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9年11月9日人民日报 第1版

第1版(要闻)
专栏:

财税物价大检查初见成效
一个月查出违纪金额逾14亿
从现在起进入重点检查阶段
本报北京11月8日讯 1989年税收、财务、物价大检查开展第一个月,各地已查出各种违纪金额14.8亿元,其中应交财政7.5亿元,已上交3.5亿元,大检查工作取得了初步效果。
国务院税收财务物价大检查办公室一位负责人指出,今年的大检查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精神,清除腐败,促进廉政建设的一项重大措施,各级党政领导十分重视,广大干部群众踊跃参加。从第一个月的检查情况看,今年的税收、财务、物价大检查有两个明显特点:一是自查工作比往年好。在查出的违纪金额中,由各单位主动自查出来的占89%,比去年头一个月提高21个百分点。二是初步扭转了处理偏宽的现象。一些动手早的地区已开始进入重点检查,对被查出来的违法违纪问题进行了严肃处理。据1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统计,在头一个月的大检查中,受经济处罚的有1200多个单位、800余人;受党纪政纪处分的有12人;移送司法机关立案侦查的有35人。
这位负责人说,前一段大检查工作的情况是好的,但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是有些企业和单位存有侥幸心理,自查不认真,有走过场现象;有些地区和部门对违法违纪问题的处理仍有失之过宽的现象。
这位负责人强调指出,从现在到年底,是搞好大检查工作的关键时期。各地区、各部门都要立即派出检查组,分期分批地对企业和单位开展重点检查工作,投入重点检查的人数不能少于往年;重点检查面不能低于30%,大中型企业较少的地区和部门还应高于这个比例;凡在重点检查中查出的各种违法违纪问题,要坚决按照国家有关的处罚规定从严查处。要下决心抓一批性质严重,屡查屡犯的典型案例,进行公开揭露和处理,以教育群众,震慑违法违纪者。


第1版(要闻)
专栏:

李瑞环同京津沪一研讨会代表座谈时强调
加强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振奋职工精神
要善于把传统方法和现实情况结合创造新经验
新华社北京11月8日电 (记者吴士深)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瑞环今天在这里指出,当前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亟待加强。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目的就是要贯彻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顺职工情绪,解开思想扣子,提高人们的思想觉悟,从而使广大职工精神振奋,团结一致,为进一步治理整顿、深化改革作出贡献。
李瑞环是在同出席京津沪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研讨会的代表座谈时说这番话的。
他说,由于前几年思想政治工作受到严重削弱,在人们思想中存在着许多混乱和亟待澄清的问题;由于我们工作中的一些失误,群众确有些不满情绪,需要我们去做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在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之间架起一条沟通、理解的桥梁。同时,要度过面临的经济上的困难,不但要有强有力的治理整顿措施,而且必须要有强有力的党的组织领导和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以及卓有成效的工作成果。
他指出,思想政治工作是党的“传家宝”,是我们的政治优势。这个政治优势是我们党在长期革命和建设中,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逐步形成的一整套区别于资本主义的基本经验和特征。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来源于人民群众的重要性。人民群众是实践认识的主体,是智慧力量的源泉。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动力,改革开放的过程,就是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过程。人民群众是社会主义国家的主人,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加强企业管理需要做多方面的工作,但最基本的一条是提高人的素质,发挥职工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在谈到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方法时,李瑞环说,从传统上讲,思想政治工作一是进行马克思主义的普遍教育,二是针对职工存在的现实问题,进行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三是经常不断地开展学先进赶先进的群众性自我教育,四是发挥党团员的模范带头作用,五是展开群众喜闻乐见的活动,寓教于乐,六是把关心群众生活纳入到思想政治工作中去。这些方法在今天无疑仍是正确的、需要的。但同时也应当看到,现在也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思想政治工作既要讲加强,也要讲适应,不适应也就谈不上加强。我们应当善于把传统的方法和现实情况密切结合起来,不断创造思想政治工作的新经验。
参加研讨会的部分企业书记、厂长在发言中认为,企业既是国家财政的支柱,也是稳定大局的支柱。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同社会大气候关系密切,应该充分利用社会上的有利条件,把企业的小气候搞好,影响社会大气候。
中宣部部长王忍之在研讨会开幕时也讲了话。


第1版(要闻)
专栏:

我进一步整顿各类商业批发公司
重新审核经营资格 明令撤并五类公司
新华社北京11月8日电 国务院最近批转了商业部《关于进一步清理整顿各类商业批发公司的意见》,这一《意见》提出,所有从事国内商业批发业务的公司,都要进行认真的清理整顿,其范围包括各行业、各部门、各种经济成分的各类批发公司、供销公司、联营公司、开发公司,以及其他不以公司为名实际上主要从事批发业务的企业。
《意见》规定,要按照五个条件重新审核所有商业批发公司的经营资格: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法人登记管理条例》及其实施细则的规定;具备与经营规模相适应的场所和仓储运输设施;具有与经营业务相适应的专门业务技术人员;具备与经营范围相适应的商品检验、检测手段和人员(或委托合法检测单位进行检测)。经营某些特殊性商品,还必须符合国家的专项规定。
《意见》要求,严格划定商业批发公司的经营范围。国家专营专卖的商品,由国家指定的商业批发公司经营;国家计划管理商品的计划内部分,由国家指定的商业批发公司经营,国务院有专门规定,按国务院的规定执行;与人民生活关系密切的必需品,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规定品种及范围,并指定商业批发公司经营;某些特殊性商品(如汽油、柴油、煤油、润滑油、中西药品、危险品、劳动保护用品等),由各级政府指定的专门批发公司经营;生产企业开办的商业批发公司,只准经营在完成国家收购任务的前提下允许自销的自产产品,一律不得从事与自产产品无关的批发业务;私营商业企业和个体工商户,一律不准经营上述前四项商品的批发业务;少数具备条件的,经审查批准,允许经营某些放开商品的批发业务,具体品种和范围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自定。
商业部的《意见》明确规定,五类商业批发公司坚决予以撤、并:
(一)各级党政机关、群众组织、社会团体开办的各类商业批发公司,严格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清理整顿公司的决定》第三条执行;
(二)不符合上述第三条要求的,予以撤销;
(三)超出上述第四条经营范围的,限期调整;无法调整的,予以撤销;
(四)投机倒把、买空卖空、高价抢购、囤积居奇、哄抬物价等严重违法经营,扰乱市场,社会影响很坏的,一律予以撤销;
(五)由于经营管理不善,造成长期亏损,资不抵债的,予以撤销或合并。


第1版(要闻)
专栏:

工商行支持骨干企业增加贷款四十一亿元
本报北京11月8日讯 为促进国民经济的稳定发展,缓解资金紧张局面,中国工商银行今天作出决定,向各地国营大中型骨干企业增加贷款规模41亿元,并同时投放14亿元信贷资金。
此外,中国人民银行总行最近也安排了一批短期贷款,用于各地支持大中型骨干企业的生产备料。
(张继东 张兴华)


第1版(要闻)
专栏:

李鹏会见哈夫纳
新华社北京11月8日电 国务院总理李鹏今天下午在钓鱼台国宾馆会见了国际汽车制造商协会主席、法国汽车制造商协会主席和法国雪铁龙汽车公司负责人哈夫纳。
宾主进行了友好的谈话。李鹏详细询问了中国第二汽车制造厂和雪铁龙汽车公司合作的情况,希望双方共同努力,把合作项目搞得更好。
李鹏对哈夫纳在促进中法在汽车领域里的合作所作的努力表示赞赏。
哈夫纳是应中国汽车工业联合会的邀请前来参加第五届太平洋地区汽车工程学会会议的。
国务委员兼机电工业部部长邹家华参加了会见。


第1版(要闻)
专栏:

李鹏会见高登爵士
新华社北京11月8日电 国务院总理李鹏今天晚上在钓鱼台国宾馆会见了香港中华电力公司副董事长高登爵士一行。
宾主进行了友好的谈话。
高登爵士是应中国核工业总公司的邀请前来访问的。香港中华电力公司同内地的电力企业有长期的合作关系。李鹏在会见中表示,希望这种合作关系进一步得到发展。
能源部部长黄毅诚和中国核工业总公司总经理蒋心雄参加了会见。


第1版(要闻)
专栏:

姚依林和李瑞环分别会见基辛格
本报北京11月8日讯 记者孙毅报道: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姚依林、李瑞环今天在人民大会堂分别会见了美国前国务卿亨利·基辛格博士,同他进行了友好坦诚的交谈。


第1版(要闻)
专栏:

宋平会见保中友协代表团
新华社北京11月8日电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宋平今天晚上在人民大会堂会见并宴请由保中友协主席、保加利亚前部长会议副主席兼国家计委主任伊凡·伊利耶夫率领的保中友协代表团。
在亲切友好的交谈中,宋平向客人们介绍了中国当前的经济形势。伊利耶夫高度评价了中国改革开放所取得的成就。


第1版(要闻)
专栏:

经济日报发表评论员文章指出
紧缩银根要记取历史教训
总量要紧缩 结构要调整
本报讯 经济日报11月3日头版发表题为《记取历史的教训——回答紧缩银根是否过度了》的评论员文章,全文如下:
去年9月,当全国性的金融风潮发生之际,中央及时作出了治理、整顿的决策,信贷再次进行了紧缩。现在一年过去了,结果怎么样呢?从年初到10月26日,全国累计净回笼货币0.71亿元,而去年同期是净投放472.4亿元,相差473亿元之多。这个结果,远远超出了年初人们对货币形势的估计。然而,经济的运行又提出了过去曾经迫使信贷大投放的老问题:上半年工业生产平均速度10%以上,舆论缓和;7、8、9三个月陆续下滑,9月份降到0.9%,舆论骤起,资金问题再次成为矛盾的焦点,货币政策又面临着一个艰难的抉择。
不能紧而不缩
我们先分析一下信贷情况。到今年9月底,在国家信贷收支上比去年前9个月少发放377亿元贷款,应当说这是个极大的成功。第一,使流通领域过快增长的货币供应量迅速得到了抑制,遏制了过热的经济,初步稳定了金融;第二,吸取了过去前松后紧的教训,该紧的时期紧了,到第4季度用款高峰时已有足够的资金准备,不致被迫增发货币。可以断言,如果没有前9个月总量上的紧缩,不会换来今天这个结果。问题是,紧缩是否过度了?这是需要回答的问题。第一,前9个月,银行贷款增加额占全年贷款计划的37.6%,在前10年中,有7个年份低于这个比重,这足以说明今年的贷款进度在总量上并没有紧缩过度。在我国,贷款大部分要在第4季度投放,用于农副产品收购和工业企业为第二年备料作准备,而1987年、1988年这个比重分别高达45.8%和64.4%,这两年都是前9个月投放过度,到4季度用款高峰时反而进行强硬紧缩的年份,这是不正常的。第二,今年支持的是什么?在前9个月的贷款增加额中,国营工业、粮食、外贸和农业贷款占90%以上,其中国营工业和物资供销企业贷款比去年前9个月的增加额还多45亿元,粮食贷款多150多亿元,外贸贷款多28亿元。第三,今年压的是什么?前9个月,对乡镇企业贷款比去年同期少发放74亿元,对流通领域的公司等少发放贷款130多亿元,固定资产贷款少发放94亿元,信托等贷款少发放30亿元。总的看,前9个月,贷款总量比去年同期压缩370多亿元,国家保的企业和重点行业的资金投入量反而比去年同期多增加220多亿元,这是通过压缩非重点资金需要300多亿元实现的。该压的压,该保的保,实现了总量从严控制的目标。因此我们不能把工业生产速度下滑笼统地归咎于紧缩政策,更不能紧而不缩。
如何认识紧缩时期的资金紧张
资金为什么紧张?这首先遇到一个用什么标准去衡量的问题。这些年,经济持续高速,投资规模过大,消费居高不下。为支撑这种局面,10年改革,财政9年赤字,不仅累积起来的债务是财政的沉重负担,而且今后几年的财政年度平衡也面临着严重困难;在改革的后5年(1984年至1988年),货币始终处于投放的高峰期,5年投放的货币比1949年到1983年货币投放的总量还多两倍多。很明显,这些年过热的经济、膨胀的投资和消费,是靠财政和信贷的巨大逆差维系着。结果,在宏观紧缩的情况下必然出现这样的问题:要保持经济的原有速度,要让所有的企业都活下去,资金肯定普遍紧张。所谓紧,是对原来膨胀的需求而言,但从治理通货膨胀的要求看,还远未达到目标。出路只能是,总量要紧缩,结构要调整,该压的不能手软,该保的必须保证,通过治理,把经济理顺,为下一步的发展奠定基础。何况,今年前9个月工业生产速度是8.9%,这不能叫萎缩,经济降温应视为紧缩的成效;7、8、9三个月的生产陆续下降,但产业结构开始好转,能源,电力、原材料和支农产品的生产稳步回升,降幅最大的是非重点产业。紧缩为结构调整和提高企业素质提供了条件。现在,全局观念格外重要,不能因为某些企业经营困难而要求放松银根,使紧缩半途而废,当然,对国家的重点产业要全力去保,要保持工业生产的合理速度,防止滞胀的出现。
资金紧张的另一原因是物价的上涨。据银行对1200户工业生产企业调查统计,1988年生产资料购进价格比1985年上升52.8%,按目前工业企业占用流动资金算,维持原有生产规模也要增加1800亿元贷款才能周转动。问题是,产品涨价和库存升值增加的收入并没有相应补充企业自有流动资金,而是用于投资和消费了。预算内国营企业自有流动资金占全部流动资金的比重,1978年是42.5%,到1988年下降到18%。这种状况是维持不下去的。紧缩是为了抑制过旺的需求,进而降低物价,如果资金供给随着物价走,这无疑是推波助澜,治理通货膨胀成了一句空话。因此,解决涨价带来的资金紧张问题,必须从企业内部整顿入手,要补充自有资金,这不是放松银根的理由。
应当记取的历史教训
现在由于宏观的紧缩,的确给生产、流通带来了极大的困难。对此,只能忍受治理期的痛苦,千方百计把生产、流通搞活。在这里,回顾一下我国近几年的经历是有益处的。
1984年信贷失控,一年投放了262亿元票子,比改革前的30年投放总量还多。结果,1985年不得不进行全面的紧缩。这种紧缩的效应也是到一年后才显露出来。1986年初工业生产掉入谷底,结果全国一片惊慌。货币政策向何处去?当时尽管在理论界和实际工作部门有很多好的意见,但当时宏观的决策依旧使经济走上了扩张的道路。这种政策一直持续到1987年的秋季,物价信号提醒人们,不得不再次实行强硬的紧缩政策,这就是当时双紧方针(紧缩财政和紧缩信贷)提出来的背景。当时中央银行动用了准备手段,动用了利率手段,对信用社开办了强制性的特种存款,到1987年末,全国的货币、信贷只增长19%左右,开始见到成效。但是,刚刚跨入1988年,在工业生产不要“滑坡”的思想指导下,紧缩的方针又被忘记,再次形成信贷大投放高峰。到1988年的8月,由于几年积累下来的过大的需求,推动着物价大幅度上涨,终于诱发出全国性的挤兑存款、抢购商品的风潮,各家专业银行都出现了支付困难——这是去年9月以来第三次进行强硬紧缩的背景。
值得注意的是,前两次紧缩所以半途而废,都是用工业速度取代了宏观平衡,当时的决策思想似乎是,承认过大需求的存在,但并不担心它会带来什么危险;而经济的降温,则是可怕的事情。这种“通货膨胀无害论”,终于把我国经济引上了一个治理整顿的艰苦时期。这次紧缩又到了一个关键时候,货币政策又面临着一个如何抉择的问题。如果说前两次的紧而不缩,经济还有承受宏观失控的能力的话,那么这次再来一次失控的冲击,肯定地讲,以后的治理就更困难了。


第1版(要闻)
专栏:

从县情出发适度规模经营增加投入
顺义粮食生产跃上新台阶
首次突破五亿公斤居京郊八县之冠
本报北京11月8日讯 京郊传统产粮区——顺义县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粮食年年丰收的基础上,今又传来喜讯:粮食第一次突破5亿公斤,位居京郊8县之首,其他各业也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成绩。
县长吴桂云援引统计数字说,1978年,顺义县粮食只有2.9亿公斤,1988年上升为4.95亿公斤,预计今年可达5.1亿公斤。副业生产也很兴旺,今年生猪50万头,鲜蛋2350万公斤,鲜鱼950万公斤,肉鸡507万只,肉鸭396万只,蔬菜2.5亿公斤,还有4.8万亩果园和3万亩西瓜。因此,这个县被誉为北京市的“粮食和副食基地”。
几年来,顺义县对国家的贡献是大的。据吴县长介绍,这个县上交定购粮0.5亿公斤,占全市任务的1/4,已连续3年在夏粮一季完成,每年还多卖议购粮1.25亿公斤,去年荣获全国售粮先进县;今年为市里提供生猪50万头,占全市1/4;鲜蛋2000万公斤,占全市1/6;提供的鲜鱼、肉鸡、肉鸭,则分别占全市的第一、1/3和1/2。进入顺义,从地头村容,人们能明显领略到它日益富足起来的风貌。去年,顺义农业人口人均收入1217元。
顺义县的粮食曾一度有过徘徊,后来县里从自己的县情出发,选择了适度规模经营,解决了粮食生产上遇到的一些不利因素,为向现代农业转化提供了条件。
据县委副书记刘宝成介绍,全县22万劳力,现在从事粮食生产的只有2.7万多人,其余基本上已转移到乡镇企业和多种经营。从事粮食生产的收入高于从事乡镇企业和多种经营的收入,提高了种田的积极性。同时,县、乡、村三级又十分重视对农业的投入,3年来投资2亿元,添置各种农机。目前,全县已拥有大中型拖拉机2000多台,联合收割机800多台,玉米收割机200多台,大中型播种机800多台,大型喷药车80多台,喷灌设备1500多套。全县70万亩耕地、62万亩粮食作物,耕、种、收、运等全部用上了机器。这不仅提高了生产水平,提高了抗灾能力,也缩短了农耗,致使耕作制度得到了改革。过去种一茬作物的,现在可以种二茬作物,土地利用率提高了23%。除此,还建立各种专业队,推广运用新技术,做好产前产后服务,努力促进农业登上新台阶。


第1版(要闻)
专栏:

走进社会大课堂
最近,20多名分配到《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新闻单位的大学毕业生和研究生,陆续来到首都钢铁公司参加为期一年的社会实践活动。他们和首钢工人一起劳动,一起学习,在社会大课堂中努力提高自己的政治思想水平和业务能力。
首钢工人手把手地教大学毕业生学习车床操作技术。
新华社记者 刘卫兵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