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9年2月14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副刊)
专栏:

  再论再论说真话
黄宗江
夜半,偶得半题:人贵在说真话之类;其实这类题目早就有人作而又作了,巴金师以说真话为题就写过了一论二论三论……我再用之,亦非出于偶然。深思之,自己在文革后所写作品几乎都与这一主题有关,此亦可以说是当代一大“中心主题”了。以此念告老伴,她却说:“别说了,别写了。”并向我出示《人民日报》8版所载评介我老友黄裳著《笔祸史谈丛》的文章,要我细读。其实黄裳早就赠我此书,我早就通读,甚至不读也通的。我懂得这一部笔祸史是一部文人的血泪史,一部断头史;但历朝历代的文人也不是不晓利害的,却偏偏仍常有人把头颅送上。我是不想这样死的,我也知道今天——文革后、三中全会后的今天是不会这样死去的。当然,说真话还不是毫无余悸,毫无主客观使然的杂念的。我仍在老伴前叨叨不休,甚至想把这些私房话公之于世。
这里我只提一件最近发生的和自己有关的小事。去年我去南京参加了美国剧作家奥尼尔百年诞辰的国际学术会议,在中洋学者面前发了一次短言,在上海一报纸上发了一篇小文,老老实实地招认自己过去也批判过奥尼尔,那是在抗美援朝之际,亦属理所当然的;我当前的认识则是:奥尼尔贵在追求“深刻的真实,真实的深刻”,“真实而又真实地直面人生,深入骨髓,或可说是真正地‘触及灵魂’也。”在会上偶识上海某报一记者,一见交心地相互乱扯了一通,别后未见他只字提及奥尼尔,却在《文学报》上发了一篇《黄宗江依然不忘张志新》短短数百字的报道,大致如实:说我在张志新案公布后,写了电影剧本,好几位导演欲拍未遂,虽亦无人公开反对云云。又道我引申地说了巴金倡建文革博物馆,邵燕祥倡建文革学,以使国人不忘教训,亦均未能有所建,这些还是由于有些人怕提文革,不愿彻底否定文革云云。这短短数百字发表后,据我所见所知便有六七家报刊以至港台版作为文摘转载了。张志新事早非新闻,区区如我更不属于什么新闻人物,如此呼应当然是由于我再一次提起了张志新。现在也已经久卧病榻说不出话来了的周扬同志说过:张志新是一位光芒万丈的共产党人,她胸中既有三且有四——三者三中全会,四者四个坚持,而这三和四她都无幸赶上,然而她却具备这可以合二为一的精神了。她在那恐怖的万家墨面的年月就说过:“毛泽东同志的丰功伟绩不容否认,但他晚年犯了斯大林式的错误……”等等等等。后人愿意重提文革,重提张志新,无非是想借助敢说真话的张志新的亡灵或招魂或打鬼也。
俱往矣!千古多少令人爱煞敬煞的人物,粗直如张飞、李逵……斯文如屈原、司马迁、李贽、鲁迅……均贵在其真;千古多少文章如离骚、史记、鲁迅杂文……无不贵在其真。真不一定就对,然必须首先出之以真,方能见其对否。真未必就是真理,然真理必真。有理有利有节固好,但直言无讳的时刻哪又顾得了这许多?顾多了也就可能真不了啦!文人如无真则是最大的无行。
关于民主自由的定义,当也有百家说法,绝非仅是两家。可否也一句白话以蔽之曰:能让百姓说真话,也就实现民主自由了,也就反而能够真正地国泰民安了。
行文至此,了无风华,老生常谈耳;但我相信还会有多少位老生小旦百论千论说真话。在这一点上,我是乐观的,又不尽然,乐乎悲乎,且观之。停笔矣,乃又想到老伴,她从来是我的第一读者,这一回给不给她先看呢?……还是给她看了,沉默未语,但也不像是要和我划清界限的样子,我也就不怕,照发。
不料,我“照发”编辑部,编辑部却未“照发”报端。据说,其原因是牵涉到“文革”,最好不谈。近见王力在报上大谈“文革”,我的知名度当然不及王力,但公民权丝毫不比王力少。他谈得,想来我也谈得的,于是,又“照发”了去,且看《大地》编辑照发否?


第8版(副刊)
专栏:

  《功里功外》读后
叶至善
在1月6日《人民日报》的副刊上读到一篇散文,题目是《功里功外》,作者写他三次报名参加气功学习班的体验和见闻。其中第二次,作者写的两老夫妻吵嘴,是在小公园里听到的。作妻子的劝丈夫练气功,说了两则发功的传闻,未免神了点。那位丈夫硬是不信,还出言不逊。老太太就将了他一军,反诘说:“叶圣陶不如你?他原不承认特异功能,人家让他亲眼见了,临了还是服了不是?”
老太太振振有辞,她说的其实还是传闻。叶圣陶是我的父亲。我和父亲一直在一起生活,知道他直到“临了”也没“亲眼见”特异功能的表演。“让他亲眼见”的好心人是有的,或者打电话来,或者寄请柬来,还有愿意上门来表演的,他都婉言谢绝了。对特异功能,他没有再次发表言论。是否“服了”,他没有留下遗言,我作儿子的也只好存疑。
虽说是传闻,可能事出有因,父亲跟气功倒打过一回交道。那是前年的事。父亲有位朋友,也是90出头的老先生了,他的秘书一定要介绍一位女气功师来给我父亲治病,说她什么病都能治,老先生的腿肿就是她给治好的,还说之所以介绍她来,是老先生的再三嘱咐。这就盛情难却了。可是治什么呢?父亲说就请她治眼睛吧,那只已经瞎了的左眼那些日子又有点儿发胀。
到了约定的那天傍晚,那位秘书陪着女气功师来了。女气功师先说了许多话,说她从小练功,是祖上传下来的,并恪守清规,保持童贞;还说了许多她的诊例,都功到病除;又取出一叠照片来给我们看,都是她给知名人士发功治病的照片。自我介绍完毕,她发起功来,对我父亲的左眼“扑扑扑扑”喷气,问我父亲有没有感觉。父亲的左眼虽然看不见,感觉还是有的,他连连回答说有。就在这时候,那位秘书在一旁“咔咔”地拍照。照拍得了,功也发完了,女气功师说睡一晚上就能见好;又说别瞧那位老先生还在到处奔波,他本元虚,过不了立秋;叶老比他壮实多了,保证能活过100岁。这句话可说豁了边,我父亲去年二月过世了,那位老先生却还在到处奔波,昨晚在电视上看到,他依旧神采奕奕。
至于父亲的眼睛,本来是治不好的,不足以证明那位女气功师的功力不到家。我也决没有用这个孤证来否定发功治病的意图。我的看法跟《功里功外》的作者一个样,相信练气功会有好处,“一个人排除诸多杂念,心安神宁气血平和,肯定是有利于健康的。”所以没有练,说忙是推托,骨子里是懒。说不定有一天我会步作者的后尘,也带着报名费,去小公园加入气功学习班当一名学员的。
              1989年1月7日


第8版(副刊)
专栏:

  明代古城泰宁
杨怀荣
闽西北山区泰宁县城是一座无需修饰的名副其实的“明城”。1983年,天津大学建筑系和福建省博物馆的古建筑专家,对该城的一批旧式民房进行现场鉴定,确认这是我国南方罕见的保存较完整的明代民房建筑群,共有3大片,100余座,均为砖石木结构平房,明代的家庙格式建筑。
泰宁县历史悠久,4000多年前就有人群居住,素有“汉唐古镇,两宋名城”之称,到明代最为昌盛。
来到城东面的福堂巷,可见一条曲曲折折的古街巷,保留着400多年前用卵石、巨大条石铺成的砌有各式图案的路面,两侧用长形花岗石围固,设有排水沟。鳞次栉比的民宅就靠这样的许多街巷连贯组合起来,错落有致。
走过街市,步入居民住宅小巷,游人会被五光十色、姿态各异的古宅门楼建筑吸引。门楼有方形的、骑楼形的、弧形的、长方形的、马鞍形的等十几种,窄的只容一人进出,宽的能走马行车。进门的附属建筑也迥然不同,有的用花岗石砌成台阶,有的筑高门槛,还有的并列三至五扇落地木门。这些真实地反映出明时建筑业的兴旺发达。
在众多的明代建筑物中,被称作“尚书第”的宅院最为突出。它是明代天启年间任过兵部尚书李春烨的宅第。整座大院分五幢,一字排列,占地4500多平方米,四周筑有高大的风火墙,墙脊为重檐歇山式,用缸瓦、石板压盖。入内设有甬道、庭院、花所、回廊、天井,均为花岗石铺设,最大块的大约有2000多斤。大院分南北两大门,北门一进用条石建成的高大门框两边,置有高与人齐的大石鼓。南端通道门框用砖石建造,上嵌“尚书第”巨大石匾一块,四周雕有仿锦团花,两端门楼均设有石墩门槛,置有双开巨扉,门户森严。五幢厅堂皆为三进,即所谓“三厅九栋”,厅堂用方形灰砖铺地,根根厅柱一人难以抱合,屋脊翘角,雕梁画栋,斗拱上有木雕、石础上有石雕,砖墙上有砖雕,所塑造的人物、鸟兽、花卉、云彩,虽有些磨损,但那刚劲的线条、分明的层次,仍然令人叫绝。
县城东门还保存着一道明代古城墙,城门以石垒,苔痕苍然,有石级直达城外溪边。


第8版(副刊)
专栏:

  槐树下
郭建生
我来到张家庄当民办教员好些日子了。
村口有棵两人合抱的老槐树,粗糙的树身千疮百孔,那是饱经风霜的见证。听人说,老槐树藏着许多人间悲欢离合的故事哩,是一部张家庄的无字史书。
黄昏,瑰丽的晚霞映照大地。辛劳了一天的乡亲散工回家,总见槐树下走来一个花白头发、满脸皱纹、一步三晃颤巍巍的老太太。她拄着拐杖,手搭凉棚向前方眺望,每当视野里出现人影时,浑浊的老眼便闪出一点希望的火光。来人走到跟前,她总是摇摇头,叹口气,尔后伸长脖子,微张着嘴,一动不动地继续眺望。累了就坐下来,一边搓毛线一边等,直到天黑,才怏怏离去。
她天天如此,风雨无阻,从不间断。我晚饭后散步,总碰到她。
“老奶奶,您望什么呀?”我不解地问。
“瞭我丈夫。”她听了,头也不扭一下,“你看看,道上是不是来了个穿黑夹袄的人?手里拿着枪。”
“路上没有人呀!”我极目远望,什么也看不到。“老奶奶,这人是谁?”
“我丈夫化善。”
“他去哪儿啦?”
“我爹妈被日本鬼子刺死了,就在这棵槐树下。那时我新婚不满月,气愤不过,就送他参了军,去打东洋鬼子。我们是在槐树下分手的,他走时,只穿件黑夹袄。都起风了,毛衣还未织,世道太乱,叫人不得安宁。也怪我手懒,让他只穿件黑夹袄就走了……”最后是自言自语。
我沉默了。从那时到现在,五十个年头过去了。这风风雨雨的五十年,对于还未生育过的山村孤寡妇人来说,该是多么漫长的岁月啊!在西方,五十年的夫妻算金婚,我不知道整日等待丈夫并与他在想象中生活了五十年该属何种婚姻。倘在过去,是可以立牌坊的。她为这忠贞不二的爱情,付出了多大的牺牲呢?
下雪了,老槐树披上了洁白的新装。
我去看老太太,她正在门口铲雪,双手冻得通红,嘴里的呵气都在眉间结了霜。她站起来想同我打招呼,不慎摔了一跤。我赶忙将她扶回屋里。
屋里没什么摆设。只一口水缸和一个一碰就会摔八瓣的外围用铁丝箍着的泥火炉。墙壁斑斑驳驳,纸糊的顶棚离开横木整体凸下来,乍看像个孕妇的肚子。我感慨万分,心酸得直掉眼泪。
老太太病了无人知晓。有一天黄昏时我在槐树下没看到她,到她家去,她正拖着骨瘦如柴的身子扒在窗台上一遍遍地深情地呼唤:
“化善,为妻早把毛衣织好了,你回来穿吧。你怎么还不回来,难道把为妻忘了?”
她扒着,月月年年,青砖砌成的窗台被磨得凹凸不平。
她的毛线整整搓了一纸箱,织十件毛衣也用不完。可惜全让虫蛀了,她一点也不知道。
我要进城了,去跟她道别。
“你是个好孩子啊,奶奶等着你回来”,她抱着我的手不放,“我这一生最怕离别,可丈夫一去就是五十年。”说着说着,眼里又噙满了泪水。


第8版(副刊)
专栏:

  闯山汉
  黄毅
随便哪条路旁你都可以活着
随便哪处山坳你都可以死去
初来时你就清楚
名誉可以像换皮袄一样
穿上脱下十次
而性命只有一条
不回望来路
那一枝蜿蜒的末梢,悠悠
独挂一只红熟的她
只要目光的青虫悄然爬动
便会镂空一腔久蓄的甘霖
肩头前倾
耸成山的走向
知道羊油火把
极可能被棕狼一样的山风
冷不防一口吞噬
也知道怀间焐热的些许饟饼
无论如何不能像青铜之盾
折断饥饿射来的利箭
只有脚是自己的
踏出山道上袅袅的鹰笛
只有眼睛是自己的
看自己为地地道道的岩羊
而后就没有选择了,不想长
 成
山的高度,只想对铅色的苍
 空挑战
敢于闯山的人才是汉子
闯进山的汉子才为真汉子
而真汉子从来不会被自己所
 打动……


第8版(副刊)
专栏:

吐艳(中国画)         袁倩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