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9年11月28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国内专页(经济))
专栏:

调整 整顿 改造 提高
  ——促进乡镇企业稳步健康发展的重要方针
本报评论员
连续多年高速增长的我国乡镇企业,今年以来发展速度已明显回落。把过高的速度降下来,使产品和企业结构更加合理;减轻能源、原材料压力;减少浪费,提高效益。这样做不仅对整个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协调发展有利,而且对乡镇企业自身健康发展也有利。在整个治理整顿期间,乡镇企业要坚定不移地贯彻“调整、整顿、改造、提高”的方针。
讲调整、整顿并不是要消极地限制乡镇企业的发展。党中央、国务院一再重申,鼓励和扶持乡镇企业发展的政策不变。这一点请广大农村干部、群众放心。
乡镇企业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中一支无法取代的重要力量。去年,我国工业总产值的27.6%是乡镇工业创造的;乡镇企业为国家创汇80.2亿美元,仅出口服装就占全国服装外贸收购额的49.6%。乡镇企业10年来累计向国家纳税1144.9亿元,1985年到1988年,国家税收净增部分,乡镇企业提供的占一半多。
乡镇企业更重要和直接的作用还在于对农村现代化建设和农业发展的支持。特别是在国家财政困难,难以拿出更多钱支援农村建设、增加农业投入的情况下,乡镇企业的作用就愈显突出。
据有关方面统计,近10年乡镇企业用于补农、建农的资金达162.8亿元,相当于同期国家对农业投资的35.4%;累计向农村各项事业提供发展资金684亿元。各地事实表明,凡是乡镇企业发展较好的地方,农村的教育、科技、文化等各项事业都蓬勃发展;农业投入增加,生产现代化、集约化程度提高;农民负担减轻,干群关系也较融洽。如果考虑到它在安排农村上亿劳动力就业对社会安定所起的作用,人们就会更加看重乡镇企业。
乡镇企业的发展还壮大了集体经济的力量。1988年,全国属乡、村两级所有的资产达3125亿元,其中固定资产1584亿元,这是我国社会主义“家当”中的重要部分。
正因为乡镇企业在国民经济,在农村经济发展中占有如此重要的位置,所以必须保证它沿着健康的轨道不断发展,不能因爱其深而护其短。必须看到,由于社会和历史的原因,乡镇企业的发展确实存在着盲目上马、重复建设等值得注意的另一面。与城市企业重复,不同地区间的重复,以及同一地区内的重复都存在,带来产品结构和企业组织结构不尽合理;造成了能源和原材料的很大浪费。还有一些地方受前一段经济大环境过热的影响,也出现了一味扩大投资,滥铺新摊子的倾向。此外,相当一部分企业在管理、产品质量、能源和原材料消耗以及污染等方面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问题。正是从这种实际出发,党中央、国务院制定了“调整、整顿、改造、提高”的方针,决心把乡镇企业引上更加健康发展的轨道。
这对乡镇企业的长远发展是一个积极的方针。对此,各地要正确理解,要热情引导乡镇企业切实按照国民经济治理整顿的全局需要,主动调整产品和产业结构,认真整顿经营作风,积极改造落后设备和生产手段,努力提高管理和技术水平。
在整顿中,要坚持从实际出发,依据产业政策,实行有保有压,不搞“一刀切”。对那些直接为农业服务的企业,为大工业服务、配套的企业,出口创汇和“两头在外”的企业,以及产品适销对路的企业,要继续扶持,不能因其姓“乡”就轻视。对那些确实搞无米之炊的,与大企业争原材料、浪费严重、没有效益的以及对环境污染严重,或者产品没有销路的企业,要下决心“关、停、并、转”。当断不断,反受其乱。犹豫不决,贻误时机,会造成更大经济损失。
今后,要鼓励和引导乡镇企业沿着立足于农副产品和本地原材料,发挥劳动密集和传统工艺的优势,为大工业服务和配套的方向发展。符合城乡经济总格局的需要,乡镇企业才能根深叶茂,前途广阔。
应当树立这样的信心,只要认真贯彻“调整、整顿、改造、提高”的方针,我国的乡镇企业就一定能够更加健康、更加朝气蓬勃地发展起来,为整个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协调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第5版(国内专页(经济))
专栏:综述

  ▲“三资”企业已成为四化建设中的一股力量
  ▲生产型、技术先进型的“三资”企业后来居上
  ▲强调利用外资开发能源、交通、原材料等基础产业
  “三资”企业前景广阔
  本报记者 梅洪如 刘霄
11月9日到15日,北京新落成的国贸大厦举办了中国外商投资企业成果展览会。骤然,这里成了党的十三届五中全会闭幕以后最吸引人的场所。人们冒着初冬的寒流,来这里参观、购物……
实行对外开放以来,“三资”企业已作为一个新的经济实体进入我国社会,成为四化建设中的一股力量,引起了国内外注意。
绽开的一簇鲜花
展览会开宗明义,进门就用一系列图表介绍了我国举办外商投资企业的丰硕成果。10年来,我国累计批准外商投资企业2万多家,其中已投产运行的8000多家。协议吸收外资321亿美元,实际投入使用141亿美元。这些企业给我国弥补了部分建设资金的不足;带来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促进了老企业的技术改造,提高了产品的档次和质量,增强出口能力;扩大了劳动就业,培养了建设人才;促进了旅游事业的发展;扩大了对外经济技术合作,等等。深圳、珠海、厦门等经济特区经济发展引起海内外瞩目,广东、福建、上海、天津等一批沿海省市经济发展日新月异,其中不可忽视的因素,就是众多的“三资”企业的建立加快了这些地方的改革和建设。
在深圳特区的展台前,许多人挤在那里观看并排摆放的彩色电视机。每一个屏幕显示出同一幅画面,色彩、线条清晰鲜艳,引起人们啧啧称赞。深圳特区1980年创办之前,不过是个小市镇,工业总产值才7000多万元。1988年工业总产值奇迹般地上升到88亿多元。目前,深圳已同27个国家和地区的客商签订了利用外资协议。到9月底,全市已经登记注册的外商投资企业达2442家,“三资”企业工业总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61%,“三资”企业产品出口总值为全市出口总值的73%。外商投资企业已成为深圳经济的支柱。世界上著名的美国GE公司、杜邦公司、日本东芝集团、三洋集团等,都在深圳设有独资或合资企业。
沿海先走一步,内地接踵而上。现在外商投资企业已在全国省、自治区、直辖市普遍开花。展览会里设有新疆、甘肃、宁夏等省和自治区的展台。与沿海地区比较,他们的阵容虽然不大,但也很醒目。11月13日江泽民总书记参观展览时,当听说西藏也办起了合资企业,高兴得频频点头。
外资投向更加合理
参加这次展览会的有850多个企业,代表了全国8000多个开业的外商投资企业,它们的展品分布在3个展览厅里,主要是通讯器材、建筑材料、轻纺产品、农副产品、彩电、冰箱、汽车等,具有技术先进、能出口创汇(或者能填补国内空白、替代进口产品)的特点。
引进瑞士设备技术的中国迅达电梯公司,1980年创办后,把中国的电梯制造技术从五六十年代水平一下提高到80年代中期水平。现在这个公司的产品在国内广泛装备高档宾馆、大厦,替代进口,同时越来越多地向国外出口。
上海开放比广东、福建晚,但是在举办生产型、技术先进型“三资”企业方面却有着后来居上的势头。1988年该市签订的生产型“三资”企业项目与非生产型项目的比例为200∶19。现在上海市已出现福克斯波罗公司(生产仪表)、耀华皮尔金顿公司(生产浮法玻璃)、施贵宝公司(制药)等一大批高科技、高技术“三资”企业,为国内外所瞩目。
把参展的产品、企业、项目分类排队,注意年龄特征,便能发现,10年来我国“三资”企业在技术上、产业结构上走过了一段由低到高曲折发展的道路。开放初期,外资在我国投向旅游服务业较多。后来,国家引导外资投向生产型、技术先进型、产品出口型企业。现在结合治理整顿,我们又强调利用外资开发能源、交通、通讯、原材料等基础产业。展览会里,大亚湾核电站、平朔安太堡露天煤矿、中外合作开发海洋石油等项目,都放到了最突出的展台。
投资环境日趋优化
福建省近年来对外开放的势头令人鼓舞。仅今年1至9月,全省就批准“三资”企业665家,协议投入外资7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90%。许多台商拿着国际市场的订单,带着外销渠道,纷纷找上门来投资办企业。为什么?省经贸委副主任在展台边告诉我们,福建除了劳动力便宜、劳动力素质高等优势外,这几年全省认真抓了电力、交通、通讯等基础建设,大大改善了投资环境。特别是电力,这个省相当充裕。国外传播媒介称,福建是台商往大陆投资的最理想场所。
一些图表和文字说明,10年来,中央和各地方在改善投资环境上做了大量工作。目前我国已制订和公布了400多个涉外经济法律、法规,同24个国家签订了投资保护协议,同22个国家签订了避免双重征税协定。这些都从法律上保证了国外投资者的权益。各地方政府普遍设立了主管外商投资事务的机构,各大中城市都建立了专为外商投资服务的咨询、信托投资机构等。这些软环境建设与硬环境建设同步进行,使我国的外商投资环境越来越优化。
在当前国内经济治理整顿中,有的“三资”企业在一定程度上遇到资金、原材料不足或市场疲软等困难。党中央和国务院领导很重视这些问题。据展览会组织者透露,目前国家金融、物资等部门正在设法解决或缓解“三资”企业面临的问题。
7天展览共接纳7万参观者,其中有数百名外国人。与外商签订2000多万美元的出口合同。展出期间,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外国驻华使节分别参观了展览。在展览厅里,有位外国参观者向陪同发问:中国投入这么多时间、人力办这样的展览,意味着什么?陪同回答他:这意味着中国举办外商投资企业的政策坚定不移。外宾微笑、点头。


第5版(国内专页(经济))
专栏:

  “多收了三五斗”
  钱雪泉
立冬刚过,秋意退尽,空气平添了几分寒意。然而在江南水乡江苏吴县古镇甪直粮站的河埠头上,却是一番热气腾腾的景象。
碧绿清澈的水面上,上百条粮船满载金灿灿的新谷,头东尾西齐整整靠在码头边。轮到上磅售粮的农民,哼着欢快的号子,汗流满面,来回忙碌。结账的窗口,一群人围着等领现款,人群中不时传出阵阵谈笑声。粮船上在已经连续6年获县文明单位的甪直粮管所,主任老葛告诉记者,今年秋粮大丰收,比去年净增108万公斤。“解放前甪直有80多家米行,农民多收了三五斗,就压价剥削。现在国家重视粮食和粮农利益,今年秋粮收购价又从每担20.75元提到26.8元,农民售粮积极性很高。庆丰村105只8吨运输船都用来运粮,3天就入库28.13万公斤。老葛指着正在点粮款的农民又说:“县里对收粮工作抓得很紧,拨了专款,当天结,当天清。”
这时,旁边一条小木船上一位中年农妇,操着浓重的江南吴语对记者说:“五奴(我)一家8亩责任田,今年产量蛮好。媛五(女儿)在丝织厂上班,日脚(日子)比以前好过多了。”说话间,远处一条挂梢机船“突突”而来,男的把舵,女的手握竹篙站立船头,正在寻觅空隙处歇船。
同样多收了三五斗,昔日叶圣陶先生笔下的“旧毡帽朋友”,受尽敲榨欺凌。今天,在农民“酱赤”的脸上,不仅洋溢着丰收以后的欢乐,更流露出对新生活的憧憬和希冀……


第5版(国内专页(经济))
专栏:编者的话

  为“五补”叫好
  动之
我们为江苏省镇江市饮食业的“五补”经营方式叫好。
公款吃喝风盛行,高档酒家饭店生意兴隆,这是饮食业畸形发展的社会病象。现在,党和政府决心实行廉政建设,从根本上遏制吃喝风源,是全党和全国人民都拍手称快的大好事。当然,饮食行业生意会首先受到影响。怎么办?镇江饮食业的可贵之处在于:他们既不悲观失望,也不怨天尤人,而是在经过认真研究以后,提出了“五补”经营方式,并通过实践,不仅显示出良好的社会效果,还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
所谓“五补”,是高档饮食业经营方式的五个转变:即以小补大,以零补整,以新补老,以外补内,以生补熟。究其实质,是面向广大群众,为普通消费者着想,多卖些物美价廉的商品,把买卖做到顾客的家门口。总之,一句话,是变利用公款吃喝的为少数人服务为向绝大多数人服务。因此,镇江饮食业的社会主义经营宗旨——“五补”经营方式,不应该是权宜之计,而应成为我们搞好商业经营的一种精神。


第5版(国内专页(经济))
专栏:

  以小补大 以零补整 以新补老 以外补内 以生补熟
  镇江饮食业走出新路
  李顺扬
当前,在一片叫好声中,公款吃喝风,吹得不那末硬了,可做惯了公家上门生意的一些饭店酒家却发生了一些困难。如何适应这一变化?江苏省镇江市饮食服务公司摸索出一条面向大众、以“五补”为主的经营新路。尽管今年公款宴席比去年下降很多,营业额却上升了将近4成。
做为饮食业的主渠道,镇江市饮服公司几乎集中了该市同行业所有的名店、大店和特店。公司总经理汪冬生说:前几年,饮食业赚公家钱多,那时,我们的生意虽说好做,但是心里不踏实。现在,党下决心搞廉政建设,饮食业也该回到它原来的位置上来,面对广大消费者了。
这正是公司的决策者们1988年底就提出以“五补”来防止饮食业滑坡的出发点。具体说来,一是以小补大。即以小规格、小品种、小价格弥补高档菜大生意的不足;明确规定每个店都必须有10个2元以内的菜肴供应顾客;二是以零补整。即以零星顾客、点单菜肴补酒席筵宴少的不足;三是以新补老。即以新品种、新网点、新项目、新办法弥补过去一心做公家生意时,在为民服务措施上的不足;四是以外补内。即以走街串巷、设摊出担、上门掌厨、送菜入户等店外生意弥补店内生意的不足;五是以生补熟。即以半制成品和盆菜弥补熟菜业务的不足。今年以来,公司将“五补”作为硬任务下达各店,并以此为内容开展劳动竞赛。百年老店宴春酒楼,跳出名菜名点的框子,先后推出中低档品种32个,并挂牌告示凡2元以内的小品种再让利10%。中外合资的京侨饭店,放下大店架子,设立了一个只有3平米的售货亭,坚持供应半制成品,日营业额少则几千元,多达上万元。位于市中心的同兴楼菜馆派出名厨高手,将分店开到了郊区县中。特色酒家一枝春,与学校挂钩供应,送点上门。实践证明,以“五补”为主的经营方针,显示出良好的社会效益和显著的经济效益,它被誉为当前饮食业的“补药”。    原载《市场报》


第5版(国内专页(经济))
专栏:

  科学显神威
  ——新疆农六师一○五团植棉纪事
  闵长庆
1989年秋天,当从来长不好棉花的黄土地上传来棉花丰收的喜讯时,新疆农6师105团的干部职工真正懂得了为什么说科学就是生产力。105团人“懒”吗?
1988年8月11日,57岁的老政委乔世荣和42岁的团长周旭初到105团走马上任,摆在他们面前的是这样一堆数字:全团一年亏损100万元,债务高达610万元,29年累计亏损1350万元。临来时师领导嘱咐,要改变105团面貌,必须种好棉花。可是,全团上下众口一辞:这里种棉花不适合。他们这么讲不是没有原因,自1963年以来,差不多年年种棉,可从未见丰产,平均亩产15公斤,最少的一年只有6公斤。
105团地处准噶尔盆地南缘冲积平原,北面的106团早已成了棉花大户,南面的111团近些年也获棉花高产,为什么就这里种不成棉花?团领导陷入了深思。
强扭的瓜儿不甜。周旭初想起了两件往事:
1981年,他在106团当技术员时,105团派人来学习种棉花。送走客人,团主要领导对他说:“他们种不成。”“为什么?”“只艰苦不奋斗。”6年后,担任了111团生产科长的周旭初应邀到105团传授植棉经验。末了,一位师机关处长也说:“他们种不成。”“为什么?”“人懒。”
今天,周旭初当了105团团长,他决心探索一下这个“懒”字。
105团人懒吗?1959年,他们白手起家,在一无所有的戈壁滩上创办了农场。正是他们在艰苦的条件下建成了新疆第一个井溉农场。60年代,他们培育出了闻名全疆的大白菜、甜瓜。然而,周旭初确实也领略到了另一种“懒”:因循守旧,不懂科学,信息闭塞,目光短浅。一窝风种省工省成本的打瓜。只顾眼前捞一把,这就是最大的懒。骂声中悟出来的道理
机关科室包连队,领导干部跑基层。辛苦不少,效果不好。到处都有人发牢骚,有人骂娘:“种吧,大不了把打瓜的钱贴上。”“给干部们一点面子,叫他们好下台。”
“违背自然规律,不搞因地制宜是要吃亏的。”
“机关老爷们,你们坐在办公室出瞎点子,自己种种看。”
话不好听,刺耳。可静静一想,也是,说一千道一万,不如动手干一干。“咱们也种种看。”乔世荣的提议受到拥护,机关人员一人一亩棉,秋后写一条经验,这是死任务。
俗话说,屋漏偏逢连阴雨。干旱低温像两条毒蛇绞着春耕。职工急得团团转。周旭初带着生产科长、技术人员挨着条田检查。这块种棉花,那块改种玉米都由他现场拍板,技术措施一条条也由他监督执行。他成了名副其实的“周帮办”。
业余时间,乔世荣一门心思种试验田。外出归来,总是先到地头后进家。胶土地,难出苗,他跪在地上一棵一棵抠,腰疼得直不起来,手指出了血。儿女们来帮忙,他说,这忙你们帮不了,犁子的滋味得自个尝。补苗,他一手抓住锹把,一手提水壶,戳个洞,丢几粒种,倒点水,盖一把土。最后终于保证了全苗。中耕管理,他拔了11遍草,看着绿油油的棉田,他舒了一口气。
秋天,机关70亩棉花试验田丰收了,平均亩产超过70公斤,乔世荣的一亩地亩产107公斤,一举夺魁。他总结的经验是:抓全苗,要冬溉,科学种田是关键。人们服气了,但是也有人挖苦说,80年代,都搞遥控了,还用这种办法。乔世荣笑笑说,什么时代都不能丢了艰苦奋斗精神。
土地是诚实的
秋天,记者来到青年连,几个熟人正忙着摘棉花。“棉花怎么样?”“种是种成了,就是太费工。”“打瓜呢?”“砸了,卖不出。”5年没种成棉花的青年工人杨泽春9亩棉田,亩产52公斤;女青年郭春兰4.7亩棉田,在父亲的技术指导和母亲的帮助下,获得高产,已交皮棉1423公斤,亩产100.9公斤。
这是在9连的一段采访录:
文树奇(指导员):开春播种,大伙说这是花钱买辛苦。有个职工说,他愿意倒贴500元请人代种,也没人干。4月中旬播完250亩,出苗只有40%,我问团长咋办?他说,重播,赶在小满前都有希望。重播时派谁谁不去,人的心思都在打瓜上。5月19日重播完毕,职工说反正拿不上钱,种啥样啥样。
李文贵(连长):棉花承包谁也不伸头,支部决定党员带头。大田有3个党员加上我和指导员当了5块棉田的组长。管理到人,职工不下地,我们像布谷鸟,挨着催,催紧了,还挨骂。
李文贵:团长来了,说喷施磷酸二氢钾、叶面宝。我们照办了。棉花苗疯长,团长说打缩节胺,打后结桃了,特多,压弯了腰。9月10日,我们按要求打乙烯利,促贪青晚熟的开花,真到这时候,职工的脸色才好看了。
文树奇:我老婆3年前听过周团长讲种棉,回来对我说,棉花50公斤,吹牛。她今年亩产75公斤。她说科学还真管用。
土地是诚实的。科学是求实的。105团今年1550亩棉花平均亩产55公斤,总产8万公斤,亩获利超过100元。


第5版(国内专页(经济))
专栏:

  美在酒泉
  ——“河西四郡”采访札记之二
  本报记者 张述圣 新华社记者 曹永安
50余年前,著名记者范长江曾在农历除夕之夜来到酒泉。他在记述其境遇时写道:“尽管是新年时候,街上随处可以看到10岁以下无衣褂全身灰泥的乞丐儿童。有几条背风的街道,记者简直在晚间没有勇气经过。”后文便是饥寒者哀嚎的惨状,令读者泪眼模糊。
凑巧,记者这次也是夜间驱车赶到酒泉。满街的灯火、人流,剧院门前卖瓜果及炒货的吆喝声,音乐茶座的乐曲声,交织在浓浓的夜色中,是那般的和谐温馨。
循着音乐,酒泉宾馆舞厅里翩翩起舞的男女青年吸引了记者。向服务员打听方知,舞者多数是酒泉居民,一张舞票2元5角,场场爆满。再看看他们的衣着、舞姿,与北京、上海无异。
翌日,记者在酒泉城里徜徉,刚听到的“洋芋开花赛牡丹,城乡姑娘分不清”的新民谚,立时在街头得到证实。行人的穿戴整洁,花色繁多。尤其是姑娘们的裙裾,五颜六色,同街道两旁盛开的波斯菊、牵牛花相映在一起,长街俨然画廊似的,给人一种无限的美感。要在她们中间去辨农家女确非易事。七八年前,农家姑娘进城一眼能看出来,因为她们头上几乎四季都顶着一块大红大绿的方巾。如今,就连进城干活的农村小伙,也不是老虎下山——一张皮了,他们自行车的后衣架上都带着工作服。
酒泉市是甘肃省的首富之乡,去年这里的人均纯收入已达811元。这次在酒泉听到一个故事。酒泉一位企业家到北京一家金融机构去申请150万美元的贷款,一切手续都齐备了,但对方因他是从甘肃河西走廊来的,听说那地方荒凉得很,有点不放心。答辩会上对方问:“你们那里有外宾吗?”“笑话!”这位河西大汉被激了起来:“来北京的日本游客,他们中的大多数是要去我们酒泉的!古丝绸之路复苏了,唐诗名句‘葡萄美酒夜光杯’,夜光杯就出在咱酒泉。”如今,“亚洲最大的机场也在酒泉。”后来贷款拿到手了,事业办成了。当我们拜访这位企业家时,他说:“这在10年前,别说北京,就是去兰州我也怯场呀!如今酒泉富裕起来了,我是代表酒泉办事业的,胆子怎个不壮!”
如果范长江在世,今日酒泉在他笔下不知该有多美呢!


第5版(国内专页(经济))
专栏:

河南省沁阳县今年棉花获得丰收,每亩单产皮棉比去年增长20%,到10月底全县上交皮棉达100万公斤,完成了定购任务的2/3。这是沁阳县棉农在城关棉花收购站交售新棉。今年,沁阳县棉麻公司积极落实棉花种植收构政策,及时把良种、肥料和农药送到棉农手中,派出技术人员到现场指导,调动了棉农的积极性。
     新华社记者 朱广智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