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9年11月16日人民日报 第7版

第7版(国际专页)
专栏:

“南北之间的鸿沟要缩小”
——教科文组织全体会议辩论侧记
本报记者 张启华
11月初,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召开22次全体会议,会上共有167人发言,他们代表自己的国家、国际组织和政府间组织,就当前教科文组织在政治和业务领域中面临的问题,特别是关于今后6年的活动计划发表了各自的看法,其中一个突出的话题是如何缩小日趋严重的南北之间的鸿沟。
教科文组织在吸收吉布提、库克群岛和基里巴斯之后,会员国达161个,发展中国家占了绝大多数。许多代表在发言中指出,近年来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不但没有缩小南北之间的差距,反而造成一条巨大的鸿沟。这主要表现在: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人均实际收入比十年前还要低;一万多亿美元的债务束缚了第三世界国家经济和教育的发展;人口增加太快,教育普及率不高,文盲队伍已上升到9亿人,占全世界文盲的98%;在工业发展过程中,发展中国家成了环境污染的牺牲品;维护人权、反对殖民主义、种族主义的斗争仍面临巨大的压力。
南北之间的差距短时间是无法解决的。但人们认为,国际社会有责任制止、并改变这种有害的、极不合理的贫富过于悬殊的现象。这次大会辩论的意义,首先就在于它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各个角度阐述了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尼日利亚教育部长说,我们辛辛苦苦赚来的钱又流回到发达国家的腰包里,人们用什么去发展教育?古巴代表指出,发达国家总是把别人看成是原料市场。瑞士代表也认为,科学的发展,并没有给第三世界国家带来利益。
教科文组织作为智力发展机构,它所提供的解决办法就是开发人力资源。上百个教育部长的发言都谈到发展教育是强国富民的有效措施。目前,广大发展中国家因经济落后无力发展教育、而教育落后又拖经济后腿的恶性循环局面必须尽快改变。本次大会审议的中期发展规划,将教育与未来作为它的头等重要的计划项目,对此,人们寄予很大希望。许多代表都表示要用实际行动迎接1990年“扫盲年”,并朝着2000年基本完成扫盲的目标前进。
一些发达国家的代表还许诺增加财政援助,因为实践表明,第三世界国家存在众多文盲对发达国家同样是不利的。
中期规划中的新闻传播自由问题,体现了南北之间另一方面的分歧。应该说,第三世界国家也赞成新闻、信息的自由传播,这对本国的文化、社会、经济的发展是必要的、有利的。但大多数国家都反对西方国家奉行的单向自由传播,有的代表指出,发达国家所强调的新闻自由,实际上是一种“文化入侵”。一位非洲代表说,我们不反对新闻自由,而是反对垄断者的歪曲宣传。广大第三世界国家要求实行均衡的、双向的交流。中期规划草案已写上承认发展中国家要求建立“世界新闻和传播新秩序的合法性”,但遭到一些发达国家的反对。可以预见,南北之间在新闻传播自由问题上的争论将是激烈的,矛盾在短期内难以解决。
人们认为,缩小南北之间的差距,说到底要依靠本国的努力,教科文组织倡导的合作只能起促进作用。近两年来,国际形势朝着缓和方向发展,这本应有利于世界范围的教科文领域的多边合作,但人们不能忽略,在当前国际舞台上,重东西,轻南北的偏向依然十分严重。种种迹象表明,一些西方国家的注意力并不真正放在第三世界国家。由于南北关系停滞不前,教科文组织要继续发挥其智力开发与合作的催化剂作用,势必要付出更艰巨的努力。


第7版(国际专页)
专栏:艺术之窗

形式多样的各国艺术节
范中汇
举办艺术节,受着文化传统、社会经济及自然环境的影响,因此世界各地举办的艺术节都具有各自特点。
通观各种艺术节的举办方式,也能窥见一些带普遍性的经验。综合起来有以下几点:
——发挥当地文化资源的优势。凡是能产生较大影响的艺术节都是因地制宜,充分发挥了当地文化资源条件的优势。如多元化是加拿大文化的基本结构,于是便有了加拿大多元文化节;而在举世闻名的音乐之城举办的维也纳文化节,当然是以音乐为其主要特色。
——促进经贸旅游事业的发展。除了专业性很强的艺术节外,目前世界上纯粹为艺术而艺术的艺术节已经不多。艺术节越来越超出艺术活动本身,而与经贸和旅游事业相联系。文经相济,在促进经贸和旅游业发展的基础上,艺术节也可以得到企业家们的资助。艺术节期间,除安排文化艺术活动外,积极安排经贸洽谈、商品展销以吸引游客,已成为普遍做法。
——安排各种相关促进的活动。艺术节总是以各种形式的艺术表演活动为主,但其组织者同时也都尽可能地安排丰富多采的各种相关活动。例如,艺术节期间,进行艺术家和团组的相互观摩、竞赛评比、座谈讨论等艺术交流活动;安排各种艺术展览、手工艺品展销、民间艺人现场示范等艺术展销活动;组织街头演出、化妆游行、群众联欢等文化活动,等等。为艺术节创造欢乐的节日气氛。
——保证组委会班子的精干。艺术节一般都无常设机构,而是临时成立组委会。像著名的法国贡佛朗国际民间艺术节只有一名常驻专职人员,除负责贡佛朗艺术节的日常事务外,还兼管国际民间艺术节理事会的日常工作及当地部分旅游业务。艺术节组委会的组成以精干得力为原则,班子的大小根据艺术节的规模而定。其主要负责人,关键是主席和秘书长,由各有关方面协商推举能与各方合作的最有经验、最有能力的人士担当。一个精干的组委会班子,既能有较高的工作效率,也能节省大笔人头费开支。
——力争经费收支平衡。艺术节,特别是国际艺术节,是耗费大量资金的大型社会活动。在多数情况下,其收支都不能相抵,需要求助于民间捐助和政府拨款。而精明的组织者总是想方设法增收节支。例如,确定艺术节的规模和时限的最佳选择,是最大限度地节约经费和发挥效益的一个重要保证。衡量的尺度,主要看对观众数字的预测。因为,如果规模过大、时间过长,没有足够的观众就会成为一种浪费;如果规模过小、时间过短,观众过剩也是一种损失。再如,尽可能多地安排演出场次和利用发行赞助性特别荣誉纪念门票,也是普遍被采用的增加收入的有效方法。
——扩大对国内外的影响。艺术节的宣传是所有艺术节组织者都十分重视的工作。举办艺术节半年甚至一年前,他们就通过各种途径和媒介进行宣传,以扩大对外影响,广泛招徕观众。这既能增加经济收入,更可提高艺术节的知名度。芬兰在这方面就做得很出色。他们早在1968年就专门成立了芬兰文化艺术节联合会,明确规定了主要任务是与芬兰教育部、旅游协会、芬兰航空公司以及相应的国际组织等保持联系,在国内外宣传介绍芬兰的文化艺术节活动,协调各个文化艺术节之间的有关事宜。
艺术节已经成为当今世界很热门的文化活动。各种类型和规模的艺术节正像雨后春笋般地出现在世界各地。可以预见,艺术节将会为促进国际文化交流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第7版(国际专页)
专栏:人物春秋

语言奇才
  ——苏联副博士哈里波夫
苏联国立列宁格勒大学的语文学副博士哈里波夫是位语言天才,到目前为止他已掌握了44门外语,这一非凡的成绩引起了国内外的惊叹与关注。
哈里波夫副博士的少年时代,社会上曾流行过一种爵士音乐,当时他非常喜欢听这类歌曲的唱片。音乐美妙动听、令人陶醉,可是由于许多歌曲是用英语唱的,歌词他一句也听不懂。哈里波夫很想知道歌词的含义,于是下决心学习外语。他找到一本英文版的侦探小说,决定无论如何要把它读完。头20页进展很慢,每一页都离不开词典,后来逐渐地感到单词重复的越来越多,在接近书的末尾时,便可以完全脱离词典了。这一实践消除了哈里波夫学习语言的畏难心理,从此他相信外语是可以掌握的,但是需要系统地学习。
哈里波夫认为学习外语需要有一种取得成功的动力和信心,被动地强迫性学习是很难掌握一种语言的。但是,哈里波夫并不否认先天的语言才能所占有的优势,他称他本人就具有这种天赋。到中学快毕业时,哈里波夫已熟练地掌握了德语、英语、法语、芬兰语和瑞典语。
现在,哈里波夫副博士可以流利地讲10种外语,此外,能够阅读听懂的有34种。他能很快地学会任何一门语言。例如,哈里波夫仅利用一个假期的时间便学会了日语。他懂汉语,并能用汉语交谈。哈里波夫感到肤浅地学到的东西容易遗忘,会话实践是相当重要的。
在他所学的外语中,哈里波夫副博士认为日语和爱尔兰语最难学。日语的句法较难,爱尔兰语的语法复杂。
哈里波夫副博士称,他并不打算以掌握多少种语言为目的,而是要对语言的内部进行深入地学习、了解、认识和掌握其内在的规律;研究、思考一种语言同其它语言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并探索词的来源。
怎样才能既快又深入地掌握一种外语呢?哈里波夫副博士说,最有效的方法是完全置身于所学语言的环境之中。可是,很少有人有机会在所学外语国家住上一个时期,这就需要创造一个人为的语言环境。在这种条件下学习基础语法,不断增加词汇量,还要多听广播及所学语言的唱片。比如,他自己就常常几小时地听外语广播,从而增强了语感。
哈里波夫副博士告诫道:“我曾在军事科学院、后勤与交通学院任教多年,教过德语、英语及法语。我认为首先应该对外语这一学科增加一些学时,其次,必须激发学生学习外语的强烈愿望,当然更主要的是靠学习者持之以恒、孜孜不倦地勤奋努力。”
(王秀丽 编译)
(附图片)


第7版(国际专页)
专栏:

新加坡人求学热
以活到老,学到老来形容新加坡人,未免有点夸张。可是,很多四十来岁的新加坡人仍有一颗热爱学习、力求上进的心。
新加坡人发奋好学的精神,可以从他们在业余放弃娱乐、消遣和与家人欢聚的大好时光,而孜孜不倦地埋头攻读一个专业文凭、大学文凭和研究学位的热忱看出来。
由国家高等学府,如国立大学、新加坡工艺学院、义安工艺学院等开设的部分时间课程,每年吸引超过五千名工作人员来进修。私立商科学校、电脑学校和法律学校所开办的进修课程,更是琳琅满目,每年报名者十分踊跃。
国立大学企业管理学院所开办的商业管理硕士课程是硕士课程中备受青睐的一项,去年吸引了三百九十三名学生,其中百分之九十是在职工作人员。
国大电脑系和法律系推出的电脑工艺和商业法律文凭课,也是热门。
新加坡是世界上商务活动最频繁的自由港之一,经受着世界各地新潮的冲击。近十年,由于经济的迅猛发展,各种专业知识的重要作用渐为人们共识,一个人要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唯一的途径就是不断学习。
在新加坡,凡是有志于学习者几乎都可以找到一项适合其程度的并符合兴趣的修读课程。相对于国大的课程,新加坡工艺学院部分时间文凭课开设的课程更容易为普通人接受。每年,大约有四千名工作人员踊跃登门求学,他们愿意付出五年的时间。
当然,这种进修班更多的目的是为一些大机构员工的进修创造条件。这些大企业从自身发展的要求出发,对员工的进修表现了很大关注。
对于从学的人士来说,他们最大的困难是在照顾家庭、事业之余,还要花很大精力,苦苦去求得一纸文凭。他们这种过人的毅力令人钦佩。新加坡管理学院副执行院长陈颖祺说:新加坡是个每时每刻都在改变和前进的社会,在这个社会里,一个人若要在事业上不断攀登高峰,便得时时充实自己,提高自己,与时代的节奏和拍。
(索南编译)


第7版(国际专页)
专栏:

苏用77种外语对外广播
苏联目前使用77种外国语言进行对外广播,每天播音近300个小时,听众约1亿多。
目前,在苏联国外有800多个“莫斯科电台朋友俱乐部”。各国听众每年给莫斯科国际广播电台来信约20万封。莫斯科国际广播电台去年开始尝试进行商业性活动,如播出广告等。目前,对英语国家的广播中每周有20分钟的专题广告节目“新市场”,其他外国语节目中也有“商务俱乐部”等专题节目。 (新)


第7版(国际专页)
专栏:

今年是德国反法西斯政论家卡尔·奥西埃茨基诞辰100周年。1935年他曾获诺贝尔和平奖。图为民主德国青年学生为烈士扫墓。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