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9年12月27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副刊)
专栏:

他们为祖国争得荣誉
——纪念中央芭蕾舞团建团三十周年
陈湘
中央芭蕾舞团已进入“而立”之年,最近在纪念建团三十周年时演出的三台晚会中,《天鹅湖》、《堂吉诃德》、《杨贵妃》、《兰花花》等剧目,一半是古典名作,一半是自己创作的具有民族风格的舞剧,展示了三代演员、两代编剧的艺术风貌。
1986年中芭团访问芭蕾大国美、英、苏时,在纽约的14场演出,场场爆满,最后连站票也被抢购一空。美国舞评家称赞中芭团是舞艺精湛而风格清新的芭蕾新秀,“成功地运用了一种基本上是外国的语言”。许多华人包括来自台湾的同胞看了后热泪盈眶,感到自豪。英国皇家舞蹈学校校长帕克赞叹:“中国芭蕾演员不愧是一支具有世界水平的芭蕾队伍。”被称作“芭蕾王国”的苏联舞蹈家们看了中芭团的《天鹅湖》、《祝福》、《红色娘子军》、《鱼美人》后,感到惊异,认为这个团不像仅仅建团20多年的年轻舞团,倒像有上百年基础的。50年代来华传艺的古雪夫教授更是高兴,激动不已。苏联文化部一位官员说:“芭蕾艺术起源于欧洲。经过短短时间,在中国能得到这样快的发展,这是很值得钦佩的。”而今,中央芭蕾舞团已被公认为世界一流舞团。我国芭蕾事业,仅用30年时间就走完了人家用了百年才走完的路。
中央芭蕾舞团所以能取得这些成绩,是由于党和国家的精心扶持,舞校、舞团师生员工几十年如一日的艰苦奋斗。北京舞蹈学院和舞团同心协力培养出一批批优秀的演员。这些演员在多次国际比赛中夺得了16面奖牌,为祖国争得了荣誉。一些演员还被邀请到国外著名舞团主演大型舞剧。
由于党的开放政策,使演员们在50年代俄罗斯芭蕾功底的基础上,通过对外文化交流,有机会向欧美各国专家、流派学习、借鉴。在排演一些古典名作精华时,舞蹈家们善于继承,也勇于出新。他们排演《吉赛尔》、《睡美人》、《葛蓓莉娅》双人舞,都没有迷信权威,照搬国外某一版本。而是仔细对比研究了各种版本的短长,广取博采,对原作的处理进行反复推敲,在排演过程中使之更加深化和完善,有所发展,有所创造。他们既重视继承俄罗斯学派的精华,又抛弃其并不美妙之处,也注意吸收英国等国学派之长,使某些地方的处理甚至超出了原来芭蕾的规格范畴,融合了俄罗斯学派的奔放与英国学派的娴雅,更加完美和富于诗意,形成自己独特的以塑造人物、揭示人物内心思想感情为目的的细腻的特色,从而赢得了世界各国一致的高度赞赏。古雪夫离开中国20多年后,再看中国人跳芭蕾,他感到中国人不仅很好地保存了他教给的东西,还加以发扬光大,并吸收了其他国家舞派的优点,形成了自己的风格特点。因而,他预言:“用不了多少年,就会有中国学派的古典芭蕾屹立于世界舞坛之上。”苏联芭蕾大师乌兰诺娃也说她非常喜欢中国演员,因为他们不是光耍技术、光跳舞,而是重视音乐与动作的处理,重视掌握风格,特别是塑造人物形象。
古典芭蕾和本民族的舞蹈怎么结合,这是世界各国都在探索的问题。我国得天独厚,有56个民族、几千年的舞蹈文化遗产,民族舞蹈题材多样,表现手法和动作十分丰富。这是外国舞蹈家特别羡慕的。中芭团的舞蹈家们,1964年就开始努力,把古典芭蕾舞和我国丰富的民族舞结合起来,在舞剧《红色娘子军》中融入了中国民族特色,力求舞剧的动作、舞姿、韵律、人物形象都既要有中国特色,又要符合芭蕾的规范。粉碎“四人帮”后,又创作了《祝福》、《林黛玉》、《觅光三部曲》、《兰花花》、《杨贵妃》等10多部大、中型芭蕾舞剧,不懈地探索民族风格芭蕾舞剧的创作。虽然在探索过程中难免有这样那样的不足,但都有所创新,受到国内外观众的欢迎。他们创作的《黄河》双人舞,被舞蹈界称为“标志着中国芭蕾学派走向独立和成熟”。《黄河》还登上了著名的莫斯科大剧院舞台与《斯巴达克》同台演出,受到好评。日本的芭蕾舞团也排演了《黄河》。加拿大的芭蕾舞团还排演了《林黛玉》。菲律宾的芭蕾舞团也排演了《祝福》,都引起了轰动。外国评论家还称赞《祝福》、《鱼美人》等是芭蕾舞的进步和发展,是中国对世界芭蕾的贡献。


第8版(副刊)
专栏:

富有特色的领袖形象
——听立体声广播剧《巨人的性格》
张凤铸
毛泽东作为一代领袖的艺术形象,纷见于许多文艺作品中。能否把毛泽东的伟人形象,用广播剧表现出来,树立起来?这是具有开拓性、突破性的一大难题。广播剧导演刘保毅对权延赤的纪实文学《巨人的魅力》怀有极大兴趣,创作激情随之荡漾,经过充分酝酿和精心构思,他终于把这部作品改编成立体声广播剧,命名为《巨人的性格》。刘保毅亲自执导,还聘请了张克瑶、郑邦玉、隆义顺等名演员分别演播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等重要人物。中国广播剧艺术首次以毛泽东为第一主人公,正面表现毛泽东。广播界为之振奋,广大听众为之吸引。
编导者在声音上下功夫,在耳朵上作文章,避广播没有视觉画面形象之短,扬听觉艺术富有想象性、意境美之长,以毛泽东的“巨人的性格”为剧作的着力点,不与电影在历史画卷、战争场面上争短长。在声音上立戏、树人,突出巨人的性格,宜聚不宜散,在近60分钟内完成全剧,正是编导者的高明之处。编导者以战争为背景,虚写战争,实写人物。既写我方,又写敌方,既写毛泽东,又写周恩来、任弼时、彭德怀。前者达到相反相成,以反衬正的艺术效果;后者达到众星捧月,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艺术效果。
毛泽东是一代军事家,一个伟人。他战略上藐视敌人,战术上重视敌人,胜利在握时,他布置上随机应变,以防万一,始终保持头脑清醒;大智大勇中不乏幽默感、任性和犟脾气;大战前夕,运筹帷幄,决胜千里间隙,与战士、小鬼情同手足;毛泽东的性格不是凭空而来,是千锤百炼,逐步形成的。他的性格的内核就是奋斗不息,其乐无穷。这些在剧中都得到充分的表现。
《巨人的性格》结尾处,以陕北为背景,站在黄河木船上的毛主席,照了一张像留作纪念,饶有深意地说道:“一段历史过去了……活人还得往前走。”毛主席不坐船,要两个警卫员陪他游过凌汛期的黄河,其气魄之大,其兴致之高,其涵义之深,令人浮想联翩,品味再三……。“黄河是我们民族的魂!”毛主席在中流击水,在黄河上洗礼,显其志,见巨人性格,呈伟人本色,他将充满信心去迎接未来一个个挑战!这意味无穷的尾声,立体声效果出来了,优势显示出来了,气势磅礴,层次分明,富有史诗般的意境。
一切靠声音,声音中有一切,这就是广播剧的特色。语言、音响、音乐、人声、噪音……如云山烟树,交相扶持,各臻其妙,共同谱写《巨人的性格》的华章。扮演毛泽东的张克瑶,对毛泽东有了一番研究,他突破了摹仿方言的“领导腔”形似层次,有了升华,有点韵味,气度非凡的个性特点出来了,给人以新鲜感和亲切感,在当今表现领袖人物的艺术作品中有新的突破。


第8版(副刊)
专栏:

峰回路转 声情并茂
——评剧《村南柳》观后
霍大寿
通俗易懂、为群众喜闻乐见的评剧艺术,在度过了近百年的“艺术生涯”之后,如何更进一步跟上当今时代的新的审美要求?这个艺术创造的永恒课题,正在为许多评剧作家与艺术家的开拓提供尽情驰骋的可能性。天津评剧院新近创作与演出的评剧现代戏《村南柳》,就是一份难得的答卷。
《村南柳》一反传统评戏那种才子佳人式的男欢女爱的简单描写,不仅描写了纯真的爱情,而且写出了爱的社会性与阶级性。农村青年杨秋菊与柳成林发生了强烈的真挚的爱,但是,残存的、顽固的封建意识却不留情地从外部以至从人的心灵的内部来禁锢、折磨这两颗爱恋的心。鬼使神差,恋人关系竟被残酷地铸成“婶侄”关系,历史的、社会的、阶级的因素,在这里显示了无穷的“权威”。戏剧就是以这样的思想深度,透过封建神权、族权、夫权如何撕破了人间那层温情脉脉的纱幕的形象描绘,唤起了观众对于更新社会、更新思想的强烈愿望。
《村南柳》的人物塑造也不一般化。秋菊被迫离开自己心爱的柳成林,而嫁给自己不爱的柳根。但当她了解到病魔缠身的柳根的不幸时,她并不嫌弃他,而是更同情他;柳根长期卧病,明知不应耽误秋菊,但知道秋菊心中有人时,又无法抑制自己作为丈夫的“尊严”;那个被迫痛苦地把自己的恋人叫作婶子的柳成林,他是在爱不能爱、恨不忍恨的极其万般无奈的痛苦漩涡中,残忍地扭曲着自己的灵魂。戏剧就是在如此复杂的人物性格与心理变异中,跌宕起伏地展开着。特别到了“敬酒”一场,编演者们以大起大落的笔墨,先把三个人物的矛盾推到顶点,然后峰回路转,活脱出三颗挣扎在封建桎梏中的善良的心。
更难得的是,一台既有深厚传统功底、又有创造力的演员。马淑华扮演的秋菊,在刘(翠霞)派艺术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优越条件加以革新创造。不论是表现秋菊对成林的思恋,或者表现对自己不幸遭际的血泪控诉时,所运用的大段的、复杂的评剧声腔,都能声情并茂地表现出人物此时此刻的具体心态。特别是到了要寻短见前的那段唱腔,由倒板、散板、反调、清板直到大悲调的连缀,既表现出演员的深厚的艺术造诣,同时又集中地表现出演员驾驭传统技艺塑造新人物的本领。李秀云扮演的七奶奶也十分成功。她以醇厚大方、收放自如的、典型的“大口落子”的那种抓人的声腔与韵味,把一个深受封建礼法毒害,又要以封建礼法害人的“丑婆子”演的活灵活现。特别是她在临终前教训媳妇守节的那段搭调转影调唱腔,唱足,唱够,既让观众过了戏瘾,又让观众形象地感觉到这个可恶的封建老太的那种“死不甘心”的可怕的灵魂。看得出来,她们都借鉴了现代艺术由内到外的表演方法,才使他们的人物具有明晰的层次与深度,所以令人信服,给人以感染。


第8版(副刊)
专栏:

读《当代中国画名家精萃》
翟超
在目前出版业不景气的情况下,书画的出版较之一般的图书更为困难。由于画册精美的装帧和画面制图(版)效果的讲究,使一些艺术精品难以收编成集。因此,当我们看到对外贸易教育出版社荟萃当代名家画作百十余幅,选辑出版时,为编者弘扬中华艺术所付出的努力投以钦佩的目光。
这本以反映当代中国画艺术成就的大型精装画册(主编关增铸),收录了当代影响中国画坛举足轻重的人物和他们的作品。其中有齐白石、黄宾虹、陈半丁、何香凝、王森然、李苦禅、傅抱石、蒋兆和、徐悲鸿、潘天寿等已作古的画坛泰斗,也有当今仍健在的画坛宿将;还有近年来以革新创造取得瞩目成就的新秀,收入的画家除大陆的外,也有香港和台湾的。画集在艺术风格上博采众长,有的秀丽儒雅,有的雄浑深沉;有的工笔玲珑,有的泼墨点染、峻峭高拔。有吴门风格,也有岭南画派。有风光、有人物,咫尺万里、方寸大千,令人美不胜收。其中收入了目前我国第一长卷一百七十米人物画和自春秋至近代诗人学者五百余人的通史画,以及世界第一长卷六百米《长城万里图》。
画集的编者拟通过对百名画家作品的介绍和人物的小评,展现灿烂光彩的中国艺术,并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作出贡献。
值得提及的是,画集以四开本之巨成册,并配以高级无光铜版纸和胶版纸彩印,为绚丽的艺术增光添彩。


第8版(副刊)
专栏:

为蔡斯民艺术摄影书
刘开渠
摄影与丹青乃艺坛姊妹,于造型、构图、影调诸方面互相补充,共同意趣殊多。蔡君斯民深谙其中三昧,故喜为画家摄影留真,其摄影作品亦多画趣。
蔡君为新加坡著名摄影艺术家,更挚爱独具美学特色的中国绘画。所以,他选取了当今散居世界各地的十四位中国画画翁,并不辞辛劳,几经寒暑,赴纽约、香港、台湾和中国大陆南北各地采访,仅来中国大陆即十余次之多,可见其心之诚。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蔡君终以其诚心,任才华施展,为摄影艺术打开一新窗口,也为美术史留下一批十分珍贵的资料。
他将所摄作品结集出版为精美画册,并择其得意之作,与十四位画家之真迹联袂展出于世界各地,为弘扬中华民族的文化作出了贡献。
(附图片)
(上图为国画大师李可染先生像。)


第8版(副刊)
专栏: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歌舞团最近在京演出反映军垦生活的歌舞。图为歌舞《金秋》。
刘向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