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9年12月14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国内专页(经济))
专栏:

促进总量平衡 实现稳定发展
本报评论员
党的十三届五中全会提出,继续压缩投资规模,控制消费需求过快增长,坚持执行紧缩财政和信贷方针,以便解决社会总需求和社会总供给不平衡问题。这是关系治理整顿能否达到目标,整个国民经济能否出现转机的重大问题。
平衡才能稳定。树倾容易倒,经济活动也同此理。社会需求和社会供给总量失衡,整个国民经济必然动荡不定,甚至陷于严重困境。1984年下半年以来,由于对于经济过热、货币发行过多、国民收入超分配等问题,未能采取果断措施及时加以解决,国民经济中总量不平衡的状况已相当严重。1984年至1988年,国民总收入增长70%,而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14%,城乡居民货币收入增长率高达200%。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的双膨胀,导致了目前经济生活中的种种困难。
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如果不把控制社会总需求当作首要任务来抓,并努力增加有效供给,以求得供需总量平衡,那么既不能做到调整经济结构、治理经济秩序,遏制通货膨胀也很难奏效,国民经济难以走上持续、稳定、协调发展的轨道。
强调总量平衡,会不会引起生产滞胀,加剧供给不足?目前,市场出现疲软,企业普遍呼喊资金不足,近几个月工业生产发展速度下降过猛,在这种情况下,是否还应该着眼总量平衡,坚持双紧方针?这是当前人们关心的问题。
毫无疑问,我们必须十分注意这些新的情况。但同时必须对它们进行深入研究和具体分析。所谓市场疲软只是局部现象,并不是所有商品的全面滞销,只有在几种过去人们抢购的家用电器和部分轻纺产品上表现突出,而能源、原材料等仍基本处于短缺状态。更重要的是,这种疲软大多数并不是因为供过于求造成的,而是由于其他种种因素形成的。这里面有双紧方针的成效,也有治理整顿措施未能很好衔接,倾斜政策未能真正落实的问题,还有消费者抢购之后的心理“反弹”等等因素。这都需要我们及时作出调整。但有一个基本事实没有改变,那就是总需求依然大于总供给,我们切不可被一些现象所迷惑,放松了双紧方针的贯彻执行。控制总量,调整结构,这两者是相辅相成的。调整结构的任务无疑也是十分迫切的。但是,事实反复证明,在总量严重失衡的情况下,结构不合理的状况不但难以改变,甚至还会继续发展。况且,产品结构特别是产业结构的调整是相当艰巨复杂的事情,短期难以办好。因此,在治理整顿期间,必须坚定地抓住控制总量这个“牛鼻子”,并以此带动结构调整或为进一步调整结构创造条件。
明确上述道理,对于各级领导、各个企业来说十分重要。不要把期望寄托在双紧方针的“解除”上,更不要变法儿搞“大干快上”或准备“忍”一阵子再搞“大干快上”,而是真正扭弯子,认真考虑如何在坚持双紧方针的条件下做好经济工作,并采取切实措施加以落实。中央反复强调要过几年紧日子,这也是过紧日子的题中应有之义。


第5版(国内专页(经济))
专栏:怎样珍惜每寸土地?

规划科学 用地合理
建设部村镇建设司 郑坤生
我国村镇规划设计在节约耕地中所起的作用已经开始显示出来。1979年以后,农村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效,逐步富裕起来的农民迫切要求改善居住条件。为了有力地制止滥占耕地的现象,1981年4月,国务院颁发了《关于制止农村建房侵占耕地的紧急通知》,明确农村建房必须统一规划、合理布局、节约用地。至1986年底,90%的集镇和70%的村庄有了初步规划,结束了乡村建房自发自流、盲目建设的局面。
然而,村镇规划设计的作用还远远没有充分发挥出来。原因是多方面的:第一,村镇规划设计必须制订一套科学的切实可行的定额指标,对各项建设进行综合协调安排,达到节用土地的效果。湖南省临澧县编制县城规划后,按定额指标对17个集镇的用地进行了调整,人均用地减少51平方米,实施完成后可节地9300余亩。据统计,全国现有农户1.9亿户,村庄占地1.8亿亩,若能全部按定额指标要求编制并实施规划,到2000年村庄占地省出2000万亩是很有可能的。第二,村镇规划设计不同于
“裁衣料”,它的实施是一个与经济同步渐进的过程。一般规划的期限都定为10年以上,其节地效果就不可能在一二年内全部体现。在执行规划过程中,有些农户现有宅基较大,又不足以一分为二,只能逐步腾挪。假使一味强调原址拆建,不但影响规划实施,达不到节地效果,而且会导致强行的大拆大建,伤了经济后劲,引起群众不满。第三,村镇规划设计的编制和执行不仅需要依靠具有良好素质的专业技术队伍和管理队伍,还需要对广大农民加强法制教育,同时要得到各级领导和有关部门的支持与尊重。规划一旦形成,就要严格按规划审批土地,进行建设。


第5版(国内专页(经济))
专栏:

亿万富翁的“麻袋毛精神”
新华社记者 赵玉庆
也许人们难以相信,在吉林化学工业公司这个年创利税10余亿元的大企业里,连麻袋片上掉落的丝丝细毛也要珍惜、回收。
在公司染料厂供销仓库,最早收集麻袋毛的老工人李云山,伸出布满厚茧的手对记者说:“工厂到处是财宝。松一松手,几十万元的物资流走了;紧一紧手,百八十万元的财富进来了。”在管理麻袋库的3年中,这位老工人每年主动为公司回收包装麻袋10万多条。脏了的清洗,破了的修补。他还把麻袋里残留的物料抖净,汇集起来,一年竟有3万多公斤。就是麻袋片脱落下来的细毛,他也用笤帚扫起来。日积月累,他为企业收集的麻袋毛竟达1000多公斤。李云山后来又去管理铁桶库,他领着3名妇女一年回收了10多万只铁桶,还自制了一个工作台,每年修复破损的铁桶1万多只,为企业节约近30万元。
1986年开始,公司党委在全公司大力提倡李云山的这种精神,如今“麻袋毛精神”已蔚然成风。记者在公司所属各厂看到许多车间角落里都设置了百宝柜、回收箱,建立了再生站、修旧利废小组,小至螺钉、铁丝、电焊头,大至管线、阀门、机泵,以及废气、废水、废渣,都有人回收、加工、再生利用。近3年来,全公司修旧利废,每年可减损增收400万至700万元,今年1至10月已达764.4万元。
公司党委的同志告诉记者,“麻袋毛精神”能在吉化形成风气,是和领导干部以身作则分不开的。公司领导换了几届,办公室一直是那间只有十几平方米的北屋,连办公桌也是50年代留下的。近几年公司利润激增,有人提出给领导改善工作条件,经理霍荣华认为,今天少花一笔钱,明天就能多赚十笔钱。只有勤俭才能发展,艰苦才能创业!


第5版(国内专页(经济))
专栏:

模糊的土地权属关系
山西省汾阳县 吕建英
我国土地所有制基本上是国家所有和农村集体所有两种形式。它的特点是,国有土地国家使用,集体土地集体使用;两权合一,土地基本上是无偿使用的。这种非价值形式的管理方法,直接混淆了土地所有者和使用者的关系,使土地使用者成了实际的所有者。只要一个部门或一个单位使用了土地,这部分土地便成了部门和单位的财产,国家和集体要使用、调整这些土地,就得向这些单位付报酬。地产随房产走,而不是房产随地产走,权属关系从根本上被颠倒了。由于土地权属关系混乱不清,使用土地的单位和部门,各自为政,随意浪费和滥用所使用土地。
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制后,除小部分土地由集体统一经营外,大部分包产到户,由农户使用,形成了所有权和使用权的分离。近几年,一些地方农户的侵权行为不断发生,一是对土地生产力的掠夺性使用和消耗,造成土地失修、损坏;二是乱占滥用土地,造成土地面积的大量锐减。
由此可见,珍惜和保护土地,制止乱占滥用土地,必须进一步明确土地的权属关系,建立土地管理责任制,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莱阳裘革闯天下孙芳明
春夏之交的北京风波过后,一些外商对回大陆投资有些犹豫,而香港嘉安皮革有限公司总经理曾锦堂却匆匆北上山东莱阳裘革厂。曾锦堂为什么对裘革厂这么感兴趣呢?事情非自今年始。
5年前,莱阳裘革厂厂长赵德庆到香港考察裘皮市场,认识了这位总经理。几度来往,曾锦堂相信了赵德庆的经营能力,这次来裘革厂,要和赵厂长商谈开展“补偿贸易”,合资成立“莱阳港龙皮革有限公司”。
近年来,莱阳裘革厂已与日本客商合资建立了日升皮革有限公司,与澳门客商合资成立了莱阳昌艺水貂养殖有限公司。赵德庆要把莱阳裘革厂办成饲养、加工一条龙的外向型裘革企业。
1982年12月份,赵德庆带领9名同志到澳门精艺皮革有限公司学习裘革鞣制工艺。在澳门,他白天跟班劳动,晚上整理白天学到的数据、工艺。俗话说,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在澳门180个日日夜夜,赵德庆勤学苦练,把裘革加工工艺的70多道工序全部掌握。在即将离开澳门的时候,精艺公司总经理杨天一专门拿出40张水貂皮叫赵德庆加工,他要看看赵德庆“修炼”的程度如何。当赵德庆把40张皮板柔软,毛绒光洁的水貂皮送来时,这位总经理睁大了眼睛,由疑虑到惊喜,拍着赵德庆的肩膀说:“内地来了11批学习制裘工艺的,唯有你悟出了真谛,你回去大胆地干吧,你的事业一定能成功!”
1983年7月,莱阳裘革厂生产的第一批成品水貂皮问世了。经有关部门鉴定,水貂皮质量全部合格,各项理化指标均达到出口标准。接着,莱阳裘革厂又投资2000万元人民币,从联邦德国、意大利引进年生产100万张成品水貂皮生产线,使裘皮产量、质量进一步提高。这个厂生产的水貂皮在1985年被山东省进出口委、省商检局评为质量信得过的产品,免检出口。
在上水貂皮生产线的同时,赵德庆认准山羊皮制革和山羊皮服装市场将要看好,又花了900万元人民币上了一条年生产100万张皮革的生产线,成为裘革厂创汇的另一大支柱。这个厂原来只是莱阳畜产收购站的一个加工点,到1988年底已拥有固定资产 2860多万元,1988年创汇1100万美元。俗话说,天有不测风云。今年中国的裘皮出口遇到了困难。面对着风云变幻的国际市场,赵德庆泰然自若。他说,国际市场行情的变化是绝对的,不变是相对的,就看你如何驾驭它。他们千方百计开拓市场,克服困难实现多创汇的目标。


第5版(国内专页(经济))
专栏:编者的话

请抓住这个“大头”
我国土地问题头绪纷繁,“大头”还是农民违法占地建房。从微观上看,今天发表的三篇短文可见一斑;从宏观上看,国家土地管理局最新提供的资料表明,去年全国共发生违法占地案件38.7万件,其中90%以上是农民违法占地建房。
抓住这个“大头”,大家不妨想想这样一些问题:我国土地使用制度有哪些地方不合理?有法不依、以权代法的现象为啥屡禁不绝?据了解,不少地方的政府已将处理违法占地建房问题提上了议事日程,并找到一些可行的办法。我们期待着这方面的经验。


第5版(国内专页(经济))
专栏:

迂回占地建房
湖南省祁东县 龙剑平
我县农村建房基地报批已成为绝大多数农户的自觉行动,不经批准而直接占地建房事件很少发生。但一些农民采用迂回办法占地建房。对旱土,他们故意弃耕抛荒,几年后变成荒地,再以荒地向上申报。一九八五年至一九八八年,我县旱土面积减少三千零八十四亩,其中部分是被建房占用。对水田,他们有意不种水稻而改种旱粮,把水田变成旱土,再以旱土向上申报。
迂回占地建房,具有很大的隐蔽性和欺骗性,使非法占地披上了“合法”的外衣。各乡镇政府在审批宅基地时,一般对荒地、旱土是申报即批,使大批耕地不知不觉地被非法占用。这应引起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高度重视。


第5版(国内专页(经济))
专栏:

村外村 房外房
河北省邯郸市索珍贵
我下乡经常发现,不少村庄远看一片新房,进入村内又是另一番景象:破败不堪、无人居住的旧房比比皆是。大多是村内旧房不动,跑到村外良田上另盖新房,形成村外有村,房外有房。有的胡同几十间旧房仅有三两个老人居住。据我对一个村五十户住户的调查,近几年盖新房的有二十八家,约二百九十多间,遗弃的旧房有近一百间无人居住。
我感到农村住房沿着“村外村,房外房”这个路子发展太浪费土地,应采取措施限制建造新房,鼓励改造旧房;是否可以明确规定,凡没有对旧房实施改造的,一律不准建新房。


第5版(国内专页(经济))
专栏:

“一子一院”的浪费
湖北省仙桃市 王一益
我们这一带乡村至今还沿袭着“一子一院”的陈规陋习。凡家庭中的男性成员,即使是未成年的孩子,每人都要划定一处宅基,以备将来成家后独住一院。我村一家姓许的有五弟兄,就有五个独院;有一家姓彭的农民,大儿子只有十岁,小儿子只有五岁,他也在耕地上划了两处宅基。
八十年代,我村有二百多男性成家后离开老宅基,重新建房,浪费肥沃的高产田上百亩。一个村就因“一子一院”浪费这么多良田,多么可惜。


第5版(国内专页(经济))
专栏:

莫让绿水空自浪
——记福建的农村小水电建设(下)
吴锦才 宋红岗 吴长生
八闽溪水的落差中间蕴藏着电能,这种落差越大越好。但另一种“落差”,却严重困扰着小水电事业的发展。
“80年代的造价,50年代的电价”
记者每到一处,谈不上几句话,就会听到对小水电电价低的抱怨。用他们的话说是:“80年代的造价,50年代的电价。电没法办了!”
“落差”是怎么形成的?首先是银行的贷款利率。永春县水电局局长王金池以这个县的横口电站为例,算了一笔账:1983年9月电站落成,但时至今日它仍负债累累。电站1982年从银行贷款300万元,当时的月息是4厘2。电站年年拿出差不多一半的收入还债,5年半共还本付息145万元,可到今年3月,仍欠银行295万元。为什么?电价是死的,每千瓦时(度)5分一直没变;电站的发电量也是死的,装机容量多少就是多少,不能像人似的咬咬牙就能多扛点;而贷款利率可是活的,年年涨:4厘2,6厘8,7厘2,8厘4,到现在已19厘多了,债越还越多。难怪王局长说:“这电站等于是给银行办的。”
沙县官昌水库管理处主任郑桂笙,下管着四级电站,其中三个是早几年办的,当时的成本还没有现在这么高,因而效益还能凑合。新建的琅口电站却不行了,他说:如果不用那三个站的钱补它,这个电站大概得用62年才能收回投资,而一套电站设备的寿命也就二三十年。不等债还完,设备就报废了。
引起大“落差”的,还有原材料、设备价格的暴涨。省地方电力公司介绍:建站用的主要材料全是成倍地涨,而小水电的电价却一直为稳定物价做着贡献。
小水电本姓“农”,过去一直受照顾,贷款利息低,计划内的平价原材料也“切”一块。固然,人们怀念贷款月息1厘8的年月,不可能再复返了。但与办其他企业、跑买卖“一视同仁”,建设周期长的小水电实在受不了。
反常“落差”的负效应
造价与电价的反常“落差”,引出了种种怪现象:
其一,“电老虎”养电。
每年夏季,福建丰水期电量充足。为了减损增收,各地兴办了不少高耗能企业,冶炼铁合金、结晶硅,效益不错。我们到福建时,已值初冬,早进入枯水期了,可一些“电老虎”还在昼夜冒着烟。沙县富口乡党委书记陈家禄讲了一番“电老虎”养电的道理。这个乡新建的百丈沶电站,若按5分钱一度向大电网卖电,20年也难以收回投资,更不用说盈利。于是乡里投资100多万元,办起了“电老虎”——硅铁厂,1年可得利60来万元,耗电近1000万千瓦时,硅铁厂按9分一千瓦时买电站的电。电站一年增收40万元。此外,乡里还可以收到近10万元的教育附加费等。
用“电老虎”养电,陈书记也不认为是“上策”。他说:
“如果大网把电价提到1角钱,我何苦费事养这个‘电老虎’?”据了解,在福建这类养电的“电老虎”有近百个。
其二,办电不如“倒”电。
“办电的负债,用电、供电的发财。”大家都这么说。用电的发财好理解,对用电企业来说,电价越低自然好处越大。供电的怎么发财呢?泉州市水电局老郭举的一个例子挺有意思。全福建,只晋江、东山等三个县一个水电站也没有,晋江归泉州管。县电力公司只管从大网买电、向用户卖电。可这个公司今年盈利可达400万元,比别的发供电结合的县多1倍以上。
反常的“落差”已挫伤了各方办电的积极性。省水电厅张贵生副厅长说:现在虽不能说已经“滑坡”,但近两年建设步伐放慢确是实情。
在县财政的“盘子”上
电价能不能动?在许多地方,这成了“雷区”。尽管上级对小水电有可以自定电价的明确规定,但是由于各方的牵制,很难真正实行。尤溪县张县长说:电价是县领导最头疼,也是议论最多的问题,但总不敢动。他确有难处,县办工业都很脆弱,一提电价,企业嗷嗷叫,有的要减利,有的可能会倒闭,县财政收入减了怎么办?就业问题谁解决……牵一发动全身!
但是,记者发现,闽清、沙县、永春、德化等一些县也大胆“冒险犯禁”,采用一些变通办法。有的实行丰枯水期、高低峰期不同电价;有的对企业核定用电基数,超基数加价;有的对不同行业规定不同电价;还有的对新建电站实行保本的“新电新价”。
大田县似乎走得最远,果断地建立了小水电建设基金制,工业用电每千瓦时加收4分钱,1年可由此筹集240万元用于小水电建设。主管农电的陈培祝副县长说:酝酿此事时,阻力也不小。工厂叫嚷着减少上交利润。可县里没动摇:江浙、广东用五六毛一度的高价电,创10来元的产值,我们1度电才一毛多,创产值也才两、三元。这能说没潜力吗?结果基金收了,企业没减利,也没有厂子因此倒闭。
在县财政的“盘子”上,是继续“损电保工”,还是“逼工兴电”?看来每个县长都得认真下下这步棋。当然,有的
“棋”县长也下不了,甚至市长也无能为力。
姓“农”又姓“能”
在福州,省地方电力公司经理陈居福的几句话很耐人寻味。他说:如果哪个单位丢了几吨柴油或煤炭,一定要当件案子来认真查处。可是,溪水东流,白白流失了大量电能,却很少引人注意,更少有人心疼。因为小水电姓“小”,人们不重视它。
这位主管全省小水电建设的领导接着说:现在福建有火电,有水电,水电中又有大小之分;电网有国家与地方之分。由于思想上的偏见和调度等方面的原因,小水电常常被挤到最难堪的位置。电价就不公平,火电厂的每千瓦时卖2角5分,加上国家补贴就3角多;大水电也可按建设成本定价。就小水电只能卖几分钱,县里想提都不行,物价部门要干涉。电能调度也不公平,丰水期电多,就狠限制小水电站发电。本来电价就低,再限制就更闹“饥荒”了。邵武市千岭电站今年6、7、8三个月被迫弃水,少发电600万千瓦时,按5分的电价计算,也要减收30万元。而用柴油发这么多电,得耗油1500吨!
受挤受压,是不是因为它“小”而效益差呢?福建水电部门的同志反对这种观点。他们认为,因地制宜办小水电,在材料消耗、建设成本以及生产效率上,与大水电比,有其优越之处。况且,小河小溪上只能建小电站。对广大偏僻山乡来说,“小”更适宜。在福建许多偏远山区,饱尝无电之苦的山民们,像过年那样,放炮鸣锣欢庆通电,说这是“第二次解放”。
目前,福建已开发的小水电,只占可开发量的1/3。怎样更充分地调动基层的积极性,依靠广大农民的力量,把蕴藏在千沟万壑的电能开发出来?更经济地把电的文明送到千家万户、千厂万店?这倒是有关决策者,特别是对小水电尚存疑虑的同志,需要好好想想的。它既姓“农”,又姓“能”,是国家产业政策明确要优先扶持的。(附图片)
图为上杭县矶头电站大坝。


第5版(国内专页(经济))
专栏:

王婆卖瓜新编 北京王春生 原载《天津日报》


第5版(国内专页(经济))
专栏:

我国东北大豆重点产区的黑龙江垦区九三农管局,今年大豆喜获丰收后,农工们不忘国家,向国家交好豆。外贸部门积极组织大豆出口,一天就可装运10车皮。到11月上旬,已出口大豆1.2万吨,占全局出口任务的三分之一,早于往年。
图为该局外贸处备货现场。赵国春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