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9年12月26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国内专页(经济))
专栏:

与其他许多地方一样,矛盾纠葛,不满情绪,这里也时有发生。可是,肇州县的农民心平气顺,生产劲头很高。那里的领导是怎么做工作的?请看——
加强协调 认真服务
新华社记者 张持坚 新华社通讯员 周晓冰
肇州印象:农民心平气顺
位于黑龙江省西南部的肇州县,曾以贫困而闻名。“盐碱地,破皮黄,十年九旱不打粮”。多少年来,粮食单产始终在一二百公斤之间徘徊,直到1985年农民人均收入还不足330元。
最近,我们到这里采访,欣喜地看到肇州变了:昔日低产县,如今成了产粮大县,去年粮食单产360公斤,名列黑龙江省前茅,受到国务院的表彰。粮食丰收,带动了畜牧业,带动了乡镇企业,农民人均收入也逐年提高。1988年达到650元。
变化给我们留下了印象,然而,给我们印象更深的,是这里的农民心平气顺,生产劲头很高。不少农民说:咱县上讲理,我们没啥说的,一门心思伺弄地,搞生产就是了。
他们告诉我们,播种前,县上把良种、化肥和农药送到家,不用农民自己出去乱跑,更不用担心这些东西是假的、劣的,这些东西出毛病,县上包赔一切损失;化肥、农药、种子怎么个使法,有哪些新说道,冬季学科学的时候,都教过了,大家心里有谱,不会用“瞎”;贷款也及时,贫困户贷款由收入比较多的党员、干部家担保,不用担心贷不着;还有信息,哪样东西好销,哪样可能不好销,县上也给提供,比农民自己“摸”准多了……
分心事少,农民就集中精力往庄稼上使劲。这些年粮食连年丰收,交粮不用县上催。县里同志说,已好几年没有收到农民这方面的告状信了。
把协调作为重要职责
肇州并非世外桃园。和其他地方一样,容易引发农民不满情绪的事,也时常发生。
田地承包到户了,可又要农民接受国家下达的种植计划,这里面不存在矛盾吗?
收购粮食,国家价低,市场价高,农民不愿卖给国家,怎么办?
甜菜价低,农民不愿种,可糖厂需要甜菜,国家需要食糖,怎么办?
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猛涨,农民承受不了,怎么办?
流通渠道不畅,农民出售农副产品受阻,怎么办?
诸如此类的矛盾,不断地摆到肇州县委、县政府领导的面前。
这里的当家人头脑是清醒的。他们分析,在新旧体制交替的时期,在进行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时期,矛盾要比以前多,这是正常现象。农民已经是独立的商品经营者,他们的利益一旦同国家利益发生矛盾,反应肯定要比过去敏感。作为县委、县政府要对国家负责,同时也要对农民负责,把这两者真正统一起来,正是新时期县委、县政府的重要职责。
他们深入农村调查,深切地感到,刚刚摆脱贫困的农民,承受能力还是相当脆弱的。表面上看,人均收入600多元不算低,但用处太多:要添被褥,要置车马,还要拾掇房子……长期以来,家底实在太薄。现在,农民实际上还处在“垫底”的阶段,他们需要保护,需要扶持。
对农民的状况有了切实的了解之后,县委、县政府确定,协调矛盾的原则是:要按照政策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以调动农民生产的积极性。
指导思想明确,协调矛盾就有“谱”了。
黑龙江是我国甜菜糖的生产基地。但是,近年来农民普遍不愿种甜菜,原因是甜菜价低,种着费工,对地力破坏也比较严重。肇州县里有2家糖厂,每年需加工甜菜18万吨,也就是全县每年要保证种甜菜15万亩。否则,工厂吃不饱,不仅要亏损,还完不成国家下达的食糖生产任务。县里作了分析,制定出糖厂向农民让利的8条优惠政策,规定种甜菜的贷款利息由糖厂支付;种子半价供给,另一半由糖厂承担;化肥、农药也实行优惠价;为方便农民交甜菜,每个乡设一个收购站,从乡到糖厂的运费,由糖厂承担……这样一来,农民积极性就起来了。1986年以来,肇州县不仅甜菜种植面积有保证,而且产量高,质量好。2家糖厂因此吃得饱,年年盈利。而有些地方的糖厂由于开工不足而亏损。
1988年,肇州粮食大丰收,尤其是100万亩玉米,平均亩产达到449公斤。而有些县份粮食受灾减产,为此,上级给肇州追加了3000万公斤合同定购任务。当时市场玉米每公斤价格高于国家收购价6分钱左右。接到任务后,肇州县委、县政府没有采取强硬手段,而是向农民交底,讲清兄弟县受灾完不成任务,我们丰收了,要为国家多承担些义务。同时,县里考虑到本县大豆产量没有达到计划,在请示上级后,决定适当减少一些大豆定购任务。农民感到县委、县政府的做法通情达理,只几天,就把3000万公斤玉米交齐了。
服务:增进理解的桥梁
肇州县委书记马殿有、县长王国学在和记者交谈时,都深有感触地说,有些矛盾未处理好,与作为国家代表的县一级党政机关为农民服务不够、工作不周有关。他们认为,国家对农民的政策,要通过县上的服务去落实,农民对国家的要求,也同样需要通过县上的服务来满足。农民分散经营后,有些事情办起来有困难,我们不提供服务,他们就会有意见。因此,服务是协调国家与农民利益的环节,是融洽农民与国家关系的媒介。服务工作做好了,不少矛盾会迎刃而解。
化肥,是这些年令农民犯愁的生产资料。一是数量少,二是不及时,三是价格高。肇州每年需要化肥10万标准吨,而国家只能拨给4万标准吨。县委、县政府急农民所急,要求县乡有关部门提前八九个月动手,采购来年要用的化肥,贮存、损耗的费用,全由县财政承担,县里每年要为此拿出20来万元,到来年开春化肥送到农户,则一分钱不涨。因而,这些年肇州农民没被化肥难住,而且亩施化肥由20标准公斤提高到50标准公斤。
玉米是肇州的主要农作物。长期以来,全县玉米单产超不过200公斤。县委、县政府把玉米专家请来研究,在7户农家搞试验,以后又搞万亩攻关,逐步摸索出了“好种子,大密度,高投入”的玉米高产路子。经验成熟后,各乡村利用冬季给农民上课,春夏季又一步一步地教,农民照着做,产量翻着番地提高了。近两年,玉米亩产八九百公斤的农户大批涌现。
在肇州,农民自己外出采购种子是“违法”的,县人大制定了有关法规,规定种子一律由县上统一供给,保证既好又纯。农药也是,为防止农民上当,也统一由县里采购、供应。
为减轻农民负担,今年春天,县里发出“安民告示”明确农民应负担的费用项目,凡超出规定的,一律视为乱摊派,农民有权拒绝。至于兴办乡镇企业,县委、县政府更是跑前跑后,精心服务。去年这个各方面条件都比较差的县,乡镇企业总产值超过1.4亿元,获利1300万元,比1987年增长62%。
(新华社供本报专稿)


第5版(国内专页(经济))
专栏:

厂长:千百双眼睛看着你
——南京第二化工机械厂采访札记
本报记者 李茜
最近记者在采访中,看到有些企业领导人面对资金短缺、销售不旺、产品积压等困难,忧心忡忡。企业领导唉声叹气,职工也就信心不足,企业里气氛沉闷。
在南京第二化工机械厂,记者见到的是另一番景象。这个厂上上下下信心十足,有的忙新产品的试制收尾,有的为用户赶制配套的设备和部件,有的检修机器,为明年生产作准备。这种生机勃勃的情景是怎么来的呢?是这个厂没有困难吗?不是。他们遇到的困难也相当大。
南京第二化工机械厂是全国化工机械行业的骨干企业,也是国家二级企业,前3年生产节节上升,主要经济技术指标在全国同行业中居领先地位,今年前3个季度实现产值、利税又分别比去年同期增长28%和50%。但是进入9月份以来,由于一些基建项目下马,部分用户无钱提货,仓库中积压了价值1000万元的产品,造成工厂资金周转困难,加上明年订货严重不足,全厂干部和职工心急如焚,几千双眼睛盯着厂长。
厂长宗志鹏的态度是:在困难面前,厂长首先不能泄气、松劲。他对职工说,我们面前有困难,但也有办法,农业要发展、化肥要增产,只要我们生产经营的路子走对了,就不愁没活干。
工厂派人奔赴八个省、区,走访许多新老用户,发现有些地方新建厂虽然下马了,小化肥厂的技术改造还在紧张地进行,需要大量效率高、能耗低的设备;有些厂在改造、维修中急需单个设备和部件,还发愁买不到。领导把这些调查到的情况告诉群众,让大家出主意,想办法。经过热烈讨论,集思广益,厂里作出了三项决策:一,放下大厂架子,把只卖成套化肥设备改为既供应成套设备,又可拆整为零,出售单个零部件,凡化肥厂技术改造需要更新的单件设备和零部件,一律保证供应。二,年底前完成尿素合成塔和1.2米氨合成塔的试制工作,以满足现有小化肥厂提高产品档次和产量的需求。三,加强管理,降低消耗,实行薄利多销。这几条措施公布后,很快收到了成效,不少用户登门要求供应设备和零部件,本厂职工的干劲也越来越足。
南京化工机械二厂的做法,对有些至今还在困难中徘徊的企业,或许会有一点启示。它说明在当前战胜困难,提高应变能力方面,企业领导的精神状态至关重要。如果领导精神不振,不是积极想办法,而是被动等待,可能得到的机会也会丧失。反之,领导不畏艰难,带领群众调查研究,开阔视野,找窍门,从产品积压与短缺的矛盾中寻求发展机遇,就能走出困境,使企业生产走上稳定发展的道路。


第5版(国内专页(经济))
专栏:怎样珍惜每寸土地?

敲钟要对“局外人”
山东省莒县 孟庆谦
节地之策在于匹配。像干其它事业一样,“孤军作战”往往收效甚微,这是历史的经验之谈。
我国的土地危机已潜在好多年了,建国后的40年中人均耕地减少了一半多。提出土地危机并非近一两年的事,年年在喊节约用地,年年都出现大面积费地、荒地的现象。这点,除了职能部门的因素之外,也许还是“孤军作战”带来的结果。
在我国的土地管理格局中,从形式上,节地惜地由土管部门和农业部门负责。尽管提到国策高度,但具体措施的拟定和实施,大都靠职能部门。在“局外人”看来,他们自己的工作考核和工作制度,几乎一点也不牵扯节地、惜地问题。这就造成思想上没有紧迫感。他们也认识到土地潜在的危机,但与行业的工作成果和切身利益相比,便觉得无关紧要了。
事实上,在不少地方,“局外人”不管局内事的现象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诸如看到街道、墙面和田园里的节地标语,很多人会想,“吆,土管局又在造声势啦。”这样就把自己理所当然地划在了局外。在局外行业的工作计划和工作制度上也是如此,常常把节地、惜地问题也丢给了职能部门。这就在事实上造成了“卖虾不管卖鱼的”。
怎样调动“局外人”珍惜土地的积极性呢?首要的是重审国策的含义,让各行各业都明确认识,节地、惜地是全民的事,不能分局内局外;其次,在考核各行业、部门工作时,把节地、惜地作为一条重要内容;另外,作为局外的各行各业,在制定计划和制度时,都要考虑节地问题。近几年,山东省莒县下决心解决“孤军作战”问题,强调党、政、工、文、学、商都要注意节地,全县形成了上下左右齐关注的配套节地格局。县科技部门在研究种植业开发中,把培肥地力当作珍惜土地的重要手段,开展了“粮草牧”科技攻关。攻关区2万亩农田的有机质含量由以前的0.74%上升为1.13%。去冬今春,这个县大规模开展了民用宅基有偿使用,有6100多个原打谱建新房的农户收回建房申请,仅这一项节约耕地1800亩。这个县工业部门在调整乡村工业结构时,不仅参考经济效益,而且考虑节地问题,今年责令30处砖窑厂停产,复还耕地420亩。


第5版(国内专页(经济))
专栏:怎样珍惜每寸土地?

加强乡镇土地管理队伍
国家土地管理局 陈顺增
“上边千条线,下边一根针”。土地管理工作最终都要通过乡镇土地管理人员去贯彻落实。目前,乡镇土地管理队伍还存在不少问题急待解决。
一、任务重、人员少。我国70%的土地由乡镇管理。按照规定,乡镇土地管理人员工作具体复杂,事情多、头绪乱,件件都要去落实。目前,全国各地相继建立了乡镇土地管理机构或配备了一定数量的土地管理人员。但是,数量严重不足,发展也很不平衡。据初步统计,全国近十万个乡镇级单位中,目前仅有土地管理人员约4万多人,而且兼职和临时人员占60%以上。人员与任务极不适应。
二、后顾忧、心不安。在现有土地管理人员中,大部分是“临时工”,也就是乡镇土地管理员自己常讲的“泥腿子”干部。他们之中的绝大部分人,都能对土地管理事业尽心尽职。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后顾之忧越来越多。由于一些具体问题一直解决不了,不少人改换了“门庭”。据沈阳市于洪区调查,该区16个乡镇,配备土地管理人员20名,去年一年就变动了8个。
三、腰不硬、执法难。由于乡镇土地管理员是临时聘用,所以不少土地管理人员总觉腰不硬,不敢大胆执法。其表现一是对来自领导方面的不正之风不敢抵制,二是怕被管对象打击报复。现在,威胁要挟殴打土地管理人员的事情时有发生。
四、缺经费、困难多。
上述问题,除开土地管理机构成立时间相对较短,底子不厚原因外,很大程度上是一些领导、部门并没有真正重视这项工作造成的,一碰到编制、经费这些实质问题,就把土地问题摆在末尾。因此,要建立一支稳定、有效的乡镇土地管理队伍,必须切实解决有关土地管理工作的具体问题。


第5版(国内专页(经济))
专栏:怎样珍惜每寸土地?

利用土地的边边角角
浙江省舟山市 丁伯明
我国农家过去的自留地大都远离村庄,零零碎碎,不如集体的大田那么平整肥沃,但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经过广大农民的精耕细作,却出现了一个非常奇特的现象:这些作为土地的“边角余料”,无论在长势和收成上都要好于当时集体的大田。走在乡间的小路上,环顾田头地脑,渠埂坎坡,到处是瓜果菜蔬,葵菽桑麻,美不胜收。
然而,最近几年,不少农民对自留地的感情发生了变化。他们自从有了责任田后,便把过去精心经营的自留地给丢弃了。“刮金板”如今到处杂草丛生。对此,一些农民兄弟却不屑一顾,还说什么:“那点坎坎坡坡地也算不了什么。”确实,对于一家一户来说,几厘几分自留地也算不了什么,但是对于我们这样一个人口众多、可耕地十分紧缺的国家来说,这就是一种很大的浪费了。


第5版(国内专页(经济))
专栏:怎样珍惜每寸土地?

可怕的“埂吃地”
安徽省怀宁县 王学龙
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村绝大多数地方的耕地都是以户承包,根据户户种地和好坏均摊原则,对地理位置、排灌条件、肥瘦程度等类型不同的地块一般都零碎划分、搭配发包,人为造成埂多地块小的不合理格局。我县1980年42.58万亩水田总块数为454608块,块均0.94亩;到实行责任制后的1984年,增加到682855块,块均0.62亩。这样“家家都包田,孬好碎而全”的一个突出弊端是“埂吃地”,即新筑的田埂侵占了大量熟地。仅以怀宁县实行责任制后新增的田埂匡算,约浪费水田2100余亩,占原水田总面积的5%左右。推及全国,无疑是一个惊人和可怕的数目。因此,希望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对此及早采取有效措施,在稳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基础上,辅之以其他措施,尽量制止和避免田块无限分割,越变越小,以切实保护和充分利用土地资源。


第5版(国内专页(经济))
专栏:编者的话

不能“孤军作战”
光是土地管理部门干事,“局外人”袖手旁观,这是土地管理工作中比较普遍的现象。
同是“基本国策,搞计划生育动员的部门、人员为什么能那么多?珍惜每寸土地,各行业、部门领导的思想认识问题如果不解决,嘴巴上说是“国策”,实际工作中又是另一回事,那将很难把它真正提到国策地位。
我国土地管理工作刚起步,人手不多,经验缺乏,日益显露的土地危机迫切要求我们从思想到行动上全民动员。不能“孤军作战”。


第5版(国内专页(经济))
专栏:民情实录

海岛“抢”地记
徐博龙
强西北风在浙江省舟山市六横岛腹部的“千丈塘”地畈呼啸。地畈上围着一大群人在高声叫嚷:“谢村长,我们联合承包8亩!”“给我留2亩!”村主任在笔记本上记着。不到1小时,抛荒多年的23.4亩土地全包完了。这是11月16日下午,普陀区双塘乡张家塘村发生的农民“抢”地种粮食的事。
村主任谢全国拿着皮尺边丈量边大声告诉笔者,这畈土地是60年代海涂围垦起来的,因土壤碱重板结,产量历年不高。前些年实行“大包干”时,谁家都不要。后来,村里只好硬分给各户。几年来,多数农户没去耕种,有的连地分在哪里也不知道。因此,这里常年杂草丛生。
11月初,舟山市区工作组到双塘乡后,与乡村负责人共同商量决定,利用乡机关干部和工作组人员义务劳动,将这畈荒地翻耕平整后再承包给农户种春粮。没想到,土地还没整完,十几户农民就“挤”在地边“抢”开了。
这时,本村农民郑荣国抢先对村主任说,我们在乡盐场做工的几个农民商量好承包8亩,利用早晚和晒盐空闲时间种粮食,这样可少买些议价粮。他的态度非常坚决。
青年农民夏国跃接着说,我家3口人只有3分水田、1亩旱地,粮食不够用。他打算在新承包的2亩土地上种粮食。
67岁的杨小品大爷从广播里听到消息后,也步行40多分钟赶到“千丈塘”来了,非要求留给他1亩。
在地边,有位名叫王仕娟的中年妇女,一直静静地等候着。这里有1982年村里包给她家的3分地,她从来没荒过。现在,她又和撑个体运输船的丈夫商量好了,再包1亩,并请丈夫以后回港休息时多帮她一把,自己也准备多养猪积肥。
西北风还不停地刮着,“抢”到土地的农民脸上绽开了笑容。


第5版(国内专页(经济))
专栏:

走“以水养水”之路
——海阳县实行水利工程企业化管理的调查
于国夫 王智亭
严峻的现实
建国以来,山东海阳县共建成各种水利工程近3000项,累计直接投资1.1亿元。这些工程,保证了海阳县粮食生产的稳步发展。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水利事业本身却陷入了严重的危机:
巨额资金有投无回。由于不提折旧费和工程维修费等,不仅上亿元的巨额投资随着水利工程的老化、报废而逐年消触,而且全县每年还要拿出200万元的资金支付历年水利建设拖欠的贷款利息。
水利工程退化、损坏严重。据1987年底调查,全县水利工程中,一类工程仅占11%,二类占52%,三类占37%。1000余座水利建筑物带病运行,340公里干、支渠坍塌和阻塞,400多眼机井急待维修。因此,全县灌溉面积减少了近1/4。
水资源浪费严重。由于以往浇地不收费或收费很少,农村浇地普遍采用大水漫灌的办法,根本不考虑如何提高水资源利用率的事。据三座中型水库统计,去年春灌共供水1251万立方米,仅浇地1.9万亩次,平均每亩次用水量达650多立方米,最多的一次一亩竟用水1500立方米。
资金紧缺,水利事业无以为继。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承包土地、果园及其它经济作物的农民,对水的需求越来越多。全县减少的11万亩灌溉面积急待恢复,还有18万亩耕地,需尽快配套水利设施。然而,自1985年起国家就减少了对村级水利工程的拨款,而村级集体自身积累也很有限,只能靠吃过去的老本过日子。
严峻的现实,使海阳县的干部群众认识到,在新形势下搞水,必须彻底改革那种违背价值规律、不讲经济效益的陈旧管理方法,像管理企业那样来管理水利工程,走以水养水、以管促建、自我发展的新路。
全新的方法
为了使水利工程企业化管理工作尽快实现,去年海阳县委、县政府成立了“水利工程企业化管理领导小组”,专设了“水利工程企业化管理工作指导站”。他们先选择一批村庄搞试点,在取得经验之后,县政府正式制定下发了《关于水利工程实行企业化管理的暂行规定》,水利局编写了配套的《海阳县水利工程企业化管理简明教材》,举办了乡镇和农村干部培训班。从去年下半年开始,全县普遍用新法管水。
首先,他们建立健全水利工程管理组织,全面落实工程管理责任制。各村成立专业水利工程管理队。根据村子的大小、工程多少,安排3—10人为工程管理队。他们与村委会签定承包经营水利工程合同,明确双方的责、权、利。水利工程队的任务是:按照县水利局统一制定的水利工程管理标准,管好本村所有的水利设施,调度水流,收取水费等。实行独立核算、自负盈亏。
其次,各村建立水利工程专帐。村委会与水利工程管理队一起,对全村的水利工程逐项摸底,进行清产核资,把工程造价、设备投资、配套机具、资金来源等逐一核实,然后建起6本帐:水利工程总帐、固定资产明细帐、材料明细帐、往来明细帐、收支明细帐和现金存款帐。所有的帐目都从村里的总帐分离出来,由水利服务队的会计专管,并在农业银行单立帐户。
第三,核定水费标准。他们根据水利工程的总投资和折旧年限,计算出每年应提取的固定资产折旧费、维修费、管理费、能源费和贷款利息,再加4%的利润,核算出当年的总成本,再定出亩次灌溉的水费标准。照顾到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的收益差距,他们对不同作物实行不同水价。水费确定后,全县又实行了水量预分、按亩配水、预购水票、凭票供应、节约归己、浪费不补、超用加价等管理措施,使水真正成为商品。
他们还要求水利管理队利用水库、塘坝、大口井的水面及护坡地,开展综合经营,并规定80%的收入用于水利工程的维修,20%的收入分配给管理人员。
为了增加水利建设的后劲,县政府决定建立农村水利发展基金。规定,各村每年要把水利工程提取的固定资产折旧费、大修理费和当年实现利润的80%,作为农村水利建设发展基金,主要用于水利工程的扩大再生产和兴建新的水利项目。
显著的效果
新法很快带来了新变化:水利工程的管理水平提高了。全县732个村80%建立了专业服务队,总人数达2630人,仅一年多时间,前几年毁坏的工程和设备,就有一半多得到了修复。据今年市、县两级水利部门检查,全县一类工程已上升到28%,二类工程48%,三类工程下降为24%。
提高了水资源的利用率。过去由于水利工程无专人管,浇地秩序混乱,争水抢水的纠纷时有发生,而且浪费严重。现在,各村水利服务队实行统一放水、统一管理、按水流向依次浇地,方便了群众,杜绝了抢水现象,缩短了灌溉周期。据今春对三个中型水库灌区统计,每亩水的用量比去年同期下降50%,灌溉周期由30天缩短到25天,共节水800多万立方米,相当于增加了一座水库。赵疃乡平均每亩次用水下降到90立方米,年可节水70万立方米。过去全乡浇一遍水需27天,现在仅用14天。
调动了干部群众自力更生发展水利的积极性。水利建设有了活力,干部群众看到了希望。去冬今春,集资投劳、大搞水利建设的群众性活动在全县普遍展开。集体和群众集资达620万元、投工360万个,修建水利工程1005项,扩大水浇地18万亩。今春,尽管海阳遇到了严重干旱,但因水利工程发挥了作用,小麦单产、总产均创历史新纪录。
增强了发展农村水利的后劲。海阳县每年可提取水利工程固定资产折旧费、大修理费480万元,利润570万元,作为水利发展基金,再加上水利服务队的综合经营收入,全县有1200多万元,可用于水利建设。今年冬季,全县直接投资近2000万元,相当于1984年到1987年水利建设投资的总和。


第5版(国内专页(经济))
专栏:

福建省厦门市质量计量监督所成立以来,把监督的重点放在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商品上。4年来,共检查了各类商品966批次。图为该所同志在中山商场抽查食品。 刘国峰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