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9年3月11日人民日报 第7版

第7版(国际专页(经济))
专栏:经济论坛

  南、匈、波面对的通货膨胀困扰
丹林
经济改革起步早、步子大的南斯拉夫、匈牙利和波兰,近年来在价格改革过程中出现了物价飞涨的局势,陷入日趋严重的通货膨胀困扰之中。
据报道,以零售价格涨幅为主要标志的通货膨胀率,在南斯拉夫1985年为76%,1988年达到250%;在匈牙利,1981—1986年年均6.5%,1988年为16%;在波兰,1985年为15%,1988年达74%左右。
持续上升的通货膨胀影响了人民生活,妨碍了经济的健康发展,影响了改革的顺利进行,因而成为人们普遍关心和议论的问题。
南匈波3国和其它社会主义国家一样,曾长期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价格体制,以行政手段保持物价平稳,这在一定的历史时期起过积极作用,但随着经济形势的发展,就造成价格与价值分离,价格不能反映社会劳动消耗和供需关系变化,失去了优化资源配置、刺激企业经营和活跃经济的作用。
在推进价格改革、调整价格结构的过程中,价格总水平会有所上升。这是因为:1,要理顺价格关系、正确发挥价格对生产者和消费者的信号作用,原先过低的能源、原材料、农产品等基础产品价格要大幅度提高;2,效益不高的加工企业难以消化基础产品价格的提高,必然会把一部分提价转嫁给消费者;3,原来食品、某些必需消费品的价格补贴过多,当削减或取消补贴时,价格上涨便无法避免的;4,在对外开放、深入国际分工、国内价格与国际价格挂钩时,部分产品价格也会有所上涨。因此,在价格改革中,价格总水平出现一定程度的提高是正常的。若价格改革选择的时机合适,政策配套,这种阵痛会有助于经济结构合理化和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
然而,3国面临的物价上涨具有失控的特点,显然超出了人们的预料。
通货膨胀是一种复杂的经济现象。南匈波3国的国情和改革做法虽不尽相同,诱发通货膨胀的原因也有差异,但共同点是消费过度造成宏观经济失调,社会总需求大大超过社会总供给。
60年代以来,南匈波3国相继把迅速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发展经济的首要目标,但对实际生产力发展水平、科技进步程度以及利用外资的风险估计不足,夸大了消费对生产的刺激作用,从而试图通过赤字预算、超常增发货币的财政金融政策和借用外资、推行“高投资、高速度、高消费”的发展道路把消费水平促上去,结果导致消费超前于生产,形成消费过度、消费基金增长失控。近年来经济增长即使缓慢,消费增长仍不衰减。1980—1985年南斯拉夫社会产值年均增长0.6%,而工资年均增长40%;1986年产值增长3.6%,工资增长108%;1987年产值下降工资仍增长105%。1981—1985年间的匈牙利国民收入增长7%,工业劳动生产率增长19%,工资增长46%,而1985、1986年其生产停滞,工资仍继续增加。一位匈牙利学者说:“我们唯一经常超额完成计划的是消费水平的增长。”至于波兰,据波经济学家格拉帕夫斯基说,在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4年间,国民收入下降20%以上,而居民货币收入在政治要求压力下仍提高了160—170%。。1988年国民生产总值增长不到5%,职工平均工资增长了77.5%。超前分配使居民手中积累起大量超过社会正常供货能力的货币,形成了抬高物价的潜在因素。
在产品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过程中,3国的企业改革虽迈出不同步伐,企业取得了一定的经营自主权,但竞争的市场条件和具有自我约束性的企业机制尚未完全形成。因此,在生产者操纵市场的情况下,乱涨价和变相提价就成为企业谋取高额利润的简易手段。这种超常收入不会成为扩大生产、增加供给的资金,相反,却成为扩大消费基金的来源。据报道,南、匈、波有些企业垄断了某些产品的生产。事实是,率先非法大幅度涨价的几乎都是处于垄断地位的企业。1986年南斯拉夫企业增收中有40%以上来自乱涨价。1988年首季,波兰国营企业提高工资20%—30%,其费用就来自2万余种产品的超计划提价。
物价上涨强化了社会上要求提高工资和补贴的压力,导致物价和工资轮番上涨,推动着通货膨胀的发展。
改革操之过急、对市场机制过于理想化、过份依赖价格的自由调节、缺乏强有力的监控手段也是3国价格改革难有成效、物价失控的共同原因之一。
失控的物价妨碍了3国经济运行,成为深化改革的拦路虎,因此,控制通货膨胀成为基本经济目标之一。它们的具体做法大致是:宏观上控制货币发行,鼓励储蓄,把人民手中的钱从耐用消费品转向生产投资;控制消费基金增长,改工资与物价挂钩为工资与企业效益、个人贡献挂钩;进一步调整产业结构,加速集约化和对世界经济发展的适应能力,提高企业素质和经济效益;加强市场调控。
当然,在总体上控制通货膨胀的努力与深化经济改革、政治改革是密不可分的。


第7版(国际专页(经济))
专栏:世界经济

苏联 东欧合资企业令人瞩目
孙希有
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在积极推进本国经济改革的同时,加快了同西方工业发达国家经济合作的步伐。在过去的一年里,这些国家在创办合资企业方面的进展尤为明显。它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不失时机,加快步伐。1988年东西方关系进一步缓和,各国在积极谋求政治对话的同时,注意加强双边和多边经济往来,发展欧洲经济共同体和经互会两大经济组织之间的关系,以经济合作促进政治上的进一步缓和。苏联和一些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利用这一有利时机,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加快建立合资企业的步伐。目前,已建立起合资企业300余家。
苏联建立合资企业速度之快令人瞩目。到1988年底,苏联已同世界上27个国家建立起160家合资企业,其中同西方合资建立的企业有90多家,而一年前仅有7家。匈牙利是欧洲社会主义国家中同西方建立合资企业最早的国家。在1988年,匈牙利同西方建立的合资企业又增加了1倍,目前已逾200家。此外,保加利亚约有15家、罗马尼亚5家、波兰3至5家、捷克斯洛伐克10余家。这些合资企业涉及到工、农、商、旅游业等部门。
二、加紧立法,增强对外国投资者的吸引力。1988年12月,苏联部长会议通过了“关于进一步发展国营企业、合作社企业和其他公有企业、联合公司和组织的对外经济活动的决定”,简化了建立合资企业的手续,改善了投资环境。苏联要求合资企业实行完全的经济核算、自负盈亏和自筹资金,允许合资企业的董事长或总经理由外国公民担任。合资企业在进出口业务、规定产品价格、签定合同方面具有广泛的权力。
捷克斯洛伐克联邦议会1988年11月通过的《合资企业法》,取消了合资企业中外国资本不得超过49%的限制。
波兰在去年岁尾也颁布了《外资经营活动法》,鼓励外国厂商和公司在波兰建立独资或合资企业,取消合资企业中外国资本所占比重的限制,并允许外国人担任合资企业经理。匈牙利新颁布的法律允许外国投资者从今年起对匈牙利的一些企业拥有全部股权,占少数股权的不再需要政府特别批准。南斯拉夫也将从今年起实施新的合资法。
三、积极筹建自由贸易区。苏联和一些拥有沿海地带的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准备利用自然地理优势,积极筹备建立自由贸易区和无关税区。据报道,苏联准备在远东的纳霍德卡等3个地区建立经济特区,在关税、自然资源和劳动力资源付费方面实行优惠政策。波兰准备利用沿海城市工业、商业、贸易比较发达的优势,在什切青、格但斯克和格丁尼亚筹建免税区。保加利亚也决定在港口城市维丁和鲁塞兴建无关税自由贸易区。
苏联和一些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同西方建立合资企业有利于解决外汇短缺和外债问题,利用外国资金加快本国的技术改造,吸收西方的先进技术。当然,在建立合资企业方面也存在一些问题,如西方国家对出口先进技术实行各种限制,对一些国家仍实行贸易歧视政策,不给优惠国待遇;一些合资企业经济效益不明显,有些法律规定也有待完善。不过,由于地缘关系,西方国家对在苏联、东欧地区投资颇感兴趣,如果苏联、东欧国家继续实行开放政策、推进经济改革,它们在同西方建立合资企业方面将会继续取得新的进展。
(附图片)
捷克斯洛伐克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改善工作环境,减轻劳动强度。图为一女工在鸡蛋装箱机前工作。


第7版(国际专页(经济))
专栏:

  “篮子货币”受青睐
姚立
到今年3月13日,欧洲货币单位(ECU简称埃居)已经诞生10年了。在短短的10年中它展示出了强大的生命力,在国际金融市场得到越来越多人的青睐。
欧洲货币单位是欧洲共同体创设的一种有货币之实、但不发行钞票的“篮子货币”,主要用于各成员国中央银行的互相结算,也可用作成员国的外汇储备。10年来,欧洲货币单位“已经赢得了自己的地位”,并大大超出了原定的使用范围,其银行资产总额已从1982年的70多亿美元猛增到1988年3月的1000亿之多。在资本市场上,欧洲货币单位的债券发行量也有了较大突破。1981年,欧洲货币单位债券刚发行时,人们还多持谨慎态度,发行金额有限。但从1982年起,形势发生较大变化,迄今,欧洲货币单位的债券发行总额超过330亿美元。在美、日和加拿大等国,欧洲货币单位的债券也成了抢手货。欧洲货币单位的存款、放款、信用卡和旅行支票等业务也迅速扩大,受到欧共体内外国家人们的欢迎。
在国际贸易中,欧洲货币单位的使用也日益广泛。法国的圣·戈班工业集团从1980年起即在一些国家的子公司间用欧洲货币单位标定产品价格。1987年,法国道达尔等几家大企业更把它用于日常交易之中。去年5月,国际航空运输协会也决定用欧洲货币单位作为结算的一种手段。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欧洲货币单位强劲的发展势头,西德银行当局对它的态度也在发生变化,于1987年6月开始准许西德公民在银行开设欧洲货币单位的户头。
欧洲货币单位所以取得这样迅速的发展,主要是因为它的币值稳定。它由多国货币组成,个别货币币值的变化对其影响不大。不仅如此,它的币值还稳中有升。例如,从1985年9月至1987年底的2年多中,它对美元的汇价就上升了64%。此外,欧洲货币单位的利率公平,用这种货币筹资,可以减少用户的风险。正因如此,有人估计,到1995年,欧洲货币单位将可能成为欧共体的统一货币。


第7版(国际专页(经济))
专栏:成功之路

热情服务 薄利多销
  经营有方的女经理
本报记者 严正
跨进位于列宁弯路的金星咖啡馆,我们眼前蓦地一亮,仿佛进入了另一个天地。这里暖流扑面,乐曲轻扬,在柔和的灯光下,三五成群的顾客正围着一张张小圆桌,或喝着咖啡,或品尝糕点,或轻轻地打着节拍欣赏音乐。一位年轻美丽的女招待不停地穿行其间为大家服务。
金星咖啡馆原是布达佩斯市区旅社及饮食服务公司的七人小店。十六年前从饮食服务专科学校毕业的费伦茨妮来到这个店里当工作人员。后来,商店长期经营不良,甚至出现亏损。一九八二年,匈牙利首次公开招标实行个人租赁。费伦茨妮在丈夫山克的鼓励下,以平均每年上交七十九万福林租赁费的条件中标,租赁的合同期为五年。
费伦茨妮当上了匈牙利第一家个人租赁商店的经理后,就对商店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和整顿。她以自己积聚的资金和公司的部分贷款,将店面重新装潢一新,添置了彩电、音响等设备。
要招徕顾客,必须狠抓服务质量。她规定每个店员都要笑脸迎人,只要顾客一入店,服务就送上前,特别要求确保饮料食品的数量和质量。店员如有疏忽,就要受到扣工资直至辞退的处罚。在过去的几年中,被辞退的店员有二十五人。相反,服务越好,则工资越高,金星咖啡馆职工的月工资达到二万福林,是社会上平均工资的三倍。优美的环境、热情周到的服务态度招徕了众多的顾客,咖啡馆的生意越做越兴隆。
据粗略计算,在头五年内,金星咖啡馆的营业额翻了两番,除了给公司上交租赁费外,它的固定资产增加百分之三十,流动资金扩大百分之三十至四十,而费伦茨妮也富了起来。由于金星咖啡馆严守价格和质量规定,进行文明经营,经区、市、工会和工商管理处近百次的检查确认,获得了“优秀企业”的称号,而费伦茨妮也成为经常受到表扬的优秀女经理。在第一个合同期满商店第二次招标时,她又以每年上交租赁费二百三十四万福林的优势击败四个竞争者,再度中标。
当记者问到去年税收改革和物价上涨对金星咖啡馆的营业有无影响时,费伦茨妮说,这确实带来了不少问题。但她在困难面前没有退缩,而是决心通过进一步改善经营方式,设法增加营业收入,向国家多交税、多作贡献。
为了克服困难,她实行薄利多销,尽量不把价格上涨的负担都转嫁到顾客身上。上级允许饮料涨价百分之二十,她只涨百分之十五,她还增加商品品种和服务项目,以此吸引更多顾客。其次是延长营业时间,每天从早晨七点至深夜三点,整整营业二十个小时。另外还精简人员,节省开支,自己亲自顶班做招待工作。
当我们结束采访走出店堂时,看到另外两个租赁商店的女主人来登门拜访,说是要向她请教最近采用的新的经营方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