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9年12月14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国内新闻)
专栏:

田纪云在贵州农村视察时强调
贫困地区要搞综合开发
有计划有重点治理山水林田土路
努力摆脱粮食人口生态恶性循环
本报贵阳12月13日电 新华社记者龙文彬、本报记者潘帝都报道: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田纪云在视察贵州农村时强调,贫困地区要打破农业生产的徘徊局面,逐步提高粮食自给水平,必须有计划、有重点实行山、水、林、田、土、路全面综合治理,把农业开发、生态建设以及控制人口紧密地结合起来,开辟出一条新的路子。
田纪云于12月8日至12日先后视察了贵州省遵义、安顺、毕节3个地区的一些县、区、乡、村,深入田边地头访问农户,与基层干部进行座谈。他还听取了省委、省政府关于农业综合开发方案的汇报,并作了重要讲话。
田纪云说,贵州粮食生产近几年来连续出现了徘徊的局面,今年虽然达到70.8亿公斤,为1984年后第二个丰收年,但由于人口增长过快,生态环境恶化,仍然是全国人均粮食少的省份。与全国比较,贵州农业形势,特别是粮食生产形势十分严峻,发展难度大,农业已经成为制约全省经济发展的主要问题。
田纪云联系这次考察中了解到的情况指出,贵州要摆脱粮食、人口、生态的恶性循环,必须走农业综合开发的道路。他说,在这方面贵州既有困难,也有潜力、有经验,因而是很有希望的。目前全省2800多万亩耕地中,70%是中低产田,这部分耕地单产低,要下决心把产量进一步提高。如果全省通过几年的努力,把现有的680万亩高产稳产耕地扩大到1400万亩左右,达到每人半亩高产稳产农田,再加上科技投入,提高其他耕地单位面积产量,解决吃饭问题就可以缓解并逐步解决。此外,贵州大面积的荒山、荒坡可以通过小流域治理,植树造林、种草,实行林粮间作,防护林、用材林、经济林并举,既解决水土流失问题,又能增产粮食及多种农特产品。还有一部分荒水也可以开发利用。在农业综合开发上,各地都创造了一些适宜本地实际情况的好经验,要把这些经验加以总结和推广。
田纪云还强调,搞好农业综合开发,一定要认真贯彻执行五中全会通过的《决定》,继续深化农村改革,执行稳定的农村政策,稳定8亿农民的心,这个问题事关大局,一定要高度重视。特别要注意保护广大基层干部的积极性,只有这样,才能依靠他们带领广大群众去完成各项任务。在农业综合开发中,一定要领导重视,集中力量,多渠道统筹资金,统一规划,先易后难,讲究效益。要对新开发的荒山荒坡,采取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建立和完善乡村集体经济,通过社会化服务把家庭经营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
随同田纪云同志视察的有:中共贵州省委副书记、省长王朝文,国家计委副主任刘中一等。


第2版(国内新闻)
专栏:

陈俊生在大别山扶贫座谈会上宣布
全国四年有六千万人脱贫
稳定解决温饱问题还需努力好几年
本报南阳12月13日电 记者谢联辉、陈健报道:国务委员兼国务院贫困地区经济开发领导小组组长陈俊生今天在此间指出:经过4年的艰苦努力,我国贫困地区开始出现转机,大多数地区已趋于初步解决温饱,但贫困问题依然严重,90年代我国贫困地区的扶贫任务仍然十分艰巨。
在第四次大别山扶贫开发座谈会上,陈俊生指出:自从1985年党中央、国务院下大力气抓我国贫困地区的经济开发工作以来,到1988年底,全国人均年纯收入在200元以下的贫困人口已减少了6000万人左右,全国农村人口中贫困人口所占的比重也由原来的12.3%下降到5.3%;年人均纯收入在150元以下的贫困县也由原来的83个降至8个;地处中东部地区的沂蒙山区、大别山区、太行山区、闽粤山区等集中连片的贫困地区群众的温饱问题已经基本解决;全国已有55.3%的贫困县人均年收入超过了300元。今年的情况仍是稳步好转趋势。综合来看,这几年全国每年解决温饱问题的进度大约在15%—20%之间。照这样的速度,到1990年底,完成国务院提出的“七五”期间基本解决大多数贫困地区人民的温饱问题的任务是完全可能的。
但是,陈俊生特别指出,目前剩下的大约10%左右的温饱问题没有解决的贫困户,大多集中分布在条件较差的深山和高寒地区,稳定地解决这部分人的温饱问题的难度很大。一些初步解决温饱问题的贫困户也很不稳定,遇上不顺的年景又很容易出现问题,返贫率较高。要稳定地解决我国贫困地区人民的温饱问题,还需要付出好几年的努力。另外,解决温饱也并不等于摆脱贫困,虽然这几年我国贫困地区已出现了转机,但从小康的目标和整体上讲依然是贫困的,贫困地区农民与全国平均的人均收入水平的绝对差距仍在扩大。
他说,今后我国扶贫工作的总任务是,一方面打好解决那些条件很差的贫困地区温饱问题的攻坚战,另一方面在那些基本解决温饱的贫困地区又应不失时机地逐步转向以脱贫致富为目标的经济开发新阶段上来。要使多数贫困地区做到:全面稳定地解决温饱,多数户过上宽裕生活。
陈俊生强调,在今后3年的治理整顿中,扶贫工作必须有个新的发展,新的局面,不能3年治理整顿后贫困地区还是现在这个样子。
针对来自全国重点贫困地区的一些代表对当前扶贫政策的连续性等提出的担心和疑虑,陈俊生明确宣布: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制订的一系列扶贫政策继续保持不变;各项资金和物资不会因为扶贫出了成绩而减少;科技人员搞扶贫承包的收入是合法正当的;清理整顿公司对科技扶贫的开发性经济实体应加以保护和支持;国家机关部委挂钩定点支持贫困地区的做法也不会变。


第2版(国内新闻)
专栏:

不与国营厂矿争原料抢市场
玉林乡镇企业辟新径
本报玉林12月13日电 记者蒋耀强报道:广西玉林地区发挥优势,扬长避短,努力发展不与国营厂矿争原料、抢市场、夺能源的乡镇企业,促进乡镇企业健康、稳定、协调发展。
玉林地区是广西经济较为发达、资源较为丰富、整体文化素质较高的地区。根据这些特点,这个地区在发展乡镇企业中,注意发挥优势,着眼于拾遗补缺,发展依托国营厂矿的配套型企业,基本做到原料不愁,销路不愁。
陆川县资源不算丰富,这个县发展乡镇企业独辟蹊径。他们从全国各地收购废薄膜、碎玻璃等“垃圾”,生产农村市场极为需要的水桶、粪桶、猪食槽等日用杂品。这里以“垃圾”为原料的乡镇企业有50多家,生产的产品销往20多个省市,年产值300多万元。
玉林地区乡镇企业由于原料、能源的制约相对较少,产品在市场上站稳了脚跟。现在,乡镇企业已成了当地地方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去年,全地区乡镇企业总收入实现24亿元,今年头10个月,总收入比去年同期增长14.03%,预计全年税利两项可达3亿元。


第2版(国内新闻)
专栏:

领导带队 部门协同 现场攻坚
福州为关停并转企业“会诊”
本报福州12月13日电 记者张铭清报道:对于那些需要关停并转的企业却因资产、债务、人员出路问题解决不了而关不了、停不住、并不成、转不动的“老大难”怎么办?福州的办法是:领导带队,有关部门通力合作,到现场办公,逐个解决问题。
福州市本月初从市直有关部门和企业抽调一批有经验、懂政策、有办法的优秀党员干部,组成治理整顿、深入改革工作队,由市领导带队,分头到这些企业宣传党的十三届五中全会精神,做好职工思想政治工作,帮助关停并转企业清理好债权债务、协同主管部门做好企业职工的安置工作。
由于主管部门都在现场“会诊”,所以“处方”不但切实可行,而且都能落实,避免了扯皮推诿。福州家用电器厂被决定关闭后,市里开出了“处方”:由福州柴油机总厂接收其资产,招收其100名职工,市运动鞋总厂、市二轻局、劳动局负责吸收和安置剩余劳力。该厂所欠贷款问题也获得解决。
目前,福州第一批9家企业经过“会诊”已得到了“处方”,进驻这些企业的工作队正按市领导要求抓落实。第二批5家企业正在“会诊”之中。


第2版(国内新闻)
专栏:

四川淘汰近5000小酒厂
全省产量稳定
上缴税收未减
本报讯 据今天出版的《市场报》报道:四川省酿酒厂今年明显减少,目前已有近5000家倒闭。在尚存的5000家中,也只有2/3能维持正常生产。
如何看待四川制酒业的这一变化?《市场报》分析说,在倒闭的酒厂中,2/3以上是个体和乡镇小酒厂。这些酒厂规模小,产量低,工艺落后,大量倒闭后,让出了原料,使原来吃不饱的国营大厂能正常生产。尽管酒厂减了一半,全省的酒产量却保持了基本稳定。有关人士认为,这是制酒业健康发展的良好开端。
大批小酒厂倒闭也为调整酒类产品结构提供了好机会。据四川省今年1—8月的统计,耗粮多、浪费大的土法白酒产量减少了3.5万吨,而优质酒产量则明显上升。与此同时,由于被淘汰的小酒厂多是些利税小户或逃税户,全省酒厂上缴的税收并未减少,名酒厂家的利税呈上升趋势。
《市场报》为此发表社论:该保则保,该压则压。社论说,近几年,我国白酒生产失控,去年耗粮达1250万吨,相当于全国城乡居民一个月的口粮。砍掉那些浪费严重的小酒厂是人们早已提出的希望,也是经济健康发展的要求。只有坚决扶优汰劣,经济效益才能提高。


第2版(国内新闻)
专栏:

新疆“2817工程”初见成效
据新华社乌鲁木齐12月13日电 (通讯员刘燕文)世界粮食计划署援建的新疆阿勒泰地区“2817工程”实施两年来初见成效,目前已开发戈壁荒漠22万多亩。240多户哈萨克族牧民告别世代逐水草而居的传统生活,到这个项目区定居。这项顺序编号为2817的工程包括建设46万亩草料草地、6.8万亩林带以及道路、水渠、定居点等配套设施,计划在5年内分期完成,届时可容纳8600户牧民定居。


第2版(国内新闻)
专栏:

上海表彰一批科技管理专家
新华社上海12月13日电 (记者张学全)上海市委、市政府今天举行仪式,表彰有突出贡献的48位中青年科技、管理专家。市委书记兼市长朱熔基向他们授予国家颁发的荣誉证书。
受表彰的48位专家,分别在上海市属高校、工厂、医院、科研单位工作。他们中有国际知名的骨科专家于仲嘉;有上海科技大学教授、校长郭本瑜;有选育成功我国第一个黄羽肉用鸡种的上海农学院教授陈开松。


第2版(国内新闻)
专栏:

深圳引进美国新型发电设备
新华社深圳12月12日电 (记者蒋顺章)深圳华能经济开发公司引进美国双S公司10万千瓦发电设备的合同,今天在深圳正式签字。据了解,这次引进的LM5000(120)、STIG轻型机组,是世界上近年才发展起来的新型发电机组,合同总价值达3900万美元。


第2版(国内新闻)
专栏:

河北工商行信贷保重点企业
本报石家庄电 河北工商银行系统真保实压地调整信贷结构,用倾斜政策帮助大中型企业解决资金短缺的困难。今年1—10月为全省285个大中型企业增贷13.1亿元,占生产企业贷款增加额的77.5%,使这些企业产值和利税分别比去年同期增加12.2亿和5.1亿元,带动全省工业生产实现了产值和利润同步增长。(张冬雪 陈国琦)


第2版(国内新闻)
专栏:

阿曼驻华大使谈杨主席访阿
中国阿曼友好关系基础牢固
新华社北京12月13日电 阿曼苏丹国驻华大使穆什塔格·阿卜杜拉·萨利赫最近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杨尚昆主席即将开始的对阿曼苏丹国的访问必将加强中国和阿曼苏丹国之间的友好合作关系。”
他说,杨尚昆主席是在两国进行了12年卓有成效的亲密合作之后去访问的,他的访问必将推动阿中之间友好合作关系的进一步发展。
阿曼大使说:“我们对我们与中华人民共和国之间的良好关系感到自豪,我们对中国领导人制定和奉行的英明政策表示钦佩。”
他说,阿中两国之间的关系是建立在牢固的基础之上的,由于基础稳固,所以建筑物也就稳固。
他说,阿曼和中国的关系并不是本世纪才开始的,双方的文化和贸易联系至少可以追溯到公元8世纪。
他说,自从两国1978年建立外交关系以来,两国间一直互相尊重,两国间的友好合作关系有了明显的令人满意的发展。
他说:“1987年,两国又建立了联合工作委员会。这个委员会每年举行一次会议,今年10月,委员会在马斯哈特举行了会议,取得了良好的成果。”
阿曼大使说,中国帮助阿曼苏丹国建立了陶瓷厂和纺织厂。一些中国专家在那里帮助管理这两家工厂,并负责培训阿曼工人。今年8月,阿曼民族遗产和文化部次长访问了中国,加强了两国间的文化关系。大使强调说:“两国高级领导人的互访将有助于加强相互间的了解和两国间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的友好合作关系。”


第2版(国内新闻)
专栏:

外事简讯
▲国务委员兼机电部部长邹家华13日下午在北京会见世界银行亚洲地区中国局局长沙希德·贾维德·伯基一行。邹家华向客人们介绍了中国在机械电子工业方面的政策和规划。
▲应泰国和巴基斯坦内政部的邀请,由国务委员兼公安部长王芳率领的中国公安代表团,从13日起对泰、巴两国进行友好访问。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司令员张连忠中将13日乘飞机离开北京,应邀前往泰国、孟加拉国、巴基斯坦进行友好访问。
(新华社发)


第2版(国内新闻)
专栏:

辽宁省军区原第一副司令员赵承金逝世
新华社沈阳12月13日电 辽宁省军区原第一副司令员赵承金同志因病于1989年10月2日在沈阳逝世,终年88岁。
赵承金同志系辽宁省海城市人,满族。早年参加东北军,曾任营长。1937年2月起义参加革命,同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团长、军分区司令员、支队司令员、副旅长、旅长、黑龙江省军区副司令员、师长、辽西军区副司令员、热河省军区司令员等职。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二、三、四、五届全国委员会委员。
赵承金同志在50多年的革命斗争中,为党、为人民、为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无私地贡献了毕生的精力。


第2版(国内新闻)
专栏:

钱伟长会见台湾客家籍代表团
新华社广州12月12日电 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会长钱伟长,今天上午在广东梅州市亲切接见前来参加世界客属联谊大会的台湾代表团总团和各分团负责人及顾问20多人。
钱伟长询问了台胞们与台湾通电话的情况,高兴地说,电话通了就好。“三通”仅是第一步,希望海峡两岸有更多的来往。


第2版(国内新闻)
专栏:

人民日报代表团赴泰访问
本报北京12月13日讯 由总编辑邵华泽率领的《人民日报》代表团一行5人,应泰国《新中原报》邀请,今天上午乘飞机赴泰国访问。


第2版(国内新闻)
专栏:

我国际交流协会代表团访南非
新华社北京12月12日电 应南非著名友好人士科林·埃格林的邀请,由中国基督教协会副会长、中国国际交流协会理事韩文藻率领的中国国际交流协会代表团于11月26日至12月8日访问了南非。
中国代表团在南非期间访问了约翰内斯堡、金伯利、开普敦、德班等6个城市,参观了那里的工厂、农村、矿山、学校和黑人居住区。他们同主张取消种族隔离制度的一些党派、团体及宗教界、工商界和学术界等各方面的人士进行了广泛的接触。
代表团在同联合民主阵线、群众民主运动和非洲人国民大会等组织的领导人会见时,对他们的处境和为争取种族平等和民主权利的斗争表示了同情和支持。
代表团已于日前回到国内。


第2版(国内新闻)
专栏:四面八方

千桥架贵州 天堑变途通
据新华社贵阳12月13日电 (记者周晓农、张炳森)一座世界最新式的特大跨度桥梁正在当年红军抢渡乌江天险的江界河渡口兴建,它将是贵州2900多座千姿百态桥梁中最壮观的一座。
在此之前,贵州已先后在境内的芙蓉江、乌江、清水江上,建起了主跨分别为75米、100米和150米的三座大跨度桥梁。正在江界河渡口兴建的大桥,主跨330米,高270米,跨度和高度名列世界前茅。
如今,贵州的桥梁按工艺大类分共达15种之多,而包含在每种类型里的桥梁又随地形而变,形态各异自成特色。这些桥梁或跨山渡岭,或锁河平溪,把如画如屏的贵州河山点缀成一幅美不胜收的“千桥竞秀图”。桥,已构成贵州独特的人文景观。
有专家评价说,中国有的桥,贵州差不多都有,贵州有的桥,国内其他地方却未必有。


第2版(国内新闻)
专栏:四面八方

国产速溶咖啡投放市场
本报讯 中国第一家速溶咖啡生产厂海南特区海口速溶咖啡厂,生产的力神速溶咖啡系列产品,受到国内外市场消费者青睐。该产品先后荣获中国首届食品博览会银质奖和1989国家级重大新产品称号。该厂每年可为国家创造利税600多万元,同时以产顶进,还可为国家节省700多万美元的外汇。
海口速溶咖啡厂的建成投产和力神速溶咖啡系列产品的问世,结束了国外速溶咖啡垄断中国市场的局面,并使中国的咖啡产品开始走向世界。(张锦力)


第2版(国内新闻)
专栏:四面八方

西藏山南地区举行大规模物交会
新华社拉萨12月12日电 (记者群桑)历时7天的西藏山南地区物资文化交流会日前在泽当镇结束。据不完全统计,今年物交会上市的品种达6720多种,比去年增加2700多种;成交额由去年的320万元增加到今年的550万元。


第2版(国内新闻)
专栏:四面八方

悬挂航空发动机大型试车台诞生
本报讯 我国自行设计的第一台悬挂式、多机种航空发动机大型试车台,最近在西安空军工程学院诞生。这标志着我国航空发动机有了最新的大型测试设备。这一试车台全部采用国产电气测量数字化仪表,实现了各种参数测试处理自动化,可担负多种型号航空发动机的试验任务。(冯琦)


第2版(国内新闻)
专栏:四面八方

含水煤炭防冻剂投产
本报讯 列入国家级新产品开发计划的含水煤炭防冻剂生产线,12月8日在太原化肥厂建成投产。这种防止煤炭在运输中冻结的化学液剂,是由北京铁路局科研所研制,太原化肥厂组织生产的。它的试制成功,填补了我国一项空白,结束了靠进口煤炭防冻剂的历史。
这项产品经中、美合作经营的平朔露天煤矿和上海宝钢等单位试用,效果显著,最低冰点达零下57摄氏度,比美国同类产品低25摄氏度,而价格只有美国一半,质量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已在大秦铁路和秦皇岛港煤炭运输中推广使用。
(曲韵通 阎晓明)


第2版(国内新闻)
专栏:

香港首次采取措施
遣返滞港越南船民
新华社香港12月12日电 香港政府首次对滞港越南船民采取“当然遣返”措施。第一批51名越南船民于今天凌晨遣返。
香港政府发言人表示,“这次遣返越南船民的行动符合今年6月日内瓦国际会议上由世界各国所同意的综合行动计划内的规定。”
这位发言人指出,自1975年以来,共有17万越南船民涌入香港,单是今年就有34000人抵港,没有任何人被拒入境。这些越南人全部得到食物、衣服、医疗照顾和栖身之所,这对香港构成很大的压力。
香港政府从1988年6月16日开始对涌港越南船民采取甄别政策,经甄别后证明为非难民的船民自愿遣返越南。但在实施一年半的时间内,先后自愿遣返的船民总人数只有637人。而目前滞港越南船民总人数高达4万多人。
香港关注越南船民问题的人士认为,首次当然遣返越南船民是一个好的开端,但最重要的,是要敦促越南方面根治船民问题,才是积极的解决办法。


第2版(国内新闻)
专栏:

福建在澳门举办出口商品洽谈会
新华社澳门12月12日电 福建省出口商品洽谈会,今天起一连7天在澳门南光大厦展览中心举行。这是福建省首次在澳门举办综合性贸易洽谈会,有19家经营进出口业务的公司参加,洽谈的商品包括粮油食品、土畜产品、纺织品、轻工业品、鞋类、工艺品、医药保健、五金矿产、机械及电子产品等,既有传统出口产品,也有近年新开发的产品。
据介绍,近年来澳门同福建的经济联系有新的发展,至1988年底,澳门工商企业界在福建投资办的企业有29家,投资额逾2000万美元。


第2版(国内新闻)
专栏:四面八方

入冬以来,沈阳市电车公司第4车队为解决女职工中老幼孕病残乘车难的问题,开设了“母婴专车”,老幼孕病残再不愁乘车难,孩子妈妈也能准时上班了。
新华社记者 郑永吉摄


第2版(国内新闻)
专栏:

天津市医疗电子仪器公司生产的400型B型超声波显像仪,最近在世界银行国际招标中,因技术性能可靠和价格适中,一举中标为我国争得荣誉。图为工程技术人员正在做产品的老化试验。
新华社记者 李昌元摄


第2版(国内新闻)
专栏:

广西山区农民连片开发荒山
本报南宁12月13日电 记者蒋耀强报道:希望在山,潜力在山,优势在山。广西山区农民的这一共识,使全区开发荒山渐成气候。
据初步调查,以百色地区为首的广西西北部山区的农民,连片开发荒山种植芒果、山楂、八角、茶叶、油桐、杉树和甘蔗等林果类作物,面积最起码在350万亩以上,其中仅种植芒果一项,100亩以上的连片果园就有61个。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