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9年11月24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副刊)
专栏:

  警卫眼里的毛泽东
常敬竹
在公安医院的病房里,我找到了因腿部手术来这里住院的贺清华。在战争年代,他作为一名警卫员跟随毛泽东长达十年之久。他激动地向我讲述起那些转战陕北的岁月……
那时毛泽东身边一共有四个警卫员,负责照顾他的日常生活并担负他外出的随身警卫任务。另外,还有一个手枪班负责他的驻地警戒。毛主席每天要工作十六七个小时,早晨他一起床,警卫员就去告诉秘书,将电报、文件全部抱回来放到桌子上,等毛主席散完步回来后就开始办公,一工作起来就忘了时间,中午饭要警卫员催几次才肯去吃。警卫员变着法子让毛主席休息。哪个剧场有晚会,他们就事先准备好再去请示,劝他去看,借此让他休息一下;有时不想去,警卫员就说:“主席,剧场已经来人催了,等着您去哩,不然大家不好开场。”只要毛主席一答应,就可以马上出发。毛主席有个习惯,晚上工作完了,喜欢在院子里散散步,散步时也常常考虑问题,因注意力高度集中,常会碰到大树上去,警卫员就让值班的哨兵注意提醒毛主席,不要碰到树上去。
延安的生活非常艰苦,毛主席的饭菜也极其简单,大都是二米子饭、豆豆饭、一两碟小菜、一个汤。有时做汤也不让另做,对炊事员周西林说:“不用专门做汤,那样麻烦,把剩菜用开水兑起来就行了。”有时炊事员看到毛主席彻夜工作,眼睛都熬红了,就为他煮碗挂面,放些白菜心,再打上一个鸡蛋送去,他就不高兴了,说现在大家都苦,我应该跟同志们一样,我的伙食不能超支。有时,到了月底,他还叫周西林把条据给他过目,看到没有超支,就非常满意。
对自己的生日,他一直保密,不让身边的工作人员知道。有一次,警卫员们在一块谈论自己的生日时,才记起来还不知道毛主席什么时候生日,就派贺清华去问。主席说:“问这个干什么?保密。”就不再搭理他了。有时毛主席自己忽然记起来,就不动声色地对炊事员说:“你今天做几个菜,我这里有酒,大家聚过来一块吃顿饭。”但那时谁也不知道是他的生日。直到建国后他生日时,才会见了身边的工作人员,并一块合影留念,这样,大家才第一次知道了他的生日。
毛主席对穿衣服从来不讲究,总是身穿那套又旧又破的灰布棉衣,上面许多地方补了补丁,袜子也破了两个大窟窿。警卫员贺清华怕他冻坏了脚,就跑到街上买了点驼绒,自己捻线织了一双毛袜子给送去,主席一看说:“毛袜子,哪来的?”
贺清华说是我买了点驼绒自己织的。毛主席笑了:“你还有这种手艺?”又问他:“你哪里来的钱?”
贺清华说是参军时从家里带来的,毛主席就让班长把他的草鞋费给贺清华,贺清华不要,毛主席就装出生气的样子说:“你不要我的钱,我也不要你的袜子。”贺清华只好收下草鞋费。这双袜子他穿了六个冬天。后来在杨家岭看到炊事员周西林没袜子穿,就把毛袜子送给了他。
1947年6月,贺清华因脚部负伤,含泪离开主席,建国后,很想去看望,就写信倾诉了这个心愿。很快接到了他的秘书的电话,约了一个星期日请他们全家去做客。下午4点钟,派来的汽车把贺清华全家接去中南海。秘书告诉他说:“主席工作很忙,从昨天到今天上午一直没有休息,现在刚睡觉,主席睡前吩咐说,你们来了,先吃饭,然后去看文艺节目。”
晚上,毛主席在卧室里接待了他们全家。兴致勃勃地同他们交谈了近一个小时。临分别时,贺清华拿出一个笔记本让主席题下了“毛泽东”三个大字。
这是贺清华从毛主席身边带走的唯一的一份礼物……


第8版(副刊)
专栏:品书札记

  生命的暖流
  ——读《未带地图的旅人》
  丁亚平
每一份生命都有它生长的历程。探寻、选择、跋涉,生命于历练中成长,在磨砺里成熟。人的生命的历程,作为历史命运的表征,有振奋,有悲怆,也有沉思。反顾生命的历程,追索历史的命运,你会欢欣会激动会伤感,更会得着一份温馨的静美。毕竟,已逝的一切无需回避,也无需拒绝,心灵需要抚慰,生命需要提升,历史正在并且必将不断向前推进。
作家萧乾的这本题为《未带地图的旅人》的回忆录,正是在这样的生命意识和历史情思的导引下,回顾、忆述了自己的人生旅程:青春少年的觉醒,冲出古城走向世界的渴望,《大公报》供职的日日夜夜,旅英七载的所见所闻所感,在十字路口的抉择,“回来落户”的坎坷,重见阳光的奋进……。重温生命之旅中那永不再来的时刻,自然有欢乐也有痛苦,然而,在历史面前,在净化的心灵中间,一切恩恩怨怨,冷冷暖暖,尽皆释然了。萧乾说,他比许多人倒楣,又比另外许多人幸运。他一生受过罪,吃过苦头,可也有过好日子。他做过后来十分悔恨的事,也做过至今仍认为自己做对了的事。他是个土生土长的北京人,又曾有机缘在地球上一些角落闯荡过一阵子。他一生崎岖坎坷,然而心中始终有所追求。年近八旬之际,回首往事,萧乾心中涌动的,是一股生命的暖流。
譬如,回想五卅惨案发生后自己拿了一面写有反帝标语的小旗,到大街小巷扯开喉咙喊:“不要买仁丹,买避瘟散,万应锭”;回想自己三十年代以大时代里的通讯员身份,将自己的耳闻目睹报告给大众的经历;回想自己旅英七载,驰骋西线,采访、编发独家新闻的战地记者生涯等等。他怎能不心驰神往,精神振奋,浑身热流滚滚呢?
当然,最使萧乾难以忘怀,浸沉到感情的激流之中的,还是他1949年年初在生命的大十字路口的抉择:回到祖国母亲的怀抱,参加到新中国的建设中去,与她同命运,共患难。本来,他当时有几条路可走。他可以接下聘书,应邀到剑桥大学任教;也可以留在香港,保持原有生活方式,静观形势再做选择。然而,他怕当“白华”,怕做一个无国籍的流浪汉,怀着对“家”的依恋——执拗的,什么山川都无从阻挡的依恋之情,回到了建国前夕的北京。就像回家的鸽子,不论路有多么遥远,多么崎岖和险阻,也痴心无改,决不动摇那种“我要回家”的强烈意愿。这是一种深刻的情感,执著的意志。
带着这种强烈的爱国情感和民族意识,归国的萧乾,有“我们没有见过别的国家,可以这样自由呼吸”的激动,有高唱“解放区的天是明朗的天”的兴奋,也有作为“半新半旧”知识分子的不安与沉重。而到1957年他成了矮人一等的人。他烧过锅炉,扫过厕所,抬粪,卸砖,挖泥,等等。他甚而想到过死。
然而,他没有去反复品尝苦果,没有黯然神伤地去展览那哀叹。他懂得,任何一份生命的生长的创痛是与成长的过程相伴而来的,生命的成熟,避免不了挣扎与锤铸,就像历史进程的曲折历史选择的艰难一样。书中,萧乾写他对自己在那样的非常态的年月,居然安然无恙,胳膊腿儿不曾少了一条感到幸运,对下乡劳动改造时老乡们的关心、理解和帮助至为感动,对妻子家庭的温暖与慰藉感怀不已……,这种种记述,看似并未生出感情的大波大澜,但却多少使其心灵脱离重负,获致抚慰与平衡,同时也使他的生命臻及某种程度的自由,并得以升华,因而,其丰富意味是值得重视的。
无疑地,萧乾也是一个广义上的记者。他总是把人生当作采访的对象和场地。这几十年来,世界风云、历史现实、人情世态千变万化,他观察、经验不少,体味、感受、思索也很深。他不太纠缠于个人历史与恩怨之中。1949年初选择归国,他至今不悔。历经磨难终而改正之后,每当有人悄悄对他表示“57年我对你欠了债”时,他一律回答,“怪不得你。”不存芥蒂。回忆与反思,虽然略呈伤感与苦涩,却也寄寓真诚与热望。在这种复杂的思绪当中,萧乾将自己的拳拳爱心奉献给了祖国和民族。
他毕竟是中国人,毕竟生活在生他养他的土地上,他的命运毕竟是与祖国的命运、民族的命运、历史的命运割舍不断紧密相联的。对祖国、对民族、对历史,他从来没有失去过信心。审视、读解萧乾的这本《未带地图的旅人》,你不难发现,其间蕴示着一个中国赤子的生命的暖流和沉沉而复杂的心声,浸没在昼夜不舍,川流不息,不会枯竭,不会倒流的历史河谷之中。


第8版(副刊)
专栏:世纪风

  妈妈,你听到了吗
  刘锦
从小,我心里就埋藏着一个美好的愿望,曾趴在妈妈的耳边悄悄地说过。那时妈妈慈爱地对我说:“好好学习吧,妈妈相信你。”小时候想学法律,是因为崇拜银幕上那些风度优雅又有口才的女律师。长大了,则渐渐意识到法律制度对于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性。万万没想到,我落榜了,失去了进政法大学的机会。
热情奔放的血液仿佛骤然冰冻,我好一阵说不出话来。妈妈担忧地望着我,想说点什么,却没说出。
有一天,妈妈出差,给我留下一盘磁带:“妈妈知道这次给你的打击很大,但相信你会挺住的!你是个坚强的孩子,从小被寄养在姑姑家,离开妈妈的那些日子磨练了你稚嫩的心。而我们的祖国,为你们这一代铺展的道路很宽广,只要有为社会做贡献的愿望,从事任何事业都会有出息……”
全家人用沉默理解着我的无言,妈妈语重心长的话语,叩动着我的心弦。
一天晚上,天空飘着细细的雨。我对妈妈说:“妈,我想和您出去走走。”
“好!你穿好衣服吧。”妈妈或许没想到下雨天我会提出去散步,或许料到我要和她讲点什么,妈妈呀,毕竟是妈妈!
雨雾中,一把小伞遮着我们母女的身影,路灯透过朦胧的雨雾显得很亮,灯光把我们的身影拖得很长很长。
“妈,昨天我收到星梅同学的一封信,她考上政法大学了。”
“哦,是吗。”妈妈回答。
“妈,收到信时,我还以为是我的录取通知书呢,竟忘了我的考试成绩根本不行。您知道的,妈,学法是我的理想,所以我现在上了社会办的大学,选择的专业仍是法学。”我顿了一下接着说,“我想努力使各门功课都通过自学考试,取得和星梅他们同等水平的学历,以献身于我热爱的事业!”
妈妈紧搂着我走着,“孩子,你已经长大了,懂事了,妈妈也就放心了。”
在妈妈的怀里,我感到我的血液又开始奔腾,奔腾……无论遇到什么,无论在什么地方,我们都会感受到母亲的温暖。我们这一代人没经过什么风雨,我们的生活中常常是晴朗的天,但我们不会总是幼稚,不会成为生活的旁观者和社会的寄生虫。我们怎能让母亲失望!
妈妈,您听到我们的心声了吗?


第8版(副刊)
专栏:

  保护环境的形象呼声
  王耀先
十八世纪摄影术问世以来,就成为人类娇美的伴侣,超越时空,给人以美的追忆,爱的激情,理性的思考。而摄影术本身也随着科技的进步和摄影艺术家不倦的探求,开拓了一个个新的领域。当摄影家把镜头对准干涸的土地、污染的河流、嘈杂的都市时,环境摄影又把人们带到一个新奇的天地。
作品《春天的烦恼》展现了这样一个画面:4月的北京,本应是杨柳春风令人醉的季节,然而,当滚滚风沙铺天盖地而来时,人们行路艰难,不得不紧闭双目,屏住呼吸。作者以一个公民的责任感,以一个艺术家的慧眼,抓拍了这个镜头,把大自然的现象放在一个特殊的背景下去表现,有着极强的力度和丰富的内涵,引起人们深沉的反思,有一种强烈的艺术震撼力。再请看另一个画面,一个顽皮的孩童,把地球仪放到澡盆里洗澡,用了那么多洗衣粉,孩子神情专注,憨态可掬。地球是太脏了,它每年要排放50亿吨二氧化碳,致使80年代全球气温明显增高。多么奇巧的构思,多么可贵的童心,它向人们呼唤,救救地球吧!
环境摄影从诞生那天起,就是文化力量的一种表现,就是环境保护事业的一支生力军。70年代,美国摄影家亚当斯率先拍摄了自然景观遭到破坏的照片,引起了美国公众强烈的反响,遂后筹建了世界上最早的自然保护区之一,这就是名闻遐迩的美国黄石公园。80年代,中国环境摄影的开拓者们,拍摄了引滦入津河水遭到工厂污染的一组照片,引起国家领导人的重视,下决心关停了一批污染大户,避免了重蹈大运河南段的恶运。
环境问题已经成为人类普遍关心的重大课题。有人曾说过,环境的污染和生态的破坏比战争给人类带来的威胁更大。于是,政治家、科学家、实业家、艺术家们都投身到保护环境的行列中来,这就是环境摄影诞生的历史背景。当然,中国的环境摄影还在学步阶段,但在我国越来越重视环境问题的氛围中,它必将得到发展并发挥更大作用,呼喊出人们保护大自然的心声。


第8版(副刊)
专栏:

  给地球洗个澡 王建宝摄


第8版(副刊)
专栏:

  白雪公主
  黄东成一片雪白,一片雪白……美丽的白雪公主飘然而来拖曳着洁白的披纱,洁白的头巾袅娜着洁白的肌肤,洁白的柔波柔情溶解于水,轻轻地洗涤涤净一切污秽的附着物涤洗出一个没有污染的世界干干净净,不留纤尘绿的更绿,红的更红使鲜艳的更鲜艳使透明的更透明一切色彩,还原本来光泽那是白雪公主美的心灵给大地一片洁白的柔情一片雪白,一片雪白……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