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9年11月15日人民日报 第7版

第7版(国际专页)
专栏:

密切关注世界农业环境问题
朱丕荣
当今世界农业的自然资源在减少、环境在恶化,已成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共同关心的日益突出的问题。一些发达国家由于过多地使用化肥、农药等,导致水土和食物的污染。同时,由于过分集中的工业所引起的污染,如烟雾、酸雨、污水、二氧化碳增多,含氯、氟物的排放,臭氧层的破坏,影响或威胁人类和整个生物的健康。一些低收入缺粮国家正在经受着人口迅速增长和贫困日渐扩展的压力,依靠广种薄收,粗放经营,使自然资源和环境遭到严重破坏。
联合国粮农组织、联合国人口活动基金和国际应用体系分析研究所近年来对非洲、亚洲和拉美、加勒比海等地区进行了调查研究,其结论是,如果没有长期的保护措施,全球雨育作物土地将减少18%。
世界热带森林面积19.35亿公顷,其中密闭林12亿公顷,稀疏林7.35亿公顷。现在热带林正以每年1150万公顷的速度减少,而新造的森林每年不足200万公顷。森林遭破坏的主要原因是毁林开垦放牧,对薪材的需求不断增长(发展中国家2/3以上的农户主要以薪材作为家庭能源)、无人管理的滥砍乱伐以及森林火灾等。很多地方的热带森林生态系统已不再能对保持水土、调节气候、维持生计等起正常的基本作用。在南亚、东南亚和拉美的一些河流上游的毁林,往往造成洪水泛滥、土壤生产力受到严重破坏。世界上的河流每年会把240亿吨肥沃表土带入海中。
全球土地的1/3面临着沙漠化的威胁。1984年世界上的干旱地区养活着8.5亿人口,其中2.3亿人口生活在受到严重沙漠化影响的土地上,在非洲、亚洲和拉美共有8.7亿公顷的耕地沙漠化了,由此每年有2100万公顷的土地几乎没有什么经济收益。据联合国粮农组织调查,世界范围80%的沙漠化是因对资源管理不善造成的,包括人口和畜群不断增加的压力、过度放牧、丛林火灾、无控制的毁林垦殖。在9个南部非洲国家,牛的数量超出生态载畜力的50—100%,在萨赫勒地区的毁林十分严重,在马里,撒哈拉沙漠在过去20年中每年向南移动约17公里。
土壤退化(包括土壤侵蚀、盐碱化、酸化以及物理和生物性变劣)的现象也在扩展。在北非和近东的干旱地区和南亚、东亚及拉美的部分地区,土壤风蚀很严重。联合国粮农组织和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在进行的一次联合评估中发现,在赤道以北的非洲,全部土地的11.5%受到水的侵蚀,22.4%受到风的侵蚀,近东的全部土地的17.1%受到水的侵蚀,35.5%受到风的侵蚀。土地退化很大程度是因为使用不当和种植结构不妥。全球有4000万公顷的灌溉面积由于排灌不当,不是水涝就是盐碱化或者两者兼有。在亚洲和非洲由于无控制地抽取地下水,蓄水层水量减少,地下水位下降,使一些牧场和作物耕地荒芜。
农业环境趋于恶化。对于农业持续发展将造成无可弥补的损害,特别是发生不可逆转的气候变化,可能对下一个世纪农业带来不利影响。如果现在还不引起重视采取有效措施,这种局势将会继续发展。
1987年12月联合国大会讨论了2000年及以后的环境前景和环境与发展问题。对粮食和农业领域提出的明确目标是“达到既无粮食匮乏之虞,又不耗竭资源或破坏环境,重建已经发生环境损害的资源基础”。还要求“为持续的、不影响环境的发展制定长期战略”。今年5月,世界粮食理事会第15届部长级会议把“从环境着眼管理农业实现持续的粮食安全”作为一个中心议题。保护和改善环境是人类的共同责任,必须引起国际社会的密切关注,通过国际合作加以保证。为了保护和改善农业环境,应当因地制宜地推广和采用有利于改善环境的农业措施,如工程和生物措施结合保持水土,兴修梯田,防洪排涝,植树种草、种植豆科作物,间作复种,轮作倒茬,有机肥、化肥、生物固氮相结合,选种抗逆力强的品种,少耕或免耕,保存和利用遗传资源,利用沼气、太阳能源等,来恢复和提高土地生产能力。
各国政府对保持水土,森林、草原、水域等资源的保护、改善和利用提出战略措施并协调各部门的工作。实现的目标是要提高自然资源的长期生产力,增强当地自力更生地解决粮食和其他基本需要的能力。开展国际合作,呼吁国际社会对低收入缺粮国提供贷款和援助,以改进水土环境的管理,提高农业生产力,鼓励应用研究、信息传播和技术援助,以促进资源保护和使用对环境无害的农业技术。


第7版(国际专页)
专栏:外国经济动向

走出低谷的约旦经济齐前进
在实行了一系列调整措施之后,一度衰退的约旦经济正逐步走出低谷。
约旦经济近年遭受了严重挫折。1982年以来,由于世界油价暴跌、海湾经济停滞不前,阿拉伯产油国无法再一如往昔对约旦慷慨解囊。直线下降的海外侨民汇款额又使约旦经济更加困难。农副产品基地——富庶的约旦河谷又连年遭受霜冻,石油资源仍未找到,水依然是这个国家最靠不住的商品,这一切加在一起使得约旦经济陷入困境。
约旦经济在很大程度上依赖阿拉伯产油国的无偿援助。1978年巴格达阿拉伯首脑会议决定,沙特阿拉伯、科威特、阿联酋等7个产油国在1979—1988年间每年向约旦提供12.5亿美元的无偿援助。但由于近年世界油价暴跌导致海湾地区经济萧条,7个阿拉伯产油国无法兑现当初的允诺。
去年7月,约旦政府宣布同约旦河西岸脱离行政和法律关系后,不少巴勒斯坦人纷纷挤提存款,转移固定资产,减少向约旦汇寄外汇,使约旦经济遭受了意想不到的沉重打击。
约旦的外债总额今年已达83亿美元,人均2800美元,而外汇储备却降到了历史最低点,仅剩2000万美元。其次,由于约旦多年形成的高消费的生活方式,80%的生活必需品依赖进口,每年进口产品要耗费30亿美元。约旦今年的预算赤字将占国民生产总值的22%,达1.22亿第纳尔(约合1.7亿美元)。
约旦今年的物价平均比去年上涨15%—30%,而群众购买力则下降了20%,这使得约旦人民生活日益艰难,人均收入由1982年的1800美元下降到目前的900美元。
为了减轻外债负担,约旦政府同债权国进行了卓有成效的谈判。约旦的外债62%来自于巴黎俱乐部和伦敦俱乐部的20多个西方国家。7月,巴黎俱乐部的14个债权国宣布,允许约旦推迟5年偿还从今年1月到1991年6月之间到期的部分债务。9月,伦敦俱乐部的债权银行也表示,批准约旦推迟5年偿还一项1991年到期的总额为7500万美元的债款。
阿拉伯产油国在约旦经济最困难的时刻也鼎力相助,履行先前的承诺。沙特7月向约旦支付了允诺的近2亿美元的援款,科威特和阿联酋政府也分别向约旦提供了8000万美元和7000万美元的无偿援助。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最近签订协议,今年向约旦提供1.5亿美元的低息贷款。日本与西德政府也将分别向约旦提供1.5亿美元和1700万美元的优惠贷款。
为了稳定本国货币,约旦政府开始实施一些以前从未实行的规定,如限定本国人可自由汇到国外的外汇数额,收取旅行税,吸收并鼓励存款。约旦中央银行有权为保持第纳尔汇价稳定干预外汇市场。面对国人对第纳尔的信任危机,政府关闭了全国70多家外汇自由兑换市场。
为了降低预算与贸易赤字,约旦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新的经济措施,压缩基建项目,压缩政府开支,禁止进口汽车、电视机、电冰箱等奢侈品;实行鼓励出口和贸易自由化政策。约旦政府取消了投资许可证或放宽了发放条件,以鼓励私营企业和建立出口贸易集团。今年上半年约旦进口比去年同时期减少了17%,而出口额却相应增长。约旦政府还计划通过振兴旅游业来促进经济的发展。


第7版(国际专页)
专栏:

法国公务员罢工损失大
杨贵兰
自去年夏季以来的一年多时间里,以国家公务员为主体的罢工浪潮在法国此伏彼起,接连不断,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自一九八二年夏季以来,法国政府采取紧缩财政、压缩公共开支,控制物价上涨,限制工资增长,提高利率、紧缩银根,实行外汇管制、限制进口、鼓励出口,鼓励和支持私人投资等措施,使其经济逐渐摆脱“滞胀”而走向低速增长。近几年来,法国的工业投资稳定增长,一九八八年为百分之十二,一九八九年可达百分之九;而其经济增长率则自一九八三年走出低谷之后,连续六年呈上升趋势,一九八八年达百分之三点七,一九八九年可望保持在百分之三点五左右。与此同时,法国的通货膨胀也得到了控制,近三年的通货膨胀率均在百分之三左右。
法国的经济状况虽然有所好转,但大部分职工的工资增长幅度大大低于生活指数的增长,社会面临种种难题和压力。法国公务员此时掀起罢工浪潮,目的在于分享经济增长的好处。
法国公务员之所以罢工,是因其经济处境每况愈下的缘故。原来,法国的公务员工作体面、职业有保障。除高级官员外,他们的工资不高,但补贴、奖金以及实物和休假等好处不少,是受人尊重、令人羡慕的。但自法国政府施行经济紧缩政策以来,公务员的实际购买力四年来下降了百分之八,而同期私营部门雇员的平均工资购买力却略有提高。另外,公务员工作负担重,劳动强度高,并且还有裁员之忧,因此,他们深感自己受到了不公平的待遇,不满情绪甚为强烈。
法国公务员罢工造成的损失是很大的,据估计,仅去年几个月罢工造成的经济损失就高达一百亿法郎以上。例如,由于法航地勤轮番罢工,每天罢工四十五分钟至三小时,使许多飞机得不到应有的技术保障,法航被迫取消了四百五十个航班的飞行,公司因停航和增加工资损失了三亿法郎;巴黎地铁和公共汽车因车辆检修工罢工而使巴黎交通一度陷入混乱,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六亿法郎;邮件分拣员和邮车司机罢工使一点二亿件邮件积压,邮电局直接承受的经济损失达一点三五亿法郎;邮电、公交和电力三个部门的罢工每天就使巴黎大区的经济损失多达五亿法郎。
然而,全国财税人员的大罢工给法国经济造成的损失最大,因为它不仅严重影响了整个社会经济生活的正常运转,而且使国家的税收损失严重:财务审计、经济统计被迫中断,滞留在机场、港口等待过关的货物堆积如山,甚至连人们经常需要的印花税票也难以购得。
法国公务员的境遇博得了公众舆论的同情,但其旷日持久的罢工给整个社会生活和社会秩序带来的影响也招致了人们的反感和不满。有些报刊评论指出,这样的罢工实际上是把广大消费者作为“人质”,作为某些工会组织进行讨价还价的筹码,这已超出正常行使罢工的界线。


第7版(国际专页)
专栏:

索尼为何“入侵”好莱坞
刘绪民
日本索尼公司最近以34亿美元买下了美国好莱坞中最大的制片公司——哥伦比亚制片娱乐公司。这笔交易不仅使美国的舆论哗然,而且在日本也引起强烈反响。好莱坞在美国文化中是最有代表性的。美国报刊把这笔交易比做是日本买去了美国的一部分“灵魂”。一些日本人士也觉得索尼这样做未免太过分,他们说,倘若法国一家公司买下东京的歌舞伎剧院,日本人肯定是会反对的。索尼如此大胆地涉足美国文化领域,固然说明日本当今资本实力雄厚,资本输出无孔不入。但具体说来,索尼的着眼点在于最终占领美国的电子产品市场。
当前,尽管索尼公司的声视产品蜚声世界,但据市场预测,在本世纪转换期间,此类产品的年销售量增长率仅为4%,而音乐和电影等软件的年销售量增长率则在17%以上。索尼买下哥伦比亚公司的目的在于试图通过电影和娱乐节目的制作等软件产品带动推销它的电子设备等硬件产品。当前,索尼、松下、东芝等日本几家大电子公司都在发展高清晰度电视技术,总投资14亿美元。由于高清晰度电视设备笨重,价格昂贵,要想打开销路,日本急需进入美国和欧洲的市场。
高清晰度电视是当今影像产业发展的最新技术。据说,人们一旦看了这种电视,再看普通电视便感到不过瘾,就像看惯了彩色电视不愿再看黑白电视一样。高清晰度电视是新的一代电视,据预测,到2000年高清晰度电视的全球普及率将达30%,到2010年年销售额将达到400亿美元。如今,荷兰的菲利普公司、法国的汤姆森电子公司和美国的齐尼思电子公司都在研制高清晰度电视技术,而且它们发展的高清晰度电视系统都比日本的更适合于兼容美国现有的电视系统。美国联邦电信委员会将于1991年决定美国将采用哪一种标准的高清晰度电视系统。考虑的前提之一是选择那种适合于兼容美国现有的电视和播送系统,这对日本新研制成功的高清晰度电视系统无疑是一个严重的威胁。
索尼公司自信,它不需要哥伦比亚公司去对华盛顿电信委员会的决策者进行疏通活动,只要索尼能把过去拍的好电影在高清晰度电视系统上建立一个跟踪档案库,并争取足够导演的支持,好莱坞的大亨们必然会要求采用索尼的生产设备,那时,日本的高清晰度电视系统自然成为既成事实的系统而被优先考虑。索尼这种以软件带动硬件的如意算盘将来能否如愿以偿,还很难说。美国许多政界和电子工业界人士目前正为美国在发展新的电视技术方面落后于日本而大吵大嚷,他们指责布什政府“行动迟缓和眼光短浅”,要求政府拨款扶植发展自己的高清晰度电视技术。(附图片)
日本产的高清晰度电视机。


第7版(国际专页)
专栏:

日本产的高清晰度电视机。


第7版(国际专页)
专栏:

科摩罗盛产各种香料,有“香岛之国”的美称。图为科摩罗鹰爪兰香精油蒸馏车间一角。
新华社记者 姚宗仪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