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9年12月20日人民日报 第6版

第6版(读者来信)
专栏:社会一角探幽

移风易俗 提倡殡葬新风
领导重视——
无极县殡葬观念发生了变化
河北省无极县委兰永进、信道庄来信:我县从1974年实行殡葬改革以来,连续15年实现火化率百分之百。
据有关部门计算,15年来,共节约木材12500多立方米,少占耕地1500余亩,节约费用1330余万元。
群众的丧葬观念也因此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为何会取得这些成绩呢?
一、把做好群众思想工作放在第一位。
通过在全县的宣传教育活动,破除了广大群众在殡葬方面的封建迷信观念,树立了文明、节俭办丧事的思想。
二、领导重视,建立强有力的管理机构。
县里成立了由县委副书记、副县长为正副组长的殡葬改革领导小组,各乡(镇)也都成立了相应机构,定期研究殡葬改革工作。各村成立了民事服务会,使得殡葬改革工作中出现的一些实际问题,很快得到解决。
三、制定严格的规章制度,对违反制度者进行严肃处理。
1974年以来,县里明确规定了办理丧事的形式和标准,以及对违反制度者的处理办法。各乡村也把殡葬改革列为乡规民约的主要内容。这样,保障了规章制度的落实。
四、由县到乡镇,层层认真解决殡葬改革工作中的实际问题。
为了解决实行火化的具体问题,在全县推广集资办火化的经验。
经济条件较好的村,由集体统一筹划解决火化费用。
经济条件较差的村,实行集体、个人集资办火化的办法。
每个村和县殡管所都各备有一辆灵车,负责运送遗体,调用十分方便。村村建立骨灰堂,解决由于骨灰无处存放而蚕食耕地的问题。实行以来,群众非常满意。
由于领导重视,机构建全,措施具体,工作细致;实行起来,持之有恒,群众受益,殡葬改革工作进行得十分顺利。丧事从简——
要有冲破传统观念的决心
四川省南江县委宣传部袁聪来信:1989年9月25日,在我县城各街道上,贴出了一张讣告,上面写着:生母因年老多病,经多方医治无效,于昨日逝世。按照丧事一律从简的精神,不收礼,不请客。望亲朋好友给予支持和谅解。落名是:魏兴国、魏兴荣、魏兴富、魏兴平、魏兴民。魏家5兄弟分别在县城蔬菜饮食服务公司、磷肥厂、粮油管理站等部门工作。他们平时人情交往很广,有许多亲朋好友。母亲病故后,若按常规行事,他们必须请客办酒席60多桌,收受礼金数千元,这样做既浪费大量财物,又要花费很多时间和精力。魏家5兄弟心想:我们都是国家职工,应带头破旧俗,树新风。于是,决定在各街道上贴出上述讣告。
后来,许多亲友执意送去挽联等物200多件,但都被魏家兄弟谢绝了。县城里广大干部职工称赞说:“魏家5兄弟给咱带了个好头!”
河南省扶沟县曹里乡政府丁朋秋来信:父亲就我一个儿子。前不久我父亲不幸去世,根据他生前愿望,我对父亲的遗体实行了火葬。当我捧着骨灰盒走进村时,人们就在我背后指戳:“啥新风尚,还不是图省几个钱”,“不孝的东西,良心叫狗吃了”……
我认为,我这样做是对的。但是,一段时间来街坊邻居不理解的讥讽嘲笑,给我造成了内心的痛苦。土葬后果——
临澧县烽火乡浪费土地严重
湖南省临澧县烽火乡黄明洪来信:今年8月,我乡就解放以来农村丧葬情况进行调查的结果表明:农村土葬占地多,浪费大,为害重。
浪费土地。
据对新老坟墓抽样实地丈量,平均每座坟墓占地0.067亩。解放40年来,全乡死亡9470人,坟墓占用山地达634.49亩,占全乡现有山林面积的1.16%。
这些山地若用来栽种林木,林木蓄积量估计可达5000余立方米,产值达300多万元。建造墓地造成的浪费不可谓不小矣。
浪费钱财。
一是耗费木材。按制作一副棺材消耗木材0.7立方米计算,解放以来,全乡土葬共耗费木材6000多立方米,价值近400万元。
二是耗费资金。按每场丧事耗费资金(包括饭菜、鞭炮、打丧鼓、请丧夫等开支)800元计算,40年来,全乡农民办丧事累计耗费资金700余万元。令人担忧的是,眼下大办丧事之风正炽,这种花费还在增大。
三是败坏社会风气。土葬滋生讲排场之风。部分农民为体面大办丧事而负债累累。去年农泉村11户农户办丧事,有8户债台高筑,最多的欠债2000多元。村民辛继海贷款1000元为病故的父亲办葬事。为了如期偿还贷款,只得令两个孩子停学务农。
现时,一些封建迷信活动亦在土葬之风中死灰复燃,而且愈演愈烈。一些农民办丧事时请道士做道场,请和尚念经做斋,超度亡人,闹得村里乌烟瘴气,如此这般,严重腐蚀了社会风气。丧事奢办——
增加负担群众反感
四川省重庆市第一商业局干部学校周时开来信:最近,我到荣昌县吴家镇访友。一下汽车,便见临街的院坝旁搭着灵棚,坝内人声鼎沸,数百人酒酣耳热,几个披麻带孝的男女来回端菜送酒。吴家镇“红白喜事”奢办之风由来已久,邻里乡亲不过问子女对父母生前赡养的好坏,却十分计较子女对父母的“百年后事”的处置。张某的母亲生前遭受百般虐待,但当老人含恨死去,张某却不惜挥霍3000余元摆阔办丧事。
由于受丧事奢办风的影响,这个镇不少青年神色忧郁,焦虑着一旦自己的双亲享尽天年,这后事该怎么办,巨额开支从哪里来?
贵州省清镇县委宣传部黄受锋来信:今年7月底,我县某局一副局长病故。送葬这天,18辆大小公车随送殡队伍浩浩荡荡环绕县城,交通阻塞长达半小时。沿途施放黄烟,鞭炮声声不绝于耳,围观群众争相目睹。群众议论:“这些车都是公家的,场面真不小哩!”“县委刚搞干部形象讨论,这算什么‘形象’!”……


第6版(读者来信)
专栏:编者的话

应厚养薄葬
每个人在经历了青年的憧憬、中年的奉献之后,便进入人生之秋——老年。如何对待生前和死后的老年人,反映出一个人、一个家庭,乃至一个民族的文明程度。我们中华民族具有尊老传统,今天我们应发扬这个传统,孝敬老人的最好方式就是厚养薄葬。
老年人为社会发展、扶养后代操劳一生,理应得到社会的尊重,子女的孝敬,使他们保持身心愉快,安度晚年,直到谢世。
死后厚葬,不如生前厚养。这是许多人的共同认识,也是老年人的心愿。但是,有人却不是这样。他们以为只有厚葬才算孝敬老人,有的人甚至在老人生前对老人百般虐待,死后却为老人“铺金盖银”,大办丧事。这样做,实在大谬不然。
人一死灵魂便不复存在。“重棺厚椁,大宴宾客”,其实是做给活人看的,与故者又有何干系?
追悼老人,宁俭勿奢,只要能寄托哀思即可,切不可重殓厚葬,浪费钱财。
党和政府一贯主张文明节俭办丧事,提倡在有条件的地区积极推行火葬,杜绝土葬,因为火葬节俭、卫生、科学,是最文明的丧葬方式;在不具备火葬条件的地区进行节约土地的土葬改革。这是利国利民,造福子孙的大事。
推进殡葬改革,实现厚养薄葬,有赖于我们每个人的躬行实践,尤其是党员、干部的模范作用。移风不易,易俗尤难。我们相信,只要持之以恒,我国就一定能形成厚养薄葬的社会风尚。


第6版(读者来信)
专栏:调查汇报

殡葬改革符合民意
本报记者 鲍洪俊
就近一个时期读者反映殡葬工作中的问题,记者专访了民政部。
我国的殡葬现状如何?民政部社会事务司副司长李舒珊向记者介绍说,去年全国死亡约600万人,火化率创记录,达30%,而1978年火化率是18%。努力10年,火化率只增加了12%。按照葬一尸需花费土地20平方米、木材0.5立方米、人民币1500元计算,1988年全国就有13万亩土地被死人占有,200万立方米木材葬诸黄土,70亿元人民币付之东流。如此浪费,令人痛惜。我国的殡葬改革依旧面临很大的困难。
人死如灯灭,灵魂不复存。但是,或许是因为封建迷信思想的影响,或许是由于传统文化心理的积淀,一些人笃信灵魂不死。许多人把凄戚的送葬操办成悲壮的“送别”。这些年,不少地方对死者的悼念,已不满足于扎纸锞、烧纸钱,还要请和尚、道士,设灵台、做道场,以超度亡灵,祈保死者“地府”平安。由此,从事丧事迷信活动的人员应运而生。我们无法统计全国有多少巫婆、神汉在奔波忙碌,但是光上海崇明县去年年底就清查出650多人。
既然灵魂不死,死者“享受”的殉葬品也随着物质文明的发展“升华”了。安徽淮北和一些经济条件较好的地方,殉葬品中甚至摆上了纸糊的“彩电”、“冰箱”、“轿车”。迷信品市场交易繁忙。一辆带卫士的豪华型纸糊轿车,售价500元。
千姿百态、华丽异常的坟墓出现了。浙江温州市104国道线两侧,近年来冒出11万多座坟墓,每一座都不同凡响。瑞安市的一座陈氏宗族墓,占地264平方米,造价2万多元。
有些人甚至“防患于未然”,建起“活人墓”,名之曰“寿坟”、“生基”。湖南临湘县刘阳村一位村民,去年5月为健在的父母做“生基”,用去红砖3000块,水泥0.5吨,石头7吨,钢材0.3吨,石灰0.2吨,墓高1.7米。这样的“活人墓”,临湘县有几千座。温州市南阳乡,60岁以上的老人,60%已为自己造好了“寿坟”。为建“活人墓”,争“龙脉”、占“风水”而引起的纠纷械斗,时有发生。
殡葬改革要搞好,各级领导必须下决心。有的地方由于领导不重视,使殡仪工作形成“上面喊,中间看,到了基层没人干”的局面。在这种气氛下,土葬回潮,封建迷信活动死灰复燃。领导干部对殡葬改革重视了,效果大不一样。辽宁营口县1986年火化率只有30.4%,1987年初,县委、县政府把殡葬改革列入工作日程,由主管副县长与各乡镇签订了指标合同,规定了奖惩条例,全县的火化率当年就提高到92%。河北黄骅市将殡葬改革成绩列入乡镇干部的政绩考核指标之中。几年来,全县的火化率一直保持在90%以上。
长期以来,我国的殡葬工作存在着一个普遍矛盾:一方面,丧主对丧事特别重视,强烈呼唤良好的殡仪服务;一方面,殡仪工作中存在的困难没有很好解决。我国现有1200多个殡仪馆,近4000台火化炉,都是五六十年代本着因陋就简的原则修建的,所用的火化炉大多是30年代的产品,耗时多,污染重,劳动强度大。许多殡仪馆连运送遗体的车也没有,只好由丧主设法解决运送工具。
上海的龙华、宝兴两家殡仪馆,每年要承接近48000具遗体的接运、殡殓和火化工作,任务极其繁重。遗体停放间、防腐冰箱、骨灰盒存放间均处于饱和状态,有时遗体无处停放、运送遗体的车辆陈旧不堪,有的还是用已经淘汰的三轮车改装的。平时,一辆车常常接运几具遗体,招致丧主不满。
现在,全国的火化率是30%,倘若提高至70%,现有的殡仪设施将不堪承受。所以,更新、改造殡仪技术、设施是一项重要任务。
死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人们对殡葬改革的呼声越来越高,需要引起领导机关的重视。


第6版(读者来信)
专栏:有问有答

邮购商品受损害怎么办?
问:近几年,不少人按广告的介绍通过邮局购买全国乃至世界各国的商品。这是一件大好事。然而有些商业部门不守信用,他们或者长期占用顾客货款,或者给顾客邮寄质次价高与广告不符的商品。顾客去信追问,往往又如泥牛入海。遇到这种情况,顾客应该怎么办?
黑龙江延寿县中和供销社 隗寿君
答:邮寄商品,在沟通厂商和消费者的联系,方便消费者购买,起到了积极作用。但这种交易方式存在明显的缺陷:一是消费者见不到实物,无法在购买前判明商品的质量、性能,只能凭广告宣传函购,带有较大程度的盲目性。二是厂商与消费者双方距离远,遇到问题,只能靠信函交涉。这就使一些不法厂商和个人有机大做虚假的邮寄商品广告,欺骗消费者。
据有关部门统计,1986年至1989年9月,就收到消费者反映邮购商品存在问题的信达14000封,涉及全国213家厂商和135家广告经营单位,商品达40种之多。
对于这方面存在的问题,除有关部门应采取切实措施,加强管理外,消费者可先直接向厂商所在地的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写信反映情况,请他们帮助索回货款。也可以同广告经营单位交涉,要求他们承担责任。如与广告经营单位交涉无效,可以向广告经营单位所在地区的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反映,请他们对广告经营单位的违法行为进行检查,帮助解决问题。此外,消费者还可以向当地的消费者协会(委员会)投诉。据悉,目前全国已有2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1000多个县以上地方建立了消费者协会(委员会)。消费者协会(委员会)是维护广大消费者利益的组织,他们会尽可能地作出努力,如上述办法都无效,消费者可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诉,请求人民法院对不法厂商和广告经营单位给予法律制裁,以维护消费者的利益,维护社会正常的经济秩序,维护社会安定。
中国消费者协会 余 华


第6版(读者来信)
专栏:建议与要求

建议改革出差补助规定
近来我发现一种怪现象,一些出差人员,明明没住旅馆,却拿几十元、上百元去买住宿发票。我了解到,北京一个仅容60人的旅馆,几乎每天都有人来买住宿票,这些人每年可因此白得3万多元。我在广州、汕头等地也发现同样的情况。
我曾问一位当事人,他笑着说:“没办法,没住宿发票回去不给补助。管他呢,反正是公家的钱。”后经我打听才知道,财务有规定,领取出差补助是以住宿发票为准。这样,有些出差人本可以住在亲属家,却还要在旅社里包个床位,为的是回去拿补助。如此算来国家该白花多少钱啊!
我认为,在目前情况下,一些不合适、不准确的规定该改一改。出差不给补助,个人的确负担过重,但为拿补助,让国家和集体太吃亏也不行。现在有的单位实行差旅费包干或定量补助,我看是个好办法。如某国营单位采取的包干法:一趟差需多少天,共补多少钱,节约归己,超支自付。有效地防止了为领补助慷国家之慨的坏风气,也提倡了勤俭简朴的作风。当然这一办法不一定完美无缺。建议有关部门能想出更周密、准确的办法。
空军某部 马文海


第6版(读者来信)
专栏:观察台

公用款订报 村干部把持
订报时节,我同一些农民交谈时,常听到这样的抱怨:“俺村每年花不少钱订报,可大伙很难见到,不知村干部把报纸搞到哪去了。实际上这订报的钱,还不是掏咱庄稼人的腰包?!”
我在费县3个乡镇的20几个村子进行了走访,发现多数村庄确实存在着群众看不到报纸的情况。石井乡有一村支部书记,把村里订阅的报纸,每月一次全部卖给个体户做包装纸。南新庄乡的一位村主任家,新建的3间瓦房里糊满了《人民日报》、《农民日报》等十几种党报及专业报纸。
现在,越来越多的农民关心国家大事,希望从报纸上了解党中央的声音、国家的各项政策。但一些村干部却把用公款订阅的报纸封锁起来,甚至糟踏掉,却不让群众看,这是很不应该的。
山东费县人民广播电台
卞文志


第6版(读者来信)
专栏:耳闻目睹

避雨亭里的友爱
本报记者 王东
我有幸到少数民族地区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采访。在城市呆久了到山区感到很新鲜。青青的山,碧绿的水,挂满枝头的水果,衣着鲜艳的姑娘……感到更美的是他们朴实、忠厚。
南方雨水多,沿路都有各种亭子,这些亭子是当地群众搭来供过路人避风雨的(左图)。有的亭子还备有草鞋,供过路人换用,用完了又会有人拿来。路边哪里有泉水,哪里就有水瓢供过路人饮水用。瑶族的粮食都在村外,一不钉,二不锁,只防火和老鼠,没人偷。锁,在这里没有市场。耕牛就在街上,不用时放到山里,几个月没人管,需要时才去找。有的牛下了犊主人还不知道。
南方河多,桥多,桥都是大伙集资修建。不管捐多少钱,集资人的名字都写在桥上。侗族的村寨都具有民族特色的楼。这楼是村里的公共活动场所,集会、娱乐都在这里。大家用,大家管。
那家有了困难,全寨人都会自动来帮忙。对远方来客,他们热情款待,但不铺张。寨子里的客人大家接待,陪客的人各自带来自家做的各式各样的家常菜。待客完毕,吃不完的,谁家的谁再拿走,一点不浪费。多好的待客方式,又热闹又朴素。(附图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