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9年3月11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副刊)
专栏:

  重晤鲁艺
朱寨
桥儿沟在延安城以东10多里,是一个普通的陕北农村山沟峁梁。将近50年前,“鲁艺”前面常冠以桥儿沟,诗人天兰(当时鲁艺的教员)一首长诗的题目就叫作《我是桥儿沟的一个公民》。这里却有一座稀有的天主教堂。教堂是西方哥特式建筑,大块的糙纹基石,青砖墙面,拱门长窗,塔式尖顶,十字架高耸天空。绕着教堂的墙基,有一道曲溪汇入延河。它给桥儿沟点缀上异国的风彩。
仿佛建筑者开始已预料到未来教堂的命运,幽静、错落的庭院布局,敞亮的窑洞设计,正适合作校园校舍,连教堂的铜钟,也适宜传达上课下课的号令,钟声嘹亮而悠扬。除了教员多住在沟内东山窑洞,学生们大都住在山下这庭院内。上大课,听报告,大都在教堂里面。教堂还是周末舞会的舞厅,排练演出的剧场。教堂一侧的广场,也就是运动场,常有篮、排球比赛。每有集体活动,如上山开荒,进城参加大会,都在这里集合出发。这原来的天主教堂,变成了另一意义上的圣堂。一律灰布制服的男女学生,在这里过着清苦的生活,像圣徒一样向革命艺术奉献虔诚。
多少年,我期待着重晤母校。每念及此,我便想起曾长期主持鲁艺工作的周扬同志,他制定的“艺术工作公约”中的部分条文,我至今还能背诵;想起为鲁艺文学系开设过《中国市民文学》课程的茅盾先生,还可以在照片中重见他在校园树荫下讲课的身姿;想起冼星海在鲁艺创作的《黄河大合唱》,可以说这首音乐的黄河,就泉涌于鲁艺。对于他们,对于鲁艺的一切,后人不是应该去追念吗?
1987年初夏,我这个当年鲁艺文学系的学生,第一次有机会重回延安。当我重晤母校的时候,我不免动情而且愕然了。倒不是它破败得已不复辨认,而是那些坚固的砖面平顶窑洞依然健在,使我可以立刻想起当年曾做何用,谁曾居住,但格局面貌已全非。据说它曾几经易主,先是做当地农机修理厂;后归当地陶瓷窑。几届主人根据各自的方便和临时需要,拆除和堵塞了不少处,零乱得不成格局。目前看来似乎是某一单位的职工家属宿舍兼库房。教堂作了库房,门窗钉封。从隙缝向里瞧,只见黑洞洞废料杂物堆积。教堂确实苍老了,一角裂开了大的立缝,墙壁在向外倾斜。出屋来晾尿布、生炉子的职工家属和路过院落的个别职工,对于我这个来访者投以奇怪的目光,好像他们根本不知道这里曾经是一个革命艺术学院。这里竟然连一个文字的标记也没有。
这不能不使我想到,在延安革命纪念馆里陈列着毛主席解放战争时骑过的一匹白马遗体,被修整得栩栩如生,独占了一间明亮宽敞的展览室。在王家坪毛主席曾居住的地方(并不是他的主要居留处),他一度用来洗澡的小平房和使用过的木澡盆,都珍护着供人瞻仰。难道鲁艺的历史价值不如一匹马、一个木盆?当年毛主席曾手书“团结、严肃、刻苦、虚心”给鲁艺作为校训,手迹放大深刻在校园广场的墙壁上。这为什么不加保护,让墙圮字泯?我感到困惑矛盾,单用个人迷信不能完全解释。于是我又想到清凉山某窟穴、游亭处的碑石题刻。当年不过是“抗大”、“鲁艺”的学员,因为身居要职,便与时代历史名人并列题刻。一位随从者的即兴之作,居然也单独立碑镌刻。当然,这不一定出于本人的要求。一旦有变故,即使本人强求保留也难如愿。崖壁上不是又留下因此挖补的狼藉吗?这又是什么迷信崇拜?
我回京后,鲁艺老人见面都问我重晤母校的观感。我说什么呢?我看到的是文化、历史意识的淡薄,比岁月的风雨暑寒的侵蚀,给鲁艺校址留下了更深的斑痕,当年的教堂如垂暮聋哑老人,以它的断裂倾斜暗示文化历史的断裂倾斜。这些都难以言传,我只好回答:“一言难尽”。
不过,我告慰他们:桥儿沟教堂还曾是中共中央六届六中全会开会的会场,因此教堂门前泥路旁立有写着某某会址的十字木牌。幸有这样的政治原因,有这个政治十字架的支撑,断裂倾斜的教堂一时还不至于坍塌成没有任何标记的废墟。


第8版(副刊)
专栏:

  谈“严肃处理”
吴祖光
“言不中法者,不听也;行不中法者,不高也;事不中法者,不为也。”这番话见《商君书·君臣篇》,是两千两百多年前秦国大臣商鞅的语录。意思是,无论语言、行为、处事,都须以法为据,不合法的一概不行;斩铁断金,一点不带含糊的。这足以说明,我们中国不是没有法律传统的国家。遗憾的是,看看今天中国人生活中的形形色色,由于法纪不倡而酿成的悲剧惨剧真令人心酸。
正是由于这样的原因吧,近年来大家都会注意到在报纸上出现了一个常用的词语,叫做“严肃处理”。这个词语大都出现在社会上发生事故,如:违法乱纪、营私舞弊、仗势欺人、伤及无辜,以及行险肇祸之类的纠纷案例之时。一般使用的是如下字句——应予严肃处理;必须严肃处理;决定严肃处理;已经严肃处理;要求严肃处理等等等等。
这个“严肃处理”的新词出现而且常用不衰,主要是由于我们这个文明古国这几年来提倡和宣传法制,进行法制教育,号召全民加强法制观念。因此,“严肃处理”是依据今天的需要应运而生的名词。
记忆犹新的是约在3年以前甚至国家的高层领导也曾排排坐在教室里恭敬聆听法学专家宣讲法制课程。对法制的重视达到如此的程度是为什么呢?是出于什么动机呢?谁都知道,乃是由于我们这个泱泱大国,有几千年根深蒂固的封建传统,历来权大于法。譬如开头提到的那个《商君书》的作者商鞅就是由于“执法过严”而惨遭五马分尸的“车裂”之祸。沿袭下来,直到今天,不用说一般老百姓,即使大量的国家干部、以至某些领导人,法盲也比比皆是。现在国家实行了开放政策,一改多年之封闭,进入国际世界而由于缺少法制观念乃至一般的法律常识而产生的失误和种种事故,成为今天必须克服和扭转的重要问题。这就是说:对法制的重视正是由于人们十分严重的缺少法制。
那么,为什么出现如此之多的“严肃处理”?甚至于还“要求严肃处理”呢!其实这个问题和上述缺少法制属于同类性质,就是我们这里一向太少严肃处理,而太多不严肃处理,所以才要求“严肃处理”的。
如果问一问什么叫“严肃处理”?我看谁也回答不上来。因为“严肃”不是一个标准,正如“不严肃”也不是标准一样。只是因为缺乏法律常识已经成为全社会的普遍现象,才会产生了“严肃处理”、这样经不起推敲的新名词。那么又该怎么提才科学,才合理呢?
依我看,说“依法处理”是合理的。在这里,唯一的标准就是法律的标准。
再以文学艺术创作来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47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进行科学研究、文学艺术创作和其他文化活动的自由。”但是很长一段时间里对文学艺术创作的干涉、限制以至处分,从未停止过。这种情况近年有所减轻,大城市中尤见好转,是令人欣慰的现象。一些领导同志更提出今后对文艺创作要“少干预、少介入”,这又是好现象。可惜的是,这个“少”字也不科学。因为“多”和“少”也不标准、不科学;你觉得少,我可能觉得多;或是我认为少,你又觉得多了。我看,还是依宪法的提法,叫“依法保障创作自由”更科学些。那么,假如真有一个文艺创作本身是违法的该怎么办呢?依法处理就是了。


第8版(副刊)
专栏:文史小品

  钱币诗话
林集
以钱入诗,最早见于《诗经·氓》中“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这里的布可以看作当时钱币的雏型。
我国的货币有着悠久的历史。贝,是我国最早的货币。《诗经》就有“赐我百朋”的诗句。当时,贝以“朋”为计算单位,两串10个或20个叫一朋。到了春秋战国,我国出现了布、刀、钱等主要货币。因此,诗人笔下又有了新的钱币诗话。如西汉卓文君的“男儿重义气,何用钱刀为”;唐代大诗人刘禹锡的“势分三足鼎,业变五铢钱”;北宋诗人梅尧臣的“次观金错刀,一刀平五刀”等等。武德四年,开元通宝的出现,在我国货币史上开创了一个新的里程碑,并一接沿用到清朝灭亡。
然而,钱币也有两重性。明代画家沈周在《吟诗》诗中,把货币的功过说得很明白,诗曰:“个许微躯万事任,似泉流动利源深。平章市物无偏价,泛滥儿童有爱心。”不过,历代咏钱诗文,对钱币还是以贬居多,诅咒“钱能通神”、“有理无钱莫进衙”等弊端。清朝诗人袁枚吟诗诗云:“一代帝王留字去,万般人事让兄骄。”这里的“兄”即是钱币的别称,叫孔方兄。袁枚此诗深刻揭露了金钱万能的现象。又如,唐代诗鬼李贺写的“榆荚相催不知数,沈郎青钱夹城路”,辛辣地讽刺了东晋时沈充所铸轻钱充斥市场、欺骗庶民的行径。
值得一提的是,五花八门的钱币又成了收藏家的乐趣。清朝文人李光庭是个古钱收藏迷,与“孔方兄”关系非常密切,入诗也多。一次,他的文友得一光中通宝古钱,向李光庭索诗。李苦于《钱谱》没有载,不知何时何地铸造,自叹是拈窘之题,但最终还是赋一长诗,其中有云:“适逢孔方子,初识光中兄。一文持遗我,欲我长言赓。世系不可考,羌无故实微。”他直称此钱为“兄”,可谓联想新奇。又如,50年前著名的古钱收藏研究专家方地山,其女出嫁不备妆奁,仅以一珍稀古钱为礼,并自作对联一副,上联“两小无猜,一个古钱先下定”;下联“四方多难,三杯淡酒便成亲。”对仗工整,一时传为美谈。


第8版(副刊)
专栏:品书札记

  “成”在哪里
江曾培
去年年底,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文艺鉴赏大成》在沪发行,很受欢迎。应该说,本书在编写上还存在一些缺点与弱点,并不那么完“好”,它所以受到读者欢迎,是因为较好地吻合了当前人们提高艺术修养与艺术鉴赏力的要求,有着自己特具的优点与长处,用读者的反映来说,就是:“又多又少,既精且美。”
“多”,指其门类的综合性。艺术的不同门类,各有各的特点,同时又有着共同点,有着普通规律。由此决定人们对艺术的了解,既要注意观察研究特定艺术品种的特殊性,又要注意将不同品种综合比较,以便更深入地掌握艺术真谛。过去出版的一些文艺鉴赏书籍,如《唐诗鉴赏辞典》《古文鉴赏辞典》等,大多限于某一艺术门类,《大成》则囊括了小说、诗歌、散文、戏剧、电影、音乐、舞蹈、绘画、书法、篆刻、雕塑、建筑、园林以及文艺理论14个部门,率先提供了一部综合性的文艺鉴赏大型工具书。
“少”,则是指其所选的作品具有典范性。人们要拥有艺术修养,自然需要阅读、观赏文艺作品。但在古今中外文艺作品汗牛充栋,而人生有涯,这里,亟需一个优化的原则,一个最大效率的原则。这个原则,就是要在艺海中进行广泛而严格的筛选,选出少量的真正的精品、珍品,推荐给广大读者阅读、鉴赏。《大成》虽然涉及文艺品种甚多,但所选作品经过广泛征求意见,最后由国内9位专家分别审定,一共只保留900篇,数量相对说来是少的。但由于所选较精,能起到“以少胜多”的作用。
“精”,指其评析的精当性。《大成》中那些要言不烦、画龙点睛的评析文字,可以较好地起着这种“引导”作用。
“美”,则是指其装帧设计美观新颖,加以印刷质量也是上乘的,因而《大成》这本书,不仅是艺术作品的载体,而且它本身也成了一件艺术品。因此,它被许多人视为一件很好的“文化礼品”,在新华书店买二本以上的不乏其人,大多都是为了馈赠至爱亲朋的。


第8版(副刊)
专栏:

  这一夜
王长安
这一夜云树低垂
知更鸟
 在田野尽头鸣啭
流星雨
 敲打我散乱的诗行
我呼吸你而心已渐渐变蓝
那面鼓已隐隐敲响
大海在远方某处深切搏动
你弯身于洁净的湖面上长发飘

一抬手栀子花便涌下山谷
风声中我感到渴望在静静燃烧
而黎明正沿着村旁草垛缓缓升腾
月色溶溶,落叶飘飘
你的回忆
是枫林中北渡的夜雁
噢,这就是我要对你说的
我将抚摸着每一缕风每一条
叶脉走向你
你的秋水已漫过我的双肩


第8版(副刊)
专栏:

《海河漕运图》 (风俗画) 邓家驹 作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