗酒、私生活不检点,与军火商关系过密,一古脑儿地压在了托尔身上。恐怕最令人心灰意冷的是参议院最后表决那一幕了:“四十七票赞成,五十三票反对,约翰·托尔出任国防部长的提名未获批准。”参议院毫不留情地向白宫头上浇了一瓢冰水。托尔向隅,白宫悻悻,大势已去。白宫希望这只是乍起的西风,挫折是暂时的。
按照美国宪法,“立法权皆出于国会”。国会对内政外交都具有重大发言权。国会力量增长之日,就是总统权力紧缩之时。美国历史不乏这种此消彼长的先例。从富兰克林·罗斯福起,到肯尼迪这段期间,总统拥有绝对权力,国会几成“橡皮图章”。尼克松以来,白宫竭力维系这一传统,可先有“水门事件”弹劾,后有“伊朗门事件”的审讯,白宫已大不如前了。今日,与总统正面冲突,让托尔吃闭门羹,国会影响似达到一个顶点。
托尔退归林里,布什总统业已提出新人。这未必是国会与白宫“重量级拳击赛”的全场终了,倒可能是第一轮结束后的稍息。看来,在民主党占多数的国会与共和党掌握的白宫之间,这种“拳击比赛”终了的铃声恐怕还没有最后摇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