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9年11月22日人民日报 第7版

第7版(国际专页)
专栏:经济论坛

区域集团化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刘光溪
1992年欧洲大市场的形成,今年1月1日生效的美加自由贸易协定,目前正在酝酿的亚太经济圈以及拉美经济体系和阿拉伯共同市场的出现,预示了当今世界经济正朝着区域化、集团化方向发展。这种趋势对当前和今后国际贸易格局将产生深远影响。
首先,关税同盟和自由贸易协定有着相互矛盾的两种职能:对成员国内部是贸易自由化措施,对外则是差别待遇。一般来说,各参加国之间越是劳动生产率水平相差不大,就越是难以形成完全专业化。这种情况主要发生在西方发达国家之间,如欧洲自由贸易联盟。但是受自然因素制约的初级产品或者几个进出口商品结构互补性较大的国家结成区域集团,就容易陷入完全专业化,这时区域外贸易减少,区域内贸易增加,排他性就大。
其次,作为协调政策和统一关税的地区性共同市场,通过取消妨碍贸易、以及废除外汇以及劳动和资本自由流动的障碍,以实现激烈竞争达到大批量生产的规模经济效益,获得技术利益。也就是说通过大市场可以突破由传统贸易格局形成的恶性循环,进而转向良性循环,即从高利润率→低资本周转率→高市场价格→市场萎缩,转向大市场化→大批量生产(规模经济)→低市场价格→市场扩大。
第三,区域集团化会进一步促进相互直接投资的扩大和发展。为了绕过共同市场对外设置的差别待遇和贸易壁垒,许多国家和跨国公司纷纷到当地投资办厂,使企业和产品本地化。如亚太地区一些企业家所言,“堡垒最容易从内部攻破”;“让欧洲人认为我们是欧洲企业而非亚洲,在统一大市场内部实现亚资企业欧洲化。”在这方面,最突出的是日本,目前日本在共同体各国已建有1400家公司企业。美国的大跨国公司对共同体也采取迂回的战略,即先在共同体外围如西班牙、葡萄牙、爱尔兰投资设厂,建立桥头堡,然后到竞争性强的国家投资办厂。同样,欧共体的一些跨国公司也采取措施,扩大对外直接投资,以对付灵活的日本公司和势力强大的美国企业。
但是,也应当看到,区域集团化的兴起会使国际贸易格局出现集团对峙的局面。这与关税及贸易总协定加强多边贸易自由化的精神和提倡的最惠国待遇原则相悖的。
区域集团化势必造成各据一方,出现以集团对抗集团的格局,使过去国家间贸易战转为集团间的贸易战,甚至会出现长时间对峙的状态,使总协定加强国际多边协调和奉行贸易自由化的诺言成为空话,并且损害了各国之间业已建立起来的贸易关系。
例如,美国从去年开始,抛弃了多年标榜的“自由贸易”的口号,转而强调“公平贸易”。这就标志着今后贸易保护主义越发合法化,助长集团间的贸易摩擦。
另外,各经济圈的联合方式不同,对世界经济和贸易的影响程度也就不同。
作为多边性区域联合体的欧洲统一大市场,政治及社会意义大于现实的经济利益。
美加自由贸易协定将进一步加深两国经贸间的相互依存关系,但从根本上看则是美国为其推行以双边贸易为主体的对外贸易战略的一个成功样板。
最具经济活力的亚太地区经济发展与合作的进程也将对下个世纪的世界经济贸易格局产生重要的影响。


第7版(国际专页)
专栏:

  苏联这样对付劣质产品
  新华社记者 盛世良
苏联对部分企业的产品实行国家验收已近三年。国家验收在减少废品、监督质量方面取得一定实效。目前这项工作的方式和对象在调整,要让用户和法制在质量监督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苏联产品短缺,劣质产品销售不出,又加重了短缺,引起恶性循环。据苏联报刊透露,苏联产的电视机、收音机、服装、鞋、儿童自行车的废品率均超过百分之十。去年抽验的食品中,肉、香肠、奶酪、糖果的不合格率达百分之六点五至百分之六点八,鱼产品和人造黄油的不合格率分别为百分之十和百分之十一点六。
一九八七年起,苏联对占全国工业产值五分之一的一千五百家企业的产品实行国家验收,根据国家标准检验产品,不准废品出厂,当年就挡住了六十亿卢布的不合格产品。第二年,国家验收扩大到二千三百个企业,把一百四十亿卢布的不合格品挡在厂门内。一九八八年,出厂后返修的产品比一九八七年减少四点五亿卢布,经过国家验收的住房,住户几乎挑不出毛病。
但是,国家验收毕竟是迫不得已而采取的行政措施。全国四万六千个企业中,迄今也只有二千七百个企业实行国家验收。而且,哪些企业实行国家验收,全由主管的部来定。各部为保全体面,往往在产品质量高的企业实行国家验收,以求过关,用户怨声载道的坏企业照样放手生产劣等品。对事关人民健康的食品企业,迄今基本上没有实行国家验收。不少经营较好的企业由于国家验收挡住了不合格品,影响收入,职工不满。
目前,苏联正在改进国家验收。一是由检验最终产品,改为检验薄弱环节的中间产品,事半功倍。二是发挥用户的监督作用,在消费者协会配合下,对生产劣质品的厂家,迅速派国家验收组进驻;而对产品质量稳定,用户反映好的企业,可撤销国家验收。三是国家标准化委员会受权制订符合国际标准的国家产品标准,让法制来监督产品质量。


第7版(国际专页)
专栏:

  变化中的日本金融资产构成
  李言赋
近年来,随着金融自由化的发展,日本的金融资产构成出现了证券化趋势,即人们趋向于将资金投向具有较高收益的股票、债券等有价证券,传统的银行存款等却相对减少。但自去年以来,这种趋势却发生了逆向变化。据日本银行的统计资料《个人储蓄统计》,截止到今年9月,日本的个人储蓄余额中,信托投资、债券投资和股票投资等有价证券投资所占的比率从去年同期的2.1%下降为1.5%,而个人存款所占的比率却从去年同期的4.2%上升为5.8%,保险所占的比率也从去年同期的3.3%上升为3.9%。
导致日本金融资产构成发生这种变化的原因主要是:
1、利率自由化的影响。随着日本利率自由化的推行,日本的银行业相继推出了可转让存款、市场利率连动型存款和大额定期存款等自由利率的金融工具。这些金融工具因具有较高利率而吸引了大量客户和大量资金。
2、通货膨胀的影响。今年4月以来,由于日元汇率下跌和竹下登政府实施消费税制度,日本的市场物价普遍上涨。据日本银行的《物价指数月报》,从今年1月到9月,日本的批发物价和零售物价分别比去年同期上涨了3%,个别商品的价格还发生了大幅度上涨。通货膨胀的抬头使人们更愿意将闲置资金投向自由利率存款等具有较高收益的银行存款。
3、股市动荡的影响。1987年10月世界性股市暴跌后,日本的有价证券市场虽平静较快,但人们对股票、债券等有价证券投资却心有余悸,采取了比较谨慎的态度,以尽量减少投资风险。


第7版(国际专页)
专栏:

  在美国青少年中
  艾滋病蔓延
美国感染艾滋病的青少年正以惊人的数量增加,性解放和滥用毒品,使艾滋病呈现进一步泛滥之势。美国疾病控制中心从40家大城市医院采集血液标本分析的结果表明,在迈阿密和纽约等城市,15至16岁的少年中,感染艾滋病毒的占1%,21岁者则有3%感染了艾滋病毒。美国大学保健学会去年对19所学校进行了血液抽样调查。结果发现,在大专院校内每500名学生中,就有一人为艾滋病毒携带者。旧金山凯泽医学中心青少年诊所所长威贝尔斯曼说:“如果没有疫苗,到九十年代艾滋病无疑将会在青少年当中泛滥。”
调查表明虽然在13至19岁青少年中,只有400多例艾滋病,但19至24岁这个年龄却已经发现了5000多例,其中多数在少年时期就染上了病毒。研究人员强调,只看临床病例,就以为青少年艾滋病患者不多,其实是一个错误,因为病症有7年的潜伏期。青少年艾滋病问题中,多数人在传染上艾滋病毒后自己还不知道。
(陈林海 吴新正编译)


第7版(国际专页)
专栏:经济札记

  西方国家国债问题琐谈
  孙 毅
谈起国债,人们自然会首先想到美国。先看这些数字:国债累计额2.7万亿美元,每年支付的国债利息1500亿美元、国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56%。仅此数项,就足以使人望而生畏了。然而号称世界第一大债权国的日本,其国内债务负担并不亚于美国。日本《宝石》月刊8月号上的一篇文章披露,日本到1989年财政年度国债的累计额已达162万亿日元,国民交纳的税金21%要用于支付国债利息。另有一项统计表明,日本的国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已高达67.3%。
其实,并不只是美国和日本,西方其它主要工业国也同样在承受着巨额国债的沉重压力。据意银行《经济简报》公布的数字,西方其它5国去年的国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加拿大69.5%、英国46.1%、西德44.1%、法国37.2%,意大利竟高达96.5%。其负担之重可见一斑。
国债是财政赤字的衍生物。不过,从一定意义上说,国家适量举债,有助于扩大政府的预算支出,增加公共事业的投资,并能刺激企业设备更新和个人消费的扩大。事实上,大部分西方国家的经济也的确在“负债经济”中得到了发展。但是,随着累积的债务日益膨胀,债务总额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愈益加大,其副作用越来越明显。人们已经感觉到,巨额的国债负担正在损害这些国家的国民经济均衡增长的条件。有人甚至惊呼,债台高筑将把西方经济的发展拖向一个危险境地,人们手中握有的债券,“正在成为一堆堆有可能引起一场经济危机的肮脏的东西”。
这并不是危言耸听。巨额国债不仅将令这些国家的政府难以摆脱资金拮据的尴尬困境,更严重的是,它将对西方国家的资金市场和正常的经济运行机制产生巨大的破坏作用。首先,国债膨胀,扩大了在信贷市场上官民争夺资金的矛盾,这不仅会阻碍私人投资的扩大,而且还会给金融市场造成沉重的压力,从而推动市场贷款利率的普遍上升。这对目前大多数西方国家将要采取措施,以避免新一轮经济衰退来说,无疑是一个潜在的不利因素。其次,巨额国债的发行,需以债息的不断支付为保证,由于国债利息不断扩大,政府的财政预算变得难以控制,这会使战后以来西方国家调节经济的最重要手段——财政政策的作用相对缩小。同时,由于国债发行的数额越来越大,在私人购买能力有限的情况下,相当大的一部分国债将会被中央银行所购买,这就增加了扩大货币发行量的机会,其结果,西方国家政府干预经济的另一个重要手段——货币政策的作用也会随之变得相对缩小。
正因为如此,现在西方各国政府已开始下决心减少财政赤字,控制国债的膨胀。然而要真正摘掉这个疽瘤也确非易事。


第7版(国际专页)
专栏:

  美税法益富人损穷人
设在华盛顿的美国经济政策研究所最近发表的一份报告显示,自一九八二年以来,美国政府进行的两次税法变动都使富人受益,穷人受损。
报告说,从一九七七年到一九八八年,占美国人口十分之一的穷人缴纳的联邦税提高了百分之一点六,而占人口十分之一的富人的纳税额下降了百分之一点七。
该报告作者劳伦斯·米什尔说,这些税法变动等于是把从穷人和中等收入家庭拿走的钱装进了富人的腰包,而受益最大的是处在收入最上层的仅占人口百分之一的富人。
米什尔说,目前占美国人口十分之一的富人掌握了美国全部金融资产的百分之八十六、美全国净资产的百分之五十七和收入的百分之三十三;占人口百分之九十的家庭只掌握了全国金融资产的百分之十四、净资产的百分之四十三和收入的百分之六十七。
·新华社·


第7版(国际专页)
专栏:

  图为位于平壤市中心金日成广场的地下商店。  新华社记者 郑保勤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