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9年11月17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国内专页(政治·法律))
专栏:

首要的是稳定
——大连市党的思想政治工作采访记
本报记者 宋世琦 《大连日报》记者 沙秀敏
今年春夏之交,在北京发生动乱和反革命暴乱期间,辽宁大连同其它城市一样,也受到了冲击。但从整体上看,大连市的社会却保持着安定。
十七所高等院校,除部分院校的部分学生到市中心广场游行示威、少数学生静坐外,市民很少有人围观,更没有多少人“声援”。学生到工厂串联,遭到工人严辞拒绝。在广场静坐的学生,终经劝说撤回学校。
在整个动乱和北京发生反革命暴乱期间,大连市没有发生一起打砸抢烧事件,没有设置一处路障,没有一个企业停工停产,交通没有一天堵塞,市民生活基本正常。
北京刚平息反革命暴乱不久,两次大型的对外经贸活动,国际经济技术研讨会和东北地区暨内蒙古出口商品交易会先后在这里召开,均获得了圆满成功。
涉及许多城市的动乱,在大连没有形成气候。每当议论起这个话题,人们总是不约而同地说这里的“小气候”比较好。
大连的“小气候”,包括的内容很多,有团结和谐的局面,经济上的稳定,社会风气和社会治安的好转。我们在大连采访中印象最为深刻的,是大连市委几年来对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视。
“小气候”是可以搞好的
近几年,特别是赵紫阳同志主持中央工作以来,党的领导被淡化了,思想政治工作被削弱了。全国的“大气候”影响着大连的“小气候”。某些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一些共产党员思想明显退坡,由讲精神退到讲实惠;由讲义务退到讲价钱;由讲奉献退到讲索取……
全国“大气候”的一次又一次冲击,在大连市机关、企业、学校、街道等基层党组织中引起阵阵波动,人们议论纷纷。党务工作者的积极性受到影响。一些多年从事党务工作的老同志,心情从来没有这样不舒畅。不少同志开始是惊讶、惶惑,进而怀疑、思考,越来越感到不对劲。一些大中型企业的党委书记从党的事业出发,大声疾呼:“现在企业党委已经退到‘大沙河’以北了,无论如何不能再退了,再退就取消了!”
问题尖锐地摆在大连市委常委面前。常委清醒地看到,全国的“大气候”出了问题,我们国家的精神文明建设发生了滑坡;全国的“大气候”我们扭转不了,但我们应该管好大连这块地方。市委书记毕锡桢说得更加明确,市委的责任,就是尽最大的努力,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创造大连自己的“小气候”,使这种滑坡在大连的影响减小到最低的程度。
创造大连自己的“小气候”,并非一件易事,没有一定的胆识是顶不住的。
市委抓党的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是有力的。许多人向我们介绍过大连市委有关干部教育的规划和精神文明建设发展方案。这不是那种一纸空文式的表面文章。整整四年时间,不管外面刮什么风,市委坚持按规划一步一步实施。
1986年的学潮之后,市委明确提出,全市包括实行院、校长负责制在内的所有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都由党委领导,市委、市政府拨专款定期举办高校辅导员培训班,两批培训了800人次。市委书记和市长每年出面召开两次高校辅导员会议,为他们做报告,倾听他们的苦与乐。几位高校的党委书记说,这几年别的地方取消辅导员,我们这里是夏天到棒锤岛培训,年终慰问,辅导员心里热乎乎的。
去年有一段时间,思想政治工作“兼职化”之风甚烈,
“政工干部砍一半,经济效益翻一番”的论调也吹到了大连。市委经过认真调查研究,决定大型企业党委书记不由副厂长兼,大中型企业专职政工干部必须保持一定的比例。对企业政工干部评定职称。政工干部在工资、奖金、住房等方面,与其它干部享受同等待遇。
就在北京的所谓“精英”四处游说那套自由化货色时,大连却请来英模讲演团到各院校巡回报告。市委领导同志讲过多次,请“名人”到高校讲课、演讲,要精心选择,不能让有些人在我们的讲台上大模大样地放毒。
今年5月初,赵紫阳在亚行会议讲话之后,许多高校的负责同志感到中央有两个声音,心中没底。一些企业的负责人也感到来头不小,头绪不清。市委把基层党组织负责人请来,市委负责同志根据人民日报“四·二六”社论精神,明确告诉大家,我们的方针就是要维护大连市的稳定,抓稳定局势没有错。基层党组织看到市委态度坚决,旗帜鲜明,感到有了主心骨。上下团结一致,许多问题在萌芽状态便得到了解决,保持住了社会秩序的安定。
市委书记毕锡桢对我们说,这几年市委总爱讲“小气候”,强调要创造大连自己的“小气候”。现在看来,抓“小气候”是对的。即使“大气候”不利,只要敢于从实际出发,理直气壮、持续不断地工作,“小气候”是可以搞好的。
工作的重点放在基层
在大连,我们深感基层党组织和党员的政治素质比较高,关键时刻守纪律,调得动,上下呼应,动转灵活。
今年5月中下旬那几天,一些人在大连市中心的街道上到处张贴大小字报,传播谣言,蛊惑人心。西岗区委决定,区机关、各街道的共产党员站出来,上街清除标语,随叫随到。开始,是人家白天贴,他们晚上揭,常常干到深夜。天亮之前,大小字报荡然无存。后来,干脆不等到晚上,白天随贴随揭,那些人不依不饶,党员们据理力争,依法办事,维护城市有关的管理条例,硬是把标语、大小字报揭掉、刷净。
北京平暴后,不少在京读书的学生返回大连。街道的党员闻讯,登门串户逐个拜访,了解情况,观察动向。为了解自己责任区内有无被通缉的人员,一位退休在家的老共产党员,戴着花镜把报纸上的照片记了一遍又一遍,直到证实没有这些人,她才放下心来,向街道党委做了汇报。
类似的事例,我们听过不少。不论是机关、企业、学校,还是商店、街道,党的组织都在活动,党员都在坚守自己的岗位,用党性、党纪约束自己。
一个多月内,西岗区委竟连续召开了全区思想政治工作大会、廉政会、党建经验交流会、党员代表大会和“三先两优”表彰会。
区委书记梁忠敏动情地说,我们身在基层,眼看党在困难中有劲使不上,心里不是滋味,只能加倍工作,在特别时期表现了特别的警觉,特别的团结一致,特别的工作效率和特别的工作效果,让人们知道我们党是任何人也战胜不了的。大连重型机器厂党委书记张士忠说的是同一个意思:我们要通过自己的工作,表现党的工作的价值,党员存在的价值,党组织存在的价值。
在党和国家遇到危难的关键时刻,大连的基层党组织没有散架子,表现出高度的纪律性,表现出很强的凝聚力和战斗力,这是与市委近几年重视打基础的工作分不开的。
大连是个老工业城市。500万人中,有130万产业工人。市委认定,企业稳定,大连就能稳定;基层稳定,全市就能稳定。市委从本市企业多、高等院校多这个特点出发,紧紧抓住这两个阵地,把工作的基点放在基层,始终注重抓党的建设,提高党员的素质。
市委多次召开专门工作会议,明确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方向和任务,总结推广了一批城乡党的基层建设的典型经验,表彰了百名优秀党支部书记;在全市推广实行定期议党、党建工作例会、党务工作报告检查、党的建设目标管理等四项党管党制度;在全市统一教材、统一轮训、统一课时,对80%以上的党员进行了初级阶段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教育,提高党员的素质,都起到很好的作用。
工作重点放在基层的思想,在今年春夏之交的风波中,也得到了充分体现。市委先后召开了五次全市党员干部大会,十四次由基层党组织负责人参加的工作会议。一些企业和高校的党委书记对我们说,那一段时间是一两天一个会,中央有什么精神,市委有什么部署,几乎天天给我们打招呼,一杆子插到基层。
4月26日,市委把基层党组织负责人请到市里,传达党中央有关北京发生动乱的重要精神。会议结束时,已是下午四五点钟了。参加会议的同志急如星火,赶回单位,立即开会传达。仅仅几个小时,中央的声音就通过党组织畅通的渠道,传到了绝大多数党员的心中。
事情十分明显,抓好基层党的组织,发挥党员的作用,上级党委说话才灵,才指挥得动。如果没有这一条,在这样异常复杂、严峻的斗争中,市委抓得再紧,也只能是“光杆司令”了。
扬弃过时的东西 创造新鲜的经验
从去年起,“改造”思想政治工作的舆论一阵高过一阵。名曰“改造”,实为“取消”。市委想不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得以贯彻、落实,靠得还不是思想政治工作?但“改造”之说大有“来头”,公开不好顶。市委变通了一下,“歪曲”了“改造”说的本意,用十分明确的语言要求基层党组织,继承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的优良传统,扬弃过时的东西,努力创造新的方法,新的经验。
我们采访了十几个单位。每个单位的思想政治工作都是那么有声有色,有吸引力。
大连海港有个西部港务公司。1987年,公司开展了“三爱”活动,即:爱党、爱港、爱岗位;1988年,开展“三好”活动,即:“共产党好,社会主义好,改革开放形势好”;今年,又开展了“爱党心声系列活动”。工人们说,我们这几年的思想政治工作年年有主题,阵地年年有扩大,活动搞得有生气。
大连化学工业公司的“企业精神”大讨论更具特色,那是他们在1986年“无路可走”时创造出来的。针对本厂的实际,公司党委提出“艰苦创业、全力奉献、奋发进取”十二个字为企业精神,用整整一年时间,对全厂职工进行教育,增强了职工爱厂如家的责任感。之后,企业精神年年都有新的发展,向职业道德、纪律、理想等更高层次深化。
大连钢厂的“知我大钢、爱我大钢、兴我大钢”的活动,交通运输行业的职业道德教育,大连海港的“老码头精神”教育,都发扬了爱国主义和艰苦奋斗精神,调动了职工的积极性、创造性,增强了企业的凝聚力、吸引力。
毕锡桢同志对我们说,企业党委通过企业精神把思想政治工作管起来。市委及时推广了“大化”企业精神的大讨论,又将“大钢”的经验扩大运用到全市,开展了“知我大连,爱我大连,兴我大连”的系列教育活动,集中宣传大连的光荣传统、经济优势、发展前景,动员全市人民为“兴我大连”做贡献。有那么一段时间,今天一个新“观点”,明天一个新“理论”,我们抓企业精神,一直没有动摇。
同高校党委书记交谈,还让人感到他们的思想政治工作很活,很细。对学生的教育,大多寓于丰富多采的娱乐活动之中。
动乱的五六月间,不少地方乱哄哄,大连市的一些学校院内却办起职业道德演讲比赛,开展校园文明月活动,甚至举办艺术节、运动会等等。辽宁师范大学14个系,在校艺术节期间登台演出了十八台节目,大部分由学生自己创作,从5月6日一直演到14日。15日、16日,又举办了全校运动会。紧锣密鼓的排练和比赛,吸引了绝大部分同学。对此,学校的党委副书记不无感慨地说:无事生非,这句话有道理。青年学生精力旺盛,活泼好动,你不组织他们开展有益活动,错误的东西就会乘虚而入,甚至会闲出事来。动乱和暴乱使我们反思,今后的思想政治工作怎么做,仍有许多课题需要探讨。


第5版(国内专页(政治·法律))
专栏:民族团结进步征文

汽笛萦绕古丝道
左增杰
今年,是火车进入新疆30周年。1959年,当第一声汽笛震荡在星星峡上空的时候,许许多多维吾尔族乡民捧来一捆捆苜蓿草,想叫这个能跑的黑色庞然大物吃个饱,带他们去逛逛乌鲁木齐。当时,他们想到乌鲁木齐逛逛就跟我们此刻想到月球上看看一样难啊!
新疆,在光绪年间左宗棠奏请中央政府建省之前被称为“西域”。沟通亚、非、欧三大洲的丝绸之路横贯其间。自西汉探险家张骞、堂邑父凿通西域以来,丝绸之路便成了中亚、西域、神州内地与黑海之滨各族人民的交通命脉了。
然而,这并没有解决西域人的行路难问题。新疆的交通不便与吐鲁番的葡萄甜、鄯善的甜瓜大、库尔勒的梨香、和田的玉美、伊犁的马快、克拉玛依的油好一样,是无人不知的了。
多少年来,新疆人梦寐中都想有一条通畅的路。据《新疆文史资料》记载,新疆边防办盛世才曾向全疆各族人民硬行筹款,以修筑省城迪化(今乌鲁木齐)至哈密的公路。但是,钱是凑够了,却落入了私囊,没用在修路上。
解放后,为了建设新疆,党和人民政府非常重视在新疆境内修公路,筑铁路。几十年功夫,以乌鲁木齐为中心的公路网已经四通八达,铁路通车里程已近1400公里。奔驰在被称作“幸福之路”的兰新铁路上的列车,可载新疆各族人民从遥远的边疆直达祖国首都。
30年来,吃煤喝水的蒸汽机车为开发大西北立下了不朽的功勋。在改革的大潮中,新疆境内的蒸汽机车,已全部光荣退伍了,取而代之的是清一色的大连产的“东风”内燃机车。又一代维吾尔族内燃机车司机跨上了绿色的骏马。各站、段,各分局以至各路局都有维吾尔或其他少数民族干部在领导岗位上。新疆在前进,新疆铁路建设事业在前进,新疆各兄弟民族在前进!


第5版(国内专页(政治·法律))
专栏:

勇于打破私情的网络
——记优秀共产党员宫继平
赵相如 陈栋林
宫继平复员回来不久,当上南昌市郊进顺村党总支书记。他上任后才知道全村竟欠下10多万元的债,人均分配不足百元,许多乡亲只好去城里做临时工。他反复琢磨,要使全村富裕起来首要的是自己一心为公。
第一件棘手的事来了:铁路部门征用了村里的土地,给了200来万元征地费。村民们强烈要求:“赶快分钱!”“就按村里的人头算,马上兑现才好!”有的人急不可待。
“大家的钱大家得。”也有人如此应声。
有个老单身买了包“红牡丹”,来到宫继平家,递上了烟:“继平,分掉吧!我还要指望这笔钱娶老婆呐!”
全村有350多户人家,宫继平一家一家地做工作,说明为什么不能分钱的理由:“钱分了,吃光用光后咋办?一只鸡,让它生蛋,蛋变鸡、鸡生蛋,不是更好吗!”
大家终于明白了宫继平的用意。
就在火车站附近,一座有百个床位的简易的饭店落成了,一个皮鞋厂、家禽养殖场也开张了。全村办起了十几个为城市服务的各种工副业生产基地。当年,村里赚上几十万元。进顺人笑了,这一年他们破天荒地每户分到1000多元钱。
宫继平的岳父在一个村办加工厂干活。村里几次准备将其调到经济效益高的饭店去,都被宫继平拒绝了。有几次村里研究给少数有困难的村民一点补助,名单上有他岳父名字,送到宫继平那里他又给划掉了。他的岳父说:“我不但没沾他的光,连我可以得到的也被他搞掉了。”
宫继平的二弟是木匠。他赶制出几十张沙发要卖给村办的饭店。村里的干部绕着沙发转了一圈,笑一笑,算是拍板成交。宫继平却半路杀了出来说:“质量差,不要!”
二弟苦苦哀求,他无动于衷;二弟破口大骂,弟媳火上加油,指桑骂槐。“战火”从办公室蔓延到家门口。再好的脾气也受不了,他忍不住上前与弟弟干了一架。后来乡领导批评了他,往后没有人敢钻空子占便宜。
不光亲兄弟不认帐,就连亲娘的情也不“领”。进顺村业务大了,缺少采购员。他的亲娘推荐一个亲属让他安排。宫继平找到有关人员说:“我这个亲属不是搞采购员的料,不能要。还是公开招聘好!”事隔不久,一名有技术的待业青年被村里吸收到村办企业工作,宫继平的亲娘找到他说:“你一点都不把我放在眼里,家里人还不如外人!”
“老人家,集体的事只能从公心出发,如果都要安排自己的亲友,村里的家业就要垮哩!”
如今走进进顺村,只见一排排别致小楼房拔地而起。去年村里人均产值达到1.4万元,每个劳力平均收入3240元。
进顺村成了江西省最富庶的村子之一,宫继平不仅成了优秀农民企业家,而且被上级评为优秀共产党员。面对10年来的成绩,宫继平推心置腹地说:“我总觉得共产党员应当无条件地为民办事。要勇于打破私情的网络!”


第5版(国内专页(政治·法律))
专栏:

部队在哪他在哪
——记某红军团团长、一等功荣立者于得水
赵广志 董春生
沈阳军区某红军团嘹亮的军号声,唤醒了辽南十月又一个金色的早晨。部队以整齐的步伐迈进操场,团长于得水早已站在那里了。
月月年年,团长每天都是第一个到操场,组织早操。不仅如此,部队训练、施工生产、执行各项任务,他都深入一线,严格组织指挥。官兵们说:部队在哪儿,我们的团长在哪儿。
一九八八年,部队奉命到黑龙江省柴河林业局执行伐木筑路任务,条件奇艰。五月份进山,还是一片林海雪原。那是
“林海雪原”描写过的地方,茫茫林海无人烟,与官兵为伴的,除了树木、藤蒿,就是蚊子、老鼠、“草爬子”。不几天,许多战士满脸都是蛟叮虫咬留的疮疤,十多名干部得了出血热,还有一些人得了森林脑炎。在恶劣的环境下,是干还是撤?官兵千百双眼睛盯着他们的“统帅”。于团长坚定地说:“在红军团的历史上只有‘胜利’二字,我们不能开打败仗的先例。”他成了当之无愧的“主心骨”。纵深五十华里的修路线上,无法开车,他靠两条腿每天往返一趟。
领导身先士卒,大振部队士气,当年十一月就提前完成了任务,被评为
“施工先进单位”。
“不了解部队训练情况,就无法实施有效的训练指导”,这是于团长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他每天都在训练场上转,及时发现训练中的问题,及时解决。他把连队带到靶场上射击,哪个战士能打好,他能说出个八九不离十,因为他太了解战士了。一九八七年部队在辽南荷花山搞抗饥饿训练,每人一天二两粮。当时团长正发高烧,仍然同干部战士一样坚持了三天。平时严格的要求,终于带出一个军事训练拔尖的团队。
几年来,这个团在军师的训练比赛中夺得几十个第一名,被军区树立为
“军事训练先进单位”。
于得水对部队严中有爱。哪个干部或战士犯了“规”,他批评得很凶,甚至骂几句,但过后大家都说他批得对。这几年,他多次跑地方有关部门,给长期两地生活的基层干部跑住房,为干部家属找工作,给刚随军的干部子女找学校。全团官兵的冷与热、甘与苦,都挂在他的心上。
于团长对部队工作尽心尽力,对家里的事却关心得很少,他家就在营房对面,可家里也常常一、两个星期见不到他的影子。
他的妻子说,长了,习惯了。他的心思都在部队,很少想到这个家。


第5版(国内专页(政治·法律))
专栏:

练兵忙
——北京军区炮兵某部训练剪影
迎着塞外的秋风,记者来到燕山角下的北京军区某部黄洋滩靶场。
这里,几百顶帐篷整整齐齐,数百门火炮一字排开,几千名官兵龙腾虎跃,好一派繁忙的练兵景象。
这个部队为贯彻军委确定的“以军事训练为中心,以战斗力为标准”的指导方针,加强军事训练,一个月完成了三个月的基础训练科目,考试成绩达到良好以上。
9月底,北京军区在这个部队召开了现场会。
10月上旬,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炮兵部向全军炮兵部队转发了他们的训练经验。
(1)该部队设在“黄洋滩”上的野营训练村。
(2)部队首长在指挥所里研究战术。
(3)对新战士进行严格专业基础训练。
(4)训练间隙干部、战士进行娱乐活动。
(5)通讯兵进行跨越障碍训练。
(6)将军陈明义(中)每天早上打起背包和战士一起进行训练。
缪青民 张雅心摄影报道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