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9年12月13日人民日报 第7版

第7版(国际专页)
专栏:国际经济学术动态

加强地区合作的呼声
李红
由伊朗政治国际研究所发起的“波斯湾国际会议”,11月20日至22日在德里兰举行,37个国家(其中9个阿拉伯国家)的400余位专家学者向会议提供了161篇论文,从不同的角度研究探讨了海湾地区的种种问题,但会议的中心议题是关于加强地区合作的问题。
一些专家在发言中谈到海湾局势时,纷纷指出美苏都企图扩张它们在这一地区的政治军事影响。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一位教授说,美国在伊拉克、伊朗和黎巴嫩的失败,苏联在苏丹、埃及、索马里和阿富汗的失败充分证明超级大国干涉别国内政的强权政治是行不通的。
苏联一位学者说,西方对波斯湾的基本态度是同它们的经济、军事和战略利益紧密相连的。经济上是因为这个地区有原料,军事上和战略上是因为它接近苏联边境。对苏联来说,波斯湾的意义在于该地区同苏联接近以及它们之间的传统关系。有的学者认为,苏联由于戈尔巴乔夫的“新思维”,外交政策有重大改变,不再对伊朗构成威胁。而美国的外交政策没有改变,继续在海湾地区谋求支配作用。也有的学者指出,美苏在该地区的影响和作用都在下降和减弱。
更多的专家在发言中谈到海湾地区国家的合作问题。他们认为海湾的安全要由该地区国家来保障。
巴基斯坦石油和天然资源部长巴达尔认为需要建立一个促进和平和安全的地区体制。他说,没有一个共同的谅解,波斯湾沿岸8国就不能摆脱外部势力的压力。这种体制将能使所有国家专心致力于为发展目的而使用他们的财富。
伊朗总统拉夫桑贾尼特别强调,只有通过相互合作才能实现地区的稳定和安全。他说,“在地区邻国之间,我们决不应作任何导致冲突的事,从而让外部势力渔利。基于国际准则和伊斯兰以及人道原则,地区国家和政府之间的更大合作和协调是必要的。”他表示,伊朗愿同地区所有国家扩大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关系。
一些专家指出,海湾地区国家之间的团结和合作会增强他们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通过经济一体化,可以改善各国的经济结构,合理使用资源,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在世界经济日趋区域集团化的今天,为了发展贸易,要求在海湾建立一个地区经济共同体。这个地区有着共同的宗教信仰,各国都以石油作为重要的资源,这应成为巩固它们关系的纽带。
关于地区贸易,数位发言者指出,海湾国家之间的贸易量同它们的贸易总量相比仍然很小,但是潜力还大,贸易量可以增加。海湾北部和南部国家有经济的互补性和传统的贸易关系。各国还可在环境保护项目、航海等方面实行广泛的合作。
一些发言者呼吁尽快全面实施 598号决议,结束两伊的不战不和状态。对此联合国应发挥更大的作用。关于通过霍尔木兹海峡的原油出口和在国际石油市场上的份额,专家们认为海湾的作用同10年前相比在下降,但预料在下个10年会恢复。因为亚洲和西方石油需求量不断增加,而许多石油生产国的储量不断下降,所以海湾国家对世界石油供应将大幅度增加,欧佩克对世界石油市场的影响到90年代末期将再度处于支配地位。
包括笔者在内的中国代表在发言中指出,中国同海湾地区的国家有着悠久的友好历史,十分关心该地区的和平、安全、稳定和发展。中国代表表示中国支持海湾地区国家发展民族经济、进行区域合作,愿同该地区国家扩大经贸关系,促进文化和技术交流,建造更加繁荣的海上和陆上的“丝绸之路”。与会者对此报以热烈的掌声。(附图片)
图为“波斯湾国际会议”主席台。 张国伟摄


第7版(国际专页)
专栏:

恩贾梅纳纪行
春来 宝华
恩贾梅纳是乍得的首都,地处中非内陆的沙里河畔。恩贾梅纳当地语的含义是
“休息之地”。据说昔日在撒哈拉大沙漠里行走的骆驼商队和赴麦加朝圣的伊斯兰教徒,往往要在这里稍事休息,再继续赶路。
乍得独立之前,恩贾梅纳被称作拉密堡,拉密是当年法国殖民者一个指挥官的名字,“堡”者,“城堡”之谓也。二次大战时,这里曾经是美国的一个空军基地。近二十多年来,这座城市仍然频遭战乱洗劫。时至今日,漫步在这座城市里,人们依然可以看到弹痕累累的建筑物和残垣断壁。
乍得交通不便,能源匮乏,经济有不少困难。二十多年的战乱,在乍得人民的心灵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创伤。许多当地居民都表示,乍得再也经不起战乱了,但愿历史悲剧到此为止。这表达了乍得人民希望国家从乱到治的心愿和对和平安定的渴求。
以哈布雷总统为首的乍得领导人意识到迅速实现和平、安定团结、睦邻友好、恢复发展生产对国家的长治久安至关重要。尽管战后百废待举,他们仍以坚定的决心和毅力,克服重重困难,正在有计划有步骤为医治战争创伤而奋斗。
硝烟散尽之后的恩贾梅纳已恢复往日的和平宁静,并正在重新焕发出活力和风采。这里虽然没有高楼大厦,商店橱窗里也没有五光十色的商品,但人们衣着整洁,社会秩序良好。中央大市场熙熙攘攘,各式各色的生活用品应有尽有。在市区东部,泥坯砌成的简易房舍密集,街道狭小,市容古朴端庄。城西则为别墅区,都是现代化小洋房,街景华美,花木繁茂。在恩贾梅纳既居住着南方的萨拉人,也居住着或多或少有阿拉伯血统或阿拉伯化的北方人。尽管不同部族间曾经发生矛盾和冲突,但他们都勤劳朴实,现正在共事合作、相互依存、平等相处,一道为恩贾梅纳的重建和发展而辛勤劳动着。
漫步在恩贾梅纳,人们会看到,街道在平整,下水道在疏浚,陈年垃圾在清理,主要街道建筑物在修葺。在城东,中国人正在帮助扩建协和体育场;在西北郊中国援建的人民宫工地上,中国工程技术人员与当地工人正在一道加紧做施工前的准备工作,机器和汽车马达声隆隆作响……
恩贾梅纳正在恢复,正在重建,城市美化也在同时进行,但愿在不久的将来,饱经沧桑的恩贾梅纳将以崭新的姿态出现在人们眼前!


第7版(国际专页)
专栏:

前进中的沙特
李光斌
半个多世纪以来,沙特阿拉伯在经济、文化等方面发展迅速,使得225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呈现活力和生机,改变了昔日贫困落后的面貌。
现已查明,沙特的石油储量占全世界石油储量的1/4。得天独厚的石油资源给这个只有1200万人口的国家提供了发展经济的有利条件。
乘驼骑驴经商的年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现在沙特全国有高速公路、二级公路和乡间公路共10万多公里,空中、海上交通也四通八达。昔日,沙特缺医少药,疾病流行。而今,全国建成了大批医院和医务站,共有床位2.6万张,医生6000多名。
从前,沙特人民靠打渔捞虾摸珍珠过日子,生活贫困,衣食无着。现在全国建成2000多家工厂,制造各种产品。最大的工业是海水淡化工业,日产5.03亿加仑淡水,被誉为世界第一海水淡化工业国。
随着经济的发展,文化、体育、教育、科学等各项事业也日益发达。7年前,沙特无农业可谈,粮食几乎全靠进口。如今,它不仅是“石油王国”,而且是向45个国家出口小麦的“小麦王国”,其产量与出口量已经一跃而居世界第六位。7年前,沙特的小麦种植还处在试验阶段,年产量不足30万吨。但是,1988年沙特的小麦种植面积已达230万公顷,产量猛增至340万吨,不仅满足了本国对小麦和小麦产品的需要,而且向海湾各国、其他阿拉伯国家以及欧洲国家出口。
众所周知,西亚半岛的第一大国沙特境内到处是沙漠,尤以鲁卜哈利为最。在那里冬短夏长,炎热少雨。植被系数很小,只有被誉为“田间公主”的枣椰树不畏沙暴岿然挺立在大地上。然而今日如果你到沙特一游,你将发现连最新出版的沙特地图也需要修改。因为,在几百万公顷的土地上再也看不到黄沙滚滚、飞沙走石的情景。展现在你面前的是8500多个农场的麦浪随风摇曳。
在沙特发展农业谈何容易。水是农业的命脉,然而,水在沙特却是极宝贵的。目前,沙特农业还主要靠截储雨季山洪和淡化海水两条腿走路。1975年,沙特有小型水库16座,现在已修成大中小型水库200座,是原来的12.4倍,为农业发展提供了大量用水。但是,沙特人民深深懂得节约用水的意义,他们采用了轴式灌溉方式和其他节约用水的新技术。
除种植小麦外,沙特还大力种植大麦、玉米、蚕豆、椰枣、水果、蔬菜、饲料用的苜蓿,饲养肉鸡、蛋鸡、种奶牛等。据不完全统计,沙特现有近百个养鸡场,年产肉鸡12万吨,鲜蛋11万吨,267艘渔船,年产鲜鱼3.7万吨,此外还年产50万吨椰枣、7200万升鲜奶以及18263箱蜂蜜和其他水果。目前,肉鸡、鲜蛋和椰枣均已自给有余并向邻国出口。因此,“沙特阿拉伯王国已使它的土地成为海湾各国的面包篮”。
沙特阿拉伯农副业得到长足的发展是与政府鼓励与支持农业的政策分不开的。沙特的农业政策分成若干具体的政策,如土地与水源政策,人才开发政策,多种经营政策等。
另一方面,沙特阿拉伯农业银行有70个分行,遍布沙特全境,向农场主提供无息贷款或援助。
现在,他们采用先进的、科学的田间管理方法,建立起从耕种、田间管理、运输、储藏、加工、牧草生产一条龙的生产制度。
国家的支持还表现在政府以高于世界市场小麦价格5倍的价钱收购农场的小麦,并每年支付数亿美元购买农具、灌溉设备和修建粮仓,正因为如此,沙特才能追上世界高速发展农业的国家,并使大片沙漠披上绿装。


第7版(国际专页)
专栏:墨西哥通讯

开拓
  ——记中国在墨西哥第一家合资工厂
本报记者 郭伟成
11月29日,“上海墨西哥服装制作有限公司”在墨西哥城正式开业,这是中墨两国经济合作的新发展,也是上海企业家在向国际市场开拓中迈出的新步伐。
这一步来之不易,凝结着中墨两国企业家的共同心血。2年前,上海市服装公司总经理王树塞带队来墨西哥考察市场及投资环境。了解到墨西哥不仅对外来投资给予种种便利,而且还由于地理环境得天独厚,连接着北美洲发达国家与中南美洲的发展中国家,是一个理想的商品集散地,由此引发了上海企业家一个开拓性的设想。作为一家实力雄厚的大企业,上海市服装公司在全国各地拥有140多家联营厂,并且已经先后引进美国、日本、香港资本合营,许多产品不仅在国内市场久负盛名,而且通过合营及外贸渠道,销往100多个国家。为了创办真正的外向型企业,上海市服装公司决定在墨西哥投资办厂,直接把握国际市场的脉搏。
去年10月,先遣组来到了墨西哥。想不到好事多磨,原先物色的合作伙伴打了退堂鼓。在中国驻墨西哥大使馆的支持下,由墨西哥友好人士、现任总统顾问奥尔特加博士搭桥,先遣组另起炉灶,选定实力雄厚的墨西哥“伊沙克·萨瓦纺织集团”作为新的合作伙伴,开始了一个艰苦创业的历程。为了节约资金,用较少的钱尽量办出更多的事业,先遣组2位同志不住旅店,和留学生一样住进了墨西哥房东家,因陋就简,筹备办厂。一个新的协议达成了。先遣组又忙着与合作伙伴一起落实厂址,接收机器设备。他们不搭出租车,挤公共,钻地铁,艰苦奋斗。新厂房开始整修,先遣组又住进远离市区的厂区宿舍。当时,煤气管道还没接通,他们足足啃了10天面包、干粮,“为伊消得人憔悴”。终于,2800平方米的厂房整修好了,一台台机器运到了,后续4人与随后的机器安装小组也赶到了。大家劲往一处使,团结协作,仅仅20天就把231台机器,包括裁剪、缝纫、锁钉、整烫包装设备等全部安装调试完毕。开工在即,上海又派出管理及技术人员,其中包括生产、经营、技术、质量等各方面管理专家、高级工程师、设计师、技师,建立一整套科学管理体系。然后,招工,排定流水生产线,确定首先上马项目,采购原料、辅料,热气腾腾地干起来。
工厂离市区40多公里,管理人员进城联系工作、采购、洽谈,天天忙到太阳下山、星星上阵。为了早投产、早出效益,他们打破常规,在流水线上对新工人边培训、边生产,同时,简化生产工序,分解复杂动作;先攻前道工序,再克后道工序,使原先毫无基础的工人迅速掌握了流水线作业技能,第1天就出产品。首批32名工人在中国技术专家指导下,第2天生产出200件衬衫,第4天增加到500件。现在,工厂2条流水线80名工人,日产衬衫已达800件,而他们只不过是刚进厂一个多星期的工人。下一步,工厂将生产男女牛仔裤、运动服、童装、流行时装,并把国际流行款式反馈到国内去,不但要使“上海墨西哥服装公司”的产品在墨西哥及周围国家的市场上站住脚,而且要打出名气、创出牌子。这是中墨两国企业家的愿望。合资厂的董事长阿尔贝托·萨瓦先生说,这只是两国企业家合作的第一步。有了第一步,就会有第二步、第三步。正如墨西哥谚语所说:愿望就是力量。中墨两国企业家从合作开始就表现出的这一强烈愿望,将激励他们不断开拓。(附图片)
中国在墨西哥的第一家合资工厂——上海墨西哥服装有限公司11月28日开工。图为该厂第一条衬衫生产线。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