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9年12月18日人民日报 第7版

第7版(国际专页)
专栏:年终专稿

缓和与僵持交织
——中东和平进程一年回顾
本报记者 林皎明
跨入90年代前夕,中东地区形势仍以尖锐、复杂、动荡的特点在世界地区争端中占据着重要地位。与前些年相比,今年该地区局势有趋向缓和的势头,但以巴勒斯坦问题为核心的地区主要矛盾,依然处于僵持阶段。
这种缓和与僵持交织的状态,既表明中东争端有接近政治解决的希望,也预示僵局的突破还需要一段时间的艰难努力。
过去的一年中,中东形势向缓和方向发展的动力主要来自3个方面:
其一,阿拉伯各国随着世界的缓和激流逐步走向民族团结,用温和、现实和不断协调的立场处理阿拉伯内外事务。5月份在卡萨布兰卡召开的阿拉伯特别首脑会议恢复了埃及的阿盟成员国资格。诸多积怨甚深的阿拉伯国家关系,特别是利比亚与埃及、埃及与叙利亚的双边关系,明显地趋向缓解。这标志着阿拉伯世界结束了长达10年之久的严重分裂状态。阿拉伯国家共同确立了通过政治途径解决巴勒斯坦问题的现实立场。阿盟将联合国安理会242、338号决议首次写进正式文件,从而使阿拉伯国家的统一立场从非斯决议又向前迈出一步。在积极支持巴勒斯坦人民的斗争,事实上接受以色列国存在的现实,强烈要求召开中东和平国际会议和公正解决中东问题等关键问题上,阿拉伯国家的步调基本上是一致的。
其二,作为阿以争端的重要一方,巴勒斯坦解放组织继去年底宣布建立与以色列为邻的巴勒斯坦国之后,继续沿着政治解决的方向努力。阿拉法特主席5月在法国公开宣布,1964年制定的巴勒斯坦宪章“已经过时”。巴解主流派法塔赫第5次代表大会肯定了和平战略。巴解组织一方面继续组织和声援被占领土起义,打击以色列的侵略势力;另一方面,又以起义为依托,采取灵活策略,接过被占领土选举和巴以直接对话的建议,但在坚持巴解组织的代表权,坚持巴勒斯坦民族自决权等要害问题上与以色列、美国展开针锋相对的政治斗争。
其三,随着全球地区争端热点普遍降温,巴勒斯坦问题久拖不决的状况相对突出,国际社会的促和努力不断加强。中国政府10月间提出推动中东和平进程的5点主张,支持召开联合国主持下有5个常任理事国和有关各方参加的中东和平国际会议,支持为实现此目标而举行的巴以直接对话。西欧外长的“三驾马车”今年两次巡回中东,探寻阿以立场接近的可能性及途径。其立场明显与以色列拉开距离。特别是在以色列总理顺访欧洲后,西欧国家批评以色列僵硬立场的调子提高。在各种的国际会议和联合国会议上,对巴勒斯坦人民斗争的支持在加强,而以色列则日益陷于孤立。尽管中东的缓和趋势有国际社会的各方推动,去年也出现过重要转折,但和平进程至今没有取得突破。症结在于以色列政府立场僵硬,不肯做出真正的妥协和让步,而美国也倾向于维持现状,不肯对以色列施加必要的压力,促使巴勒斯坦问题获得根本解决。
今年上半年,埃及、约旦、以色列3国领导人先后出访美国,以色列总理提出被占领土选举计划,开始了今年中东政治较量的新回合。沙米尔计划的核心内容,没有超出它固守的巴勒斯坦自治概念,自然遭到巴解组织和阿盟的拒绝。埃及在沙米尔计划的基础上提出10点和平计划,主张巴以直接对话。美国也提出有关的贝克5点建议。由此,中东和平进程由呼吁召开国际会议转向筹备巴以直接对话的主题。
下半年,中东政治舞台围绕巴以对话展开幕前幕后的反复讨价还价。以色列国防部长拉宾出访开罗,同意由埃及召集对话。以色列内阁随之严重分裂。但是,以内阁两派在对话、对象和对话内容的根本立场上一致,即坚决排斥巴解、限定对话只谈选举问题。巴解组织则坚持,对话和选举只是全面解决的一部分,最终要召开国际会议。巴解有权组团,对话无先决条件。埃及政府首倡对话,频繁在巴与美、以之间传递信息,争取在美巴对话之后打开以巴对话渠道,要美国促以接受;而美国又反过来要埃及压巴解在代表权上再做让步,明显是想把对话纳入它的单独解决的老路。
到目前为止,巴以直接对话的大门虽然没有关死,各方的斡旋活动仍在进行,但巴以立场看来还有相当距离,处于新态势下的僵持局面。尽管巴、以、埃、美4方在对话的有关建议内容上反复探讨,但一般看法是,以色列如不松动立场,目前僵局很难短期突破。
中东的重要战略地位决定了它与世界全局的敏感联系。美国布什政府“小步走”的中东政策,服从于它的全盘战略考虑,目前的外交重点仍在欧洲,对于欧洲侧翼的中东则主张维持现状,即保持中东的和谈势头,让中东和谈车轮在有利于它把握主导权的情势下不紧不慢地转动。这是贝克5点建议的实质含义。美国今年年初提出的解决中东问题的4项原则,虽然比以往有所变化,似乎表现得“中立”一些,却仍然没有脱离偏袒以色列的旧轨道。
对比之下,苏联在中东地区的影响力减弱,趋于收缩。阿拉伯舆论分析,受东欧态势的牵制,苏联在中东难有新的动作。苏联不再提以中东和平进程的积极变化为条件制约苏以关系,大步发展与以色列的联系,引起巴解组织的忧虑。
展望中东地区形势,人们普遍的看法是,只有实现巴勒斯坦国和以色列国相互承认,阿拉伯民族和犹太民族和平共处,才能使中东局势真正稳定下来。


第7版(国际专页)
专栏:

阿富汗——民族灾难又一年
本报记者 任毓骏
今年2月15日苏军完全撤离阿富汗后,人们曾希望,阿富汗可能恢复和平,数百万难民可望重返家园,惨遭破坏的阿富汗经济能得以重建。然而,事态发展不以人们的善良愿望为转移。饱尝战乱之苦的阿富汗民族在苦难中度过了第十个年头。内战不止 百姓遭殃
在苏联撤军之际,以巴基斯坦为基地的阿富汗抵抗力量七党联盟成立了临时政府。这样,阿富汗就出现了两个敌对的政权机构:以纳吉布拉为首的喀布尔政府和七党联盟临时政府。政治上的对立加剧了军事上的冲突。苏联撤军不久,七党联盟游击队把阿富汗第三大城市贾拉拉巴德选作进攻目标,调集2万多名游击队形成包围之势,并于3月6日正式发起强攻。游击队的目的,一是向世界显示实力,鼓舞士气;二是想把刚成立的临时政府从国外迁入贾城,以便在国内争取人心,在国际上求得承认。
贾城之战仅是阿富汗内战的序幕。此后,游击队相继对第二大城市坎大哈、靠近巴基斯坦的边境城市霍斯特发起进攻;对苏联向喀布尔政府运输武器物资的交通要道萨朗公路、喀布尔—贾拉拉巴德公路进行骚扰;对喀布尔政府军的飞机场、弹药库、军营要塞发动袭击。后半年,游击队又频频对喀布尔市和其他人口密集区发射火箭和杀伤力很强的集束导弹。阿富汗内战全面展开。
苏联撤军后,喀布尔政府军面临单独对付游击队进攻的形势,调整了军事部署,把主要兵力集中在大中城市并在周围大量建筑工事、层层布雷,同时要求苏联支援更多的先进武器和装备。喀布尔政府军把坚守贾拉拉巴德视为对自己的第一个考验。在失去苏军支持的情况下,若能击退游击队的进攻,继续控制这一战略要地,无疑也可对全世界炫耀自己的实力,所以喀布尔政府调集了精锐部队支援贾城守军,同时运去大量武器弹药。
内战初起,游击队在贾城取得一些进展,一度攻下机场和占据部分老城区。但由于游击队方面缺乏攻坚经验,没有空中力量掩护和支援,再加之各派游击队仍各自为战,所以一年来游击队在攻城方面没有取得显著战果,各大中城市依然控制在政府军手中。
近一年的内战,造成约十万阿富汗人伤亡,工厂、农田、水利设施以及道路交通遭到更为严重的破坏。滞留国外的难民不但不能回归,又有数以万计的新难民涌入邻国。政治解决 各执己见
在军事冲突的同时,国际社会呼吁通过政治途径解决阿富汗问题,寻求政治解决的外交活动日趋频繁。
早在苏军撤离之前,苏联就同阿富汗游击队举行过两轮直接谈判。苏联主张以纳吉布拉为首的阿富汗人民民主党在未来政府中与其他派别“分享权力”,而游击队则坚持让喀布尔政府向游击队“移交权力”。由于双方意见对立,终未取得进展。今年2月初,苏联外长谢瓦尔德纳泽访问巴基斯坦。苏巴两国外长发表联合公报说:“军事手段只能使阿富汗局势更加恶化”,“双方主张通过阿富汗人自己努力组成一个基础广泛的政府”。但苏联外长同时强调,“任何排除阿富汗人民民主党的方案都是行不通的,将来的政府必须包括所有派别。”6月上旬贝·布托总理访问美国,与布什总统重点谈了阿富汗问题,双方都认为,“应通过政治方式在阿富汗建立一个有代表性的不结盟政府”,“以取代目前喀布尔的非法政权”。贝·布托还和联合国秘书长德奎利亚尔讨论了“成立中立专家内阁方案”。这一方案主张首先实现全面停火,在联合国帮助下,由中立专家组成“看守政府”,向未来基础广泛的新政府移交权力。苏联和喀布尔政府未对这一方案明确表态,但七党联盟游击队中的强硬派领导人拒绝这一方案。6月下旬,巴勒斯坦领导人阿拉法特从莫斯科飞抵伊斯兰堡,带来了他的“实现停火、举行大选、组织政府”的“三步和平方案”。苏联和喀布尔政府表示同意这一方案,而七党联盟游击队则坚决反对。
综观各方的政治解决主张,苏联和喀布尔政府坚持在未来政府中“分享权力”,以保持人民民主党的一席之地。而阿富汗游击队、巴基斯坦和美国则主张喀布尔政府向七党联盟临时政府“移交权力”。解决问题 尚需时日
分析现状,人们不难看出,阿富汗尚未实现和平依然是两个超级大国直接干涉的结果。苏联撤军后,除移交给喀布尔政府大量武器装备外,又源源不绝地运进许多更为先进的武器。美国为了抗衡苏联在阿富汗的影响,极力支持阿富汗游击队发动武装进攻,即使不能武力推翻纳吉布拉政权,也力求打出一个符合美国战略利益的政治解决局面。阿富汗内战实际上是两个超级大国在中亚地区争夺利益的继续。此外,阿富汗冲突双方各自强调既得利益,不能以民族利益为重,共同寻求有利于国家和人民的解决途径,致使悲剧继续发展。
人们注意到,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出于各自的战略需要,正对各自的阿富汗政策作出某些调整。苏联一方面通过喀布尔政权提出种种“民族和解”建议以瓦解游击队力量,一方面通过国际上有关方面促成政治解决,实现“分享权力”方案。美国看到阿富汗游击队难以用武力取胜,也在谋求有利于自己的政治解决。今年6月布什与贝·布托的会晤,可视为美国阿富汗政策的转折点。此后美国还两次派高级官员和阿富汗前国王查希尔接触。
巴基斯坦也在调整自己的阿富汗政策。贝·布托访美后,巴政府采取既支持游击队军事行动,也寻求政治解决的“双轨政策”;在继续坚持喀布尔政府“移交权力”的同时,也和苏联、伊朗以及支持阿富汗前国王查希尔的力量保持接触,寻求政治解决途径。
国际社会依然关注着阿富汗局势。在本届联合国大会上,由巴基斯坦和苏联两国外长共同提出的关于阿富汗问题的决议获得一致通过,呼吁有关各方尽力促成全面政治解决阿富汗问题,以便结束阿富汗的军事冲突。然而,如今的现实表明,要解决十年之久的阿富汗问题,仍需时日。


第7版(国际专页)
专栏:

蓝色玫瑰花
任何人都没有见过蓝色的玫瑰花,但两年后就可以在鲜花市场上出现了。澳大利亚墨尔本市1个生物技术研究机构的植物学家运用最先进的遗传工程手段已初步培育出若干种蓝色花卉,其中包括玫瑰。这个研究机构的负责人迈可·达林博士说第一批幼苗今年已生长出来,但要到两年后才能够成批培植。估计,那时市场上每朵蓝玫瑰的售价可达50英镑。全世界每年的鲜花交易金额为100亿英镑。物以稀为贵,两年后,尽管蓝色玫瑰花价格昂贵,但人们将依然会争着购买。
  (陈封)


第7版(国际专页)
专栏:

神秘的八十五号居室
苏联克拉马托尔斯克市一位名叫科尔什的钳工于几年前搬进一套三居室住房。此后不久,他的大儿子就喊叫头疼,寝食不安,一对大眼睛也迅速塌陷下去。经诊断,孩子得的是血液病,并且很快就死了。紧接着,二儿子也出现了相同的病状……惊恐的主人第一次对他所住的八十五号居室产生了怀疑。但医生们认为科尔什是在“胡思乱想”,他们指出,血液病的原因很难确定,不过最大的可能性还是遗传。
在科尔什搬入前,这里曾居住过一个四口之家。两个孩子都先后死于白血病,在搬走后不久,女主人也死于同样的疾病。把这一系列事件联系起来,不禁令人毛骨悚然。
大约于两周前,专家们对科尔什一家居住的八十五号居室进行了周密检查。当放射线测量仪放进孩子们住的房间时,便发出了尖叫声,放射线测量仪上显示的读数表明,房间里的辐射强度高达每小时二百伦琴。专家们很快确定了放射源的准确位置,它是这个房间墙壁上的一块八十厘米见方的混凝土预制板。人们惊讶地发现,墙上的壁毯已被“烧”出一个小洞。专家们还测定,这堵墙上下和另一侧的居室里也受到较为严重的辐射侵害,该楼的其它部分和对面的一幢楼房也受到不同程度的辐射影响。
据十二月八日出版的《真理报》报道,这块致命的预制板已被拆走,部分居民将被疏散。医生们对这两幢楼房中的三百多人进行了辐射检查,并发现一些人受辐射严重。最靠近放射源的四户人家已被送到附近大城市的医院接受治疗。医生们将“尽全力抢救他们的生命”。
克拉马托尔斯克市检察院已就此事提起公诉。然而人们目前尚不清楚,究竟是什么放射物质以及它是怎样进入预制板的。一位专家初步分析说,这种物质很可能是工业或医疗用的铯或钴,它们被人以一种“犯罪性的疏忽”丢弃在采砂(石)场上,又被运到工厂铸进了预制板。 胡锡进编译


第7版(国际专页)
专栏:

中国恐龙化石在瑞典展出
中国恐龙化石在瑞典展出以来,吸引了大批瑞典观众。展览会上共展出了总重量达30吨的7具中国恐龙骨架,以及恐龙蛋和恐龙脚印等化石。下图为瑞典小学生正在展览会上听老师讲解。 本报记者 顾耀铭(附图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