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9年3月14日人民日报 第7版

第7版(国际专页(社会))
专栏:世情小议

  猫比人贵
本报记者 林皎明
西方新闻媒介常把“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算新闻”的信条奉为金科玉律。以此类推,猫比人贵值得一书。
埃及《消息报》2月28日借报屁股一块2寸见方的版面转载英国《泰晤士报》的正是这么一条照片“新闻”:“猫比人贵”。照片左侧,是一只极普通的英国家猫,图下标出它在伦敦的月平均伙食费是20英镑;右侧是一个并非罕见的瘦弱非洲难民儿童,下面写明他每月平均生活费是10英镑。一目了然,人还不如猫。幸好,这张照片新闻的原文图解,是呼吁欧洲社会富裕家庭尽一些可能援救贫困中的非洲国家儿童。
如果这则“新闻”由此唤起欧洲读者的恻隐之心,慷慨为非洲难民儿童解囊,那倒是一件好事。
英国《泰晤士报》的编辑满以为10英镑作为非洲贫困儿童的月生活费已经可怜得惊人,实属新闻。殊不知现实更糟。暂且不说有的非洲国家每周饿死2500人的人间惨剧吧。埃及远非第三世界最贫困国家。粗算一下,10英镑的月生活费也就是40多埃镑。这在开罗是个什么概念?它是一个成年劳力月收入的贫困救济线,是小女佣包饭月工资的两倍,是新参加工作大学毕业生薪水的一半。如果掌握的数据更多一些,《泰晤士报》的编辑本来还可以更有力地说明猫比人贵的现实。
埃及《消息报》的编辑原原本本转载这张照片新闻同样用心良苦。显然,非洲读者看到这张照片,会留心地与自己的现实生活加以比较,会联想到非洲大陆所欠2000亿美元的外债,会记起债权国为催债那种斤斤计较的谈判……
一幅“北方”猫比“南方”人贵的照片新闻勾勒出世界北与南经济关系极不正常的倾斜。


第7版(国际专页(社会))
专栏:

  他们在想什么做什么?
——当今苏联青年面面观
万成才
提起苏联青年,我国中老年一代很自然就会想起奥斯特洛夫斯基、卓娅、斯达汉诺夫、加加林等苏联青年英雄。岁月流逝,30多年过去了,当今的广大苏联青年在想些什么?做些什么?
目前,苏联正在进行政治、经济等领域的改革,占全国总人口近1/4的6600万苏联青年是这场改革的热情支持者。莫斯科去年一次民意测验结果表明,绝大多数青年支持政府的改革方针。据苏联报纸报道,近几年来诚实工作的青年人数增加了,全国75%的青年工人劳动认真,重视产品质量。莫斯科有4.5万35岁以下的青年,组成了30多个科学技术研究中心,利用工余时间从事研究和推广研究成果,每年创值5000万卢布。
苏联青年关心国家大事,其中60%加入共青团,在2000万苏共党员中,30岁以下的青年占18%。目前,广大苏联青年正积极参加苏联人民代表的选举活动,许多优秀青年已被推举为人民代表的候选人。
勤奋好学是苏联青年的特点。苏联青年的家庭一般都订有三、四种报刊,喜欢家庭藏书。在苏联,无论在公园、公共汽车上还是排队购物,经常可看到青年们手不释卷,孜孜地攻读。国内外文学名著以及反映当代思想潮流的刊物都是他们最喜爱的读物。
青年人是建设大军的主力。他们在荒无人烟的西伯利亚修建贝阿大铁路和秋明油田,在气候恶劣的北极圈内建设巨大的扬堡油气田,在宇航、体育、南极探险等领域也作出了自己的贡献,……大学生们利用课外时间,积极参加公益劳动,每年暑假都有数十万人志愿奔赴西伯利亚、远东和北极地带等地区的工地。有的还到商店、旅馆当售货员、清洁工、服务员等。他们的行动既支援了国家建设,也增加了个人收入,减轻了家庭负担。在亚美尼亚的抗震救灾中,苏联各族青年纷纷为伤员献血,参加义务劳动为灾区筹款,以及组成建筑突击队为灾民盖房。
在苏联青年中也有人对改革不理解而感到彷徨,对十月革命70年来国家所发生的许多不幸事件感到迷惑不解,还有目光短浅,追求个人舒适的小家庭生活的,有的通过不正当的手段获取财富,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有的青年在恋爱婚姻或工作问题上不顺心就沉湎于酗酒、吸毒,甚至轻生。近年来,苏联平均每年有五六万人自杀,其中相当的一部分是青年。女青年中也有好逸恶劳者,靠卖淫为生,个别的因此染上了艾滋病。
在今天的苏联,年轻家庭“多冲突,不稳固”已成为一个社会问题。据官方统计,1986年,全国平均1000对夫妇中有347对离婚;1987年有953.1万个家庭破裂。大城市的离婚率高达50%。
在苏联青年中,这些不良倾向在蔓延,不少人因此离开了共青团,共青团的人数已由1985年的4200万减少到1988年的3800万。
 苏联政府和共青团等组织对上述情况已表示出极大的关注。


第7版(国际专页(社会))
专栏:

  孜孜不倦数十载克里特奔走呼吁:
多给残疾人以温暖
一位脑部受过重伤的小姑娘,两眼斜视,表情呆滞,好像在寻求帮助。这幅画(见图)去年多次出现在法国各地的广告栏里、电视屏幕和报纸上。感人的画激起了巨大的社会反响,唤醒了无数法国人对残疾人的怜悯。就是这张画促使法国国民议会于今年一月修改了有关残疾人的法律,从而给残疾人带来了信心和希望。
法国法律规定,政府只为未成年残疾人提供专门场所。成年后,他们必须回到自己家里,由家长照料。而一般家庭缺乏护理残疾人的手段和基本训练,碰到不少麻烦和问题。如果家长去世,残疾人的唯一去处就是被送进精神病院。与精神病人同处一室,在暴力的威胁中度过一生。这无异于判处他们无期徒刑或死刑。修改后的法律规定,成年残疾人必须得到政府照顾,如有必要不受年龄限制,一直养到老。
这场为法国残疾人谋幸福的运动倡导者是著名演员米歇尔·克里特。几十年来,他坚韧不拔,竭尽全力地为残疾人事业奔走呼号。
克里特从小具有表演天赋,中学时就考进了培养演员的学校。一天,他看见一位妇女在路边哭泣,上前问有何不幸。她回答说,刚才一个路人指着她那有残疾的孩子说:“你最好把这样的孩子藏在家里,不要带他出门!”这位年青学生听后心绪难平,同情心油然而生,决心资助这位妇女和她的家庭。自此以后,他同这个家庭保持着密切联系,后来克里特做了这个残疾儿童的教父。他逐渐领悟到,残疾儿童的父母所承受的感情重负竟非同寻常。
克里特曾到美国纽约市参加过五次马拉松赛跑。有一次,他看见一个下肢瘫痪的男子坐轮椅用胳膊奋力摇着轮子在同身强力壮的运动员角逐着。为这位残疾人加油和喝采的不但有街道两边的热情观众,而且还有同他比赛的运动员。这动人的场面深深印在克里特的脑海里,也给了他为残疾人事业奋斗的力量。
《一九七五年联合国残疾人权利宣言》发表后,为了唤起人们关心残疾人的权利,克里特经常向遇到的人宣读其中的第四款:“残疾人应享有同其他人一样的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他不懈的努力获得了可喜的成果。十万多封来信雪片似地向他飞来,有人送来道义支持,有人给予物质援助,有人慷慨解囊,捐出自己的土地和房屋。新闻媒介向他无偿提供了五百个广告栏、三十五次电视广告和一百三十五页报纸版面,本文开头提及的宣传画就是开展的一项重要活动。
法国议会虽然修改了有关残疾人的法律,但克里特并没有就此止步。他还在继续努力,以便使成年残疾人早日得到真正的妥善安置。   
  刘兆祥(附图片)


第7版(国际专页(社会))
专栏:

  用法律来破“空城计”
在意大利政府机关里,办公室唱“空城计”是常有的事。“博士不在办公室”已成机关里人人皆知的行话,其含意是:他们在咖啡厅或在温泉浴室里“忙着”哩!一家名为“权利与责任”的私人调查机构,深入到政府各部作了一番调查研究,得出的结论是:政府各部的纪律远没有常人想象的那么严格。各部门内设有的酒吧、食品店、娱乐场、文化艺术展厅有200来个,此外,还聘有许多理发师、裁缝。这么多的设施,足够职工消磨时光的。
这个调查机构还发现,在意大利,约450万国家职工在法定的节假日外平均为自己额外地“弄到”34天的假期。国务秘书科斯塔说,仅此一项,国库每年就减少约300亿美元的收入。
上班经常缺勤的职工,并不是都在喝咖啡消磨时光,许多人忙得不亦乐乎——从事第二职业。在首都罗马,约有70%的中、下级职工有第二职业。狱吏兼作巡道工,邮局职工下班后当管道工,甚至总理府的门房在总理府所在的区里开爿食品店,都是寻常事。两名经济学家最近的调查表明,和私人企业相比,国家职工的劳动生产率低20%到40%。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职工经常缺勤,上了班的,也是出工不出力。国家职工之所以敢于如此无视法律,是因为有“铁饭碗”,又享有优越的社会福利保障。
为改变上班缺勤现象,政府想过不少办法,如设立“出勤奖”,但成效不大。不久前,议会提出了一项草案,其内容是:长期无故缺勤,应受刑事处分,监禁1至3年。该项法律草案是社会党人提出的,得到了天民党的支持。议会天民党党团主席尼古特拉解释说:制定这项法律,目的在于惩处那些“不尽职”的人。
此项法律草案已引起了社会的震动,招来了不少反对之声。据料,这项提案要得到议会法律委员会的批准并付诸实施,将不是一帆风顺的。
                      郑园园 编译


第7版(国际专页(社会))
专栏:

  排队的科学
本报记者 仓立德
日常生活中,排队大概要算一件令人头痛而又无可奈何的事。在美国,据估计,每人一生用于排队的时间平均要2000多小时。一般人们的态度是,在政府“衙门”办事,队再长也得忍,“只此一家,别无分店”,没办法;在私人商店或饭馆挨人头,对不起,咱不会另找一家?
能不能把店铺到手的顾客留住,让排队的时间好过点呢?
麻省理工学院教授拉尔森是个有心人。他常常一连几个钟头站在玻璃窗外,观察、记录排队情形;或者与队里的人交谈,体会他们的心态反应。依靠心理学和数学知识分析,拉尔森发现,与其说人们嫌站队时间长,不如说难以容忍“机会不均等”。譬如在快餐店,当有6队顾客时,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排在最短、移动最快的队后,但只有一次选择。结果往往是,后来者排在另一队却先得到服务,这真叫人打心眼里窝火。拉尔森建议,行为、心理受环境影响,适当改变环境,会减轻等候的不快感。
根据拉尔森的建议,许多公共场所都采取了相应措施。在银行、快餐店、邮局等人多的地方,大厅里安上“S”型栏杆,一头一尾,顾客依次排列,既可保证先到者在前,又可避免各服务台前的拥挤。
至于改变环境,各处都有高招。一些大饭店的电梯间前装上落地镜,等候电梯的人都会情不自禁看看自己的容貌、衣着,女士们更不愿错过这个机会。不知不觉中,电梯间开门纳客,里面飘来一阵节奏舒缓、似有还无的背景音乐。在机场候机厅里,一些椅子旁安上收费电视机,可以帮候机者挨过令人心焦的时光。一些超级市场专设儿童游乐室,孩子们可以免去购物、交款的烦恼。
在俄勒冈州波特兰市的一家商店里,记者曾看见一位身着燕尾服的钢琴师在大厅里弹奏古典名曲,看来也是为了提高购物情趣,减轻顾客在收银机前等候交款的心理负担。在游人如织的佛罗里达迪斯尼世界,每个游乐项目入口处都挂着古香古色的牌子,告诉游客等候多长时间,免得人们焦躁不安,游兴大减。
生活中处处有科学。多一些拉尔森那样的有心人,人们会更爱身边这个世界。


第7版(国际专页(社会))
专栏:

天平不平 朱根华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