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联播 文字版 1989-03-13

1989-03-13新闻联播 文字版

小说与历史

第8版(副刊)<br/>专栏:七味书谭<br/><br/>  小说与历史<br/> 冯亦代<br/> 我喜欢读历史书。古人说“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这句话就饱含着哲理。因为读了历史书,不但可以衡量今日的情景,还可以从中得到新的教训,开启读书人的另一种思路。正式的史书不免有枯燥乏味之嫌,要写得生龙活虎在纸上重现当时情景的,恐怕只有一个司马迁写的《史记》。他写的一些本纪与列传,简直可以当精湛的短篇小说读;这不是我个人的体会,读过《史记》而与我有同感的并不乏人。以古史实来加以渲染而至今传下来的古典文学作品,大概可以说只有《三国演义》一部,史实依史书所载,而从中又发挥了作者的创造,这部书所以能历数百年而至今还为读者所乐道,我想这和作者的丰富想象力是分不开的。<br/> 30年代中,不少前辈如鲁迅、茅盾、郑振铎、施蛰存等人写了些短篇历史小说,但不久抗战军兴,这工作也就停止了。因此当我读了最近出版周而复的《长江万里图》第一卷《南京的陷落》后,禁不住对作者挑选了这个宏大历史题目写小说的气魄感到佩服。  <br/> 我国历史上大都是兄弟民族间的斗争,自清代中叶以来才有外来帝国主义者的入侵,其间规模最大的一次,便是1938年到1945年的8年中日战争。《南京的陷落》是抗战初期的故事,写到了国民党蒋介石被迫与中国共产党结成第二次统一战线,起而对日帝进行抗战,直到南京陷落,日寇在南京的大屠杀为止。这里面既写到了汪精卫等人反对抗战的“低调俱乐部”,也写了蒋介石的半心半意与刚愎自用,坐失在上海前线歼灭日帝有生力量的良机;特别写到了全国人民的同仇敌忾与前线将士的英勇奋战。一面是苟安偷生,一面是义薄云天。两种境界的对比,对身历其境者和后来人评价历史、论述功过,都有一定的教益。当然作者不可能事事亲历其境,但丰富生动的想象力,却可以使读者把这部小说当信史来读。<br/> 我是经历了这8年抗战的,特别“8·13”上海之战,我就住在战场的大门口上海的外国租界里。我至今还保留着一帧上海我军撤退时闸北大火的照片,这是我从法租界一所房屋的房顶对着弥天的烟云拍摄下来的。至今我看了这帧照片还能记得当时的心情;一腔悲愤,但是没有一点颓唐心态。这种心情就是中国共产党号召全民抗战所给人们的精神力量,这正是中国固有文化遭受破坏,而在废墟上重新涌现新的文化素质的紧要关头。《南京的陷落》就记下了中国人民这种动天地泣鬼神的意志。<br/> 重新回头去温习一下快半个世纪的往事,对我们的今日有珍贵万分的价值。报上不是有日本右翼歹徒因破坏中日和平纪念碑而被判刑的消息吗?这些军国主义的余孽至今还没死心。但是眼看着中国青年中出现某种盲目的“日本热”,又不能不令人心有惶惑。

读《又见〈离骚〉》

第8版(副刊)<br/>专栏:品书札记<br/><br/>  读《又见〈离骚〉》<br/> 钟叔河<br/> 书评为散文(杂文)文体之一。曾涤生易姚姬传所分文体13类为11类,其三即为序跋,定义是“他人之著作序述其意者”,“曰序,曰跋,曰引,曰题,曰读,曰传,曰注,曰笺,曰疏,曰说,曰解皆是”,也就是今天广义的书评了。<br/> 我的职业是编书,每天收到报刊,习惯总是先看看有没有书评类的文章,当然这和自己爱读散文多少也有关系。也许眼高手低确是文人通病罢,我的感觉,简直跟Montaigne总结他的接吻经验差不多,就是——“并不上算,因为须得亲上50个丑的才能亲到3个美丽的女子”(见丹麦Dr·nyrop著《接吻与其历史》)。<br/> 接吻的经验我无足称述,看书评的经验则可援“总理遗嘱”,已经“积四十年”,今从《文汇读书周报》上,读到了虞星的《又见〈离骚〉》这篇文章。是的,我把它叫做文章,不叫做书评,因为它的确是一篇好文章,是我认为可以在散文杂文中获一等奖的好文章,当然更是一篇好书评,应该属于Montaigne的五十分之三以内的。<br/> 文章不长,全抄如下:<br/> “夜读《文艺鉴赏大成》,又见《离骚》。<br/> 学生时代我曾苦滋滋地享受过一阵子《离骚》,屈原的人格力量通过那缤纷的诗行向我袭来,一种真实的‘躁动’骚扰了我那年轻而平静的心湖,从此一发而不可收,直至现在我又见《离骚》。<br/> 《离骚》是难啃的,但嚼起来是芬芳无比的。《离骚》是不朽的,但它的读者却是不会与人口同步增长的——又见《离骚》,我既喜又忧。<br/> 一位三年级的文科大学生从未‘碰’过《离骚》、《诗经》之类的经典,当知琼瑶的许多诗是译自古典诗词时竟大为惊讶。据熟悉大学生生活的人士透露,这类‘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学生并不在少数,在校园里你随手就可‘抓上一大把’。<br/> 我说这些并无愤怒或谴责之意,说实在的,让大学生去念《离骚》、《诗经》之类的经典毕竟是不合时宜的。大学生为了今后的出路,不论是出国之路,还是就业之路,就得读一些有用的书,《离骚》离得太远,即使在未来的旅途上也未必会见到一位读过《离骚》的上司或同僚。此其一。<br/> 其二,《离骚》、《诗经》之类的经典现正处于‘冻结’阶段,轰轰烈烈的传统文化与现代化讨论告诉我们什么?《离骚》、《诗经》之中是否也包含了精华和糟粕?还是不‘碰’为妙,要知道,大学生代表未来,切不可在吸取精华的同时滚上一层糟粕,以至在跨入社会时丧失自己唯一的资本——思想解放。<br/> 又见《离骚》,我自觉不合时宜,好在《离骚》所产生的‘气’场依旧围绕着我,清新的芬芳令人陶醉,也令人凛然,在这寒气袭人的冬夜。”<br/> 《又见离骚》是书评,但又不仅仅是书评。他评《离骚》:“是难啃的,但嚼起来是芬芳无比的”。再不用多作分析,只真实地诉说自我的感受:“屈原的人格力量通过那缤纷的诗行向我袭来,一种真实的躁动骚扰了我那年轻而平静的心湖,从此一发而不可收……”<br/> 正因为“一发而不可收”,他才写《又见〈离骚〉》。这当然不是为了评屈原的作品,恐怕也不仅仅是为了评《文艺鉴赏大成》这类的书。他像张华作《海赋》,“于海之上下四旁言之”,精气神全在“又见”二字上。又见《离骚》,他既喜又忧。大学生“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是值得忧?还是值得喜?大学生“在未来的旅途上,也未必会见到一位读过《离骚》的上司或同僚”,是值得喜?还是值得忧?他并没有强迫读者作结论,而且我相信作者自己也还没有结论。他只是在思想,而且希望读者也来思想。<br/> 《又见〈离骚〉》,这样的书评,难道真的不合时宜吗?我披衣起坐,面对孤灯,在这寒气袭人的冬夜。

设计的追求——技术美学随感

第8版(副刊)<br/>专栏:美学杂俎<br/><br/>  设计的追求<br/> ——技术美学随感<br/> 徐恒醇<br/> 王府井大街可以算是我国首都第一流的商业街了,凡是到过北京的国内外游人,总要去光顾一遭。无论炎热的盛夏,还是寒冷的隆冬,街上的人群始终络绎不绝。风和日暖时,许多走累了的游人往往就跨在便道的护栏上,甚至在建筑物的墙角成群地席地而坐,不免大煞风景。这也难怪,一条长长的商业街,却找不到一个可以歇脚的凳椅,而那些便道的护栏和境界物只是用作防范人们逾越的障碍物。因此,街市虽然繁华,依旧给人一种冷漠的感觉;封建时代对人自身的漠视,依然在当今时代的产品设计中不时反映出来,由于缺乏对人们活动的适应性的关注,从而使环境失去了亲切宜人的氛围。其实只要稍稍考虑一下予人方便,稍加设计,有些护栏就可以发挥既是境界物又是座椅的双重功能。可惜许多产品虽然是为人设计的,却不注意人的更多需要。记得在《中国一绝》的影片中,记录了一些农民是怎样巧妙地运用自行车去携人载物的,真是技绝于世,然而又令人提心吊胆。既然自行车在我国是如此重要的交通工具,为什么不可以设计出各种便于携童载物的自行车附件,而只靠人们去磨练那些艰难而危险的技巧呢?这些恰恰反映出在我们这里设计观念的淡漠。我们往往因袭世代相传的繁复劳动方式和生活方式,而不善于运用产品和环境的设计有效地改善生活的质量。<br/> 对于产品和环境设计的重视几乎是所有工业发达国家的共同特点,对人的重视在设计中是如此明显地呈示出来。产品设计也许不像具有戏剧性的政治事件那样耸人听闻,然而在英国仍然引起了首相的极大关注。撒切尔夫人曾经在唐宁街10号举办了“产品设计与市场的成功”研究班,并且指出:“设计是我们工业前途的根本”,“优异的设计是成功的企业的标志”。今年7月份,日本将在名古屋举办国际性设计博览会,通产省要使1989年成为日本的设计年。当然,在日本对设计的重视非自今日始。早在50年代日本经济起飞之际,从美国回到日本的一位企业家松下在机场的第一句话就是:今后是设计的时代。从对美欧产品的仿制走向匠心独运的设计,是日本产品占领国际市场的一个转机。<br/> 在现代工业生产中,设计已经成了生产的主导环节。设计是通过结构与形式的创造,把科学技术的、社会和文化的进步融合到产品功能的开拓中,因此,成为发展物质文化的根本途径。技术美是产品的外观和形式对产品功能的直观呈现,使人们通过物质世界去直观自身。一个沙发的美首先是使人看上去感到坐着很舒适,此外它的质地、色彩、造型和风格还要与使用和环境相协调。设计如果不符合功能目的,一看就觉得使用不便,那么不论怎样讲究装饰和外观,看起来也是不美的。因为人对产品和实用环境的审美感受,它的价值取向是以功能为中心的。技术美体现了工业设计所追求的目标,它的实质在于全面地满足人的需要,只有通过不断的创新,才能使产品成为具有人情味的人类活动的有效工具。这就是国外所称道的“人性化的设计”的真谛。

商业街——广州纪实

第8版(副刊)<br/>专栏:<br/><br/>  商业街<br/> ——广州纪实<br/> 张永枚<br/> 一头挑着横跨珠水的长虹,<br/> 一头挑着龙翔凤舞体育馆,<br/> 古老的菜地变成扁担星座,<br/> 广州大道——宽长的扁担。<br/> 群楼在道边各显风姿,<br/> 似时装女郎飘来竞选,<br/> 又如五色盛装的仪仗,<br/> 列成队庆贺节日盛典。<br/> 夜来有成串的小太阳升起,<br/> 百货橱窗是片片朝霞的天,<br/> 白日有颗颗似要奔跑的星,<br/> 灯饰五金的银河眨闪亮眼。<br/> 走过这货殖争妍的一公里,<br/> 摩天楼的蓝图能变成构件,<br/> 一公里能打扮百年的洞房,<br/> 一公里能诱惑四方的财源。<br/> 一公里是缩小的地球宇空,<br/> 港澳东南亚欧美缤纷斑斓;<br/> 一公里是前所未有的乐队,<br/> 不同音调的争鸣各弄管弦。<br/> 一公里有一尊尊关圣帝君,<br/> 通电的红蜡烛向神话奉献;<br/> 一公里有家书店惨然倒闭,<br/> 手指头只数钞票不翻诗篇。<br/> 商业街缭绕着牧歌的余响,<br/> 三两老农在昔日菜地抽烟,<br/> 悠然望着空地吃草的水牛,<br/> 是畅想明日还是回忆昨天?<br/> 昨天的蜂蝶已不再来采花,<br/> 天台上盘旋着迷失的北燕;<br/> 成为房产股东的老农说道:<br/> 城市嘛就应该发展、发展。

植树节徽章(外一章)

第8版(副刊)<br/>专栏:<br/><br/>  植树节徽章(外一章)<br/> 方叶<br/> 你是一帧森林的图腾?<br/> 碧玉般的草地上,矗立着三株苍郁的树:长白红松,峨眉油楠,武夷的云杉。<br/> 你是一颗绿色的太阳?<br/> 明净的蓝天下,那淡青色的光圈,是那样温柔,妩媚,艳丽……<br/> 不,不!你应该是一角浓缩的三月!<br/> 一个烟雨迷离,莺飞草长,万物躁动孕育的季节;<br/> 一个饱满的鲜亮的充满期待的日子!<br/> 哦,给我一枚吧,哪一块土地不需要红花绿柳,哪一颗心灵喜欢沙漠、荒芜?<br/> 佩上它,佩上风雨无阻的信念,用滚热的双手,和着汗滴,希冀,在山坡,在堤岸,在一切需要绿色和温馨的地方——<br/> 种一片花香鸟语;<br/> 植一川潺潺流泉,<br/> 播一地永驻的春光……<br/>     树木园<br/> 一个绿色的梦,走进我的心中。<br/> 挣脱了灰褐光秃的记忆,丰盈的渴念旋转成生命的七彩,从繁复的枝杈中逸出,扑满峭崖、沟壑……<br/> 裸露的岩砂,不再烙疼我的心肺;赤炽的阳光,不再灼伤我的视野。我的视野浮动在氤氲雾霭里,剪出舒展的鹰影和奔涌的翡翠。<br/> 穿过幽荫挤窄的山径,清丽的鸟音,融入淙淙的林泉,飞翔着,颠踬着,轻轻泛起我心的涟漪。<br/> 雷霆和骤雨也变得温柔了,滋育着蓬勃的思维。俯拾满地的珍奇,珍奇在林间恣意地摇曳,展览。<br/> 哦,树木园,一座人类自己修造的绿色丰碑,给苍茫大地山峦,题写一页生命的启示录,一行朦胧的诗句。

牧羊女

第8版(副刊)<br/>专栏:诗画配<br/><br/> 牧羊女<br/> 李秀画<br/> 顾联第诗<br/> 鞭鞘逗着夕阳的红绣球<br/> 随你的影子在湖里游<br/> 你晚归是这样大的气魄<br/> 前面有喧响的云头<br/> 鞭花追逐草浪<br/> 一跑就不停休<br/> 多亏天有边儿<br/> 把它左兜右兜<br/> 稍顷,余辉从你辫梢上滑走<br/> 你把羊群顺进村口<br/> 留恋的双眸瞥一眼来路<br/> 草原显现两颗灼热的星斗<br/> (附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