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9年12月31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国内专页(经济))
专栏:

友谊效益友谊人
——记优秀企业家陈方祥和他的友谊公司
本报记者 郑德刚 新华社记者 苏会志
陈方祥40出头,天生的倔脾气。在60年代,大庆著名劳模薛桂芳以“五把铁锹闹革命”而名扬天下时,陈方祥还是个稚气十足的毛头小子。而现在居然有人把他同整整大他一辈的薛桂芳相提并论,称他的改革是大庆家属的“第二次革命”。陈方祥自己也料想不到,当他在全国石油企业的农副战线上第一个起来对旧的生产模式进行勇敢的改革之时,会给他今后的生活带来如此之大的影响。
(一)
“这小子有股冲劲儿,从没败过阵。”一位老工人这样评价陈方祥。了解陈方祥的人都知道,他干起活来有一股子“拚”劲儿,就凭这,别人服气。他26岁就当了大庆采油一厂二矿的党委副书记。
正当陈方祥准备一展宏图之时,命运却开起了他的玩笑。1984年,这位一直活跃在采油第一线年富力强的汉子居然“退居二线”,当了800多名职工家属的头儿——大庆采油一厂友谊管理站站长兼党总支书记。这是一支以农副业为主的“娘子军”,陈方祥成了名副其实的“党代表”。对组织上的这项任命,陈方祥当然不会说什么,但他所面临的,的确是一幅令人难堪的画面:800多名家属,平均文化程度只有小学三年级,“老娘们”占96%;一座不能再简陋的办公室,几件快散架的破农具,一本写着76万元“赤字”的帐薄。不仅如此,站上赖以生存的1800亩农田也恰在这一年让新油井占去了1200亩。
看到这份家当,全体职工心头都蒙上了一层愁云。陈方祥更是被压得喘不过气来。怎么办?800多双眼盯着陈方祥,而他的眼睛却盯着脚下这片贫瘠的土地。看来,只有硬着头皮闯了,既然上了“贼船”,那就一切豁出去了。陈方祥咬咬牙。
(二)
整整7天7夜,陈方祥闭门不出。他根据本站的实际情况,参考外出取回来的“经”,昼夜奋笔疾书,绘出一份13章31款134条的改革蓝图。
“要改革,要闯出一条自我积累、自我改造、自我发展、自我完善之路!”陈方祥从最让人头痛的人事制度下手了,而第一个被“开刀”的恰恰就是他自己。他首先搬掉了自己站长的铁交椅,并贴出了一份竞选新成立的友谊实业总公司总经理的公告,称“谁有能力谁来竞争,谁被选上谁来组阁!”这在大庆以至全国石油系统都是第一份。劝的、骂的、支持的都来了。800多名职工家属寄希望于他,最后陈方祥以满票当选为总经理。同上级签完三年承包合同后,陈方祥当众宣称:三年不改变“友谊”面貌,降他三级工资,就地免职!就这样,陈方祥驾驶着友谊公司这条船开始了艰难的航程。
改革,嘴上说说和实打实地真干是两回事。陈方祥倔劲儿上来,说干就干:先宣布实行工资全额浮动,实行风险工资、责任工资、抵押保包和包超结合的奖励制度,一下子就砸了所有职工包括他自己的铁饭碗。这对拿惯了国家工资和油田补贴的大庆职工和家属来说,简直是八级地震!有人急了:“陈方祥,你砸了我的饭碗,年底我分不到钱,我就砸了你家的锅!”有人冷言冷语:“咱们大庆超全国了,陈方祥要独树一帜呢!”
对此,陈方祥一笑了之。他没时间顾及这些,更关注的是企业的人才问题。企业的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可友谊公司平均只有小学三年级的文化程度,谈什么专业人才?为解决这个问题,陈方祥不惜重金,采取就地培训和送出去代培的方法培养人才。他自己也挤时间上夜校、读函大。三年时间,他获得了两个大专毕业证书,后来还当了经济师和企业管理咨询师。现在,全公司已有各类专业人员80多人。
陈方祥用人之道,不仅看文凭,更重实绩。他说:“我的改革是治懒不治老,人才不都在档案里,更在实践中。”他起用一位没文凭但懂管理的人管马车队,没要国家一分钱,靠5辆牛马车,几年就为“友谊”挣了100万元。一位年老体弱的老工人脾气火爆,承包时没人要。陈方祥却看中了他办事认真、不讲情面的一面,安排他当了监督员。结果这位老工人干得很出色。公司新建了微型汽车维修中心,陈方祥多方奔走,九顾茅庐,硬是把一位在大庆有名的技师“挖”来。这个规模不大的维修中心几年为国家创利上百万元,连续三年被评为先进单位,还被指定为省一级修保单位。陈方祥还成立了“星期日工程师联谊会”,先后有近百个单位的几百名专业人才加入了他的阵营,其中有高级工程师和副教授几十人,形成了一个强有力的智囊团。公司的净水剂厂就是采纳了专家们的建议而建立的。投产半年就向国家上交利税15万多元。目前,这家只有13个人的小厂担负着全大庆油田地面污水净化剂的生产任务,年产值达200万元,一年可创利税40万元。
(三)
改革之初,陈方祥除了十几万元的固定资产和一屁股外债,资金分文皆无。他没要国家一分投资,没向银行贷一分钱款,而是带领职工家属们起早贪黑干苦力搞积累,什么活脏累没人愿干而挣钱多,他们就干什么,垫井场、烧石灰、装石头等等。三个月,硬是用血汗换来了30万元资金。就凭这点血汗钱,靠一股冲劲儿,陈方祥承包仅146天,全公司年产值就比改革前历史最好水平增长了86%,利润翻两番,人均收入翻一番。人人的收入都按合同兑现了,唯独陈方祥自己的没兑现,他只拿了基层一般干部的工资。
家底渐渐厚了起来,陈方祥如虎添翼。背靠油田这块宝地,他上西北,下江南,先后与全国8个省、市的十几家工厂和科研部门协作联合,办起了塑料厂、粘接技术服务公司等7个联营厂,发展了十几个经济联合体。为了搜集信息,他还别出心裁地在大庆市火车站租了一块700平方米的地方,安上了直拨全国各地的电话,设立了经济情报、贸易等四个业务部门,还开展6项服务,边做生意,边探消息。
(四)
陈方祥红火了,有的人眼睛也红了。一封匿名信把他告到上级纪检部门,能用的帽子全扣在他的头上。为了对陈方祥本人和全体职工负责,纪检组开进了公司,三个月仔仔细细查了上万笔帐。这三个月,陈方祥把委屈深埋心里,带领职工狠狠干了90天,办起了三个工厂和一个汽车配件商店。三个月后,陈方祥体重掉了3公斤。工厂落成之日,正是纪检组宣布他清白如水之时。“创业有功,改革无罪!”上级党组织给他下了结论。有的纪检组成员干脆表示,要留在公司里跟陈方祥一块儿干。陈方祥流泪了,他说:“最大的关怀莫过于党组织的信任和同志们的支持。”有人提出要治治那位乱告状的人。陈方祥一笑说:“我感谢那位写信人,他等于花钱为我作了广告,又给我敲了警钟。”
1987年9月,在全国石油企业深化改革座谈会上,石油部的老部长王涛听了陈方祥的汇报后,称赞他是“大庆油田集体企业的优秀企业家”。这是对陈方祥恰如其分的评价。改革几年来,陈方祥连续几年被评为大庆市劳模标兵,1988年又被评为东三省优秀青年企业家。他的改革事迹写入了《中国优秀企事业家列传》、《黑龙江省优秀企业家列传》和《大庆市优秀企业家列传》,中央电视台还播放了他的专题片《勇敢者的事业》。
整整五年的时间,陈方祥和他的伙伴们掉了几层皮,真正是白手起家,办起21个经济实体,从单一的农副业生产,发展到今天的养殖、化工修理、机械加工、运输、商业、饮食服务等综合性实业,年产值由改革前最高水平的70多万元增长到1000万元,全员劳动生产率提高了12倍。如今一个“友谊”人一年创造的价值,是1983年15个人的总和;一年上交的利税,是1983年的335倍!800多职工家属结束了靠“嗟来之食”过活的历史,五年不但没要国家一分钱,还向国家上交了100多万元;全公司的固定资产也由创业时的十几万元增到600万元。
从一无所有,到百万“家私”,仅仅用五年时间,对此,人们称之为“友谊效益”。
今日的友谊公司,早已花红叶绿、果实累累,但陈方祥的目标还不止这些。有人问他:“你认为你创办的这些工厂哪一个最满意?”陈方祥“野心勃勃”地说:“下一个!”


第5版(国内专页(经济))
专栏:

鱼水相依 办好企业
——关于厂长与职工关系的一次座谈
本报记者 皮树义
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与实行厂长负责制是什么关系?厂长、经理如何依靠职工办好企业?这是目前厂长、经理和职工群众关心的一个问题。最近,本报记者邀请在北京出席“十年改革纵横谈征文”发奖大会的部分获奖者,就这个问题进行了座谈。
鱼水关系、伙伴关系
张成谦(四川达县地区棉纺织染厂厂长):厂长与职工鱼水相依。有了工人,才有厂长。离开了职工群众,厂长就成了离水之鱼。因此,厂长必须依靠职工群众。困难时要依靠,顺利时也要依靠。工人群众在生产第一线,劳动辛苦,对生产情况也了解。厂长不能忘了工人,要倾听工人的意见,关心工人的疾苦。
田文元(四川长胜机器厂办公室主任):厂长也是工人阶级的成员,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也包括依靠厂长。厂长与工人根本利益是一致的。厂长是企业的法人代表,是企业的经营者,工人是生产者,但是,工厂是国有的,不是厂长个人的,工人也有参与管理的权力。厂长与工人地位平等,同是劳动者。厂长与职工互相理解,互相支持,才能办好企业;企业办好了,大家的利益才能得实现。
吴让平(四川达县通达科技开发部经理):厂长、经理与职工都是企业的主人,只是分工不同。他们是伙伴关系,利益相同。改革正在把厂长、经理、职工群众与企业结成命运共同体,大家都要为办好企业出力。厂兴我荣,厂衰我耻。企业是个集体,职工群众组成的集体。工人阶级只有组织起来才有力量。厂长、经理是集体的成员,又是集体的领导者、集体意志的执行者,责任重大。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不能忽视厂长、经理的领导、组织作用。
民主管理与从严治厂不矛盾
刘炳银(河南新乡电冰箱总厂厂长):民主管理企业与厂长从严治厂是统一的。实行厂长负责制,厂长要敢于管理,严格管理,又要发挥职工民主管理的作用,把从严治厂建立在民主管理的基础上。
我们厂原来是个小厂。1981年我来当厂长时,工厂已连续3年亏损,两年换了4任厂长。来到工厂后,我先找工人开座谈会。大家说厂子劳动纪律太松,没法搞好生产。我和大家一起订了制度。第一天,全厂六七百职工上班就有200多人迟到,按照制度要罚款,从干部到工人统统罚。工人服,第二天就好了。执行制度,从严治厂维护的是大多数人的利益,大多数人拥护。职工希望厂长敢抓敢管,不希望厂长是老好人,因为企业自负盈亏,企业搞不好,大家倒霉,职工需要敢于负责、敢于管理的厂长。当然,厂长要注意依靠职工。这几年,我们厂确立了一个精神:“我与企业共存亡”。职工关心工厂,积极性高。1988年,我厂产值、利税、劳动生产率都是新乡第一。
尊重、关心、奉献
郭戈(四川达县市新兴煤矿矿长):依靠职工,让职工理解厂长、支持厂长,厂长要做到六个字:尊重、关心、奉献。尊重,就是要尊重职工的主人翁地位,搞好企业的民主管理。关心,就是要关心职工。生产、生活都要关心。煤矿工人劳动条件差,工作艰苦。我当矿长后,除了逐步提高矿工的收入,还丰富职工的文化生活。办了新兴矿工报,成立了文艺队,职工自己演自己,树立矿工的形象。奉献,就是要出以公心,不以权谋私,有好处不能往前抢。这样,工人才支持你。工人对以权谋私最反感。
田文元:我们厂职代会定期召开,厂里的重大问题都要拿到会上讨论。企业管理委员会有1/3的工人代表。厂长还常和工人开对话会,直接听取工人的意见。关系到职工切身利益的事,比如分房、招工、调资,都要公开。尊重职代会的权力,该提交讨论的问题,必须讨论;职代会做了决定的必须执行。去年,厂长把一项关于经济责任制的议案提交职代会讨论,被职代会否定了,尽管厂长有想法,还是听从了职代会的决定。
处理好几个关系
张万仁(四川邻水县磷肥厂厂长):依靠职工也要讲辩证法,要处理好几个关系。第一,依靠职工与依靠职工中的先进分子的关系。第二,发扬民主与果断决策的关系。厂长的决策要建在民主管理的基础上,提高决策的科学性。但是,实行厂长负责制,厂长就要敢于负责,对正确的决策要敢于拍板,属厂长职权范围的要果断决定,不能事无大小都要讨论。第三,长远利益与眼前利益的关系。
侯定和(重庆南桐矿务局党委书记):厂长有4个角色:一是国家的代表,要对国有资产负责;二是企业是个小社会,厂长是这个小社会的首脑;三是企业法人的代表;四是职工利益的代表。这几个角色有冲突,厂长很难当。要当好厂长,我想应该做到:首先责任明,厂长、工人明确各自的职责;第二,要鲜明,就是要真心实意为职工办事,关心职工,解决职工的困难,让职工看得见,摸得着;第三,要透明,厂务公开,企业的大事、涉及职工利益的事要公开。最后,要开明,厂长要多为企业着想,不以权谋私。


第5版(国内专页(经济))
专栏:怎样珍惜每寸土地?

既要节流 也要开源
湖南省攸县 陈之强
珍惜每一寸土地,首要的是节流,管好用好现有耕地,不让耕地随便被占用。但是,节流决不可“断流”,必要的占地不仅不可少,随着各项事业的发展,甚至会呈增长趋势。如果只讲节流,不抓开源,耕地是无法得以稳定的。
开源,在我国相当多的地区是大有潜力可挖的。就以土地后备资源不够充裕的湖南攸县为例,据农业区划测定,全县有待开发的荒地11万余亩,其中5.9万余亩可垦为耕地,5.6万余亩可开发为园地。这些待开发地多在丘陵岗地,较为集中,万亩以上的有4大片,千亩以上的有8大块,坡度均在15度以下;土壤类型多样,既有四纪红壤,又有紫叶岩风化土壤,土层较厚;并有85%的面积分布在几大灌区范围之内,只要把渠道延伸,即可自流灌溉。无论从经济效益、生态效益上讲,都具有较大的开发价值。不仅有源可开,而且开之有益,何乐而不为呢?!
近两年来,攸县人的眼睛已经盯到这个上头,开始对荒芜之地实行有计划的开发。常年的冬季农业,只提“三冬”:“冬种、冬造(林)、冬修(水利)”,如今别具一格,加上冬垦(荒),成了“四冬”。县委、县政府对土地开发实行“三不交、两优先、一不变”的优惠政策,规定新开田土五年内不交农业税,不交定购粮,不交集体提留,对积极开垦耕地的村、组、大户,优先供应化肥、柴油,优先给予扶助资金和贷款;在土地所有权不变的原则下,坚持谁开发谁受益,使用权长期不变。各地从实际情况出发,采取不同形式,组织农民垦荒。1988年全县新开发农用地7560亩,今年上半年又开发了2400亩。网岭镇新陂村,有块荒地,常年“水从坡上过,地在坡中荒”,今年刚入春,9个村民组,210户农户战荒坡,造田102亩,其中80亩水田插上了水稻,仅早稻一季收稻谷1.75万公斤。
土地的荒芜,是个极大的浪费。一面让荒地长期荒着,一面将好地逐步占用,耕地缺乏的矛盾只会加剧。攸县这两年在狠抓“节流”的同时,注重“开源”,这一矛盾就有明显缓解。1988年各项建设只占用耕地357亩,而新开耕地达到7560亩,剔除占用面积,总耕地面积净增了7203亩,一年新开耕地足足补偿了近十年因建设占用的耕地。由此看来,节流、开源,同时并举,双管齐下,是对珍惜每一寸土地这一重大国策的全面理解和正确实施。
当然,开源,必须讲究科学,要注重综合效益。如果不注重水土保持、乱垦乱挖,则是最大的失误。这样的教训,在我国是深刻的。我们提倡的是在注重水土保持、讲究经济实效的前提下,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发荒芜之地,让荒芜之地莫再荒芜下去。


第5版(国内专页(经济))
专栏:怎样珍惜每寸土地?

不可过于悲观
江西省南昌市 何茂文
对于急剧增长的人口压力来说,地球正在显得越来越狭小,耕地尤其显得紧缺。40年来,我国的人口翻了一番,人均占有的耕地则减少了一半。这种状况,引起了人们的忧虑,甚至有人对这种发展态势感到悲观。我认为是没有必要的。研究土地问题,实质是研究土地与人的关系。对这个问题,需要明确三个基本观点。首先,人是土地的主人。人类可以破坏土地,降低土地的质量,减少耕地数量,也可以保护土地,发展土地,使土地更顺从地听命于人类,为人类所利用。其次,土地特别是耕地的数量的有限性和人口发展的无限性呈反向发展,人口愈增,工业和生活占用耕地越多,人均耕地越少,成为突出的社会问题。最后,土地潜力的相对无限性。土地有再生能力,只要培育得好,质量会提高,生产潜力就可以不断地发挥出来。
40年前,美国国务卿艾奇逊曾断言中国政府无法解决众多人口的吃饭问题。实践的发展,打破了这种预言,我国以不到世界7%的耕地解决了占世界22%的人口吃饭,在减少了的耕地面积上,实现了粮食、棉花等主要农产品的翻番。再从世界上农业发达的国家来看,荷兰人均只占有7分耕地,自然条件并不如我国强,却满足了密集的人口需要,并且在1987年即以出口250亿美元农产品、成为世界上农产品的第四出口大国。荷兰的奇迹,在社会主义的中国完全可以实现。由此,对于土地问题,大可不必过于悲观,悲观只会使人丧失信心,失去前进的勇气。
现在的出路是:一方面我们要高度正视耕地逐年减少的严峻现实;另一方面则要作出科学的正确选择,这种选择,我认为需要在开源节流上打开眼界,重点在“保护、改造、开发”六个字上大作文章。第一,要认真保护现有耕地。保护现有耕地是国家的基本国策,其重要战略意义,当与计划生育,控制人口,保护森林相提并论;要在全体人民群众中树立惜地如金的牢固思想。同时,积极推行用经济手段保护和管理耕地的办法,使占地与造地相结合,以地养地,即以征地的税收奖励造地,以造地弥补建设用地。使耕地的占用,成为真正的指令性计划,从而严格控制耕地的减少。第二,要积极改造提高耕地质量。第三,要开拓新的农业用地,不能老盯着有限的耕地。


第5版(国内专页(经济))
专栏:编者的话

结束语
《怎样珍惜每寸土地?》讨论专栏自10月底见报以来,一直得到广大读者的支持和欢迎。编辑部每天收到近百件来信、来稿。不少读者发自内心地说:“加强全民国土观念教育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时候了。”“让我们共同保护好祖先留下的这一片土地!”事实证明,读者和我们是心心相通的,类似的国情教育今后还将陆续认真进行下去。
十多期讨论,几十篇文章,集中论述了大家关心的近十个问题。我们认为这些问题都是相当重要的,其中有的问题得出了比较一致的意见,有的则还有分歧,个别的甚至仅仅触及皮毛,总之都有待于今后我们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进一步探讨。
值得强调的是,讨论中大家比较一致地认为,解决我国潜在的土地危机问题,一靠管好用好现有耕地;二靠千方百计降低人口出生率。“两靠”相互联系,而又具有同等意义。这个共识是非常宝贵的,我们今后要让更多的人知道它,想出更多的可行措施实践它。讨论到此告一段落。我们要再一次感谢读者的关心和支持。土地问题、国土观念教育仍是我们的宣传任务之一,今后我们将一如既往认真处理有关稿件、来信,把它们列入日常的宣传报道。
 国家土管局 本报经济部


第5版(国内专页(经济))
专栏:

精心理财 增收节支
——记无锡市郊区财政局
本报记者 王锦鹄
江苏无锡市郊区,是个仅有150平方公里面积、11万农业人口的县级区。在改革开放之年,这里的农村经济发展迅速,对国家贡献与日俱增。1988年,全区工农业总产值达26.2亿元,国民生产总值9.1亿元,分别比1980年增长5.7倍和4.6倍。更值得一提的是,这个区连续十年财政收入稳定增长。去年财政收入达1.35亿元,比1980年增长6倍多,年递增率为26.8%,居全国城市郊区之首。全区10个乡,有5个乡财政收入达1500万元。今年9月,财政部、人事部、中国财贸工会授予无锡郊区财政局“全国财政系统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增加投入,稳定农业
无锡郊区仅有3万亩菜地,人均不到4分;随着乡镇工业的蓬勃发展,农业在全区经济中所占比例越来越小,农业总产值只占工农业总产值的3%。尽管如此,区财政局始终把财政支农作为工作重点,千方百计增加农业投入。他们本着“取之于农、用之于农”的原则,每年筹集农业发展基金200万元,用于“菜篮子”工程建设,提高了农副业生产效益,促进财政收入稳定增长。
去年,扬名乡自筹70万元要建一个蔬菜园艺场,因资金不足一直举棋不定。区财政局闻讯后,立即支持50万元。很快,300亩地的蔬菜大棚搭起来了,并添置了200多套(件)农机具和喷灌设备,当年上市蔬菜1.1万多吨。为了发挥郊区1.4万亩鱼池的优势,从1983年起,区财政累计提供了280万元周转金,建造精养池塘。到1988年,全区产商品鱼1.02万吨,不但丰富了市场,也收到了明显经济效益。现在周转金已全部收回,到今年底还可征收农林特产税100万元。
帮助国营农场扭亏增盈,是无锡郊区财政支农的突出成果。
这个区9个国营林果场、茶果场、水产场中,1982年前有7个亏损,区财政年年给补贴。1983年,财政局派出干部到亏损场圃任专管员,协助搞经济核算。场圃每上新的项目,区局领导和专管员参与论证。对一些“短平快”项目,财政全力支持。青山林果场不到5年就打了翻身仗,去年完成销售额1000万元,实现利润100万元,还上交税金50万元。
现在,无锡郊区国营场圃已无一亏损。
为乡镇企业排忧解难
无锡郊区乡镇工业发展较早,现有1200多家企业,固定资产6.6亿元。这批数量多、又具有一定规模的乡镇企业,是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区财政局通过促进生产,开辟了财源。
乡镇企业面临的一个困难是流动资金不足。区财政局对乡镇企业中不与大工业争原料、争能源,产品适销对路的项目,大力扶持,尽量利用有限的间隙资金及从各方面筹集到的资金,帮企业上效益、上水平。这几年全区乡镇企业开发新产品120种,其中绝大多数被评为部、省、市优产品。1988年,乡镇企业出口创汇产品达57种,外贸出口供货总额达1.47亿元。相反,对那些劣质产品或重复布点企业,区财政局不仅不予支持,还提供信息加以劝止。一次,一个乡上了一个与广益乡同样的电缆线再加工项目,财政局领导闻讯后,当天赶到该乡做工作,避免了重复建设。
与此同时,区财政局还加强了对乡镇企业的财务监督,帮助企业搞好财务管理。对乡镇企业厂长、经理和财务人员培训已成为制度。他们以巡回讲课的形式,宣传贯彻《会计法》和国务院《关于违反财政法规处罚的暂行规定》,参加听课的企业负责人和财务人员达4000多人,有1990个厂长、经理参加了考试,合格率达99.9%。
紧日子 紧安排
这几年,无锡郊区财政收入增,开支项目也增。面对严峻的形势,区财政局始终以大局为重,正确处理国家、集体和个人利益三者关系,努力增收节支,争取财政收支平衡。他们坚持以节约为原则,精打细算,从紧从严安排开支。一方面,对预算内资金支出做到节减再节减。另一方面,在预算内资金不足的情况下,他们深入各行政事业单位,积极组织集中预算外资金。近几年中,这个局每年集中100多万元预算外资金,将其全部用于补充公检法机关的办案经费和发展文教卫生事业。
几年来,无锡郊区财政筹集到的预算外资金不算少,但大多用于发展社会公用事业,从不舍得为自己多花钱。区局办公室狭小、拥挤,十分简陋,也看不到豪华、高档用具,条件甚至比不上一些吃补贴的县。区里的领导、乡镇企业的负责人说:“有这样的当家理财人,我们放心。”


第5版(国内专页(经济))
专栏:

北京昌平县回龙观乡10年来坚持改革开放,集体经济迅速发展,成为北京市郊有名的亿元乡,全乡总收入由1980年的420万元增加到现在的1.03亿多元,人均收入由1980年的206元增加到现在的1695元。
图为该乡最近举办的展示该乡改革开放成果的社会主义在农村展览。
吴铮 张建民摄影报道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