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9年12月5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国内专页(经济))
专栏:

凭借技术力量雄厚的优势,到海外市场闯一条新路,中科院计算所公司职工奋力拚搏,只争朝夕,开创外向型高科技产业,在短期内研制成功的“联想”Q286微机——
走向汉诺威
本报记者 费伟伟
汉诺威,联邦德国北部一座以举办博览会而闻名世界的工业重镇。1989年3月,一个国际办公室、信息、电讯技术交易会在这里隆重开幕。
在电脑厅,一家中国公司的仅30多平方米的小展台引起了各国客商的注意。这里展出的一种新型微型计算机,以其优异的性能、便宜的价格,把人们从参展的同类产品前吸引过来。为期10天的交易会降下帷幕时,这家首次在国际市场亮相的公司竟一举获得来自欧美等20多个国家客商的订单:整套微机2073台,微机核心的主机板2483块。
这家公司,就是中国科学院计算所公司。这种微机,就是本年度问世的最新产品——联想Q286微机。
到海外闯一条新路
1988年4月16日,北京人民大会堂。计算所公司在此隆重集会。麦克风把总经理柳传志充满信心的声音传遍整个会场:
“尽管我们公司国内市场的份额稳步扩大,但是,我国计算机海外市场7万台的年销量只占世界微机年销总量的0.38%。人生能有几回搏?!我们要开创外向型高科技产业,到海外闯一条新路!”
人们十分清楚,中科院计算所公司1984年底才成立,1987年产值已达7300万元,堪称起步不凡。然而,这终究只是起步。可这只羽毛尚不十分丰满的鸟儿现在却要搏击长空啦!当柳传志满怀信心地在人民大会堂发出向海外进军的宣言时,计算所公司的海外发展战略已经迈出了第一步,在香港这个国际经济贸易中心建立走向世界的桥头堡,选定了合作伙伴——香港导远电脑公司。这个公司对国际计算机市场的信息动态、经营规律等十分熟悉,正可为技术雄厚却耳目不灵的计算所公司牵桥引路。此外,他们还联合了一家资金雄厚的中资公司。
三家合作的联想电脑公司于1988年6月23日在香港隆重开业。开业后仅7个月,净利润就超过投资3倍。
计算所公司在精诚合作中虚心学习、积累经验,同时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悉心寻找新产品开发的突破口。到1988年底,他们发现,个人用计算机具有极为广阔的市场,而主导这个市场的只是台湾、南朝鲜的产品。享有中国计算机界国家队之誉的计算所公司决定,采用“田单赛马”的方法:以自己的上乘之马与人家的中乘之马比赛,集中优势力量,在个人微机这个领域力拔头筹——开发具有世界潮流水平的联想Q286微机。
追赶浪潮
1989年1月,联想Q286微机开发进入样机最后调试阶段。微机设计者、曾成功地研制出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获奖产品联想汉字系统的总工程师倪光南,春节前夕又一次飞抵香港,调试样机。他万万没有想到,除夕之日,负责微机测试的香港小姐不管他怎么高薪恳聘还是一个个翩然离去了。倪光南急得满嘴起泡,带上样机直奔机场,竟顾不上小停片刻,给多年来任劳任怨支持自己工作、年初二过生日的妻子买一件小小的礼品。
大年初一,刚回北京的倪光南就和十几位同事一起,一清早起就扎进测试室,不分白天黑夜地赶,一连干了5天,直到54个项目的检测全部顺利通过。
走向世界的强烈愿望就像一把火燃烧在计算所公司每个人的心里。副研究员秦梅芳始终甘当配角。在联想Q286微机3个多月的研制过程中,她没歇过一个星期天,甚至没有一次赶上过公寓的电梯,因为每天一干就是深夜。年近半百的她,总是撑着忙碌了一天的身子,一级一级慢慢爬到10层楼上的家里。……
他们知道,假如赶不上今年3月份汉诺威的计算机交易会,就会失掉半年时间。
半年,果真就那么重要么?计算所公司的人回答:如果我们不比别人加倍努力,那就永远无法弥补我们和世界的差距,如果别人是快步走的话,那么我们就必须快步跑!
逐鹿香港
今年3月,当来自汉诺威的好消息传到计算所公司时,许多人喜极而泣。
这时香港一家最大的计算机竞争对手敏锐地预察到计算所公司这个在微机市场刚刚崭露头角的新手即将构成的极大威胁,一个月内接连几次降价。在北京的柳传志坐不住了,今年6月,他带着公司一帮得力干将飞抵香港,踏上了激烈竞争的前台。他们在相应降价的同时,想方设法、最大限度降低产品成本,提出“100%合格”的口号。在采购、生产等各个环节严格把关,采购元器件时派人坐镇工厂一件一件挑,确保万无一失;产品检测人员不足时,总经理带头顶班。几个月时间,使产品一次成品率由40%提高到95%,销售产品的合格率达100%。
今年9月,一家比利时客商买了1块联想Q286微机的主机板,测试后很放心,以后买了10块、100块、300块。结果,他在300块主机板中发现了问题。公司技术人员闻讯后十分坦然地回答:肯定是你的机器有问题。他们帮这位客商一检查,果然在他机器的机箱中找到了症结。这位比利时客商笑了,当即拍板,再购1000块。
计算所公司终于顶住狂风恶浪,在激烈的竞争中稳稳站定了脚。从今年4月到10月,他们6个月的营业额就超过1.4亿港币,联想Q286微机整机和主机板月订量达3000台(块),行销世界30多个国家和地区。
11月15日,由海内外14家联想子公司、2个研究中心、3个生产基地、1个培训中心和遍及全国的31个服务站组成的北京联想计算机集团公司宣告成立。
在创建高科技外向型产业的道路上,他们一步一个脚印,走得那么坚实。


第5版(国内专页(经济))
专栏:经济漫笔

农机、农具为什么这样缺?
陈治海 曾阳
收获季节到江苏农村,你会见到,一些农民使用的镰刀比正常的镰刀要薄要短。一个农民手里掂着镰,口里说,这把镰刀磨了又磨,修了又修,已用了4年,还没有换。原因呢?买不到好的。
小农具如此,农机具的情况也问题不少。开沟机坏了,买不到配件,只好拿出以前的土办法:人工开沟。本来3个小时就可以干完的活儿,用人工要花3天时间。丰收了,脱粒是个大事,人们又为找脱粒机械而奔忙。
经营生产资料的公司里,农机具品种少,数量也少,像抽水机、饲料粉碎机很难买得到。原因是没有进货厂家。那么,农机具生产厂家哪里去了呢?
据南京市乡镇企业管理部门调查,1988年全市农业机械生产厂家只有15个,是1983年的1/5,其中一部分企业还不是以生产农机具为主,所生产的中小型农机具只够本乡用。另10个企业1/3产品是农机具,2/3产品是其它加工产品。如雨花农机厂,现在是以生产工业除尘设备和压力容器为主,附带生产小型农具。由于许多农机具厂家改行,使农机数量和品种大幅度地减少。据南京市统计,1983年中小农具年产量223.58万件,1988年只有182.04万件;半机械化农具年产量由1983年1914件下降到1988年的508件。农机厂的改行和农机具产品的大量减少,给农业生产带来了忧虑,同时,增加了农民的劳动强度。
经了解,农机具生产企业改行的原因:第一,农机生产的原材料价格上升幅度较大,国家对农机具实行限价,大批企业难以消化,内部亏损严重。第二,原材料供应没有固定来源。如果农机具生产厂家靠买高价原材料生产低价的农机具,是很难生存的。
农机和小农具是农民生产的必备条件,当前,增加向农业的投入,扩大农机和小农具的生产以满足农民的需要,至关重要,应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采取切实有效的政策措施,增强农机具生产企业的活力,为支援农业生产作出应有的贡献。


第5版(国内专页(经济))
专栏:来信

货运汽车“行路难”
最近记者在南京采访,听到金陵汽车运输公司的干部与职工反映,一些省市的有关部门在公路上自设关卡,重复收费,使他们感到经济负担过重,难以承受。
这个公司是江苏省交通部门的大型骨干企业,拥有各类运输汽车800多辆,以货运为主,兼营客运,去年仅货运就完成1.8亿多吨公里,有力地支援了工业生产和救灾工作。但由于人为制造的“行路难”,运输效率下降,影响了一些运输任务及时完成。
公司经理仇长华说,过去司机出车到省内外,只要带一二十元饭费即可。现在出一次车,少则携带公款四五百元,多则千元以上,为的是支付沿途名目繁多的不合理收费。例如,货运汽车进入江西省境内,要收过境费80元;车过杭州钱塘江大桥,要收过桥费80元;如此等等。
在江苏省内和外省的公路沿线,一些部门和村镇政府,擅自设置一道又一道的检查站,哪道关卡都有权按照自己的“土政策”收费或罚款。而省市之间的政策和规章又常常相互抵触,比如山东省有关部门规定货车一律要安装后保险杠,违者罚款;而河北省则规定货车不准装后保险杠。汽车通过这两个省,不是这里违章,就是那里受罚。
安徽省有些地方沿路检查汽车营业执照,未带执照者罚款,个体运输汽车当然可以随身携带,而国营运输公司只有一个营业执照,每天有数百辆汽车各奔东西,司机不可能人手一份,就只好眼巴巴受罚了。
现在不少地方修了公路和桥梁,汽车通过要收费,由于收费次数多,数额大,使运输部门望而生畏。南京至扬州有110公里,沿途设卡收费者3处,汽车通过一次共交费42元,而每辆汽车运一趟货收运费220元左右,况且运输公司已按规定向国家交了相当于营业收入15%的养路费。更令人费解的是,有些地方根本没有修新公路,原有的路面养护极差,却提出要预收修路费。江西省境内有一条坑坑洼洼的旧公路,过往车辆也要交费,据说是筹集修这条路的资金。
金陵汽车运输公司的干部和职工强烈呼吁,有关部门尽快制定统一的公路交通管理法规,制止乱罚款、乱收费现象,保障公路运输的畅通。
本报记者 李茜


第5版(国内专页(经济))
专栏:

红松“家族”的新活力
章维
长白山是红松的故乡。近些年,在这个古老“家族”的采伐地上,出现了一片片青翠挺拔、株行有序的“新成员”。临江林业局党委书记王明轩告诉我们:“这是我们用人工经营的办法培育出来的红松后备资源。现在平均树高14米,齐胸直径20厘米,每亩蓄积量12立方米。再过20年,它们就能采伐,平均每亩出材量可高于天然红松林。”
红松是我国著名的珍贵树种,生长周期上百年,一向被视为难以栽植、难以侍候的“贵族”。如今,它们不但在临江林业局栽活了,成林了,而且山连山、片连片地发展到24.8万亩,使这个大“家族”更加兴旺发达起来。
临江林业局位于长白山南麓,是长白山林区17个国营森工局中的一个。早在80年代初期,当改革之风刚刚吹进深山密林的时候,吉林省林业厅就有了新打算:长白山是老林区,过去只砍不造,老资源消耗得很快,新资源接替不上来,面临着资源断档,后继无林的危险。他们要求各森工局调整经营战略,把营林工作摆到第一位,用人工林弥补天然林,用新资源恢复老林区。
光阴荏苒,转眼十年过去了,当初林业部门采取的富有远见的决策,现在开始收获第一批硕果。截至1989年9月,全林区已营造红松、云杉、冷杉、落叶松、樟子松等500多万亩新林,抚育了1000多万亩中幼林。新的森林的崛起,不仅还清了100多万亩林地更新的欠帐,而且实实在在地做到了更新跟上采伐。
营造高标准人工林,谈何容易。首先是需要高投入。随着老一代森林资源日趋枯竭,采伐量一压再压,经济收入也随之减少。而造林成本增加,更使营林工作常捉襟见肘。没有钱怎么办?长白山林区的林业职工们一不等二不靠,硬是靠艰苦奋斗的传家宝解决问题。他们怀着“勒紧裤腰带也要造后备林”的信念,通过“留、要、挤、借、补”等办法筹集资金,有的职工把自己的奖金也拿出来造了林。经过几年艰苦努力,他们不仅搞成了大面积人工红松林,还另外营造了100万亩由其他优质树种组成的人工林。去年,田纪云副总理曾为他们的“百万亩人工林”纪念碑亲笔题词。
汪清林业局在培育后备资源中,改革“剃光头”、“拔大毛”的作业方式,推行“采育兼顾法”,为此生产成本提高,每年少收入500多万元。这个局的干部、工人宁肯不拿、少拿奖金,也要“吃半碗留半碗”,兼顾长远利益,培育成功102万亩可以循环作业的优质林地。
大面积人工林的兴起,给长白山林区带来新的活力。过去,这里流传一句话,“谁砍的大木头多谁就是好样的”,超砍滥采,浪费严重。如今风气变了,“谁造的人工林多谁光荣”。多造人工林,恢复老林区,成了长白山人新的追求。


第5版(国内专页(经济))
专栏:

车行千里总是情
——记锦州列车段289/290次列车优质服务的事迹
孟军 良福 刘昕
杯水情长
在漫长的旅途中,旅客们最需要的是水,而列车上的水箱容量有限,有时往往连凉水都供应不上,开水就更难以满足要求了。
不过,在289/290次列车上,无论什么情况下都保证全程供水。乘务员们想方设法使水箱满水。为了让旅客们都能喝到开水,他们在始发前先将保温桶灌满水;开车后为旅客送上冲茶用的不落滚的开水;车厢人多拥挤时就通过旅客往里传水;大站停车时间长就从站台上通过车窗给旅客送水。
薄卡情深
“列车上的服务工作是好是差,是优是劣,最终要由旅客来评说。”289/290次列车乘务员坚持把旅客是否满意作为衡量服务工作好坏的标准。每当列车从锦州始发后,列车长便将编了号码的《征求旅客意见卡》发给每节车厢的一名长途旅客,由这名旅客征集本节车厢旅客的意见,对列车员的服务态度、服务语言、开水供应、列车广播等逐项进行评定,把意见写在卡上。车队按月进行统计分析,即使有1%的不满意,也要查明原因,改进服务。289次列车每天20点10分从北京开车。这个时间的列车广播正好与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新闻联播节目相重合,旅客有反映。他们就把联播节目录下来,21点后再重新播放,既让旅客听到了当晚的重要新闻,又保证了列车始发前后的正常广播业务。
乘务员们从意见卡上了解到,旅客们希望有个舒适的旅行环境。为此,他们付出艰辛的劳动。每天,总有一班休班的乘务员到车库搞清扫,风雨不误。他们把列车上的卫生清扫分为36个控制点,实行定点控制。厕所酸洗虽然按规定不属于他们的工作范围,他们也定期酸洗,使厕所长期保持干净无味。
事小情切
列车员武士伟是今年才上车的新列车员。有一次,一位患精神病的女青年在进入夜间行车后,突然大吵大闹。车厢里的旅客无法休息。病人的父亲说,病人狂躁不安是因为列车广播停止了,只要有歌声和音乐,她就能安定下来。小武到邻近车厢去借收录机没借到。小武便站在病人旁边,为她轻轻地唱起歌来。歌声果然使病人的情绪稳定了。
一位80岁老人到北京探亲。一路上,列车员王广琴热情照顾。到北京没人接,王广琴把他带到公寓休息。列车长刘春英跑了两个多小时找来老人的亲属,感动得那位老人不知说啥才好。


第5版(国内专页(经济))
专栏:

金舵手奖的夺魁人
——访中外合资中国国贸中心饭店总经理魏安
本报记者 计泓赓
金光灿灿的1989年金舵手奖捧回来了。中外合资北京中国国际贸易中心的同事们欣喜地向瑞士籍的饭店总经理魏安祝贺。这是国际旅游行业的奥斯卡奖。魏安是迄今第一位在中国的获奖人。
这位毕业于瑞士洛桑旅游学院的中年人,在瑞士、伦敦、加拿大、菲律宾、马来西亚等第一流饭店度过了20多个春秋。1985年来到北京,首任中外合资北京香格里拉饭店开业总经理。有人称他是合资者一方国际香格里拉饭店集团聘来的外方总经理,他却说:“不,我是中外双方的总经理,是整个饭店的总经理。我和中国同事共同目标是:管理出一个好的饭店来。”
金秋10月,我见到了他。他侃侃地谈了饭店的管理之道:
“饭店是服务性行业,也是最富挑战性的行业。饭店的设施固然重要,但成功的关键在于管理,在于人员的素质。设施豪华,也许第一次能把客人吸引来。但当他在富丽堂皇的大厅里等了好多分钟,得不到良好的服务,豪华就不能打消他的冷遇感。他住下了,感到不舒适,就会回到设施并不先进而服务称心的饭店去。”
香格里拉饭店尽管崛起于北京一些著名的大饭店之后,但短短三年,声誉日增,称得上既有第一流的设备,又有第一流的服务。这里几乎处处凝聚着这位开业总经理的才华和心血。
巡回,他的管理风格
魏安说:“我喜欢到现场去,到客人中间去,这是我的管理风格。作为高层经理,你下去了,对员工既是一种监督,也是一种安慰,使他们感到总经理的关心。特别是在后台服务的如厨房、仓库、洗衣等部门,没机会接触客人,但并非不重要,我去那里对他们是很大的鼓励。”
一次,他在大厅,忽然见到一位德国客人怒气冲冲,大喊大叫。原来客人一件羊绒大衣,该干洗的搞成水洗了,一下抽缩了好多。魏安急忙上前问清原因,向他道歉,并请他到酒吧喝饮料,使客人慢慢消了气,又酌情给以赔偿。魏安说:“关键不在赔偿,而是客人心爱的大衣洗坏了,感情受到伤害,是金钱无法弥补的。你总经理在场,亲自处理这件事,使客人感到他的问题已经引起高层管理者的重视,就容易取得他的谅解。第二次那位客人又来了,在大厅主动招呼我,那件不愉快的事成为我们谈话的笑料,我们竟因此成为朋友。”
魏安在20多年饭店生涯中,当过服务员、厨师、餐厅主管、宴会经理,后来才当的总经理。他到现场用眼睛一扫,就能发现问题。他说:“一天我转到餐厅,见一位客人正费劲地在切牛排,并嘟囔说:‘这哪是牛排,是牛筋。’我立即叫人给他换了一块,并表示歉意。”又一次,他在餐厅一眼瞥见客人吃的奶油白菜有问题,就在第二天的部门经理会上说:“不能把老的白菜给客人吃。”并幽默地用手比划着:白菜纤维一半进了客人肚子,一半还挂在胸前呢。在他手下工作,谁也别想糊弄他。
他说:“请不要误会,我并不是包办代替。各部门都有各自的职责和工作计划,但工作布置了,规章制度订下了,就要跟踪、检查。总经理的风格能带出部门经理的风格。大家都到现场去,上下一条心,互相监督。饭店交给我,我就要尽心尽职。”
除了睡觉外,他几乎成天都在工作。由此,他得了个雅号:“工作迷”。
理解,中方的好朋友
“你到中国4年了,你对中方合作者满意吗?你对中国的投资环境有何看法?”我问。
他笑笑说:“不满意我不会呆那么久。不过刚来时,我是不适应。后来我想,中国在改革,改革不能一下子完成,我应尽量适应。”
谈到中方合作者,他与中国五金矿产进出口公司派来的副总经理等相处得很好,而这些人都不是搞饭店出身的。魏安说:“中国人很聪明,学得快,很快就进入角色。我们的共识是双方都不是为各自一方工作。当然也会有不同意见,会碰到麻烦,我们就交换意见,商量办事。”
香格里拉饭店原副总经理、现任董事长李令言谈起这样一件事。魏安按西方理解,原来对饭店成立工会等组织不放心。他曾对李说:“千万不要成立工会,你会倒霉的。”李耐心解释:“中国工会不是专跟店方作对的,而是帮助工作的。”魏安从实际中看到了工会的作用,他理解了,对李说:“他们是干得不错。”
中外方人员之间发生了纠纷怎么办?魏安说:“有的外方人员瞧不起中国同事,我发现了就要对他们说,要理解中国饭店业刚刚在起步,要拿出更大的耐心来。我也和中国同事谈心,要他们理解最好的饭店,管理应该更严,不要老和外国同事顶牛。这样双方就沟通了。”有一个外籍厨师长老对中方厨师发脾气,魏安曾找他谈了两次,不料他变本加厉,一次竟踢了中方厨师一脚,魏安就把他解雇了。另一次,中方厨师之间吵架,魏安也把他们解雇了。他说:“中外方一视同仁,工作时间不能吵架,打人。”
入迷,荣誉当之无愧
国际旅游金舵手奖一年一评。15年来五大洲已先后有1260人获奖。魏安今年夺魁可说当之无愧。不光北京香格里拉饭店,他在斐济、马来西亚也是出色的第一流饭店的总经理。现在他面临更大的挑战。总建筑面积达42万平方米的中国国际贸易中心,内设中国大饭店、国贸饭店、展览中心、国际会议中心、办公大厦、公寓等,他被调去担任前四个部分的总经理,不久将全部开业,真够他“巡回”的。我问:“饭店总经理角色不好当,凭你的才华和干劲,难道没有想过要干点别的什么?”他说:“工作劳累时也曾想过,但我还是喜欢管饭店。饭店永远是个有新鲜感的行业,与人打交道,每个人都不一样,每天都能碰到新鲜事,每天都可看到工作成果。”他诙谐地说:“在北京,如果香格里拉饭店是我第一个家,那么国贸中心便是我第二个家了。”
我真被这位中国人民真诚的朋友,这位有如此强烈事业心的外国“工作迷”所深深吸引住了。


第5版(国内专页(经济))
专栏:

河北省昌黎县施各庄乡动员全乡农民大搞农田基本建设,自10月26日,每天出动劳动积累工4000人,修整和新开辟连村公路5.2公里,挖排灌渠1.5万米,改善了生产生活条件。 郭春风摄


第5版(国内专页(经济))
专栏:

蝶恋花 韦启美
原载《讽刺与幽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