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9年2月17日人民日报 第6版

第6版(国际)
专栏:

  苏联政府声明已经按期从阿撤军
联合国观察组证实苏已完成撤军
新华社莫斯科2月15日电 苏联政府今天就苏军全部撤出阿富汗发表声明说,苏联今后仍将促使阿富汗问题获得和平的与一揽子的解决。
声明说,苏联根据日内瓦协议,完成了从阿富汗的撤军。现在在阿富汗已经没有一个苏联士兵。
声明认为,今后阿富汗形势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日内瓦协议的其他签字国是否效法苏联和喀布尔政权的榜样,以巴基斯坦和伊朗领土为基地的抵抗力量是否表现出责任感。
声明再次建议阿富汗敌对各派立即停火,包括苏联和美国在内的所有国家同时停止向阿富汗运送武器。
声明认为,联合国在影响阿富汗事态方面能起巨大作用,联合国制定的对阿富汗进行经济和人道援助的计划是其对阿富汗安定作出的具体贡献。
声明表示支持喀布尔政权提出的使阿富汗成为不结盟和中立国家的建议。
新华社联合国2月15日电 驻在阿富汗和巴基斯坦的联合国观察小组今天向联合国秘书长佩雷斯·德奎利亚尔报告说,苏联已按照阿富汗的日内瓦协议,按期于2月15日完成了从阿富汗撤军。
联合国观察小组是检查日内瓦协议执行情况的。它在给联合国秘书长的报告中对苏联遵守撤军时间表现出的“严格认真态度”表示满意。
新华社新德里2月16日电 紧接着苏联从阿富汗全部撤军之后,苏联第一副外长兼苏联驻阿富汗大使沃龙佐夫今天抵达这里,与印度政府领导人会谈有关阿富汗的未来问题。
据报道,沃龙佐夫将同印度领导人讨论如何突破目前阿富汗的僵局以及在阿富汗游击队对喀布尔等城市进行经济封锁的情况下,如何向阿富汗提供援助等问题。
(附图片)
驻阿富汗苏军司令格罗莫夫中将作为苏军在阿富汗的最后一名战斗人员,从阿边境城市海拉顿回到苏联铁尔梅兹镇。这是格罗莫夫中将(前左)在边界上同前来迎接他的儿子(前右)在一起。
新华社发(传真照片)


第6版(国际)
专栏:

  各国普遍欢迎苏联如期撤军
希望阿富汗各派克制停止内战建立稳定政府
本报综合新华社消息:苏联军队按照日内瓦协议如期从阿富汗撤出,从而结束了对阿富汗长达9年的军事占领,世界各国对此普遍表示欢迎。
巴基斯坦总统吴拉姆·伊沙克·汗和总理贝·布托15日分别发表文告,表示祝贺。
总统伊沙克在文告中说:“2月15日是具有历史意义的一天。根据日内瓦协议的规定,苏联从阿富汗全部撤军。这首先应归功于经过长期斗争、不惜一切牺牲来使他们国家摆脱外国军队占领的英勇的阿富汗人民。”
他说,为了他们祖国的自由和独立,100多万阿富汗人献出了他们的生命。
他说:“在此之际,我们对为我们阿富汗兄弟的正义事业在道义上和物质上给予了大力支持的所有人们深表赞赏。”
他说,外国占领的长夜已过去,但黎明又伴随着冲突。只有建立有广泛基础的政府,和平才能实现。
贝·布托总理在文告中说,苏联从阿富汗全部撤军对英勇的阿富汗人民和世界热爱自由的人民来说,是一个历史时刻。
她指出,苏联撤军也证明巴基斯坦寻求政治解决阿富汗问题的政策的正确。
布托总理对苏联对其政策进行重大改变,使之能够完成阿富汗问题日内瓦协议并成功地履行协议从阿富汗撤军表示赞赏。
美国国务院发言人雷德曼15日对记者说,“对于阿富汗人民来说,这是盼望已久的日子。从现在起,他们可以自己决定自己的未来了。”他强调苏联撤军后美国对阿富汗的政策不是给阿富汗人民“提出一个蓝图”,而是帮助他们“自决”。
西德总理科尔和奥地利总理弗拉尼茨基15日对苏军全部撤出阿富汗表示欢迎。
科尔发表声明说,阿富汗冲突有着一种以内战形式继续下去的危险。因此,西德政府呼吁冲突各方采取理智的、现实的和有责任感的行动。
科尔说,西德和欧洲共同体国家一致认为,阿富汗问题全面解决的目标是实现一个民主、独立和不结盟的阿富汗。
奥地利总理弗拉尼茨基认为,苏联从阿富汗撤出其所有军队为彻底解决这一地区的冲突迈出了极其重要的一步。
他希望,在撤出外国军队之后,阿富汗国内各派能够互相克制,为国家的稳定作出贡献。
北约组织15日也发表声明,对苏军撤出阿富汗表示欢迎。
日本外务省人士认为,苏联从阿富汗撤军“符合国际社会的要求,大大有助于东西方关系的缓和与稳定”。
这位人士说,日本愿意向战争结束后的阿富汗提供经济援助,但是,他又表示,阿富汗只有在建立了稳定政权和结束了内战以后,日本才能提供真正意义上的政府开发援助。在此之前,日本只能从人道主义立场出发,对难民进行援助。


第6版(国际)
专栏:

  军队驻柬“苦衷”难言
越对苏撤军保持缄默
新华社河内2月16日电 越南所有官方报纸今天对苏联军队于昨天全部撤离阿富汗这一重大事件保持缄默。
河内各报今天既不报道苏联按计划完成从阿撤军的消息,也没有发表任何评论。
越共党报《人民报》只刊登了喀布尔政权驻越临时代办撰写的一篇文章,声称喀布尔政府军有足够的能力保卫阿富汗的领土完整和主权。
河内新闻界对苏军全部撤出阿富汗保持缄默,反映了越南当局有难言的“苦衷”。


第6版(国际)
专栏:新闻分析

  中美洲首脑会议为何取得成果
新华社记者 刘瑞常
为推进中美洲和平进程而举行的第4次中美洲5国首脑会议14日在萨尔瓦多结束。这次为期2天的会议就中美洲冲突的主要当事国尼加拉瓜实现国内和平问题第一次达成协议。这一积极成果使处于僵持状态的中美洲局势展现了美好的前景。
5国首脑在这次会议上达成如下协议:尼加拉瓜政府决定提前9个月于明年2月举行大选,欢迎全部政党参加竞选,并宣布实行新闻自由,释放全部政治犯。与此同时,5国首脑90天内制定一个“一揽子计划”,以便让目前驻扎在洪都拉斯境内的1.3万名尼反政府武装分子放下武器,重返家园。此外,5国首脑还就边界安全核查等问题达成了协议。如果这些协议得以彻底实现,中美洲冲突问题将基本解决。这一协议已经得到拉美各国的支持。
中美洲5国首脑1987年8月在第2次会议上达成以停火和民主化为主要内容的中美洲和平协议以后,曾出现尼加拉瓜、萨尔瓦多和危地马拉3个有武装冲突国家的双方就停火问题进行对话的好势头。但是,从去年下半年以来,对话全部停止。萨尔瓦多的武装冲突甚至愈演愈烈,引起中美洲各国的忧虑。5国首脑本应于去年8月举行第4次会议,检查和平协议的执行情况。但由于意见分歧,会议5次延期。去年以来,世界多数热点地区的问题都在趋于解决,唯独中美洲热点的局势处于僵持状态。
观察家认为,这次首脑会议成果的取得是由3个主要因素促成的。首先,尼加拉瓜本国局势的发展起着决定作用。自去年2月美国停止对尼反政府武装的军援后,这支武装便因弹尽粮绝而龟缩到洪都拉斯境内,尼国内战事明显减少。8年的内战使尼经济十分困难,物资严重匮乏,去年通货膨胀率高达7000%,人民渴望和平。在这种情况下,尼政府改变了过去的强硬立场,同意提前大选,进一步开放民主,以求国内和解。
其次,美国政府改变了对尼加拉瓜政府的僵硬态度,也是一个重要原因。8年来,里根政府采取的支持尼反政府武装以期推翻现政府的政策,惨遭失败。布什新政府上台后,正视现实,调整了中美洲政策,表示要用外交而不是军事手段来解决尼加拉瓜问题,并表示将继续停止对尼反政府武装的军援。
第三,目前国际缓和趋势对中美洲和平进程也是一个促进因素。但是,中美洲和平的最终实现并非易事。尼反政府武装已表示拒绝接受上述协议。协议中许多方案的具体落实也不容易。然而大势所趋,中美洲和平的前景还是光明的。
         (新华社北京2月16日电)


第6版(国际)
专栏:

  竹下为昭和天皇开脱战争责任
声称应由辅佐天皇的国务大臣承担
新华社东京2月15日电 据共同社报道,在野党今天在国会继续就昭和天皇战争责任向竹下首相提出质疑。竹下在答辩中为昭和天皇开脱战争责任。
竹下说,“在上次大战中,昭和天皇为避免战争作出了全面努力,对结束战争作出了英明决断”。
竹下首相还说,“据认为,在旧宪法之下,政治是通过国务大臣和其他机构的辅弼、辅佐进行的,天皇未曾为自己的私利修改过辅弼、辅佐的决定”。
据认为,这是竹下首相比较明确地就昭和天皇的战争责任问题表示了自己的观点,即昭和天皇不对上次的对外侵略战争负有责任,战争责任应由辅佐天皇的国务大臣们承担。


第6版(国际)
专栏:本报最后消息

  日美首脑会谈议题最后敲定
中国形势 朝鲜半岛形势 中东问题
本报东京2月16日电 记者于青报道:据日本外务省官员披露,在美国总统布什前来参加昭和天皇葬礼期间举行日美首脑会谈的议题于昨天最后商定。主要议题有,中国形势、朝鲜半岛形势和中东和平问题等。
布什总统参加葬礼后,将前往中国访问。美国方面想与去年8月访华的竹下首相交换有关中国政治形势和现行开放政策的看法。


第6版(国际)
专栏:

  对中美洲五国首脑会议的进展
联合国秘书长和拉美一些国家欢迎
美国反应谨慎
本报联合国2月15日电 记者刘开宸报道:联合国秘书长佩雷斯·德奎利亚尔今天赞扬昨天闭幕的中美洲五国首脑会议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成果”。
德奎利亚尔在这项通过联合国发言人发表的声明中还表示,会议的结果反映了中美洲五国要使和平进程回到轨道上的真诚努力。
德奎利亚尔指出,1987年8月在危地马拉城签署的中美洲和平协议的执行可望得到联合国的帮助,他本人也准备帮助推动这一和平进程。
新华社华盛顿2月15日电 美国今天对中美洲五国总统达成的关于撤除尼加拉瓜反政府武装在洪都拉斯的基地的协议反应谨慎。
国务院发言人雷德曼说,美国将与五国政府就中美洲总统会晤的结果进行磋商。
雷德曼不愿排除美国继续支持尼反政府武装的可能性,并说布什总统和国务卿贝克已明确表示了这种支持。
新华社北京2月16日电 综合本社驻墨西哥、厄瓜多尔和美国记者报道:拉美一些国家领导人15日纷纷发表书面或口头声明,祝贺最近举行的第4次中美洲5国首脑会议就尼加拉瓜实现国内和平问题取得的积极成果。
墨西哥总统萨利纳斯和厄瓜多尔总统博尔哈分别写信或打电报给中美洲5国首脑表示祝贺。萨利纳斯在信中说,在世界其它热点地区的冲突趋于解决的时候,消除中美洲这个冲突点应该得到国际社会的重视。
联合国秘书长德奎利亚尔和美洲国家组织秘书长巴埃纳分别发表谈话表示,愿与中美洲各国合作为实现这一地区的和平而努力。


第6版(国际)
专栏:

  美国国务卿贝克访葡萄牙
呼吁北约保持强大和团结
新华社里斯本2月15日电 (记者肖自权)正在这里访问的美国国务卿詹姆斯·贝克今天呼吁北大西洋公约组织保持强大和团结,并赞扬葡萄牙作为北约成员国所起的积极作用。
贝克是在今天下午会见葡萄牙总理席尔瓦之后向记者说这番话的。
他强调说,北约必须保持强大和团结,只有这样,才能保持对华约的坚定立场。他还透露,北约不久将召开一次成员国首脑会议,以便重新制定北约在对待东西方关系上的“总体思想”。
贝克还说,美国和葡萄牙政府保持着“非常密切的关系”。
据此间外交人士透露,贝克这次葡萄牙之行的主要目的是在美、苏外长会议召开之前,协调北约成员国对苏联的立场。在访葡之前,贝克已访问了英、西德等国。


第6版(国际)
专栏:

  斯里兰卡实行戒严
新华社科伦坡2月16日电 据斯里兰卡政府的一份公报宣布,从今天上午9时至明天上午6时斯里兰卡实行戒严,以防止在议会大选后发生暴力事件。
斯里兰卡议会大选于昨天举行。当天,在斯里兰卡各地的暴力事件中,有13人被杀,18人受伤,两个投票站遭袭击。


第6版(国际)
专栏:

  巴基斯坦总理贝·布托指出
巴印间应永远保持和平
新华社新德里2月15日电 巴基斯坦总理贝·布托最近强调,印度和巴基斯坦必须保证,1972年两国签署西姆拉协定以来所保持的和平状态将永久性地继续下去。
贝·布托是在写给印度新闻和广播部长巴加特的一封私人信件中强调这一点的。巴加特最近送给贝·布托一本像册,像册中保存着一套印巴西姆拉首脑会晤的照片。
据印度报业托拉斯今天报道,贝·布托在信中说:“照片使人回忆起一个使巴印实现和平的历史事件。这种和平已经保持了16年。我们必须保证使这种和平永久地继续下去。”
1972年7月3日,当时巴基斯坦总统布托和印度总理英·甘地在印度的西姆拉举行会晤并签署了西姆拉协定。


第6版(国际)
专栏:

  一句话新闻
△摩洛哥马格里布阿拉伯新闻社报道,摩洛哥和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决定从1989年2月13日起建立两国大使级外交关系。
△波兰议会15日宣布,为纪念波兰爱国志士为国家独立而进行的英勇斗争,特决定11月11日为波兰独立节。
△南斯拉夫首都贝尔格莱德市社会主义联盟决定,设立市、区领导机关听取市民意见的专用电话。   
                (本报讯)


第6版(国际)
专栏:

  苏丹挫败一起政变阴谋
新华社喀土穆2月15日电 据苏丹《民族报》报道,苏丹最近挫败了一起针对总理迈赫迪的联合政府的政变阴谋。
报道说,策划政变的人属于一个自称“人民的苏丹解放运动”的组织。该组织有苏丹的工会成员和忠于前总统尼迈里的人组成。


第6版(国际)
专栏:安哥拉通讯

  今日安哥拉
本报记者 杨汝生
由于安哥拉航空公司的飞机晚点,当记者抵达罗安达机场时,已是午夜时分了。机场上到处都有持枪的士兵把守,对旅客的安全检查格外严格,透过朦胧的夜光,隐约可见停在机场一端的一排米格飞机。乘车进入市区,不时可遇呼啸而过的军车,偶尔还可听到几声枪响。前来迎接的同志对我说,罗安达午夜之后仍然实行宵禁,那是军警在鸣枪警告那些拒绝盘查的车辆。这一切都说明,这个国家还很不平静。
    战争的创伤
安哥拉是个美丽富饶而又是多灾多难的国家。独立之前,葡萄牙殖民者曾统治安哥拉500余年。为了争取民族的自由和解放,安哥拉人民进行了长期的不屈不挠的斗争,终于在1975年迎来了自己的独立。
可是,独立以后,安哥拉人民并未过上和平幸福的生活,13年内战和南非军队的频繁入侵,使这个新生的国家又蒙受另一场灾难。安哥拉人民解放运动——劳动党中央宣传部长平托若奥在接见记者时说,连年战争给这个国家造成的损失高达120亿美元,此外还有6万人死亡,5万人致残,60万人背井离乡,15万人流亡国外。农田荒芜,工业凋敞,市场萧条,商品匮乏,物价飞涨,国家经济处于“全面危机之中”。
不论是在首都罗安达,还是在其他城市,战争带来的破坏随处可见。大街两侧的高楼和别墅,因年久失修,显得陈旧破烂。商店几乎全部关闭。全国的铁路和公路运输基本上中断,首都与外省唯一安全的交通工具是飞机。在洛比托市,记者访问了本格拉铁路总部,总经理西兰格先生十分惋惜地说,这条南部非洲的交通大动脉已遭到彻底破坏,桥梁被炸,铁轨被撬,机车被烧,铁路职工被杀,现在的运输量还不及独立前的十分之一。在参观本格拉纺织厂时,总经理介绍说,安哥拉南部本来是重要的产棉基地,但因战乱、水库被破坏,农民无法进行正常生产,这个厂只好花费大量外汇从外国购买棉花。
安哥拉人民饱尝战乱之苦,迫切地期望能过上和平的生活。
    希望与潜力
“若是没有战争,安哥拉可能是非洲最富有的国家之一。”一位常驻罗安达的国际机构的代表这样对记者说。安哥拉的确是一块富庶的国土,有着发展经济的巨大潜力。
安哥拉幅员辽阔,领土面积为124万多平方公里,约为英、法和西班牙的总和,是其宗主国葡萄牙的14倍。
安哥拉气候良好。它虽临近赤道,但因地势较高,又受本格拉寒流的影响,气候并不炎热,是个“春天的国度”。首都罗安达不仅是重要的港口,而且是有名的旅游胜地,绿树繁花,金沙碧浪和高楼大厦交相辉映。安哥拉的咖啡和剑麻产量曾一度占非洲第二位,只是近年由于战乱,产量才大大减少。我们参观了一个香蕉园,农业工人正把采摘下来的香蕉往汽车上装,每一串都有几十公斤重。农场负责人告诉记者,他们正与欧洲某些国家谈判出口香蕉,样品已经送去。在本格拉机场附近,我见到一棵碗口粗的棉花树,绿的蕾,黄的花,白的絮,一团团、一簇簇挂满枝头,据说这棵棉花树已经生长了好几年,足见土地之肥沃。
安哥拉的地下资源更为丰富,卡宾达是有名的石油产区,人称“小科威特”。除卡宾达外,安北部沿海盆地几乎都蕴藏着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我们乘6个人坐的小飞机从本格拉去卡宾达,沿安哥拉海岸线飞行了2个小时,不时可以见到一座座采油平台浮在海面,那熊熊燃烧的天火给这碧绿的大海抹上一道桔红。由于连年内战,安哥拉工业凋敝,只有石油工业一枝独秀。1980年安日产原油13万桶,1984年增加到20万桶,1987年底达到40万桶。安的石油产量在撒哈拉以南非洲国家中仅次于尼日利亚,居第2位。除石油外,卡辛加的铁矿、北隆达的钻石和纳米贝的大理石也都久负盛名,正等待人们去开采。
为了恢复濒于破产的经济,安哥拉政府在调整经济结构方面做了不懈的努力,并逐步将国民经济的重点从“一切为战争服务”转变到和平建设上来。提出在继续抓好石油生产的同时投资发展咖啡、钻石和木材生产等,争取实现出口产品多样化,并在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于1987年8月制订了“整顿经济和财政纲要”。
新经济政策公开承认经济工作中的错误和偏差,强调要从历史和现实出发确认经济的地位和同西方发展经济贸易关系的必要性。新经济政策的宣布在一定意义上标志着安在发展方向上将力图摆脱僵化模式,积极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无疑,这将对安今后的经济和政治形势产生深远的影响。


第6版(国际)
专栏:国际新闻简报

  英国呼吁外国军队撤离黎巴嫩
正在科威特访问的英国外交和联邦事务国务大臣威廉·沃尔德格雷夫十五日呼吁所有外国军队撤离黎巴嫩,以便让黎巴嫩人民决定他们自己的命运。
沃尔德格雷夫在会见科威特副首相兼外交大臣萨巴赫·艾哈迈德后对记者说,英国支持阿拉伯联盟为解决黎巴嫩目前的政治危机而成立的以萨巴赫·艾哈迈德为首的阿拉伯调解委员会。


第6版(国际)
专栏:国际新闻简报

  以色列宗教部长正式访匈牙利
以色列宗教部长哈默十五日在布达佩斯举行的记者招待会上说,他对匈牙利进行了一次“很成功”的访问。
哈默是十一日抵达匈牙利的。他是第一位正式访问这个国家的以色列部长,不久前到过匈牙利的一些以色列高级官员均为私人访问。
哈默说,他带来了以色列总理沙米尔给匈牙利总理内梅特的信件。但他拒绝透露信件的内容,只说希望以匈两国之间的外交关系在今年上半年能得到恢复,并表示希望内梅特总理尽早访问以色列。


第6版(国际)
专栏:国际新闻简报

  乌拉圭政府向英提出强烈抗议
乌拉圭政府十四日就英国皇家航空公司的一架军用飞机从乌拉圭飞回马尔维纳斯群岛一事向英国政府提出强烈抗议。
这架载有一百三十七名乘客和八名机组人员的飞机二月十日从英国本土起飞前往阿根廷和英国之间有争议的马尔维纳斯群岛。由于马岛气候不好,经乌拉圭政府同意在乌拉圭紧急降落。根据乌、英双方达成的协议,这架飞机起飞后只能飞回英国的阿森松岛。但是,英国飞机在飞行一千公里后,突然转变航向,飞回马尔维纳斯群岛。       


第6版(国际)
专栏:国际新闻简报

  南朝鲜反对党领袖金大中访匈
南朝鲜反对党领袖金大中十三日抵达匈牙利访问。
金大中是匈牙利同南朝鲜自一月三十一日正式建交后第一个访匈的南朝鲜重要政界人物。在访问中,金大中受到匈共和国主席团主席什特劳乌布和国民议会议长什陶丁盖尔的接见。            
   
   (据新华社)


第6版(国际)
专栏:国际新闻简报

2月16日,为期三天的关于柬埔寨问题的第二次非正式会议预备会议在印度尼西亚雅加达开幕。参加这次会议的有民主柬埔寨联合政府的三方代表、金边当局、越南、老挝和东盟六国的代表。
新华社发(传真照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