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9年11月24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国内专页(政治·法律))
专栏:

“百千万”领头雁
  ——记河北省衡水地区的共产党员
  新华社记者 侯志义 新华社通讯员 杨新成
河北省衡水地区不久前发动100多万群众评议党员,21万党员评议基层党组织,结果评出680多个先进党支部和基层党委,1100多个模范基层党委书记和党支部书记,10100多个优秀党员。群众亲切地称他们为“百千万”领头雁。其实,“百千万”还是一个大大浓缩了的数字,还有许多好党员、好支书因为受评选比例和名额的限制,而没有上光荣榜。
“百千万”领头雁究竟带了什么头?饶阳县常安村72岁的老党员,全国著名劳动模范宋欣茹回答说:“领飞就要不迷向,带头拉车就要不离辙。这个‘向’就是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这个‘辙’就是走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
衡水地区是一个革命老区,在战争年代入党的老党员还有三四万人,在这次评选出的领头雁中,他们就占10%以上。群众把这批老党员称之为党的“脊梁骨”,走社会主义道路的“老坚决”。他们虽然都年事已高,但作为共和国创建的见证人,仍然在把盘掌舵中担负着传帮带的历史责任。
阜城县马庄村外有一座花木葱郁、优雅肃穆的烈士陵园,这是72岁的老党员马振生花了10年心血营造的。1943年6月的一个凌晨,马振生目睹了23名八路军战士在与日寇肉搏战中壮烈牺牲的情景,当时他流着眼泪和乡亲们一起掩埋了烈士的遗体。此后36年间,每逢清明节,他便带领全村党员前去扫墓、致哀。1979年,村子富了,年迈的马振生从党支部书记岗位上退下来,他在墓地上支起两间小屋,偕同双目失明的老伴移居到这里,伴着烈士的英灵,一直苦干了十个春秋。在6亩大的坟场上,他栽了2000多棵松柏、杨柳,植上了几百种异花奇卉,并拿出多年积攒的1000多元,为陵墓修筑了围墙。有人问他:“你成年累月在这里看坟守陵为个啥?”他回答说:“就是为了让人们知道,我们的社会主义江山是烈士的鲜血换来的,俺守在这里,讲讲他们的英雄事迹,好让活着的人不要背叛他们的遗愿,不让他们的鲜血白流。”马振生就这样把这座陵园作为他对全村党团员和群众进行社会主义教育的阵地。
在衡水地区,40岁至55岁的共产党员在百千万领头雁中占60%以上。群众把这批在共和国怀抱里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哺育出来的一代人,称之为
“四十而不惑”的党的中坚力量。
深县西景萌村党支部有7名委员,都是本村四五十岁的“大能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他们利用改革开放的好形势和实行责任制后解放出来的大批劳动力,从一台陈旧的轧胶机起家,艰苦创业,建起一座橡胶制品厂,给集体栽下了第一棵摇钱树。他们把摇下来的小钱,勤俭积累,滚成大钱,与天津染化六厂搞联营,借用国营大厂雄厚的技术力量,兴建起一座生产有机染料的化工厂,又为集体栽下了第二棵摇钱树。1987年,他们雄心勃勃地派出76名农民承包了天津市染化七厂的二萘酚车间,仅九个月时间,就实现产值1600万元,挣回了60万元的劳务费。接着,他们把这三棵摇钱树上摇下来的450多万资金,兴建了本村的二萘酚生产流水线和一座制药厂。
正当西景萌这颗“金球”不断滚动增大的时候,有些人见钱眼红了,曾多次对党支部书记郝二民鼓动说:“现在有人主张搞私有制,全国也出现了私人百万富翁,我们也把这些摇钱树分掉算了。”郝二民正色回答说:“作为共产党员,咱不能抱集体的鸡,去下自己的蛋,更不能像过去的地主老财那样站在群众栽的摇钱树下,撑着兜去收钱。”他们坚持了企业的公有制,去年村办企业的固定资产达到了700多万元,产值1800万元,自有资金600万元,成了远近闻名的“千万富翁”。全村300多户现在都住进了明亮的大瓦房,过上了富裕的小康生活,而党支部7名成员因为每月只领15元的误工补贴,收入都比一般群众少。支部书记郝二民家至今仍住着过去的3间旧房,除了一台黑白电视机外,没有一件像样的家具。群众说
“我们村里的支部成员都是姓‘共’为公的活财神,他们富了百姓,清苦了自己。”
在“四十而不惑”的领头雁中,有不少是同共和国一起成长起来的知识分子党员,他们长期扎根基层,在与工农相结合的社会实践中,从国情和人民需要出发,找到了实现自我价值的位置。安平县石干卫生院长刘礼振,当他1962年从河北中医学院毕业后分配到这个乡卫生院时,发现这个卫生院只不过是一个人称“三三”的诊疗所,即:三名土医生,三间借住的土坯房和体温表、血压计、听诊器三件医疗器械。如今已发展成有18名医生,12个科室,28张病床,建筑面积近4000平方米,固定资产达500多万元的现代化医院。在长达27年为乡亲们行医治病和苦心经营中,他看到缺医少药的农村特别需要他,一次又一次打消了调回天津与爱人团聚的念头,动员爱人和孩子来农村安了家。后来县里又调他到县医院担任副院长。消息传出后,石干乡100多名群众跑到县政府递交了留他在本乡工作的“请愿书”。一位老农找到卫生院噙着泪花,拉着他的手深情地说:“老刘,你不能走,我们离不开你呀。”他又一次被乡亲们的情谊感动了,辞去了县副院长的职务。和他一起毕业的同学,有的在大城市医院当了教授、副教授,见面时说:
“你堂堂的本科毕业生,为什么非在农村,利用大医院的优越条件,可以更好地实现你的自我价值”。他笑了笑说:“学医是为了看病,我在农村为千千万万农民消了灾,治了病,我的价值已经实现了;至于高官厚禄,学位头衔,都不是我追求的东西。”
(新华社供本报专稿)


第5版(国内专页(政治·法律))
专栏:民族团结进步征文

  越过日本海峡的爱
  张清渝
在云南省南部山区弥勒县钟山村的一个农家小院里,住着一位不属于当地任何民族的老大妈,她的名字叫五十岚美惠子。
五十岚美惠子原是日本人。1943年春天,16岁的美惠子随父母从日本新澙县三岛郡片贝町老家来到中国东北的佳木斯。在一次空袭中,美惠子在混乱中与父母失散了。后来,一位好心肠的中国医生收留了她,将她介绍到国民党三十六兵站医院当了一名护士。
1946年,佳木斯解放了,人民政府收容了她,还发给她一张日侨居留证。不久,美惠子与一位名叫张联昌的同事结了婚。1947年夏天,五十岚美惠子随同丈夫回云南老家弥勒,途中不幸发生车祸,丈夫丧生,自己也受了重伤。张联昌的弟弟张联辉接到电报后,赶到昆明处理了后事。五十岚美惠子随小叔回到丈夫家。婆婆是位善良的农村妇女,很体贴这个不幸的日本媳妇。
美惠子就这样在中国的一个山村里住下来了。生活是艰苦的,她和大家一样脚穿草鞋登山打柴,一天下来,皮破脚肿。小叔见她这样吃苦,很过意不去,腰里常别一双软布鞋,出了家门就塞给她。美惠子对小叔的情意非常感激,慢慢地两人便产生了爱情,1952年他俩结了婚。美惠子看到山民治病难,就努力学医,两口子当了民间医生,给山里的彝族、苗族、傣族、壮族和汉族群众治病。
一个日本女人,经历了一段奇特的生活道路,在中国西南这个偏僻的山村有了归宿。她有钟情的丈夫,有心爱的女儿,有和村里各民族群众融洽的感情。她感到生活得很安宁、幸福。然而,不久,在华的日籍人大量遣返,县及专署的公安局也多次来动员她回日本去。美惠子虽然始终回答说:“不去日本,要留中国,”但是她的心情却再也无法平静了。她和丈夫商量,写了一份申请报告,直接寄给公安部,呈报国务院,恳请加入了中国籍。当她看到那张有周总理的亲笔署名的中国国籍证书时,悬着的一颗心才落了地。从此,她改叫中国名字伍惠珍。
1982年5月,50多岁的五十岚美惠子,带着她的两个女儿和一个小外孙到日本探亲。她从上海搭乘中日航空公司的班机,越过茫茫大海,飞抵东京。
回到阔别四十多年的故土,美惠子对眼前的一切都感到新鲜。她的名字已经刻在新澙神社前面的阵亡兵士的石碑上。现在突然归来,父母、亲人那狂喜之情真是难以描述。
美惠子在亲人们热情照应下,生活得十分舒适。按理,美惠子该心满意足了。细心的妈妈看出她的心思,劝女儿不要回中国了。美惠子说:“中国那个小山村有我的家、我的丈夫、我的儿孙,还有保护过我的乡亲,有我喝水的井,我一定要回去!”
1983年9月6日,美惠子终于领着女儿和外孙,同父母弟妹依依话别,离开东京,又回到了她魂牵梦绕的钟山村。外交部批准她的探亲期限是五年,美惠子只住了一年。
1984年7月,伍惠珍被选为弥勒县首届政协委员;县人民政府授予她民间医生称号,颁发了证书。老伴张联辉也光荣地出席了红河州卫生局的表彰大会。
国家民委与本报联合举办的《民族团结进步》征文,到今天结束。感谢广大作者、读者和有关部门的热情支持。不久本报将公布获奖者名单。
——编者


第5版(国内专页(政治·法律))
专栏:

  中国海军军官的摇篮
  ——记海军大连舰艇学院
  王有信 唐世荣
今年11月22日,是以“中国海军军官的摇篮”闻名于世的海军大连舰艇学院成立40周年纪念日。
经过40年建设的海军大连舰艇学院,已为海军培养出了1.2万多名军官,目前服现役的有近5000人,其中有将军23名,校官1325名,担任海军3级舰以上舰艇长的有300人,海军3级舰以上水面舰艇的部门长,几乎都是这所学院培养出去的。在他们当中,有担任某舰队副司令员的曲振牟中将;有5次指挥过重大海战荣立二等功的陈伟文少将,有指挥过我国首次赴南极考察队的副总指挥,现任某基地司令员赵国臣少将,也有参加过西沙自卫还击战荣立一等功的张云卿上校;还有从学院刚刚毕业就参加了1988年保卫南沙海战荣立一等功的杨志亮上尉。现在,这批学员已遍及海军中、高级干部层,分布在1.8万多公里的海岸线和300多平方公里的海洋国土上,已成为人民海军中的中坚力量。
大连舰艇学院有一支精通海军专业、办学经验丰富、年富力强的领导班子,有一支庞大的从事科研、教学的教员队伍,有一个深深扎根在科研中,不断用新成果充实的现代化教材体系,有一批在世界上属于领先水平的高科技成果,有一整套可供学员在陆地上模拟出整个海战的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水面舰艇综合模拟训练系统,有一座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高科技海军战术软件中心,有一艘排水量为5400吨的“郑和”号现代化远洋训练舰,还有一座可供学员一年四季完成水上体育训练科目的大型标准化室内游泳馆。
大连舰艇学院的教员队伍,已从初创时期的25名发展到今天的544名。其中有164名正副教授、高级工程师、实验师,被授予大校军衔的75名。从1978年到1988年的10年间,学院接受国家、军队重点科技项目260多项,已完成了200多项。其中有50多个科研成果填补了我国空白,并获得了全国科技进步奖、全军科技成果奖。有120多项科研新成果已充实到教材中去,适应了海军现代化装备的教学需要。已有80多项科研成果在部队广泛推广使用,提高了部队战斗力。
自1950年以来,大连舰艇学院曾代表海军参加过11次首都国庆阅兵,曾荣获“受阅方队第一名”的光荣称号。一位外国军事代表团成员说:大连舰艇学院的办学水平和学术水平是一流的。


第5版(国内专页(政治·法律))
专栏:

  “求不动”的牟志南
  牟文民 李克拥
一年前,牟志南被选举为山东省栖霞县法院院长,他的亲戚、朋友、老乡都觉得从此打官司有了“靠山”,不少人领着案件当事人、带着礼物来到他家。可是,谁也没有从他那里讨到什么。很快,在他的家乡、亲朋中就传开一句话:“牟志南当院长后,求不动了”。
他的一个姑舅弟兄不信,前不久领着与邻居闹果园纠纷的妹妹,带着大包小包的“土特产”来到他家,见面就说:“听咱前后村人说,你当院长后,不办事了。今天看在咱兄弟多年的交情上,无论如何也要帮俺讲讲情”。牟志南把脸一板,诚恳地说:“不是我无情,而是法律无情,你有理可到法庭上说,不用我讲情也会公正处理。咱们兄弟有感情,但不能超越法律。”那人的“激将法”搬不动牟志南,无奈,只好到法庭凭法律的评判。
今年9月,一位副院长的侄子,伙同另一青年盗窃了本村一户农民淘的沙金,价值达11000元,二人作案后不久又在法律威慑下主动投案,如数交回赃物。案子转到法院后,有人对牟志南说:案犯主动投案,态度很好,又是初犯,免于刑事处分吧。再说,又涉及副院长的亲属,判刑对咱法院也不光彩。”牟志南一听说情的就火了,把对方狠狠地批评了一通,又对办案人员说:“不管是谁,依法定罪”。
他顶着上下左右说情风,主持召开了审判委员会,对2名案犯判刑3年缓期4年,还在万人宣判大会上公开宣判。
这几年,经济案件多起来,有人经常给他“吹风”:“办经济案件,要多给本县找点好处。”可他却说:“法律是保护全国人民利益的,不是只保护哪一方利益的。我们的权力是依法办事。”江西省一家纺织配件厂给栖霞县一家乡办织布厂,提供纺机零件价值达7600元。可是这家织布厂无钱付给,拖了1年半。今年8月,江西厂家到栖霞法院起诉,织布厂得知后,厂长和乡里领导立即找到牟院长,要他把案子拖几个月,被他当场拒绝。他还立即安排人员“尽快审理”,一起复杂的经济纠纷案仅用了18天就审结,织布厂付款不足部分,用布顶替,使对方非常满意。
牟志南当过多年乡镇党委书记,有很多熟人朋友,可他当院长一年半,就得罪了不少人,几门亲戚不再来往,过去交往甚密的朋友也很少登门,都知道他办案依法,找也没用,更不愿看他见到礼物时大发脾气。
在牟志南执法的天平上,事事保持平衡,受到了烟台市中级人民法院和山东省高级人民法院的通报表彰。


第5版(国内专页(政治·法律))
专栏:

  以库为家 以苦为荣
  ——济南军区某仓库艰苦创业的事迹
  籍万勇 薛景全 年维佳
这里曾流传着一首民谣:黄泥沟呀黄泥沟,抬头看山头,低头看石头。座落在艾山脚下黄泥沟村的济南军区某综合仓库,发扬人民军队艰苦奋斗的光荣传统,扎根山沟艰苦创业20多个春秋。
到过黄泥沟的人都知道,它坐落在那弯弯曲曲的山路尽头。这里没有高楼大厦,有的干部一家三口挤在一间10多平方米的房子里,有的干脆住库房。每逢旱天,战士们只好到远处用车拉水或在河沟里接水饮用。艰苦的环境给这个仓库的工作和生活带来了许多不便,但干部、战士以党的事业为重,正确处理公与私、苦与乐的关系,以库为家,以苦为荣,自建库至今未发生一起责任事故。军区一位首长到仓库视察时流着泪说:“同志们辛苦了!”
1968年入伍的仓库政委邵士勤,从建库那天起,就来到这里。他与战士们一起挥锤打钎,开山挖洞,一干就是十几个小时。这个仓库干部、战士利用业余时间拓荒造田,他们把几十亩荒山变成良田后,又在库区种植了10万多棵果树、梧桐、刺槐、杨树……邵士勤亲手栽的树苗长大成材了,而他却在连、排岗位上一干就是13个春秋。有人问他:老邵,你出力不少,可至今还是个连职。他的回答是,干工作哪能计较这些。
1984年,程显敏从军区机关调进这个仓库任主任。有人劝他,老程哪,人家都往城里跑,你还在山沟转悠什么呀,趁早转业回来。转业到烟台市的一位老上级也来信劝说:老程,你转业来烟台我负责安排。老程想,组织上把家给我安排在这里,我就要管好这个“家”。
程显敏长年与干部、战士工作和生活在一起,连续几年没休过一天假。去年,组织上安排他回家休假,照顾一下生病的妻子和孩子。但他放心不下仓库的工作,走了来,来了走,回家4次也没休满30天。对此,有人误认为程显敏夫妻不和。
这些年来,这个仓库始终没有放松过进行艰苦奋斗的教育。他们请部队老首长、地方政府领导到仓库作报告,利用幻灯、广播,大张旗鼓地宣扬艰苦奋斗典型,组织干部战士到附近村镇学习地方艰苦创业的精神。他们办起了家属工厂,农副业生产连年翻番,自筹资金盖起了宿舍,利用旧材料,自制了60多个太阳能热水器和太阳能浴池,建起了文化中心,美化了营区环境。最近,仓库领导又从生产经营中拿出数万元,给两个远离库区的哨所建起了哨所楼,还装上了土暖气、卫生间。3年来,这个仓库还先后夺得12面优胜锦旗。


第5版(国内专页(政治·法律))
专栏:

  优秀党务工作者袁瑞新
  陈仕芳
实行党委领导下的厂长负责制时,他当经理;在实行厂长全面负责后,他又当了党委书记,正是在这被人认为“两头没赶上”的情况下,共产党员袁瑞新一刻也不忘履行一个共产党员的职责!——当经理他是唐钢人的好“头羊”,当公司党委书记他是班子和广大职工拥戴的好领班!人们称赞他是一个尽职尽责的共产党员。
袁瑞新同志1951年到唐山钢铁公司工作,大部分时间从事技术和行政管理工作。1985年7月,上级调整唐钢领导班子时,他由公司经理改任了党委书记,而就在此时,唐钢实行了经理负责制。在这职能大转换期改任的袁瑞新,没有丝毫的失落感,而是从党的利益的高度,迅速为自己修定了明确的到位标准。
袁瑞新同志改任书记后,担任经理的田锡恩同志是袁瑞新担任经理时的助理。能否处理好两者的关系,不仅关系到班子能否团结,而且也关系和影响着整个职工队伍的士气。为此袁瑞新积极支持经理工作,为经理大胆行使职权创造条件,带头尊重和维护经理的权威,主动为经理排忧解难,确保企业奋斗目标的实现。
1986年,经国务院批准的唐钢“七五”改扩建总体规划开始实施后,对同时搞大规模的建设项目,意见不统一,经理一时难于拍板。对此袁瑞新同志经过充分调查摸底,广泛听取各层各界的意见,在首先统一了各级领导的意见后,又通过会议、宣讲等形式,统一职工的认识,坚定了确保“七五”规划总体实现的信心。
为了保证事关唐钢发展的改扩建总体规划的如期落实,受田锡恩经理的委托,袁瑞新同志在肩负党委领导工作的同时,又担起了抓好老区生产经营的重任,以保证经理能够全身心地抓好改扩建重点工程建设。经过3年的艰苦奋战,到今年国庆节前,唐钢“七五”改扩建总体规划已提前一年全部实现,各重点建设工程已相继建成投产和试生产,老区的生产经营也连续4年夺得河北省第一利税大户,1988年实现利税3.56亿元,较1985年翻了一番还多。为此唐钢荣获了全总颁发的“五一劳动奖状”,袁瑞新同志也被党政部门一致推荐当选为1988年河北省劳动模范。
在履行党委书记的职责、抓好党的队伍自身建设上,袁瑞新一到任就狠抓党员的教育培训工作,使唐钢各级党组织得到了健康的发展,党建工作取得了明显成绩。
针对企业党组织职能转换期部分党务工作者思想上一度出现的消极观点,他带头撰写论文,组织大型研讨会,并在各级党报党刊上发表论文。在各级党务干部专题培训班上,他根据自己在“党委领导下的厂长负责制”时期当经理的切身感受,大讲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
由于思想统一,平稳顺利地完成了公司及各直属单位的机构改革,把应由经理负责的工作全部划归了行政,保证了党委以主要精力抓好党的自身建设。这期间他又突出抓了端正党风和党内的廉政建设,制定了一班人防腐保廉的措施和规范,保证了唐钢党员队伍的战斗力和凝聚力。目前在唐钢的各级各类先进人物中,党员占了90%以上,唐钢分别被省、市委命名为“先进基层党组织”,今年初,唐钢又被中宣部和全总联合命名为“全国思想政治工作优秀企业”。
袁瑞新坚信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坚信廉能生威,廉洁自律、克己奉公就能带出有战斗力的好班子、好队伍。因此他坚持做到四个不特殊:一是政治上不特殊,坚持参加所在支部的组织生活,接受党小组的民主评议和鉴定;二是生活上不特殊,坚持在机关食堂同职工一样排队买饭,多年来一直坚持骑自行车上下班;三是在待遇上不特殊,与班子成员一道,坚持拿职工的平均奖,自己压低了上级规定的奖金标准,两次推谢了省里点名给班子主要成员的承包奖励;四是在家庭和亲属问题上不特殊,多次谢绝了一些单位对自己亲属的提拔、调动,坚持让他们在原岗位工作。
正是由于袁瑞新同志及党委一班人的影响,唐钢党的建设和经济建设都取得了巨大成绩。
今年国庆节前,他又光荣地被中央组织部命名为“全国优秀党务工作者”,接受了党和人民给予的最高荣誉,并作为唐山市唯一的代表进京参加了“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和优秀党务工作者”的表彰大会。


第5版(国内专页(政治·法律))
专栏:奉献篇

  宁肯一人脏
  换来千人净
  董进
扫厕所这个职业,有相当一部分人不愿意干。可是,广州军区武汉总医院职工张六却不是这样。他每天清扫全院的五十九个厕所,至今整整四十年。
从一九五○年四月,他就肩背大铁桶,手提大扫把,每天冲刷马桶、尿池,清扫地板、倒纸篓,一天下来,浑身汗臭,经常吃不下饭、咽不下菜,恶心呕吐是常事。他明白,干这样的活不像开汽车、拿听诊器那样吃得开,甚至什么盼头也没有。因此,他曾萌生改行的念头。不过他又问自己,这样的脏活累活我不干,谁来干呢?他把心一横:“宁肯一人脏,也要换来千人净”。
从此,张六更勤快更主动了。有一次,有个水箱坏了,大小便池被堵死。张六先是用木杆往下捅,接着用水冲,但是都不奏效,他便挽起袖子,将手把脏物掏出来。有时候有的厕所积水较深,他就赤着脚下水去疏通。夏天,武汉是有名的火炉,张六在四十多度的高温下,总要把五十九个厕所扫两遍、冲两遍。
张六早年就有腹痛病,逼得他弯着腰走路。有一次他疼痛难忍,正想回去休息。但是,他看到一个厕所的门口有小孩的大便,于是又支撑着身体把这堆大便冲刷干净才蹒跚离去。一天上午,老伴来给他送水喝,发现他上吐下泻,倒在路边,赶紧将他搀扶到门诊部。医生诊断后说,要入院治疗。
张六在病房里住了几天,医院的厕所脏得无法进人。这时候,人们才记起了医院还有这么一个人,纷纷询问:“张六哪里去了?”
“张六哪去了?”
张六在住院的日子里,并没有心安理得地躺下疗养,而是每时每刻都在想着那些厕所的卫生。病还未好,医生不让出院,张六便偷偷溜出病房,悄悄扫他的厕所去了。
像张六这样勤勤恳恳的老黄牛,在有些人眼里却是臭的。有次他去看电影,刚对号入座,邻座的妙龄女郎见是扫厕所的张六,赶紧捂着鼻子躲开了。他的子女谈恋爱,就因为爸爸是扫厕所的而几度告吹。对于这些,张六都不介意,而是一如既往地扫他的厕所。
如今,张六已经年逾六旬,退休了。可是,他清扫厕所却从未间断。今年“八一”前夕,他搬进了新楼房,人们透过他那佝偻的背影,仿佛看到了一只不知疲倦的蜜蜂。


第5版(国内专页(政治·法律))
专栏:

解放军262医院共产党员王蓝翔,在药品采购工作中,廉洁奉公,一尘不染,将所收回扣全部上交,在民主评议党员中受到好评。
图为她在检验新购的药品。
王领道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