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9年11月20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国内专页(政治·法律))
专栏:专论

共产党人才是时代的精英
中共山西省委副书记 王茂林
建国四十周年前夕,山西省北岳文艺出版社出版了《当代共产党人》大型丛书。读后更加确信,只有共产党人,才是我们时代的精英。
曾几何时,“精英政治”、“精英治国”论嚣然而起,打着“深化改革”、“加速民主进程”的旗号广为流布。一些被吹捧为和自诩为“时代精英”的人,或跻身于政治舞台,设计着变社会主义中国为附庸性的资产阶级共和国的蓝图;或顶礼膜拜于西方世界,自愿充当国际垄断资产阶级推行“和平演变”战略的掮客;或鼓噪于舆论阵地,抛出“河殇”之类的“杰作”,公开宣扬全盘西化的主张;或鼓舌于大学讲坛,同我们党明争暗夺年轻一代的知识分子。今年春夏之交的政治动乱,他们纷纷粉墨登场,演出了一场旨在推翻党的领导,改变我国社会主义性质的政治闹剧。“精英”们的表演,在国人面前作了一次政治大“曝光”,全国人民越来越清楚地看到:这些“精英”,原来是反党反社会主义势力的代表,顽固推行资产阶级自由化的干将。他们的“治国”之道,就是亡党亡国之道,就是变光明的中国为黑暗的中国之道。
不同的阶级为了实现自己的社会政治理想总是需要、召唤、培育本阶级的精英人物。无产阶级是人类历史上最先进的阶级,共产党是无产阶级的先锋队组织,是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宗旨、代表了全民族的根本利益的。半个多世纪以来,中国共产党以其崇高的共产主义理想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科学理论培育了一批又一批的优秀共产党人。正是他们胸怀共产主义的坚定信念,坚持无私无畏的奉献精神,发扬坚韧不拔、开拓进取的风格,以极富感召力和凝聚力的先锋带头作用,带领全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胜利。优秀共产党人,以其坚定的信念、崇高的理想、高尚的情操和卓越的业绩,无可争辩地向历史证明了他们才是真正体现历史前进方向的时代精英之代表,才是真正担负振兴中华的历史使命的民族脊梁之中坚。
不久前,当国际国内的反动势力内外勾结掀起一股资产阶级自由化的汹涌浪潮的时候,当我们共产党人为之奋斗终身的共产主义理想被诬蔑为“乌托邦”的时候,当有人以“爱国的志士”自居,狂热否定“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的伟大真理的时候,他们始终以共产主义的崇高理想为强大的精神源泉,将一腔振兴中华的爱国热情化为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建设社会主义大业的实际行动,以无私的奉献和创造性的劳动,披荆斩棘,克服困难,建功立业。被誉为中国“两弹元勋”的邓稼先之所以能在无前人经验可循,无充分科学实验设备的艰难条件下创造出中国式“外推法”,取得模拟原子弹爆炸的成功经验,进而以比美国快四年多的速度创造出由原子弹到氢弹上天的奇迹,就是因为他和广大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的知识分子一样坚信党的正确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可以为自己提供大显身手的机遇,可以保证自己聪明才智的充分发挥,可以在建设社会主义的伟大壮举中真正实现共产党人的人生价值。丛书所介绍的其他优秀共产党人,无论是新型的社会主义企业家周冠五,还是当代愚公,列入世界环保工作“全球500佳”的太原钢铁公司的李双良,或是那些在农村改革中坚持走集体富裕道路的带头人,他们在建设四化的大业中所以能为我们党增光添彩,谱写新章,获得人民的赞誉,根本的一条,就是他们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始终没有忘记共产党员所应肩负的历史使命,始终没有忘记共产党员所应认定的政治方向,所应坚持的社会主义道路。
共产党人所以称得起是当代的精英,还在于他们是用马列主义和毛泽东思想的先进世界观和科学理论武装起来的先进分子。当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泛滥成灾,我们党的指导思想——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被攻击为过时的“学说”,甚至被诬蔑为宗教迷信的时候,他们并没有放弃马列主义的先进世界观和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方法论。同那些把西方资产阶级的时髦学说奉为“圣经”的人相反,他们在接受西方某些先进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的同时,并没有盲目地沦为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俘虏;同那些拒绝接受新事物、研究新问题的因循守旧者不同,他们既坚持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原理,又保持和发扬了当代共产党人勇于开拓、勇于创新的精神,保持和发扬了我党一贯倡导的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的作风,力求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世界观、方法论,认真研究新问题,探索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新形式、新方法,卓有成效地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开创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新局面、新经验。
当西方资产阶级以个人主义为核心的腐朽人生观、价值观、伦理观随着改革开放的浪潮汹涌而来、渗透和腐蚀着我们的社会肌体的时候;当拜金主义、享乐至上的市侩哲学和商品交换的原则侵蚀到人际关系和党的政治生活之中的时候;当各种腐败现象在党内滋生蔓延开来的时候,我们党内能够保持共产党人的本色,不随波逐流、同流合污的大有人在。丛书介绍的一批共产党员可以说无一不是洁身自好、清廉奉公的光辉典型。他们全心全意、一丝不苟、一尘不染地为人民服务,自觉地把国家利益、党的利益、人民的利益、集体的利益置于个人利益之上,“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把“利益归天下”奉为行为准则,从不把功劳和业绩视为争名夺利的资本,从不把权利与金钱作交易。他们崇高的道德情操,体现了当代共产党人的铮铮风骨。他们,为清除党内腐败现象、端正党风、加强党的思想建设、树立党的崇高威信,提供了最好的榜样,最生动的教材。在当前,对于振奋民族精神,弘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民族气概也提供了一种巨大的鼓舞力量。他们让全党全民看到,党是大有希望的,国家和民族是大有希望的!
总之,这套丛书展示的当代共产党人之所以称得起是当代时代精英的代表,主要是由于他们始终没有忘记自己是个共产党员。陈云同志为这套书亲笔书写的题词:“共产党员始终不要忘记自己是个共产党员!”既是对本书题写的精辟概括,也是对全体共产党人的警策告诫。
作为一个共产党人,读了这套丛书,我将以陈云同志的题词为座右铭,终身自勉,并与全体共产党人相互共勉。如果,我们每个共产党人能够像本书所介绍的优秀共产党人那样,时时刻刻、事事处处“始终不要忘记自己是个共产党员”,我们的党将会永远成为时代精英之所在,中华光明之所源,民族希望之所钟!


第5版(国内专页(政治·法律))
专栏:奉献篇

“党员就得讲奉献”
张德彪
昌先炎发财了!
准确地说,是他承包的工厂发财了:一九八八年,共产党员昌先炎承包的湖北省仙桃市剅河服装总厂实现利润一百五十四万元。这是全厂八百多名干部职工的汗水浇灌出来的,更是昌先炎的心血换来的。没有他的承包,这个当年只有十几个人的小裁缝铺,又怎么能发展成拥有数百万元固定资产的国家二级企业?
人怕出名猪怕壮,这不,出主意叫他花钱的人上了门。包工队来人了,说,现在时兴住楼房,你掏钱,我们给你盖,保准超豪华!“还是住平房舒服。”昌先炎说。儿子上大学,找他要钱,他说:“你勤工俭学吧。”愣是一分钱不给。昌先炎穿得也很俭朴,春天是那件灰色中山装;秋天也是那件灰色中山装;冬天凉了,他穿件旧棉袄,外面罩的还是那件灰色中山装。
“老昌,你莫不是想把钱带到下辈子去?”当年一块儿在地里干活的老伙计打趣地说。
不。他花起钱,可“大手大脚”呢!镇里有条干道,晴天坑坑洼洼,群众骑自行车颠得直哼唷,雨天泥泞不堪,赤着脚还得把裤角撸到大腿上。昌先炎一甩手,拿出三万元,给这条路铺上柏油。新铺的路面,亮得可以照出人影儿。村里老人们不愿火葬,说是怕烧成灰没地方搁,将来要成“野鬼”。昌先炎一甩手,拿出好几千,盖了一座漂亮阁楼,作为“公墓”。老人们高兴了,聚在这儿品头评足:骨灰都放这儿,老家伙们死了也有伴了。这么一来,殡葬改革工作好做多了,全村再没有发生死人占活人耕地的事。全镇有少数农民没脱贫,昌先炎主动包下了最困难的四户,给他们盖了新房又买粮种。七十多个孩子因家庭困难上不了学,昌先炎知道后,包下了他们的学费。一些年轻人闲着没事尽捣乱,挣钱又没本事,昌先炎拿出二十万元,办起全市第一家文化技术学校,首批免费招了八十人,让年轻人学手艺,走正道……这样的事儿太多了。——他就是这么个人,该花的,把荷包翻个底儿朝天,也不会皱一下眉毛。不该花的,要从荷包里抠出一个小钢币,都是做梦!
昌先炎发财不发家。许多人给市里写信表扬他。昌先炎被评为市劳动模范、优秀农民企业家,连续四年被评为市优秀共产党员。可他说:“我是党员,党员就得讲奉献。没什么新鲜的。”


第5版(国内专页(政治·法律))
专栏:

如何“补牢”
——定州市侦破“两案”之后
李成福
从去年9月起,河北省定州市接连查出了两起重大经济犯罪案:
一个是温改平诈骗案。这个目不识丁的农妇,连续诈骗了24个单位的740多万元资金,行贿达86万元,包括该市公安局一名副局长在内的20名国家干部职工在金钱面前成了她的俘虏,成了被依法逮捕的罪犯。
另一个是原定州市委常委、副市长张金才索贿受贿案。张金才任职期间,大肆索贿受贿。仅在他家查获的存折就有46个,金额14万元,还查获了大量名烟、名酒。同案被收审7人,目前已批捕3人。
严酷的现实,使得定州市委警觉起来。他们经过冷静思考,认为腐败现象如此猖獗地腐蚀干部队伍,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党组织疏于管理,党不管党、淡化党的纪律问题普遍存在;二是对干部的提拔使用重才轻德,组织考核与群众监督的制度不健全;三是纪律松弛。
基于上述反思,定州市委下决心从严治党。他们以两起大案为反面教材,组织全市11000多名党员干部联系实际开展讨论,引导大家从中领悟在改革开放条件下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加强自身的思想改造和树立为人民服务思想的重要性。今年以来,市委在对全市1036个基层党组织进行认真整顿,清除630名腐败分子的基础上,认真贯彻执行了民主评议党员制度、“三会一课”制度、各级党委成员的生活会制度、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考查制度以及对各级党员干部的监督制度。在提拔使用干部上,市委认真吸取过去的教训,严格实行了民主推荐与组织考核、党委集体讨论的制度。按照干部的“四化”标准和规定的程序,选拔了一批德才兼备的中青年干部担任各区、乡和部门的领导,加强了各级领导班子的建设。
为堵塞产生腐败的各种漏洞,市委、市政府制定了加强廉政建设的一系列制度和规定。并把“两公开一监督”制度从市直机关和单位逐步延伸到了全市5区3办(办事处)49个乡镇及505个村庄,分别制定和完善了适合本部门、本地特点的廉政规定及措施。
定州市还认真清理了全市各部门、各单位的“小金库”,将2700多万元的预算外资金交出财政部门统一代管,从而断绝了用公款吃喝、乱购国家专控商品、滥发奖金实物的财源。
为健全监督网络,全市各行政科局和区、乡、镇都设立了监察机构,配备了专职监察人员。市委、市政府及各部门都设立了举报电话和举报箱,鼓励群众对各级干部的不廉洁问题进行检举。同时规定,凡署名举报和直接举报的案件,都将查处结果转告举报人。到10月底,全市所查结的包括18起大案在内的730起违法违纪案件,绝大部分是干部群众检举出来的。群众看到了举报的效果,提高了对举报监督的信任程度。在两院《通告》的震慑和群众监督检举的威慑下,截至10月31日,全市已有39名犯有贪污、受贿罪行的人投案自首。
为进一步落实各种廉政制度,将党政机关和干部的工作纳入依法守法、廉洁清明的轨道,市委组织全市党政机关和干部扎扎实实开展“争创廉洁机关,争做廉洁干部”的活动。目前已涌现出廉政先进单位24个,先进个人1450名,廉政气候正在形成。


第5版(国内专页(政治·法律))
专栏:

“就是不湿鞋”
黄树杭 于又燕
北京市海淀区工商管理局企业科办公室的墙上贴着“工商管理干部职业道德规范”、“工商管理手册”等廉政规章制度。企业科廉政制度怎么订,他们就怎么做。
去年底,某军乐团派人上门来请吃饭,在办公室里,他们磨了整整3小时,硬是没把人请去。临走时,他们感慨地说:“秉公廉政,真不愧是共产党的工商干部!”对于那些送礼的人,不管是谁,不管送的是什么,他们一概谢绝。前不久,有个来办执照的人,将一包打开抽了两支的烟故意“忘”在办公桌上。他走后,科里人发现里面卷着几张50元面值的人民币和一个沉甸甸的金戒指,立刻向上级作了汇报,并在事后批评了那个人。
去年底,防化兵研究院要办个科技开发公司。当时,社会上传说办执照最少要花一年半载,还要有关系,会送礼。两个经办人惴惴不安地找上门来。没想到,只用了7天就办完了。部队领导特意送来一面锦旗:“公正廉洁,服务热情”,称赞他们是:“常在河边走,就是不湿鞋”。


第5版(国内专页(政治·法律))
专栏:直言不讳

不要再把“经”念歪
刘绍楹
报载,河北省邯郸市某陶瓷厂从北宋就以生产青花瓷驰名全国,前几年利用社会上送礼成风的“信息”,生产成套餐具、茶具、酒具,畅销20多个省市。后来时尚“分餐制”,他们“紧跟形势”,生产七寸、八寸盘,小碗,又畅销好一阵子。今年7月以来,厂里派人到各地宾馆、招待所摸行情,得知套具已滞销,而大汤盆、特大号餐盘成了热门货。于是厂方毅然改掉1000多个旧模具,上了一条新流水线,由两个车间生产10寸、12寸特大号餐盘。8月份以来月产4万件,还供不应求,月订量达7万件。有一家宾馆一次订货就要12寸特大餐盘1万件(见10月28日科技日报)。
毫无疑问,这个厂领导人的信息意识、市场观念和领导水平,都堪称是一流的。但是,他们摸到的“信息”,对于有志于廉政建设的人说,则有一股难以下咽的苦涩味儿。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中央大力提倡艰苦奋斗、厉行节约,狠刹公款吃喝歪风,中央领导从自身做起,各地纷纷响应,取得了很大成绩。但是,“公吃”这个幽灵在有些地方仍不退出历史舞台。就像被孙悟空打了一棒的白骨精,变了个身影又以另一种面目出现了。不是提倡“四菜一汤”吗?反正也没具体规定是“炒鸡蛋”还是“炒鱿鱼卷”,是“西红柿汤”还是“燕窝汤”,也没限定每盘菜的量。于是有些人就在盘儿碗儿上动脑筋,把若干种菜拼入一个大盘里,一个汤里的山珍海味多以斤计。最近一段时间,报章上常有文章赞扬刹吃喝风取得的成绩,这当然是无可质疑的。但也应当看到那些“公吃”成瘾的人仍在变换花样搞对策,钻空子。不警惕后一种人做手脚,说不定这次刹吃喝风在一些地方还会“风过树抬头”。
有一家宾馆经理谈起使用“特大餐盘”露了一点难言之隐,他说:“现在上边来人,我们这些做接待工作的既不能违背政策,又要让人家满意。宾馆、厂家是不得已而为之,逼得在‘少大精’上做文章。”按照这位经理的说法,刹吃喝风的关键仍是领导带头。“上边来人”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行为。现在中央领导已经带了好头,各级领导干部都跟上,吃喝之风就不难刹住。再不能把“经”念歪了。
作文至此,可以打住了。可是,我忽然想到了那个陶瓷厂。他们的“特大餐盘”的滞销大概为期不会很远了吧?


第5版(国内专页(政治·法律))
专栏:民族团结进步征文

“毯子阿妈”变了
杨润(彝族)
包产到户一年后的一天,哥哥喜滋滋地跟爸爸妈妈说,家里要购置几条被子。可妈妈一听,很认真地说:“我不要被子,我要毯子。被子不好,热天热得很,冷天一盖到身上的时候又像铁一样冷,不如毯子一盖上去就热乎乎的。”哥哥听了,大笑起来,说:“阿妈你还是‘毯子阿妈’呀!”
妈妈的这套“毯子理论”不知给我们传授过几百回了。冬天的深夜,我们弟兄几个被冷醒了,小脚丫咚咚咚一个劲地敲打着铺板。哥哥望着黑洞洞的屋子说:“我们买一床被子就好了,那次跟妈妈去做客时盖那种棉被多暖和!”弟弟也一个劲地逼妈妈买被子。可妈妈却说:“盖毯子还嫌不热乎?我小时候只是盖麻布!”说着就用毯子把我们裹紧。可是毯子毕竟抵挡不过小针一样的寒气,于是我们又闹,妈妈只好起床,往火塘里添一些柴。一会儿,一个茅屋就映得红通通的。我们感到好受些了,才一个个蜷成一团睡去。
那时我们家只有两床国家救济的毯子。妈妈、姐姐、弟弟盖一床,爸爸、哥哥和我盖一床。家里穷,可常有客人来,于是妈妈她们的毯子就得经常让给客人,她们只能盖旧衣服。一次,一个客人半夜里把毯子踢进火塘里了。从此,妈妈她们只好盖半床毯子度夜。
后来我到外面上大学了。我每次回去,家里都有一些大变化。一次,我假期回家时,看见妈妈也盖被子了!而且是一床崭新的大被子!
“阿妈,这被子冬天一盖上去是不是冷得像铁?”我打趣地问。
妈妈微微一笑,眼睛盯着被面上的牡丹花,喜得好像年轻了一截。
哥哥说:“阿妈不是‘毯子阿妈’啰!”
妈妈又笑。
最近假期回家,妈妈又对我说:“我真爱看电视!”原来,我们邻乡最近通电了,有人买来了电视机,妈妈去看了几回便看上“瘾”了。“再一两年,我们这儿也要通电了,我们也买一台!”妈妈的眼睛里闪着孩子般的亮光。
我将要回学校时,她又对我说:“阿润啊,你以后领我去昆明、北京逛一次吧!我也想去大城市瞧瞧哩!我这辈子不识字,也不认得钱,没赶过街;今年满六十岁了,还没出过远门。现在我想出去了,你领我去吧!”
我听了,几乎一下子转不过弯来:一个认为“被子不如毯子”的云南漾濞县山区的彝族妇女,怎跟大城市联系起来了呢?我只顾频频点头。妈妈又高兴得像小孩一样。
阿妈不再是“毯子阿妈”了。


第5版(国内专页(政治·法律))
专栏:

清廉法官
——记北京市门头沟区人民法院院长晁秉荣
本报记者 苏宁
1953年7月,22岁的晁秉荣从北京城里来到门头沟区人民法院工作。36年来,他担任过接待员、书记员、审判员、民庭庭长、法院副院长,曾8次被评为市、区法院系统的先进工作者、标兵、红旗手。1983年,他挑起了门头沟区人民法院院长、党组书记重担。
执法如山
在案件审理过程中,作为法院院长的晁秉荣经常碰到来自社会的干扰和压力。但是,他时时处处注意保持国家法律的尊严,视亵渎法律为最大犯罪。
有一次,法院在审理涉及本区京西百卉公司经济纠纷案件中,发现公司经理石惠轩等人有严重的诈骗问题,即先后派出12名审判人员进行调查,共取证70多份。他们将这些材料转交区公安分局后,又派出5名审判人员,协同调查15天,查明石惠轩运用卑劣手段,骗取河南省某农贸中心20万元巨款。
对于这起诈骗犯罪案件,司法机关有的同志仅仅认定为经济合同纠纷。晁秉荣却顶住压力,排除干扰,最后以诈骗罪判处石惠轩有期徒刑6年,并且将追缴的赃款和用赃款购买的19台彩色电视机发还受害单位。
爱人育才
晁秉荣常说,建设一支过硬的审判队伍,是法院工作的基础。
门头沟区人民法院40岁以下的中、青年干警占85.6%。晁秉荣十分珍爱这支力量。每年元旦、春节期间,他和法院其他领导分别到干警家中走访,嘘寒问暖,了解困难,帮助解除后顾之忧。在一次家访中,他发现一名在山区法庭工作的干警家庭生活非常困难,便立即与有关部门研究,给予解决。这位同志深受感动,一心扑在工作上,多次被评为优秀党员。几年来,老晁走遍了每一户住在山区的干警家庭,有的还走过多次。年轻干警们说:晁院长年过半百,不辞劳苦地登门家访,我们还有什么思想疙瘩解不开?
晁秉荣还经常对年轻干警给予政治上关心、业务上培养。1985年,全国法院系统开办“法律业余大学”,他担任了班主任。每到学习时间,他就到教室里检查人数,督促补课;下课后,他戴着老花镜,点灯熬夜,批改30多人的作业,并且认真写下评改意见。在他的帮助下,门头沟区人民法院的34名学员全部顺利毕业。
老晁常常在茶余饭后找同志们谈心。他心直口快,待人诚恳,大家有什么心里话都愿意跟他说。今年4月,社会动乱波及法院。为此,老晁在不长时间内找了32位同志谈心,澄清了一些同志的模糊认识,保持了法院的正常秩序。
晁秉荣还将定期分析思想状况,生活检讨会,总结讲评,树立典型,民主协商对话等,作为制度固定下来,持之以恒。1986年,他们在全市法院系统首先创办了“思想政治教育展览室”,形式活泼,内容丰富。今年9月,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曾组织新分来的50多名大学生到这个展览室参观学习。
近几年,一些干部经不起金钱的诱惑而违犯党纪国法。但是,生活条件比较艰苦、福利待遇相对较差的门头沟区人民法院却没有人要求调动,没有人因违法乱纪而受到处理,没有人参与在北京发生的动乱和反革命暴乱。这都是对晁秉荣抓思想政治工作的生动、实际的检验。
一身正气
晁秉荣家住城里。30多年来,他坚持在法院与大家同吃同住,只回家过周末。前几年法院添了小汽车,坐小车回家用不了一小时。但是,他坚持挤公共汽车。区委领导考虑到晁秉荣体弱,又患有高血压等疾病,便下达指示,一定要他周末乘小汽车回家。
晁秉荣家里人口多,住房比较紧张。1984年,法院盖了宿舍楼。按人口、资历、职务等条件,晁院长完全可以分一套3居室住房。但是,他考虑到住房困难的同志很多,仅要了一间房子。在他的带动下,院里许多同志发扬风格,把住房让给最困难的同志。
老晁对子女的工作安排从不插手。他的大女儿是托儿所保育员,二女儿是菜店会计,还有两个女儿是印刷厂工人,儿子是电工。他总是教育子女安心做好本职工作。去年,市法院给门头沟区法院下达了增干指标。在选调干部过程中,先后有26人找晁秉荣,要他将子女、亲属优先调入法院工作。老晁却坚持原则,坚持标准,谢绝了大家的好意。
晁秉荣对吃喝、送礼风非常反感。他带领审判人员为很多单位和个人解决了纠纷和疑难案件。这些单位和个人想方设法请老晁吃饭,他都一一拒绝。对送来的礼品,他一律拒收。一些人趁他不在家,将礼品放在他家里。他就把礼品退回送礼人所在单位,请单位领导对送礼人进行教育。
晁秉荣以自己的模范行动,赢得了全院同志的信任和爱戴。今年4月,区委组织部对干部进行德、能、绩考核民意测验,73名干警参加,对老晁评价为优秀的70人,评价为胜任的3人。


第5版(国内专页(政治·法律))
专栏:

北京军区司令部某直属仓库办缝纫厂,为北京橡胶一厂配套生产鞋帮,几年来促进了当地农民脱贫。
图为军队的管理干部与厂方代表在洽谈。
本报记者 张雅心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