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9年12月2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副刊)
专栏:大地

记戏剧的美重返民间
——“南开杯”全国业余话剧小品邀请赛有感
凌申
不久前降下帷幕的“南开杯”全国业余话剧小品邀请赛集中展示了目前群众业余话剧创作的水平。在祖国各地,数以万计的工人、干部、学生和解放军指战员登上舞台,一展才华。参赛剧目的题材之广泛、立意之深邃、舞台表现手段之新颖、表演之生动,让到会观摩的专业戏剧工作者称赞。人们惊喜地发现,话剧不再是少数人孤军奋战的事情了。人才济济、生气勃勃的业余戏剧队伍已经形成,在他们身边,又有千千万万关心戏剧、热爱戏剧的群众。话剧重又回到民间,成为群众亲身参与的社会事业。现代化电视传播媒介的介入,使得话剧小品真正走向社会,走向千家万户。其深远影响将在群众文化、戏剧文化今后的发展中显露出来。
进入决赛的14个剧目是从上千个参赛剧目中遴选出来的,称得上披沙拣金,精采纷呈。江苏省的《充实》以清新、隽永的诗意名列榜首。有趣的是,它还是所有参赛剧目中演出时间最短的剧目,只6分多钟,演员最小的仅5岁。离休的老市长在公园里闲坐,花匠的小孙女在一旁浇花,由一片落叶引出话题,这一老一少唠起了家常。仿佛是信手拈来的生活场景,却传递了耐人咀嚼的人生状态。《充实》是舞台上的诗,是写给成年人的“童话”。它用儿童的眼光折射驳杂的人生,给人以全新的审美感受。和《充实》并列一等奖的《又是秋叶飘落时》是部队的业余创作。它以“大弦嘈嘈如急雨”的气势和简练明快的舞台节奏,讲叙了一个跨越半个世纪的悲剧故事。戏的结尾,当两位老人为了却50年前的情债,把同样的悲剧强加在各自的孙男孙女之后,乐极忘形,坐在地上唱起拍手歌时,所产生的情感冲击力是很多大戏不曾达到的。这出戏在丰富舞台表现手段方面的努力也是值得称道的。两位剧中人当众“闪回”到50年前,实现了舞台时空的假定性和间离效果的完满结合,由此看出业余导演不寻常的艺术创造力。上乘之作还有河南省的《卖猪》,它在十几分钟的时间里塑造了一个让观众忘不了的人物。饰演卖猪老汉的演员把老汉为了眼前利益委屈求全的心态演活了。当卖猪老汉气恼地推开为他打抱不平的画家,向依仗权力欺凌自己的生猪收购员举手“投降”时,观众忍俊不禁而又思绪重重……在决赛剧目中,喜剧占了相当的比重并且达到了相当的水平。陕西的《大米与红高粱》和《剃头》、辽宁的《游击队》、天津的《品尝家》取材不同,风格各异,却都能循着喜剧性源于人物性格的喜剧原则,凭着实实在在的人物性格刻画,褒贬生活的美丑,给观众笑的快乐。篇幅所限,不能对获奖剧目一一论及。但我想如下的评价可能是公允的:尽管都没能尽善尽美,尽管在名次上有高下之分,但决赛时呈现在舞台上的总体水平决不逊于专业。而且每个剧目都能对小品艺术的开拓贡献出各自的新意。


第8版(副刊)
专栏:

红叶情
——记青年舞蹈家赵明
王晓岭
没有音乐,没有声响,伴着思绪中缤纷飘落的《红叶》,他出场了。深深地缅怀,默默地追寻,如诗的梦境中,有一条属于他的心路历程。
说他就是一片这样的红叶再恰当不过了。14岁当兵,从工程兵文工团到舞蹈学校到战友歌舞团,15年一步一个脚印地走过来,不与百花争春,艳阳下自有熠熠光彩。1982年他的处女作《青春》获全军舞蹈比赛表演一等奖,但那时人们并未太注意初出茅庐的他。1983年编导了独幕舞剧《花环》,又因题材撞车中途夭折。转折点是1985年,他以自编自演的独舞《囚歌》折桂全国第二届桃李杯舞蹈大赛,《囚歌》还被列为此后桃李杯赛的规定剧目。从此渐入佳境,1986年他荣获全国舞蹈比赛表演一等奖,1987年的《线情》和1989年的《红叶》又接踵打响,军内外的舞蹈同行们终于对他刮目相看了。
作为舞蹈演员,他天生具备柔韧性和韵律感,举手投足都到位传神;作为舞蹈编导,他善于把内心情感具象化地附着在形体动作上,并不刻意追求微言大义,有情化入无言中。当他集编导演于一身时,这种对舞蹈艺术的深刻理解,便形成了清水出芙蓉般的诗情画意。他不是苏时进的“交响乐”,也不是华超的“哲理诗”,驾轻就熟的是传统中国画的线描技法,流畅细腻,丝丝入扣。《线情》很能说明他的风格,出征前夫妻对坐织寒衣的情节单纯得一句话便可概括,他的功力在于抽茧剥丝地展示新婚别离的难言心态。理不断的线,剪还乱的情,线有尽时情无终。相形之下《囚歌》的动作幅度要大得多,一束象征铁窗牢狱的黑皮条缠裹着他,他挣扎奔突,激情始终在有意韵的律动中迸发。
生活中的他沉默寡言,一个时常困扰他的问题是:舞蹈艺术怎样才能更好地大众化。1988年春节时他带着《青春》和《线情》去四川演出,当地观众感叹这舞蹈的美。这使他受到了启发:虽然专业文艺团体要深入基层,但能不能也为艺术舞蹈常留一席之地呢。他又想到了1986年去大洋彼岸参加全美国舞蹈节的景况,他大显了风光,被誉为舞蹈节的“王子”,也大开了眼界,亲身体会到舞蹈艺术的发展提高离不开广泛的群众基础。然而有人劝他留在美国献技时,他一番思考后还是婉言谢绝了。他深知,自己的创作根基在中国,所有倾注心血的艺术品表现的都是炎黄子孙的真情实感。他坚信,一代代中国舞蹈艺术家们的艰辛努力决不会付之东流。
寂寞的日子毕竟是短暂的,一旦投入新作品的创作试排,他又觉得异常充实。刚刚培育出《红叶》,一个新设想又成熟了。明年是他的而立之年,他想拿出一台个人作品晚会。那铺满红叶的舞台,那充满憧憬的领地,在他心头永远鲜红欲滴……
(附图片)
(下图为赵明,吕醉陶摄)


第8版(副刊)
专栏:

杜鹃姐妹
郑健
记得是个小雨初霁的清晨,我穿过银桦挂珠的大街,到了景星街花市。景星街是昆明市一条东西向的小街,从清晨到傍晚,从初春到深冬,这里卖花,卖花盆,卖花肥、花土,也卖画眉、金鱼。我在花间徜徉。养花的人多了,花价高了,问了几次,杜鹃株价都在三块左右。三块就三块吧,只要能种活。我正要掏钱包,忽见左首卖主的箩筐前,整整齐齐摆了一溜儿的杜鹃苗。蹲下一看,一样的高,一样的杆粗叶润,透出旺盛的生命力。
“您基要买杜鹃吗?”脆生生的昆明郊区话。“是。”我抬起头。
这是位十四五岁的姑娘,瓜子脸,杏仁眼,黝黑的皮肤,粗糙的双手——好天候、好水土养育与辛勤劳作的复合。姑娘拨弄了几下,挑出一棵,轻轻地把包花根的塑料布解开:“您基瞧瞧这棵。”这株杜鹃,杆粗似小拇指,叶子肥厚,尤其那根须保护得极好,一条条红色的毛细血管,在黑色的肌肤里伸展。
“多少钱?”我问。“五毛。”“这么便宜!”我竟脱口道出与买主身份不符的话。姑娘用浸泡过水的稻草,把包花根的塑料布重新捆上。我拿起花苗要走,被姑娘叫住了:“等等,给您基花土。”
“花土?”“阿妹,快给人家舀花土。”卖花的姑娘踅身,推了一下伏在身后箩筐上打盹儿的姑娘。
“多少钱?”我问。“……这土,还要钱呀!”阿妹咯咯笑了,露出一口洁白整齐的牙齿。“原花原土,好活。”那姐姐说。
原来,她们家住在离昆明30多公里远的一个山村里,昨天傍晚把杜鹃苗从山里挖来,今天凌晨搭汽车进城的。
“其他人都是早一两天把花苗挖回来,我们怕隔长了人家买去不好活。”那当姐姐的对我说,神情淡淡的。临走,我又买了一株杜鹃。
我离开昆明到北京四年多了,每当看到盆中那两株花红叶绿的杜鹃,就会想起景星街花市,想起卖杜鹃的姐妹俩。


第8版(副刊)
专栏:

书法研究的硕果
——简评《中国书法鉴赏大辞典》
丛林
由于书法是从汉字的实用过程中生长起来的一门艺术,人们在使用汉字时,就会有意无意地与书法发生联系,特别是当你有了把汉字写得美观漂亮的欲望,并且有意识地按照美的规律去把握它,按照书法名作去练习的时候,便与艺术意味的书法发生直接联系了。
书写汉字的人,对于书法都有一种朴素的欣赏眼光,能分辨一般的美观还是不美观,这就涉及到书法的鉴赏问题。笔下作品格调的高低、趣味的雅俗、形质的优劣,大都取决作者鉴赏的眼光。历史上的书法名家,往往就是鉴赏高手,正因为他们有非凡的鉴赏能力,才写出流传千古的佳作。学会鉴赏,除了诉诸自身的创作实践,还需要借鉴前人的丰富经验。
以刘正成为首的一群有识之士埋头苦干了一番,罄二年的功夫终于编撰出了一部《中国书法鉴赏大辞典》,最近由大地出版社出版。这部辞书以中国书法史为引线,以作品为条目序列,辅之以书法家条目。每一作品条目基本上由图版、简介、集评、赏析四个部分构成,图文并茂,古今鉴赏范例荟萃,阅读、查考都十分方便。
就图录而言,这部辞典收存之巨十分惊人,包容北京故宫,台北故宫,上海、南京、辽宁等地各大博物馆的代表性藏品,还有流失日本、美国、英国的一些著名公私藏品,数量近四千件,相当于一部目前容量最大的中国历代书法图录集成。图录本身既为研究书法历史的第一手资料,又按书写的年代排列汇聚,所以即使把玩一遍,也可对中国书法历史的演进有一个直观的感受和把握。
条目中的简介部分,是这部辞典资料性很强的一项。主要介绍作品书写(或刻志立碑)的年代、书体、质地、尺寸、刊印情况,历代著录情况,收藏地或出处。便于读者查考作品的流传或者出土的端绪,也便于读者了解作品的原貌。
作为鉴赏类的这部辞书,集评和赏析两个部分是辞条中的主干。集评是历代鉴赏点评的集萃,这些珍贵的品评,集自百余种历代论著,且又分系于各个条目之下,按时代先后条陈原文,并注明书目出处,阅读起来,仿佛窥见古人心灵中完成的一个个艺术形象与艺术世界,同时还可明了古人鉴赏的发展脉络和异同、古代审美观念演化的轨迹。若作研究,集评还具索引的功用。赏析部分是由当今二百余位书法家、书法理论家、鉴赏专家及专业书法工作者撰稿,他们用各自的文化涵养、审美视角、文章体裁、语言风格来描绘书作对心灵的感召,勾画出不同的艺术感应世界。其中,既不乏循传统的思路对书作抉幽探微,对古人鉴赏的得失加以考订,也有对作品构成予以新的阐释,提出了许多与前人迥然相异的论点。
辞典还附有十万言的《中国书法系年》一编,碑刻作品条目索引、书法家人名索引、篆刻家人名索引三种,以及引用参考书目数百种,翻检便利。


第8版(副刊)
专栏:山川风物

华池双石塔
任真
从甘肃的华池县往东三十公里,便到了豹子川王台村,抬头可见双石塔在目光中剑一般刺向云端。
双石塔以并列状相隔八米之距拔地而起,约有十二米高。两塔均为多面锥体,分若干层,越往上越小。各层相连处还有塔檐,呈八角形状,上有云纹。塔檐上再刻一莲花盆,使各层塔身均置莲花盆中。东面为一号塔,第一层为八面体,每面宽四十厘米,第二层以上共十层,均为十面体。西面为二号塔,造形与一号塔相同,只是塔顶已损。
此塔建于宋代,塔体由石条、石板合铆砌就,并用红岩石琢磨光滑。上有四千多尊佛像,密布塔身上下,神态各异,栩栩如生,仅一号塔第一层就有四百多尊。这些雕像均分若干群落,按佛经故事编排。一号塔第一层其中一面的一个坐佛上端还有两尊飞天,飘飘然如仙;第二层雕有释迦牟尼涅槃像,掩面哭泣、双膝下跪的众小佛布于周围。二号塔一二三层均为小佛像、说法图、比丘,第四层有一面开龛,一佛两弟子立于其中。这种石质雕作,在甘肃仅此一处,在全国亦属罕见。


第8版(副刊)
专栏:

雄关晚景 范文明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