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9年11月13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副刊)
专栏:国庆报告文学征文

扬子江的正气歌
陈模
“板蓝根大王”
1988年的初春,上海市爆发了严重的甲型肝炎,累计发病者达29万多人,市内市郊不少人在抢购板蓝根干糖浆,全市笼罩在一片紧张的气氛之中……
要求调拨板蓝根干糖浆的电文像雪片似的飞到扬州市扬子江制药厂,疫情紧急,刻不容缓!
扬子江制药厂过去是江苏省泰兴县口岸镇一个制药小厂,从1978年就创制了板蓝根干糖浆,由于质量好、疗效高,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当时,全国生产板蓝根的药厂并不多。1981年四川发生水灾时,从这里调拨了大批的板蓝根干糖浆,获得了“板蓝根大王”的雅号。
1988年初,扬子江有一个生产板蓝根干糖浆的车间,月产量有五万多包(每包十袋)。上海防治甲型肝炎所需要的板蓝根干糖浆,不是几万、几十万包,而是近四百万包!要完成这样艰巨的任务,原料、人手、厂房、设备均不够,其难度之大,不是局外人能想象得到的。
扬子江制药厂的厂长徐镜人,高中毕业以后参军入了党。五年部队的炉火,锤炼了他一副刚毅的性格。他的身材魁梧,浓眉大眼,四十来岁。他思维敏捷,敢于开拓,加上那一副洪亮的嗓门,颇有一点大将的风度。出于一种神圣的社会责任感,他和几个厂干部研究,决定接受上海市的全部定货任务,再难再苦再累也要干!
他们一面从全厂调集熟练的工人、技师,恢复已停产的板蓝根车间,一面连夜派人到河南周口镇及南通市把筛选机、锅炉拉回来,在短短的四五天内,安装在新车间。真是闪电的速度!
正值新春佳节,口岸镇街上张灯结彩,四处响起了噼噼啪啪的鞭炮声,家家户户都在团聚过年。扬子江厂从厂长到工人,想到上海的疫情扩大了,谁也不回家过节,日夜兼程地投入了紧张的制药劳动,终于在1988年1至4月间,生产出385万多包板蓝根干糖浆,及时地送到上海人民手中。尽管板蓝根对治疗甲型肝炎不一定有特殊疗效,但在当时紧急情况下,由于它对病毒有一定防治作用,人们还是争相购买,以至使板蓝根成为紧俏药品。可是,徐镜人并没有趁机哄抬药价,而是按照规定的价格,每包没有涨一厘钱,上海市的医药销售单位,多次来信感谢扬子江厂的奉献精神。
一个执著的美好的梦
扬子江制药厂从建厂以来,没有伸手向国家要过一分钱。1980年的产值是64.4万元,1988年的产值突破1亿元,产值和利润连续八年翻八番,人均创利万元以上。它不仅是泰兴县、扬州市崛起的工业企业中的佼佼者,在全省167家中西药厂中也名列前茅。
扬子江制药厂所以有今天,用徐镜人的话来说:“它是用所有职工的心血和汗水换来的!”
时间回溯到1971年1月,口岸仪表厂成立了一个制药车间,这个畸形的胎儿,就是扬子江制药厂的前身了。这能算得上制药车间么?仅有六间房子、两个大水缸,十几个经过培训的工人。生产百尔定、百乃定两种针剂,用水量很大,可他们连水塔也没有。车间的负责人徐镜人就和工人一起,每天轮流到半里外的小河去挑水。制药一天用二十缸水。二十担水才能装满一缸。两个人一班去挑水,也得八九个小时!
厂房太小,施展不开。徐镜人又找到一块荒地,领着大家挖土、平坟、填塘、挑砖、盖厂房。资金短缺,他不得不四处借款。为了节省出差费,职工们到县城去办事,就花七角钱租一辆自行车,还要选有支架的,好多载一个人。回来把汗湿的衣服一脱,马上进车间干起来。
1971年9月初,两种针剂试制成功后,工人们眼噙着泪情不自禁地欢呼起来:“我们的第一炮打响了!”
这一年的销售额虽不大,毕竟迈出了艰难的第一步。制药车间被镇政府批准为工农制药厂。这时候职工的工资,最低的9元,厂长徐镜人也只有23.5元。每天加班加点,谁都没有要过加班费,也没有一句怨言。大家从实干和创造中,发现了自己的特殊价值,现在能用自己的双手,为祖国人民治病造福了。对未来充满了憧憬和希望,这是扬子江人的梦,一个执著的美好的梦!
祸从天降
1985年4月间,为了迎接《国家药品管理法》的实施及“三证”(即生产、营业、卫生三项许可证)的颁发,厂里成立以徐厂长为首的企业整顿领导小组和企业整顿办公室,对生产、经营、质量、卫生、人员、厂房等九个方面进行严格的整顿。6月间,经省、市、县三级“三证”检查验收组验收确认合格,人们似乎可以喘一口气了。
谁知祸从天降!
验收组离厂没有多久,国内有几家报纸发出了一则有关他们厂的消息:“泰兴县制药厂口岸分厂向上海大量销售劣药”!有些医药报纸、杂志还纷纷予以转载。人们都为不久前发生的晋江假药事件吓怕了,现在又出一桩口岸劣药事件!
口岸制药分厂立刻被蒙上一层可怕的阴影,退货电话与退货合同,不断地向厂里涌来。发出的货全部被封存,资金不能回笼,全厂被迫停产三个月,经济损失达到700万元。
口岸制药分厂受到严峻的考验!
徐镜人心忧如焚!他仿佛觉得有人冷不丁重重地打了他一闷棍。他实在不理解:怎么会发生这种颠倒黑白、诬谄他人的事情呢?啊,他渐渐地了解到:这一则无中生有、纯属谎言的“消息”,是根据某个行政部门收到的一封未经核实的“人民来信”,和某市医药经销单位在竞争的形势下,出于排挤外地药品的需要而编造的不实之词撰写的。他通过各种渠道,请求上级领导查清事实,以正视听!
8月间,泰兴县、扬州市、江苏省药政部门联合调查组进厂了。紧接着,国家医药总局和省、市、县经销医药部门也派人来了。他们查阅了口岸制药厂两年来的发票、单据和生产记录,抽验了250个成药批号的留样,确认该厂所有的产品质量都是合格的。
这一封“人民来信”,使一个新兴企业受到700万元的损失,还花费了20多个干部大半个月宝贵的时间,但诬谬毕竟澄清了。
徐镜人和厂部的同志,并没有因此轻松起来。他们在致力于恢复工厂元气的同时,从“劣药”风波中吸取教训,在职工中开展了深入的产品质量意识教育,制订了超过国家规定的药品质量的内控标准,加强了产品质量的管理和检验。颇有讽刺意味的是,一时被人指责为“劣药”的板蓝根干糖浆,10月间在全省同类品种的评比中荣获第一名。
11月间,扬州市计委批准泰兴制药厂口岸分厂改名为“扬州市扬子江制药厂”。从此,扬子江制药厂的旗帜,在长江之滨高高地飘扬起来了。
新生命的交响曲
1988年的一个秋雨之夜,徐厂长的办公室,闪烁着不灭的灯光。他不住地吸着烟,陷入了沉思中。烟缕变成了迷雾,在室内徐徐地升腾。
在双增双节运动中,国家紧缩银根,压缩经济过热的现象。面对着市场不旺、厂外欠债太多、原材料涨价,“扬子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作为厂长兼支部书记的徐镜人,凡是厂内的重大问题,他是能够说了算的。现在,他对自己设想的改革方案,也犹豫起来了。增产、翻番的计划不压缩,可能吗?他把另外四位厂级干部叫来了,这是他最得力的战友,他们交谈着、争辩着、探索着,直到黎明。
深化改革的方案终于定下来了。他们以惊人的胆略和毅力,作出了许多机智而大胆的决策。
市场上总有畅销、平销、滞销的产品,扬子江厂也不例外。让产品质量当开路先锋吧!我们就是要靠自己获奖的优质、名牌产品,才能批量地投放市场;同时根据市场的需要,不断地开发新产品。
徐镜人亲自抓销售工作,使企业由生产型转向经营型。原来全厂销售员只有13人,他从全
厂调来精兵强将,逐步扩大到30—50人,建立了除西藏外的全国销售网。坚持“用户至上,讲究信誉,方便服务,保证质量”的宗旨,宁可自己吃苦受累,也要送货上门。
他还在企业内部进行深层次的改革:科室人员由100多人压缩为60多人;把年轻有为有威信的人,提拔到生产领导岗位上来;在车间实行优化劳动组合,实行纯计件工资制度,使每个职工各尽所能,多劳多得。
为了保持企业的后劲,增强本厂产品的竞争力,成立了扬子江医药化工集团公司,与北京、南京的多家医药科研单位及化工、塑料厂等,建立巩固的合作关系。
以往每年厂内的基建投资,都在三四百万元,现在除零星建设外,基建项目都下马了。
有了恰当的经济措施,还要有党的思想政治工作作保证。这里的党、团、工会组织,经常对职工进行“坚韧不拔,锐意进取,团结协作,永不满足”的企业精神教育,和爱国主义、遵守法纪的教育,每个党员干部都联系一定数量的工人,协助车间做好思想工作。近十年来,厂里没有一个工人违法乱纪。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全厂去年的产值突破1亿元的大关,利润1332万元。今年上半年完成产值5000万元,回笼货币4000万元。扬子江人迎着困难上,谱写了企业新生命的交响曲。
堂堂正正地做人
1986年4月间,国家医药总局的六个干部,来扬子江厂检查药品质量。一天深夜两点多钟,他们信步到几个车间去看了看。他们吃惊了,信服了,回来对人说:“车间里每个工人都在聚精会神地工作,生产秩序很好。没有一个人打磕睡,聊天。我们走了全国许多制药厂,像这样的厂子还少见!”
郭友明是部队转业的汽车驾驶员。来扬子江开车以后,一贯勤勤恳恳地工作,后来当了汽车队长。有一次他驾驶“130”车到南京送药品时,驶在慢行道上的一辆“江淮”大卡车,突如其来地向快行道上来了个急拐弯。如“130”向右急煞车,就会撞在公路的交通岗亭上,把同车的小吴撞死,绝对不能这样做!他立即将车向左拐急煞车,“江淮”的尾巴撞着“130”,他的肝部被挤碎。小吴要把他送医院,他忍受着剧烈的疼痛,用发颤的声音说:“小吴,我不行了……你不要管我……车上有厂里的货,你快打电话向厂长汇报!……”小吴流着泪把队长送到医院,他刚上手术台就断了气。
这不幸的消息传到厂内,徐厂长忍不住啜泣起来,好多同志难过得哭了。党支部追认郭友明为优秀党员,全厂开展了学习郭友明的活动。郭友明在全厂职工的心目中,永远是一个公而忘私、品德高尚的人!
像郭友明这样默默地为厂工作的人,实在难以计数。有一种无形的强大的凝聚力,把人们求上进的心紧紧地联结在一起了。
我访问过许多办厂元老、青年工人和科室人员,他们不约而同地告诉我:“我们厂的干部好,我们信得过!”徐厂长从来厂子以后,就住在厂里,吃在厂里,除了吃饭和夜里睡上五六小时觉,其余时间全用来工作。其他干部也跟他学,常常工作到夜深。他们为企业的生存、发展,真是操碎了心。他们的心里装着全厂的职工。在徐厂长的提议、热心支持下,一幢职工宿舍楼盖起来了,不少科技人员的“两地分居”的问题得到解决,每个工人午餐可以享受五角钱的营养补助费,十多位勤学的青年,被保送到药学院或其他大学去学习了。
人们说:扬子江的风气正!
徐镜人是口岸镇人,他在镇上的亲戚朋友太多了。扬子江厂越办越好,求他安排自己子女进厂的人也就多了。徐镜人说:“我现在不好给你答复。厂子招收职工时,你们来厂报名应考好了。”够条件的考上了,不合格的一个也不收。这样,全厂职工的文化、品德、身体素质都比较好。没有考进厂的人,难免要骂徐镜人“无情无义”。过久了,骂的人也知道,这是扬子江的招工制度,连徐厂长自己也不好违反的。
在扬子江北厂的橱窗里,有徐镜人的大幅题字:清廉。这是他为人的守则,对职工也是这样要求的:人人要爱惜工厂的一切财物,绝不允许假公济私的现象发生。他还规定干部不许接受礼物和变相的“回扣”,销售员不能请客送礼。推销药品靠产品质量,靠正常的渠道(各地医药公司二级批发站),靠自己的信用、友情和周到的服务。多年来,这里不断有人拒收贿赂、小费,没有发生贪污、收贿现象。在社会上蔓延着不正之风的今天,这样堂堂正正地做人是难得的,这成为扬子江人精神上的一个亮点。“己不正,焉能正人!”如果徐镜人不严于律己,他是无权要求别人的。
俗话说:“树大招风”。扬子江制药厂办大了,徐镜人在制药界出了名,有了点业绩,难免不遭到个别人的误解、非议和嫉妒。比较多的说法是:徐镜人骄傲。平时,他连普通工人的意见和建议,都很认真地听取,还多次带干部到苏南和本县一些先进企业去取经。他说:“办厂的压力很大,市场的竞争很激烈,即使想骄傲也难啊!”只是来厂访问、办事的人很多,他的工作过忙,照顾不到的情形是有的。
一天,徐镜人的老同学奚宏盛问他:“老徐,你到底图个啥?何必把自己搞得这么苦呢?”徐镜人把双眼一眯,笑了笑说:“图啥?要办好这么个大厂子,还不够我干的?我个人损失点,豁出命,又算得了什么?”徐镜人的一位朋友,曾写了两句诗送给他:“不遭天磨非铁汉,不遭人嫉是庸才。”徐镜人沉思了一下,说:“我不愿意当庸才,只是想做一个堂堂正正有作为的人,一个问心无愧的人!”
扬州市医药公司的副经理郁彪同志,听说我要采写扬子江的文章,主动来找我谈了半天,他说:“我是看着扬子江发展起来的人。像扬子江这样的好企业,像徐镜人这种开拓型的企业家,在我
们地区不是很多的。全国能有1/3的企业这样做,
我们的四化建设就很可观了!”
扬州市内有座著名的古迹文丞相祠。民族英雄文天祥在扬州抗元的壮烈业绩,他在狱中所写的充满爱国激情的《正气歌》,一直激励着人们在艰难面前不屈服、奋勇地去创造新的生活。“是气所磅礴,凛烈万古存。当其贯日月,生死安足论!”“扬子江人”不畏挫折,不怕厄运,不怕险恶,从一个只有几间平房、两个水缸的小车间,建成了千人以上的社会主义的先进企业,谱写了一曲我们时代的正气歌。
敬礼,艰苦创业的“扬子江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