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9年3月15日人民日报 第7版

第7版(国际专页(经济))
专栏:外国经济动向

  印度经济在调整和改革中
华碧云
印度自1980年实施经济调整、改革以来,9年中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年均达5%,大大超过了前30年平均3.5%的水平,1988年高达8.4%。除了风调雨顺的因素,这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印度经济调整和改革的成就。
印度经济调整和改革的主要内容是:
一、经济发展战略由片面优先发展重工业转向农轻重协调发展。印度政府从农业人口占全国人口75%、农业产值占国民生产总值近40%这一基本国情出发,首先确立农业的优先地位,增加农业投资。在第五、六、七三个五年计划期间,农业投资分别占国家投资总额的21.9%、25%和21.8%。灌溉面积占全国耕地面积的40%。化肥施用量和农业信贷也都大幅度增加。这些措施增强了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尽管连续3年的干旱使印度的粮食减产,但全国没有发生大的饥荒。
工业发展重点由钢铁、重型机械转向能源、电子、纺织和化肥等部门。能源投资逐年增加,1986—1987年度石油产量达3048万吨,煤炭产量为1.658亿吨,电力达1876亿度。能源短缺现象已明显改善。
拉·甘地总理强调“要用新科技把印度带入21世纪”。一项“革命性”的措施就是使电子工业赶上先进国家。近几年印度的电子工业年平均增长率为40%,其中计算机增长达50%。为促进计算机软件的出口,政府颁布了一系列措施。
二、在经济体制上从过去强化国营经济转向更多鼓励私营企业。私营投资在全部投资中所占的比重已由“五五”计划期间的45%上升到“六五”计划期间的47%,在“七五”计划期间达到52%,超过了公营部门。同时在国营企业引进竞争机制以提高效益。去年通过的政府与企业《谅解备忘录》给企业以更大的自主权。一些国营企业也正在试行职工入股和参加管理。
三、加强对经济的宏观管理,在实行赤字财政政策的同时控制通货膨胀。1980年以来由于非发展开支扩大、对邦的拨款增加和中央税收分成下降,印度政府的财政赤字激增。“七五”计划期间预计财政赤字总额达1400亿卢比,而头四年赤字已达3148亿卢比。为了避免财政赤字过大引起通货膨胀,印度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一是控制货币投放量,加强信贷调节,注意货币供应量的增长速度不过多地超过国民收入增长率。二是制定面向供应的物价战略以保持物价基本稳定。对生活必需品和重要工业原料实行双重价格。三是有选择地控制投资规模,主要控制会导致工资上升、商品供应紧张的投资。1981—1982年度至1985—1986年度,印度的通货膨胀率平均为6.8%,1987—1988年度发生严重旱灾,通货膨胀率也只有10.4%。
四、加速对外开放。印度把利用各国官方和国际机构的经济援助作为利用外国资金和技术的主要渠道。近4年中援印财团对印度的援助共计162亿美元。1985年拉·甘地访问苏联和1986年戈尔巴乔夫访问印度,印度从苏联获得34.5亿美元的经济援助,超过过去30年中苏联对印度经援总和一倍。在对外贸易方面,印度还努力促进出口以改变长期实行进口替代所造成的严重逆差状况,但是由于印度企业的效率较低一时还难以适应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目前出口状况还很不理想。
印度的经济调整改革是有成效的,但也面临一些困难,突出的是财政状况日益恶化,此外政治上也受到部分既得利益者的反对。这使印度经济改革的速度受到影响,但是印度改革的方向是不会逆转的。


第7版(国际专页(经济))
专栏:世界经济

  日本人的吃穿用
日本人绝大多数都吃“和食”,吃西餐也是吃日本化了的西餐。他们选择食品的主要标准是:方便、优质、软食、少量。很少大吃大喝。宴会上也不大肆挥霍。
美国产的米多,价格比日本便宜;美国的柑桔也比日本的好吃。但日本政府为保证本国农业发展,硬是不准进口,以致与美国形成强烈的贸易摩擦。
日本人在举行仪式时喜着“和服”,保留自己的民族风格。平时穿西服,但都根据自己人民的体型和爱好由本国精心制造。当然皮鞋愿买意大利产的,那是因为穿起来更觉舒适结实。
日本人对日用消费品讲究新、奇、精、巧及个性化。一般说来,他们都喜用国货。不戴高档的进口手表。一些成年人也戴廉价的儿童表。最近几年,日本人在国外设厂,在当地生产,产品运回本国;或者从亚洲“四小”进口便宜货。
日本的吸烟者绝大多数都吸日本产的七星烟,抽进口烟的不多。平时无敬烟习惯。
日本人用香水愿买“法国造”,那是因为它香味纯正而持久。日本人买外国货总要图个实惠。日本人绝大多数人喜欢日本歌曲节目。日本青年追求国际结婚的较少。
日本人很注意节约,多余的钱就存入银行。政府和群众团体为发展储蓄规定了一系列便民、利民的制度和办法。
                          (钟和)


第7版(国际专页(经济))
专栏:

  “千岛之国”经济缓慢复苏
孙国远
有“千岛之国”之称的印度尼西亚,土地肥沃,资源丰富,气候宜人。70年代以来,靠石油和天然气的大量出口(占全部出口额的70%以上),印尼获得了较快的经济发展(1974—1983年年平均增长率达7%以上),被联合国列为中等收入的国家。但自1982年以后,由于石油价格下跌,使过分依赖石油出口的印尼经济陷入困境。到1985年,经济增长率只有1.9%。1986年的国际收支赤字比1985年增加了一倍,达45亿美元。由于生产萎缩,失业问题日趋严重。1985年,处于失业和半失业状态人数已超过2500万,失业率居东盟之首,达20—30%以上。为走出谷底,1986年以来,苏哈托政府果断采取措施,对印尼经济进行了一系列调整。
首先,调整贸易结构,增加非石油产品出口。出口的项目以木材、橡胶、咖啡、水泥、化肥等农副和工业产品为主,并大力发展养虾业。1987年,印尼非石油和天然气出口收入90.54亿美元,比上年度增长34.5%,预计1988年度可达113亿美元,比1987年度再增长25%以上,基本上弥补了因石油出口收入减少带来的损失。
印尼加工制造业基础原来就比较薄弱,加上外国投资少,发展比较缓慢。近两年来,为安排新增劳动力就业和扩大出口创汇、减少外贸逆差,印尼开始大力发展加工制造业,以优惠条件积极吸引外资,实行减免关税政策,以保持加工制造业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1988年,印尼加工制品产值比1987年增长了7.2%。
此外,为压缩基本建设工程,政府全面削减财政开支,其中总统批准的建设项目削减29%,各部委批准的建设项目削减66%,国家机关经费削减64.3%,国防开支削减7.9%,教育经费削减10.9%。
同时,提高进口关税、规定进口限额、限制向进口私商提供贷款,对外国贷款的数量也进行了控制。鼓励私人资本在中小企业投资,发展民族工业,开辟就业领域。国内投资1987年头10个月比上年同期增长89%,1987年批准的外资比上年增长71%,达14.9亿美元。
通过上述努力,目前印尼经济正处于一个缓慢复苏的过程中。1988年的经济增长率达3.8%。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1989年可望实现4.5%的指标。1987—1988年度的预算赤字亦由上年度的5亿美元减为2.6亿美元,通货膨胀率也已由两年前的9%降至5%。
但是,印尼经济在趋向复苏的进程中仍面临严峻的考验。目前印尼外债515亿美元,据世界银行估计,到1989年底,将达536亿美元,今明两年又是印尼还本付息最高的年份,估计1989年的还本付息额将达80多亿美元,占外贸出口收入的35%,大大超过20%的安全系数,一些有识之士认为,这将对今后印尼的经济增长产生不利后果。
此外,印尼人口过多,每年都要有200万年轻人进入城市劳动市场,而国家能够提供就业的机会则很少。这些问题都会时时困扰这个千岛之国的现在和未来。


第7版(国际专页(经济))
专栏:

  房价创纪录 店主获暴利
美国一座拥有92个居室的豪华旅馆正在待价而沽,据说可售1亿美元,平均每个房间售价将高达100万美元,创下了旅馆房间售价的世界纪录。
这座名为贝尔埃尔的旅馆位于加利福尼亚州的比弗利山上,距前总统里根的私邸不远。业主亨特女士是得克萨斯州一位石油富商的女儿。她在1982年以2210万美元买下这座旅馆,因经营有方,住房率经常保持在95%左右。它有33个豪华套房,每套一晚租金达1300美元。
现在亨特女士无意继续经营,决定在国际上招标出售。消息传出后,立即有100多家公司和个人准备投标,其中至少有两家表示愿出价1亿美元以上。开标日期已定在4月17日,届时可能还会爆出高价冷门。这样,亨特女士的一笔投资,仅经过不足7年便至少可获利8000万美元。
在贝尔埃尔旅馆附近另有一座拥有260个房间的大旅馆,两年前被世界第一号富翁文莱国苏丹以1.85亿美元收购了。他是从美国富翁戴维斯先生手中盘入的,戴维斯买下那座旅馆不过9个月,一转手便赚了5000万美元。
这两个例子一方面说明国际旅游业前景看好,另一方面显示利润丰厚的房地产交易在美国已趋向大旅馆或大商店。
(附图片)
“我没有办法去问价钱,那是海市蜃楼!” 陈封图并文


第7版(国际专页(经济))
专栏:

  经营灵活的中小企业
居辛华
在奥地利的工业企业中,就业人数在50名以下的中小企业占63%;在商业部门,劳动岗位数不超过50个的中小企业占87%;在旅游业中这种中小企业数占99%。
由于在充分保证居民就业和多种产品的生产等方面,中小型企业有着更多的潜力和更大的可能性,因此就是在70年代中期的最危机的时期,奥地利的中小企业仍然开辟了不少新的劳动岗位。目前,奥地利的经济又转入高涨时期,经济一直在持续增长。
奥地利中小企业之所以能得到成功的发展,一个重要原因是这些企业以生产单一性产品和小型系列产品为主要方向,尽力缩短同顾客之间的距离,尽快地向市场推出具有新技术和新工艺的产品,并根据消费者的需求不停地对生产调节。另外,企业工作人员较高的专业知识水平和技能,合理的奖励制度等,也是企业获得成功的重要因素。


第7版(国际专页(经济))
专栏:他山石

  形式多样 促进生产 方便群众
合作社——瑞典一宝
本报记者 顾耀铭
走在斯德哥尔摩的街头,你会从大大小小的招贴牌上发现,瑞典的合作社特别多。从住房、汽车加油、零售消费到保险、储蓄、娱乐、丧事,各行各业都有合作社。影响最大的消费者合作社的成员约占总人口的一半。不少婴儿出生前就被父母登记加入了住房合作社,因为要求新房须排队,有时长达7—8年。
在瑞典的混合经济模式中,合作社是在私营企业和国营经济之后的“第三种力量”,在瑞典的经济和社会生活中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瑞典合作社研究所负责人艾姆勃雷恩向记者介绍说,瑞典合作社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00多年前。当时,工业化刚开始,农村人口涌入城市,造成了房荒、服装和食品匮缺等严重困难。为了解决吃、穿、住等问题,一部分人用自己的积蓄和借贷自发地组织了各种合作社协会。随后,在瑞典经济发展初期和本世纪30年代克服经济衰退的时期合作社都起了重要作用。今天,瑞典已成了工业发达国,但是合作社的力量非但没有削弱,而且还有发展。
据艾姆勃雷恩提供的数据,目前,零售消费品的20%由合作社商店经营,食品消费60%以上是农业合作社提供的,战后2/3的新建住房是住房合作社建造的。
瑞典的合作社是自由组合起来的。它的目的不是盈利,而是通过互助满足会员的直接需要,不同于股份制。合作社独立于政党和教会,实行民主管理。管理人员是社员推选的。最高权力属于社员大会。各合作社都有严格的章程可循。合作社要对自己的成员负责,因此它必须按照市场规律同私人公司和国营企业竞争,向社员提供价格合理的产品和质量优异的服务。在生产合作社方面,由家庭农场组成的农业合作社占了重要地位。它向社员提供加工、贮存、修理等服务,还负责产品的开发和销售,并向农场主提供各种信息。
瑞典合作社的发展同政府的积极支持是分不开的。政府向合作社提供大量低息贷款和其它方便,每年还从预算中拨出资金补贴合作社。议会里专门设有议会合作社委员会。


第7版(国际专页(经济))
专栏:

1988年,秘鲁鱼粉产量达到105万吨,跃居世界第一位。图为大型传送带将鳀鱼从渔船输入工厂的鱼仓。
新华社记者 柳中央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