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9年2月22日人民日报 第7版

第7版(国际专页(经济))
专栏:经济论坛

  三大经济圈剖析
王居懿
8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和区域化趋势的发展,逐步形成了西欧、北美和东亚三个经济圈。这三大经济圈之间充满着竞争,但彼此间的相互依赖和合作关系也更加密切。
    三圈逐步形成 彼此各有特点
欧洲共同市场:“三大经济圈”中参与国家最多、合作层次最高的一个。30年前《罗马条约》生效时,西欧国家就开始走上经济联合的道路。筹建“统一大市场”则是从1985年开始的。目前欧洲共同体(西班牙、葡萄牙尚处在过渡阶段)已经建立了关税同盟,实施了共同农业政策,确立了欧洲货币体系,并正在向建立商品、资本、人员和劳务完全自由流通的“统一大市场”方向迈进。欧洲共同体加速推进区域经济合作,主要是为了增强经济活力,改善在国际竞争中的不利处境。进入80年代以来,西欧的工业投资停步不前,失业率居高不下,经济增长速度明显放慢以及技术领先地位日渐丧失。如果欧洲“统一大市场”的计划目标得以在1992年初步实现,就可增强地区综合经济实力,提高欧共体对美国和日本的竞争地位。但是,欧共体实现“统一大市场”不会是一帆风顺的。首先,欧共体毕竟是由各个主权国家联合而成,各国既要维护主权和民族权益,又要最大程度的联合和统一,实现两者的平衡很不容易。其次,欧共体各国在对农业的补贴、统一增值税和间接税税率以及货币金融一体化等方面还存着利益分歧;第三,缩短欧共体内南、北方经济差距也需要一定的时间。但是,西欧要建立“统一大市场”已经达到“不可逆转”的阶段。因此,西欧到1992年即使“统一大市场”的某些计划目标不能完全达到,一个较高层次的“经济圈”的基本构架是可以确立的。
北美“经济圈”:以美国为中心的双边“自由贸易区”。1980年里根在竞选总统时曾提出建立包括加拿大、墨西哥和加勒比海诸国在内的“北美共同市场”的设想。进入80年代中期,由于美国在国际贸易领域的优势地位已不复存在,世界经济区域化趋势加强,关税及贸易总协定的调节机能下降,美国越来越感到需要加强同其经济关系比较密切的毗邻国家和地区,特别是加拿大的经济合作,以维护美国的国际经济地位。1986年6月美国同加拿大开始谈判签订“自由贸易协定”,历时一年半,终于在1988年1月2日由里根总统和马尔罗尼总理正式签署了“美加自由贸易协定”。该协定于1989年1月1日起生效,按规定,两国商品关税要分三批陆续于1989、1993和1998年1月降至零,使双方商品贸易全部免税;美国资本直接和间接购买加拿大公司的限额将予提高,两国在劳务合作方面将逐步给对方公民以国民待遇。美国同墨西哥也已于1987年11月签署了“协议大纲”,并开始就两国贸易自由化的细节问题进行谈判。但由于两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差距太大,双方达成签约协议将会费些周折。由上可见,8年前里根提出的建立“北美共同市场”的设想正在逐步实现。
东亚“经济圈”:以日本为主导的无正式形式的经济联系与合作。近几年,构筑亚太地区经济圈的议论很多,但迄今政府间并无签订协议和正式筹建的具体行动。可是从东亚地区的经济关系看,实际上正在逐步形成一个由日本起主导作用、有着良好的经济循环机制的经济合作“圈”。它表现为区域内经济一体化趋势不断加强,特别是1985年以来,圈内国家对美国市场的依赖程度下降,而相互依赖程度提高;日本对圈内的直接投资幅度增加,并且出现了相互投资的新格局;圈内垂直分工关系减弱,而水平分工关系增强;日元在圈内的地位和作用上升,美元则相对下降。目前有些日本学者提出建立包括日本、亚洲“四小”、东盟和中国(有的主张不包括中国)共10个国家和地区的“东亚经济圈”的设想,也有人主张结成同西欧、北美对抗的某种经济合作形式。但从现实情况看,在本世纪内在亚太地区形成类似西欧、北美那种契约式的经济合作组织的可能性极小。
    经济实力相当 竞争合作并行
西欧、北美、东亚“三大经济圈”是世界经济、科技最发达的地区,国民生产总值和对外贸易总额合计占世界比重均在3/4左右;它们是世界三大工业加工基地和三大国际金融中心所在地,构成了世界经济的三极格局。
从经济规模看,三个经济圈虽有较大差距,但各有不同的优势。欧洲共同体贸易额最大,且收支平衡。北美的生产规模最大,又是现代科技的主要发祥地,美国仍在世界经济中起领先作用,但其巨额贸易逆差表明它在国际竞争中处境困难。东亚经济圈尽管生产规模最小,但其贸易额与北美相当,且有巨大贸易顺差,显示出较强的国际竞争力。东亚地区包括中国在内,人口约占世界30%以上,有着巨大的市场潜力。经济学界普遍认为,东亚经济圈将是世界经济中最有活力的地区,其经济实力地位和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将继续增强。
“三大经济圈”相互之间充满着竞争和斗争,贸易战、汇率战、利率战延绵不断。但另一方面,彼此间的相互依赖和利害关系又从未像现在这样密切,以至于对方的发展已成为自身发展不可缺少的外部条件。以进出口贸易为例,在1970到1987年的17年间,日本和欧洲共同体之间增长了14.5倍,东亚与北美之间增长了12.5倍,其中亚洲“四小”同北美之间增长了48倍,北美同欧洲共同体之间增长了6.1倍。至于日、美、欧之间的相互投资和人员、科技交流发展之快更为人们所瞩目。
由于“三大经济圈”形成的背景不尽相同,内部情况参差不齐,因而内外依赖程度各不相同。欧洲共同体各国之间经济差距相对地小,水平分工发达,因而内部的“自我完结”能力较强。对外依赖程度较轻,而北美、东亚各国经济规模和水平相距较远,对外依赖程度相对深一些。以出口商品市场为例,1987年,欧洲共同体各国出口商品的58%是在区域内消化的,而北美、东亚分别仅有38.9%和43.6%。
    促进经济发展 未来影响深远
“三大经济圈”形成后,有利于增强“圈”内的经济活力,促进世界经济的发展和相对稳定。在各个“圈”内妨碍生产要素自由流通的各种障碍逐步减弱或取消的过程中,资源可以获得更有效的分配,并能发挥规模经济的效益。各成员国企业之间的竞争和兼并活动将会加剧,各国的固定资本投资会增加,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会加快;优胜劣汰,势将使生产体制更加合理,生产效率得以提高,而成本和价格下降。此外,成员国之间存在着的矛盾和分歧也会得到更好的缓解和调整。区域内部各国经济因得到这些新因素的刺激而会加快发展。据欧洲共同体执委会1988年5月9日发表的研究报告估算,1992年统一市场建成后,欧共体国内生产总值可增长4.5%至5%,工业生产成本可降低7%,企业赢利增加1.8%,物价平均下降6%,并创造就业机会200万个。西德科尔说,欧共体可能出现“经济复兴”。另据估计,到1999年,“美加自由贸易协定”可使美国国民生产总值增加1%,加拿大增加5%。两国就业人数将分别增加50万和85万。东亚地区由于内部经济相互依存度加深,资金和技术力量较大,经济循环机制不断得到改善,经济发展也将具有更大的活力。由于三个圈的经济规模庞大,其内部经济的较快发展和对外部经济所产生的某些积极的带动作用,将有利于整个世界经济的发展和相对稳定。
国际游资将更多地流入“圈”内,特别是流入“欧洲统一大市场”内部。目前,西欧、北美和东亚地区之间正在形成相互投资、抢占市场的热潮。最为突出的是日本和美国及亚洲“四小”的公司和企业,为了绕过欧共体对外部所设的关税壁垒和利用其内部“四大自由流通”的机会,纷纷向欧共体内部进军。估计三个经济圈所吸收的国际游资将占整个国际信贷资金的80%以上。
国际多边贸易体制将进一步削弱,国际经济竞争将变得更加深刻和激烈。经济区域化是在“关税及贸易总协定”的“自由与公平竞争原则”受到破坏,国际多边贸易体制越来越不起作用的背景下产生的。而区域化的发展又将使这一体制受到进一步的冲击。因为,它的产生原因之一就是为了对付外部加强的竞争,因而不可避免地要产生排他性、歧视性等保护主义的政策和措施,使多边贸易谈判更加难以取得进展。所以,西方经济区域化趋势的发展可能导致国际经济竞争格局由美国、日本和西德三国的较量,走向欧共体、北美和东亚三大区域经济“集团”的竞争。这将是更高层次、更加复杂的斗争,势必使竞争变得更加深刻和尖锐。但是,由于三个“圈”实力上的均势和相互依存关系的加深,它们在激烈竞争的同时,还必须调整彼此关系,进行必要的协调和合作。
国际政治关系将加速走向多元化,有利于国际局势的进一步缓和。经济区域化既是世界经济多极化的产物,也是它的重要表现。区域化的发展说明多极化的加深。经济多极化是政治多极化的基础。它的发展,势将使国际政治关系加速走向多元化。显然,经济区域化的发展,使得美国和苏联的盟国对这两个超级大国在经济上的依赖减轻,与此同时,美、苏对盟国的政治控制也就随之削弱,它们对国际事务的影响力和控制力将会下降。
东亚地区的经济关系将出现新的格局。首先,日本同东亚地区的经济关系,尤其是贸易将会进一步发展。其次,日本增加对东亚地区的直接投资,将推动地区水平分工关系的发展,有利于地区产业结构的高级化和比较优势的发挥。再其次,地区之间经济交流将更趋频繁,并给整个地区的经济注入新的活力。
当然,它们之间也必然产生激烈的竞争。
(附图片)
三大经济圈实力对比
(一九八六年)
注:进、出口总额为1987年数字;东亚包括日本、亚洲“四小”、东盟。


第7版(国际专页(经济))
专栏:外论摘要

  区域化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三大经济圈如果通过市场的统一能出现生机的话,世界就能从贸易保护主义的危机中摆脱出来。
三十年代经济大危机时为了摆脱自由的国际分工给本国的就业带来的不良影响,集团化经济迅速发展。各国采取提高对本集团外的国家关税壁垒和加强贸易保护措施导致了全球性的失业以及通货膨胀的恶性循环。就当时情况而言,集团化经济带来的弊大于利。
但现在的情况是,无论是欧共体还是美国与加拿大,其目的都是要提高本区域内的经济活力,因而没有理由去提高对区域外的关税壁垒。虽然畸型贸易体系有可能存在,但通过提高经济增长,也许会进一步扩大对本区域外的贸易。
可以说,欧共体经济圈和北美经济圈是通过人为的市场统一而诞生的。但东亚经济圈是通过现有的开放市场和横向分工提高了相互依存度,从而加快了统一的步伐,况且横向的分工是以互惠为原则的,这大大促进了经济结构的调整,可见东亚的经济圈是自然形成的。
现在,企业国际化已成为世界经济的发展趋势,这样将会出现无国界化的经济体系。即使欧共体或北美经济圈的集团化进一步加强,世界各国间的相互依存度仍将会不断加深。
       (摘自日本《二十一世纪》月刊一九八八年八月号)


第7版(国际专页(经济))
专栏:

  机遇和挑战
当前,世界经济的一体化和区域化在同时发展。这一趋势对国际形势将产生重要影响。尤其是,它对于处在改革开放中的我国既提供了机遇,也提出了挑战。
在经济和贸易方面,有可能形成的东亚经济圈同我国的关系最为密切,欧共体和北美也是我国重要的合作伙伴。三大经济圈的形成将促进地区经济增长,增加贸易量和资金流动,这可能对我国有利;但另一方面,上述经济圈又都带有程度不同的保护性和排他性。今后,我国出口商品在上述经济圈内看来会遇到更加激烈的竞争。
我们应当重视和深入研究世界经济的这一重要发展趋势,以便趋利避害,更好地从事四化建设。    
                   ·编者·


第7版(国际专页(经济))
专栏:

盯着人家的
护着自己的
朱根华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