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9年2月21日人民日报 第7版

第7版(国际专页(社会))
专栏:

  处理垃圾讲规范
本报记者 孙东民
    东京
假如您是新迁入东京的居民,或者是不熟悉如何处理垃圾的外国人,您都可以得到一本守则:《扔垃圾的正确方法》,守则序言里有这样的话:
“所有的人都希望有个清洁良好的环境,但这种环境只有通过每位居民的自觉与合作才能建立。各位居民扔垃圾的方法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街道的清洁和美观。务请各位严守扔垃圾的守则,协助建立一个清洁又美丽的街道。”
处理垃圾事情虽小,但关系到千家万户。东京居民严守扔垃圾的基本守则,早已成为自觉行动。记者住地所在的目黑区三田町,算是闹中取静的居民区。每天清晨都可看到家庭主妇们打扫门前路面,把仔细整理好的垃圾装进垃圾袋或垃圾筒,放到集放地点。10时许,一辆蓝色的清洁车开到,两位清洁工人迅速把垃圾提放到滚卷式的清洁车内,总共不过分把钟。
东京有22万个这样的垃圾集放点,平均17户设一处。每天有3500辆清扫车在穿街走巷,收集垃圾,然后运到13个焚化处理厂。东京都规定,家庭垃圾必须分类,定时扔出:厨房的生食垃圾、纸屑、衣类等属可燃垃圾,每周扔出3次,收集后焚烧处理;塑料、金属、玻璃、皮革、陶瓷器等属非燃垃圾,每周扔1次,筛选后送往东京湾填埋;而家具、家电、自行车等大型垃圾,须事先与清扫部门联系,在指定日期扔出、运走。所有垃圾必须在清晨扔放。因此,在1000多万人口的东京很少看到乱堆垃圾的现象。
记者日前曾去清扫局采访。在东京,约有1.1万名人员从事垃圾的收集和处理,东京都用于垃圾清扫和处理的预算约占总预算的3%—4%。据介绍,清扫局每天收集生活垃圾约1.2万吨,经过处理后的废物回收每天约100吨。
清扫局局长原达人先生说,要搞好城市垃圾的处理有三条,一是垃圾的回收、焚烧、填埋系统化,二是要有填埋用地,三是取得居民的合作与理解。他介绍说,东京都在50年代因没有实行系统的回收、处理,也出现过垃圾到处堆放,严重妨碍交通、污染环境的情况。60年代初,东京借举办奥运会之机提出了“建设清洁美丽的东京”的口号,设垃圾集放点和垃圾罐。1974年开始实行分类收集,增设集放点。楼房建筑已禁止设计竖穴式扔垃圾通道,大建筑必须单设集放点并提出申请,征得认可。
为了取得居民的支持,东京都重视宣传教育,小学4年级课本中就有垃圾处理常识,还有面向家庭主妇和儿童的宣传手册和漫画读物,都政府备有关于垃圾处理的电影、录相供免费播放,并定期举行垃圾问题活动月,组织市民参观处理设施。为减少垃圾量,东京都有2000多个团体、104万住户参加废物回收利用活动。东京都市区的垃圾几乎都用于埋海造地,迄今已填平230公顷的海面。上面建清扫工厂、老人之家,热带植物园、青少年运动设施。
东京都的垃圾处理受到欧美国家的称赞,但也有头痛的问题,这就是缺少埋填的用地。东京湾内现有用地只够到1995年,今后怎么办尚待解决。此外在市区建焚烧厂遭到居民反对,垃圾车辆加剧了交通堵塞。据悉,厚生省正在研究用真空输送管道把家庭垃圾直接吸往焚烧工厂的可行性。
清扫局局长原先生表示,在城市垃圾处理方面,各国有各国的国情,垃圾成分也不一样。但实行垃圾处理的规范化,是一种可资参考的方式。


第7版(国际专页(社会))
专栏:世情小议

  要“硬件”更要“软件”
为民
城市生活垃圾处理不善,会妨碍交通,污染空气,败坏水质,恶化生态环境,显然不是小事。发达国家已经初步解决了这个问题,正致力于遗留的课题。而我们这儿还在随意扔,到处堆,许多人眼看着“垃圾长城”在增高、在延伸却无紧迫感。
解决垃圾问题,既需要设备和设施,建立起处理系统;更需要通盘规划,制定严格的规章,动员公众积极配合。前者可比作计算机的“硬件”,后者类似“软件”,两者缺一不可。国外一些城市是重视“硬件”的,但也不忽视“软件”。日本和瑞典从小学起就教授垃圾处理常识,就是例证。
另一个饶有兴味的现象是,似乎国家越富越注意废物的回收再用或再生。比如,西方一些发达国家利用焚化厂的热量生产蒸汽,供生活取暖,工业发电或作其它能源。《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载:“巴黎、慕尼黑和法兰克福的蒸汽发生厂,均与市政发电厂同时运转。”某欧洲议员的名片和私人信笺用的是再生纸,纸面不甚光洁,却闪烁着一种可贵的精神。这些用心或精神也应划入“软件”。
这几年,我国的城市迅速扩展,却忽视了垃圾处理问题。如果用资金缺乏能够解释“硬件”不足的话,那么,制定必要的规章条例,以逐步培养良好的社会公德,抓抓“软件”,又能花费几个铜板呢?


第7版(国际专页(社会))
专栏:域外社情

  分类收集 变废为利
本报记者 顾耀铭
    瑞典
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市水道纵横,空气清新,街道整洁,很少见到路上有脏物扬弃。记者怀着浓厚的兴趣,就此采访了该市的垃圾清理公司。
“斯德哥尔摩市人口67万,每人年均丢弃的垃圾达300多公斤。我们不仅收运垃圾,还要尽可能地利用废物,从中回收能源。”公司总经理卡尔松三言两语就把问题说清楚了。
卡尔松不久前考察过中国牡丹江市的垃圾处理情况。他坦率地说:“牡丹江市垃圾处理中的最大问题是没有实行分类收集,连医院里带病毒的垃圾也不分开。这不仅给垃圾的处理增加了难度,而且也严重污染了环境。”
在瑞典生活必须学会倒垃圾。瑞典人倒垃圾时都主动进行分类:纸类要捆起来,定期交运,玻璃瓶扔在草绿色的大铁罐里。马路旁电池形状的火红色大铁筒是专门用来收集废电池的,铁器和灰土则扔进专用集装箱。食品店都备有饮料罐头自动回收机。
据介绍,60年代,瑞典还是混合收运垃圾,那时制造过一些垃圾山,处理工作不仅耗资巨大,而且垃圾中还混进有毒物质(如含有镉和汞的干电池),焚烧时产生有害气体,污染了空气。70年代初,议会通过了公共清洁法,明确规定由市、地区政府负责垃圾的收集、运输和处理。斯德哥尔摩垃圾清理公司就是属市政府所有而交私人管理的。为了改变人们的生活习惯,方便垃圾处理,该公司在市政府支持下开展了一场大规模的宣传教育运动,陈明利害,动员全社会进行合作,对垃圾实行分类交运。卡尔松强调,最重要的是要使人们从小就养成好习惯。因此,瑞典的孩子从小学三年级开始就要接受这方面的教育。
垃圾分类存放,为收运工作节约了大量人力。该公司连行政人员在内不到300人,加上100辆汽车就能担负起首都的全部垃圾收运工作。垃圾分类的最大好处是综合利用,化害为利,为减少污染创造了条件。目前,该市50%以上的废纸交纸浆厂重新造纸,90%以上的废弃玻璃品回炉再制成玻璃器皿。筛除铁器、塑料制品灰土后的大部分可燃垃圾用于发电和生活取暖。
垃圾的再利用也给该公司增加了一笔收入。如每天送往热电厂作燃料的垃圾近800吨,每吨可得100克朗。由于有这笔收入,公司就能把居民应缴的垃圾收运费保持在低水平,使居民受惠,争取他们更好地配合。此外,公司也有资金从事研究和发展工作。
目前,该公司不需要政府资助而能独立经营。卡尔松说:“中国的垃圾构成和经济实力虽同瑞典不同,但同样可以采取分类收集、分别处理的方式。我们下一步计划是将垃圾进一步分类,如将纺织品、橡胶、塑料等分离,这需要5至10年的时间。这除了要增加设施,改造公寓房结构外,最重要的是动员居民给予支持。”


第7版(国际专页(社会))
专栏:

  垃圾学
垃圾作为一个社会问题,正日益尖锐地摆在各国面前。与此同时,一门新兴的学问——垃圾学正被愈来愈多国家的学者所重视,工业发达国家都有专门的博士和专家从事垃圾研究。
专家们认为,垃圾能反映出一个国家的消费水平和生活方式。美国的法莫博士曾考察近20个国家的上千个垃圾山,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不懂得垃圾的处理和利用,视垃圾为废物的人们属于原始民族,人平均收入低于50美元;生产水平高、视垃圾为宝,且懂得利用,这类属先进国家,它们把垃圾不再当作负担而是资产了。
                   (摘自澳门《华侨报》)


第7版(国际专页(社会))
专栏:

  应怀千岁忧
本报记者 魏崴
    西欧
目前,欧洲共同体12个成员国每年产生的城市垃圾达1.1亿吨。各成员国处理垃圾的做法也不一样:希腊仅拥有小型焚化厂,爱尔兰和葡萄牙则不采用焚烧法。西德和荷兰的城市垃圾30%用焚烧法,法国的这一比率近40%。就整个欧共体而言,约3/4填埋,1/4焚化。
欧共体的垃圾处理似循着两个方向:首先是从垃圾中回收资源。荷兰和意大利等国的一些垃圾焚化厂回收热能作取暖能源,比利时列日的垃圾处理厂用塑料废品生产电缆轴,丹麦市场上出售的本国制玻璃瓶,一律回收再用。不少国家已用垃圾造再生纸。
其次,尽量减少弃置物。爱尔兰已禁止生产易拉罐。鉴于塑料废品危害大,欧共体鼓励不用或少用塑料,代之以玻璃制品,以利循环使用。意大利和英国决定从90年代开始用生物分解性塑料,联邦德国已生产出可反复使用30次的塑料包装。
从70年代初,欧共体就开始重视垃圾处理了。它每隔一两年,就要向成员国发出指令或建议,要成员国尽早采取有效措施。欧洲议会年年都大声疾呼,向公众陈明利害,提出建议。但是,欧共体的城市垃圾问题还远未彻底解决。目前通行的填埋法和焚烧法都不尽人意,尤其是填埋法,似养虎遗患,亟待改进。比利时瓦隆地区有“欧洲垃圾场”之称,由于邻国经常偷倒垃圾和该地缺乏必要的管理体系,结果,空气被严重污染,且已影响到地下水源。据欧共体委员会统计,12个成员国的520座焚化厂每年排放尘埃28000吨,铅570吨,氯化氢144吨,汞68吨,镉31吨,严重地污染了生态环境。
欧洲议会议员罗兰在同记者谈话时认为,垃圾处理决非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必须锲而不舍。在和他接触中,记者留下强烈的印象。这位议员的名片和私人信笺用的都是再生纸,虽不甚光洁,但那种倡导保护环境的用心,叫人感动。他主张不分国度,大家携起手来一道解决这个可能遗患后人的全球问题。他对转嫁隐祸于他人的做法深恶痛绝。科技在进步,地球在变小。当代人应怀千岁忧,有责任给后代留下一个清洁、美丽的世界。


第7版(国际专页(社会))
专栏:

  垃圾处理点滴
本报记者 张启华
巴黎
收集方法:巴黎及其周围六十多个小城镇共有人口五百万,每天产生生活垃圾近万吨。市区共有五百辆清洁车,它们分片包干,在固定时间走街串巷收集居民集放的垃圾包。对于大件废物及大批量垃圾,则定点分类收集。全市有三十个大件垃圾收集站,居民可就近扔放,我们参观的沙贝尔门收集站是去年刚建成的。主要设备有一个大平台、六个集装箱,把垃圾分门别类装入箱内,年收集能力为四千五百吨。无力处理自家垃圾的人可打电话约请主管部门派人来收。一九八七年,电话约收垃圾的有七万人次。
处理和利用:市区外围有三家大型垃圾处理厂,它们每年能处理二百万吨生活垃圾,且生产可观的副产品:三百万吨蒸汽、十二万度电和近五十万吨电炉渣等。据介绍,每回收十吨玻璃器皿回炉再生,就能节约一吨石油。市区设置了八百个玻璃瓶收集箱,这种箱子分别收集无色和有色玻璃制品。有的玻璃瓶经清洗和处理后还能再用。郊外设有一座专门清洗旧玻璃瓶的工厂,年处理能力为一点三万吨。
宣传教育:巴黎重视有关垃圾处理的宣传教育工作。市政府及各旅游部门都放着有五种文字说明的卫生规则等宣传品,提醒公众爱护首都的清洁卫生。一张回收玻璃制品的广告上写着:如果每人每月按规定投放两只旧酒瓶,全市一年就可向防癌协会提供五十万法郎的基金。
此外,市政府还强调从生产领域控制,以减少垃圾的排放量并具体地写在政府的法令上。
(附图片)
位于巴黎北部的圣图安垃圾处理工厂


第7版(国际专页(社会))
专栏:

垃圾收集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