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9年11月9日人民日报 第7版

第7版(国际专页)
专栏:

身残志坚的女教师
新华社记者 周荣子
在罗马尼亚,有人把“女性”叫作“弱性”,似乎是说女子的性格很软弱,不如男子坚强。可是,我所熟悉的一位名叫斯泰卢察的女教师却完全不是这样,她坎坷的一生表明,她是一位刚毅不屈的人。
32年前,从布加勒斯特经济学院毕业的斯泰卢察风华正茂,正在工作岗位上奋发努力。突然,小儿麻痹后遗症使她四肢瘫痪。她被送进首都以北70公里的一家大医院,接着已结婚6年的丈夫离开了她,夜深人静时,她想起了自己的不幸,失去了生活的勇气。她悄悄把医生送来的药藏在枕头下,想让自己慢慢被疾病折磨死。
然而,在亲友、医生、护士的关怀与照料下,她最终坚强地活下来了。两年后,她不但能用变了形的双手支撑着坐起来,自理大小便,而且还可以坐着轮椅活动了。在住院的5年里,她阅读了大量的文学作品,特别是一些名人传记,一些名人的事迹成了她学习的榜样。贝多芬晚年完全丧失了听力,但他仍然指挥着庞大的交响乐队演奏。是啊!只有强者才能在命运交响曲中奏出最强音。她知道,自己身体虽然残废了,但心灵既不残,也无疾。当她得知特尔戈维什特市一所残疾儿童学校缺一名教师的消息时,毅然报了名。从此以后她坐着轮椅到学校讲课,风雨无阻,从不间断。
从1962年起,斯泰卢察在古拉——奥克尼采残疾儿童学校开始教会计学。她饱满的精神和踏实的工作态度不但赢得了孩子们的爱戴和尊敬,也赢得了学校教师们的好评。没过多久,斯特卢察被提升为校长。她每天到学校上课不管多累,多疲劳,回到家里还要做饭,照料自己的生活,但斯泰卢察都要在文山字海里遨游一番,才能入梦。
从1986年起她退休在家,学生们没有忘记这位好老师,他们经常到家里看望她,并就学习上的一些疑难问题向老师请教,她毫不厌烦地辅导上门求教的每个学生,不取报酬。经斯特卢察精心培养的学生,有的考上了大学,有的走上了工作岗位。他们不再是社会多余的人,而是能为社会作出贡献的成员。
三年前当我第一次见到斯泰卢察时,她谈吐风趣、乐观,精神饱满,很难看出她是一个58岁的残疾人。从谈话中可以看出她有非凡的毅力和愿为残疾青少年福利事业献身的精神。她深有感触地说:“残疾儿童要与正常儿童一样享有同等权利,社会应给他们以关心和支持。另外应培养残疾儿童自信的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毅力,使他们成为生活中的强者。”
斯泰卢察邀请我一块到外地去看她的一个学生。她说她会开车。我有些半信半疑,一个下肢几乎瘫痪的人能会开车!然而,当我坐上她的汽车,看她安全平稳地在公路上驾车前行时,我惊呆了。我望着她那双变了形的手熟练地操纵着方向盘和用铁架支撑着的干瘦如柴的右脚踏着油门,我想起她在上车前对我说的话:“残疾人应面对生活的现实,不得悲观绝望,应勇敢地接受生活的挑战和考验!”是啊,斯泰卢察就是一位在生活的风浪中拚搏向前、坚贞不屈的“女强人”。


第7版(国际专页)
专栏:国外剪影

自行车在西方国家
徐步青
汽车历来是西方国家的主要交通工具,自行车则仅仅被用于锻炼身体。如今,环境问题日趋严重,越来越多的人们将自行车视作最干净的交通工具。从议员、法官、教授到公务员和勤杂工,不少人都喜欢骑车上班。
西方发达国家的多数家庭都拥有小汽车。汽车排出的废气,像瘟疫一样严重毒害着城市居民,侵蚀着建筑物。而骑自行车一不污染空气,二不产生噪音,有利于保护环境。据美国《世界观察》杂志统计,许多大城市必须拿出1/3的土地来修建道路和停车场。而自行车占地面积小,可节省大量土地。
骑自行车也有益于身体健康。心脏病专家指出,骑车与游泳、散步一样,是对心脏最为有益的活动。此外,西方国家石油消费依赖进口,这给国民经济带来不小负担。而推广自行车作为交通工具是节约能源的一项措施。
目前,西方许多国家积极采取措施扩大自行车生产,鼓励人们骑自行车。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联邦德国人喜欢骑自行车上下班、郊游。为此联邦政府将建3000公里的自行车道,总投资达10亿马克。英国许多城市,也因汽车多经常造成交通堵塞。因而越来越多的人为免受堵车之苦而改骑自行车。全国约100万人主要靠骑车上下班。在汽车多如牛毛的美国,近三年来,自行车销售额增长50%,约有500万人拥有登山越野型自行车。人口不足2000万的荷兰,却拥有自行车1100多万辆,并修建了9000英里的自行车道。
诚然,自行车无法代替汽车,但可同汽车及其它交通工具并存,在短距离内更可取代汽车。它与西方现代生活的快节奏并不矛盾。所以,自行车在西方国家正日益受到重视。


第7版(国际专页)
专栏:

“世界四大男高音”之一 德沃尔斯基
本报记者 许宏治
男高音歌唱家彼得·德沃尔斯基是捷克斯洛伐克歌剧舞台上的明星。音乐评论家们称誉他是当代世界最杰出的四大男高音之一,可与帕瓦罗蒂、多明戈、卡雷拉斯齐名。
彼得·德沃尔斯基于1951年出生在中斯洛伐克一个名叫霍尔纳维斯的村庄。他11岁时开始在人民艺术学校学习钢琴。他的老师发现他不仅在钢琴方面天赋甚高,而且有一副很有前途的好嗓子,因此建议他报考布拉迪斯拉发音乐学院,改学声乐。父母起初不愿让彼得从事这一行,后经一再央求,才勉强同意他去试试。彼得一举成功,顺利通过考试,进入了这所高等音乐学府。
伊达·塞尔内卡教授回忆德沃尔斯基最初几年的学习情况时说,来到学院的头两年,彼得是男中音。第二学年末,他的嗓子音调开始逐渐变高。第三学年快结束时,有一次,他向老师提出,希望老师听他试唱一首咏叹调。一曲未了,教授已惊异地发现,站在面前的是一位难得的男高音。
德沃尔斯基于1972年从布拉迪斯拉发音乐学院毕业。在毕业前一年他已被斯洛伐克民族剧院歌剧团看中,从而成为该团独唱演员。1975年6月,他前往意大利米兰“斯卡拉”剧院,参加角逐在该院短期学习、演出的机会。试听后,评委从60名参赛者中选中4名。德沃尔斯基是其中之一。走向世界的大门从此打开。
第二年,他随斯洛伐克民族剧院歌剧团访问奥地利。维也纳是世界著名的音乐城,人们的音乐素养很高,德沃尔斯基在这里备受青睐,可见功力不凡。他不久被聘为维也纳国家歌剧院的独唱演员。后来,他还到过欧洲、美洲、亚洲的许多国家,被世界上不少著名歌剧团聘为特邀演员,与许多著名指挥、导演及歌唱家进行过成功的合作。他曾用不同的语言演唱过施特劳斯、威尔第和普契尼等大师的名作,以及意大利、法国、俄国、捷克和斯洛伐克其他许多名家的作品。到现在,他演出的歌剧已超过1000场。
世界著名男高音歌唱家普拉西多·多明戈对德沃尔斯基评价很高,说德沃尔斯基是他所知道的唯一能按规定调来演唱普契尼的《波希米亚人》中鲁道夫咏叹调的当代男高音演员,而他本人和帕瓦罗蒂都唱不到那么高。
德沃尔斯基对每一次演出都非常认真。他总是用整个身心去演唱,从不马马虎虎。他认为,现在要当好一名歌剧演员是不容易的,没有真本事是不可能得到听众承认的。(附图片)


第7版(国际专页)
专栏:

英国名画“流落他乡”
最近,英国博物馆的工作人员绞尽脑汁,费了千辛万苦,还是未能在六个月期限内筹集到40万英镑,只好眼睁睁地看着一套珍贵的19世纪画家威廉·布莱克的速写集落入山姆大叔之手。
近年来,世界名画及文物拍卖市场异常活跃,腰缠万贯的豪富纷纷竞相争购世界名画以示其富。名画价格一时骤然上涨。
仅去年一年内,英国就有价值10亿英镑的名画和古代文物被拍卖,大部分作品是被美国人和日本人买走。今年,又有大量珍贵艺术品流落他乡,其中最为突出的是,苏格兰国家美术馆收藏的著名画家特纳的佳作《海景》被人以2000万英镑的高价“掠夺”走。眼下,还有一些艺术珍品也面临同样的命运。如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哥狄博物馆欲将意大利杰出的新古典主义雕塑家卡纳瓦的作品《三女神》(价值760万英镑,现存英国沃本大教堂)据为己有;18世纪大画家佐芬尼的作品《家庭》下月将以200万英镑的价格拍卖。
英国文物保护部门对政府这种近似“败家子”的做法极为不满,曾呼吁政府提供资金以保证本国文物不至流失国外。但是,面对艺术品价格暴涨,英国国家文物保护基金会主席查特斯爵士无可奈何地表示,基金会缺少资金,无力挽救每一件文物。即使英国19家美术馆和博物馆联合起来,也只能筹集到1300万英镑,杯水车薪,无济于事。
最近,英国文物保护基金会和文物出口管理委员会在一份给政府的年度报告中,指责政府把文物流失归咎于财力不足,而不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他们呼吁政府提供足够的资金以确保文物不再继续流往他国,同时制定严格的文物出口管理法规,有效地阻止和限制文物的出口。(贾光伟 编译)


第7版(国际专页)
专栏:

美术馆里观“天象”
·朱根华·


第7版(国际专页)
专栏:外国经济动向

金刚石——
博茨瓦纳经济的铺路石
胡锡进
博茨瓦纳首都哈博罗内市中心矗立着一幢十一层的现代建筑,吸引着过往行人的注意力,这就是闻名世界的博茨瓦纳——德比尔矿业公司的金刚石大楼。当然,它的引人之处决不只是独特的建筑风格,而是在那一块块茶色玻璃背后忙碌着的人们进行的工作。他们的喜与忧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整个国家的命运。
独立前的博茨瓦纳是非洲最穷的国家之一,人均收入不足五十美元。领土的四分之三被卡拉哈里大沙漠覆盖。没有水,没有石油,全国的一百万居民几乎全是文盲。那时欧洲人提起这个国家,只会想起半裸的土著向导和在狩猎者枪声中惊跑的非洲野牛。
政治上的独立和经济上的起飞同时来到这块南部非洲的土地。一九六七年,也就是博独立后的第二年,奥拉帕地区发现大型金刚石矿床,储量仅次于坦桑尼亚的姆瓦杜矿,居世界第二位。紧接着,莱特拉卡内和吉嫩瓦地区又连续发现两处大型金刚石矿,并陆续投入开采。七十年代初,第一批博茨瓦纳钻石出现在世界钻石市场上。大批等待开采的金刚石矿为博茨瓦纳经济的起飞奠定了基础。十多亿美元的外国资本蜂拥而至,昔日沉死的荒漠在隆隆的马达声中苏醒过来,大英帝国旧殖民地的历史从此翻开新的一页。
短短的二十年间,博茨瓦纳从零起步,成为仅次于扎伊尔的世界第二大金刚石生产国和出口国。一九八八年博金刚石产量为一点三六亿克拉(一克拉等于零点二克),换回的外汇占当年国家预算收入的百分之五十七。采矿业(包括铜、镍、煤的开采)现已成为这个国家的头号经济支柱,集中了几乎全部外国资本。全国生产的金刚石统统汇集到位于首都的金刚石大楼,在这里几经筛选、确定级别后再被送到世界四大金刚石加工中心——安特卫普、伦敦、特拉维夫、孟买打磨成钻石。滚滚而来的金刚石外汇有力地推动了博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七十年代以来,博年平均经济增长率为百分之十二,一九八八年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超过一千美元,比独立前提高二十多倍。目前博已有铁路七百一十五公里,公路一点三万公里。全国实行了免费医疗和免费教育。
博经济在迅速发展的同时,也存在一些弱点。首先是对南非的严重依赖。全国金刚石行业的一半股分属于南非的德彼尔公司,金刚石和其它矿物资源的五分之四向南非出口,绝大部分工业品和相当一部分粮食也要从南非进口。此外,经济单一的问题也很突出。一九八一年,金刚石出口额占全国外汇总收入的百分之四十,一九八八年上升到百分之七十六。由于受连续六年干旱和土地沙漠化的影响,粮食生产却迟迟上不去,无法达到自给。
对于这些问题,博茨瓦纳政府正在积极采取措施加以解决。为减少工业消费品的进口,近年来逐步建立起一批食品、砖瓦、家具、皮革、纺织、金属加工、化工等中小型企业。博政府还制定了大力发展农牧业的政策。与此同时,旅游业也日益受到重视。人们预计,建立在金刚石基础之上的博茨瓦纳经济将会有更快的发展。


第7版(国际专页)
专栏:

莫桑比克的首都马普托是一座美丽的城市。由于受印度洋季风的影响,这里树木常青,气候宜人。街道两旁的花树把马普托打扮得十分漂亮,街心公园和雕塑比比皆是。图为马普托火车站广场上的雕塑。
本报记者 申明河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