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9年11月10日人民日报 第6版

第6版(理论研究)
专栏:

全面提高我国农业的现代化水平
詹武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把发展农业放在极为重要的地位是摆在全党全民面前的头等大事。今后如何使我国农业特别是主要农产品生产重新走上持续稳定增产的道路,已成为全国人民十分关心的问题。为此,一方面需要改善农业的外部条件,另一方面需要增强农业的内在活力,全面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本文仅对后者讲一点意见。
全面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才能提高农业生产的比较利益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把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作为发展我国国民经济的根本战略目标。这是具有重大意义的。十年来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结构调整,使农业现代化获得了强劲的推动力,从而在许多方面有了明显的进展。
但也应看到,我国农业现代化水平比工业现代化有着相当大的差距。一是由于农业现代化的起点就比较低;二是由于农业本身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方面的原因,使十年来农业现代化的发展仍然滞后于工业;三是由于主观上没有采取有效措施,使这两个现代化尽可能保持同步发展。这种差距造成了农业特别是主要农产品生产的集约程度、规模效益、劳动生产率和商品率等方面均明显低于工业,并导致农业特别是主要农产品生产的比较利益下降甚至生产出现萎缩。这在某些沿海发达地区和大中城市郊区表现尤为突出:一是这些地区涌现出大量以工为主的“兼业户”,把农业当副业,经营粗放甚至土地荒芜。他们对土地的态度是:“不愿不种,不愿多种,不愿下功夫种”。只求粮食自给,不愿多向农业投入。二是这些地区的某些纯农业户,虽然想靠农致富,但因农业现代化水平低和土地面积有限,农业生产的比较利益显著低于乡镇企业。
如何解决农业特别主要农产品比较利益下降的问题?这必须同时抓好相互依存的两个方面。一方面,要逐步制止通货膨胀,调整价格结构,适当增加国家对农业投入,改进“以工补农建农”等,以改善农业外部条件。另一方面,必须因地制宜地全面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以提高土地生产率、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从根本上提高农业的比较利益。历史上,发达国家在工业化前期,工农业间、城乡间在劳动生产率、人均收入水平等方面的差别都很大。后来用现代工业和科学技术逐步装备农业,使农业的劳动生产率、土地生产率、人均收入水平都大大提高,从而使工农差别、城乡差别大大缩小,农民和城市职工的收入水平接近起来。我国近几年来,在某些发达的沿海地区和大中城市郊区,在与全国同样的宏观经济条件下,也开始探索实行适度规模经营,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提高土地生产率、劳动生产率和收益水平的一些路子,从而使务农种粮的农民的比较利益大体赶上了务工经商的农民。例如,珠江三角洲的南海县,1986年对5397户农业专业户的统计,户均耕地54.2亩,亩均年纯收入249.4元,每个劳力年均收入4614元,相当于一般劳力收入的2.6倍,基本达到或超过务工务商农民的收入水平。长江三角洲的苏、锡、常地区,1987年已涌现出80多个农业机械化先行村,农业劳动生产率、土地生产率都显著提高,农户收入迅速增长。这些适度规模经营搞得好的地方,农民有了一定的自我积累扩大再生产的能力。北京市郊顺义县农业规模经营户每亩年纯收入180元中,有18—38元可用于扩大再生产。当然,总的说他们目前的自我积累能力还是低水平的。
全面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要以提高土地生产率为中心
对农业现代化应有个全面的理解。它包括生产资料的机械化、电气化、化学化,生产技术的科学化,生产条件的水利化、园林化,生产品种的良种化,生产组织的专业化、区域化、社会化,经营管理的企业化。这六个方面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有机整体。当然,农业机械化是十分重要的,但不能把农业现代化单纯理解为农业机械化,也不能只重视某一个方面而忽视其他方面,那是不全面的,效果也是不好的。
全面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的目的,是要全面提高农业的土地生产率、劳动生产率、商品率和经济效益。但根据我国的国情,必须把重点放在提高土地生产率和经济效益上。我国人多地少,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必须建立在土地生产率提高的基础上。发达国家农业现代化的历史表明,土地多、劳力缺的美国、加拿大、苏联等国,首先重点抓农业机械化,提高劳动生产率,以解决劳力不足的矛盾。而地少人多的日本则首先重点抓了水利化、化学化、良种化,努力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我国多数地区当前主要矛盾是劳力多、耕地少、农产品不足,迫切要求搞好同提高土地生产率联系密切的水利化、园林化、化学化、良种化和生产技术科学化,提高经营的集约程度,以达到提高单产和总产的目的。在我国农业现代化中,强调以提高土地生产率为中心,具有重要的意义。各地根据实际情况,努力提高单产,一是有利于较快提高经济效益;二是有利于缓解劳力多、耕地少的矛盾;三是可以增加有效供给,有利于解决农产品不足的矛盾。
为了有效实现提高土地生产率和经济效益这个中心目标,在我国农业现代化中要紧紧掌握下列各环节:一、规模经营与集约经营相结合。实行扩大土地经营规模,应以集约经营为其基础和前提,以提高土地生产率和经济效益作为主要目标。因此,扩大土地经营规模必须适度。如果规模过大,经营粗放,土地生产率下降,那就失去了规模经营的意义。二、农业现代化要同我国传统的有机农业、生态农业的技术优点相结合。充分利用有机肥料、轮作、间种、套种、复种与生态农业等传统技术,经过改进提高,与现代农业技术结合起来,以提高土地生产率,尽量避免或减少西方发达国家单纯“石油农业”所造成的污染环境、土地有机肥力下降等弊端。三、专业化生产与适当的多种经营相结合。既要提高种植业专业化、商品化水平,又要积极发展与种植业相关的养殖业。这不但有利于提高土地生产率和经济效益,而且能在经济上和生态上起到良性循环。四、农业现代化与科技教育相结合。农业现代化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们掌握科学技术的水平。据美国科学家分析,美国农业增产的81%和生产效率提高的71%归功于科研。目前我国规模经营的效果也同经营者的素质密切相关。凡经营效果好的单位,其基本特征是户主年富力强,有一定科学文化知识和实践经验,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且能吃苦,具有“经营型”和“苦干型”相结合的双重素质。因此,必须抓紧对经营者的培训、提高和考核,在农业教育上狠下功夫。
坚持完善联产承包责任制,全面提高各类农户经营的现代化水平
在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家庭经营会不会妨碍农业现代化?实践证明它不仅不妨碍,而且是促进农业现代化的一种较好形式。这是因为:一、家庭经营能最大限度地调动起农民关心自己生产经营的积极性,这对于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农业生产不同于工业生产,它的劳动对象是有生命的植物和动物,受自然条件变化的影响很大,因而要使农业生产获得高效益,就特别需要劳动者具有很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随时给予高度的关心和管理。而要做到这点,最有效的形式就是家庭经营。二、家庭经营是以家庭为自负盈亏的经济单位,主要使用家庭成员的劳动力从事生产经营。其成员在经济利益上有高度的一致性,劳动者、经营者、管理者统一于一家之中,因此,不需要复杂严密的管理制度和劳动报酬制度,就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劳动者和经营管理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调剂使用家庭中的劳力和半劳力。这不论在农业生产力落后条件下或现代化条件下,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三、家庭经营为了追求生产的发展和经济效益的提高,对使用先进工具和科学技术有很高的热忱。我国在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的几年中,农民普遍掀起了“购买农机热”,“六五”期间农村新增农机总动力等于前28年总数的44%,其中小型拖拉机增长量等于前28年总数的1.04倍。上述家庭经营的优越性,可以说是中外农业经营中的共性。在农业高度现代化的发达国家中,家庭农场的比重始终占80—90%以上,他们的经济效益往往高于大农场。
目前,我国家庭经营的土地面积每户平均只有7.65亩。规模小,对农业现代化确有其不利的一面。这主要是:不利于大型高效农业机械效益的发挥;不利于统一规划和实施农田基本建设;不利于集中资金力量,采用先进的技术设备。但是这些不是不可克服的。只要在完善家庭承包责任制和双层经营体制基础上采取适当的措施,这些不利因素即可在一定条件下得到转化。这些措施是:
(1)在有条件的地方,实行土地有偿转包,使土地向种田能手集中,实行适度规模经营。条件主要是:第一,当地非农产业相当发达,有较多的劳动力从土地上转移出来,并可获得较稳定的收入,因而愿意转出承包的耕地;第二,专务农业的劳动力有能力经营规模扩大后的土地,并愿承担经营风险;第三,农业机械化和社会化服务较发达,使承包较多土地者便于经营。以上条件,在沿海发达地区和大中城市郊区的一些地方比较成熟。现在,这样的规模经营主要有家庭农场、联户农场、专业队组和集体农场等四种形式。凡是办得好的规模经营农场,一是都实行土地集体所有制、家庭联产承包制和统分结合、双层经营体制三不变而又适当加以完善。这样,就保持了改革以来借以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的这项根本体制政策的长期稳定。二是经营规模适度,才能取得最佳效益。佛山市等总结出“三自为主”即自有劳力为主、自有资金为主、自有技术为主的原则,就是适度的一个重要界限。
(2)在全国大多数没有条件扩大经营规模的地方,也能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现代农业科学技术和工具,就其同农场面积大小的关系说,可分为三类:一类是其推广应用的效益与农场面积大小关系十分密切,只有在大面积农场的条件下,才能发挥效益。如在种植业和农田基本建设上使用的大型拖拉机、康拜因等。二类是其推广应用的效益与农场面积的大小关系并不十分密切,大小农场都可以有效使用。如养殖技术,优良品种,化肥、农药合理使用技术,资源综合利用技术,农产品加工、储藏技术等。三类是其有效的推广应用更适合在小面积农场。如某些劳动、资金、知识密集的技术,包括间、复、套种技术,精耕细作技术,地膜覆盖、温室、大棚等设施,农林牧副渔密切结合的生态农业技术,以及通过土地诊断,实行按土地合理施肥等软件技术等。以上二、三两类现代化科学技术,完全适合在小规模家庭农场有效推广应用;一类大型农机不适用于小规模家庭农场,但可组织农机社会化服务或改用中小型农机。
在土地规模不变条件下,小规模家庭经营如何提高现代化水平和经济效益?实践中已涌现出三类成功方式:一、家庭农场进行专业化生产协作,连片种植。如黑龙江绥滨农场创造的家庭农场协作体,土地划在一片,农机配成一套,合起来生产,分开来算帐。虽是松散的协作,却有明显的规模效益。二、发挥乡村合作组织较好的社会化服务和科技优势。在东北、华北不少乡、村两级支农服务搞得较好,农民自愿把大田的耕、耙、压、种、灌溉、治虫、收割等环节交给服务公司统一进行,都收到了较好的规模效益。三、实行高效益的集约经营。如山西汾阳县北关园村粮食立体种植、瓜菜立体种植、粮菜立体种植等多种形式的集约经营农田已占全村农田的72%,亩均纯收入高达500—1000元,最高达1400元。
(3)探索和创造出一条适应小规模家庭经营的农业机械化道路。要看到全国大部分地区相当长期内还是小规模家庭经营占绝对优势的格局。农机制造部门和科学技术部门要从这一国情出发,设计研制出适应于小规模家庭经营的中小型农机和相应的技术设施。在世界各国农业机械化发展史中,就有地广人稀的美国、加拿大采用大型农机具,和人多地少的日本采用小型农机具这样两种不同的路子。我国这几年来农机销售中,最畅销的是小四轮、小手扶拖拉机和小型农机具。我们相信,农民的抉择和市场供求规律将促使我国走出一条适应小规模家庭经营的农业机械化道路。


第6版(理论研究)
专栏:

孔子与中国传统文化
步近智
我们伟大的祖国屹立于世界的东方,已有五千多年历史,她虽然历经沧桑,但却是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过历史文化的文明古国。她具有无比的生命力和历史的延续性,巍然独立于世界文化之林,创造了光辉灿烂的中华文明。二千五百年前,中国的、也是世界的文化伟人孔子和他开创的儒家学派,以其博大恢宏和深邃的思想学说,雄踞于当时世界。尽管其中某些思想学说,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不断被选用、发展,乃至曲解、强化,用以维护和加强历代的封建统治而应予扬弃。然而,其中闪耀光彩、可资借鉴的思想和精神,却又为历代进步思想家和志士仁人所继承和发展,成为中华民族长期发展的凝聚力量,成为至今犹需弘扬的中华文明。
一、“吾从先进”的大一统思想。西周时代,中原地区的华夏族是多民族的复合体,其文化的融合,孕育了灿烂的华夏文明。所谓“华”、“夏”、“中国”名称之本质涵义实指文化或文明。周代的
“礼”,广义上说泛指社会文明。孔子对批判地继承发展夏商文明的西周文明,采取基本肯定态度。“吾从周”,实际是对华夏文明的肯定。春秋战国时期,是华夏族与四邻地区民族大融合的新时期。孔子“先进于礼乐,野人也;后进于礼乐,君子也。如用之,则吾从先进”的进步观点,不是把血缘种族放在首位,而是把“礼乐”置于首要地位。他强调推行周礼,实质是个文化问题:凡遵循礼义德行者为文明人,反之则为野蛮人,并以此标准作为“夏”和“夷”之别。而“夷”、“夏”之间,关系亦可转化演变,提倡修“文德”使之转化,而不主张以暴力压服异族。这与“以族类辨物”的血缘种族奴隶制的观点相对立,而且包含了在先进文化基础上实现大一统的进步思想。当时,以礼乐、仁德为主要内涵的华夏文明,不仅是中国境内的先进文化,也是世界上一种伟大的文化体系,它为汉代公羊学派所发展,成为我国传统思想的主要内容,促进了汉民族的形成和各民族的融合,遂有中华民族及其所代表的中华文明。
二、“仁”学体现的民族精神。“仁”学是孔子道德伦理学说的核心,也是他思想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仁”离不开有关“人”的界说,讲的是如何为人和协调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仁”的两重性矛盾在于:一方面对待现实政治是“克己复礼为仁”,维护宗法等级关系;另一方面作为最高道德标准,要求做有完善人格的人。孔子的“忠恕之道”表达了对人的平等、尊重和爱护,体现了“仁者爱人”的人本主义思想。其“忠恕之道”的“仁”,就是推爱己之心以爱人,并认为唯有完善个人的“人格”,才有可能推己及人,“内圣”而“外王”,实现后儒在《大学》中所概括的“治国平天下”的理想抱负。孔子心目中的完善人格的“仁人”,其最高境界是“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正是这种崇高精神的发扬,养成和发展了中华民族以天下为己任而忘我无私的美德,以及为国家为民族而献身的高尚气节和崇高的“国格”观念,成为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精神支柱。
三、积极有为的经世风格。孔子创建的儒学,具有经世风格,着力于经邦治世、为国建功立业,反对消极遁世。经世风格与当时重人轻天的无神论思潮相关联。孔子发扬了重人轻神的人本思想的“仁”学传统,“不语怪、力、乱、神”,尤为可贵的是他不向客观低头,提倡自强不息、奋斗不已、“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积极有为的经世风格。孔子以后有孟子、荀子,继承了孔子的经世风格。先秦儒家之后,尽管有汉学、宋学之分,经世传统一直被继承下来,即使宋明理学亦未抛弃这一传统。直到晚明,进步学者为了挽救国家的危亡,尚实政、主改革,讲求“经世致用”,反对空谈心性,倡导“务实”之风的、具有早期启蒙性质的实学思潮遂应运而生。而自孔子开创的儒家,一脉相承的重入世卑出世的经世风格,成为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重要特点。它对本土和外来宗教势力的抵制,起了积极作用,避免了欧洲中世纪的宗教黑暗在中国的出现。
四、发扬“教学为先”的传统。孔子继承和发展了自商周以来“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学记》)这一优良传统的积极成果。他破除西周“王官之学”旧传统,兴起私人办学新风气,促进了文化知识的普及,为后来学术上的“百家争鸣”创造了条件。他提出了“有教无类”的思想,首创平民教育,以培养“贤才”,与其“举贤才”的政治主张一致,突破了贵族血缘的限制,向“士”的平民阶层开放政权,是中国教育思想史上的重大发展。孔子在办学内容上继承西周“六艺”,且主张以“礼”约束言行,并表现出德、智、体、美并举的全面教育思想。孔子还提倡“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实事求是的学习态度,和学思结合等一系列的教育思想、方法,是古代教育的珍贵遗产,至今仍有借鉴作用。在孔子以后,历代继承和发扬了这一“教学为先”的传统,是中国素有文明古国和“礼义之邦”美称的原因之一。
五、“和而不同”的“损益”精神。孔子删诗书、定礼乐,整理典籍,集三代文化之大成。他从精研夏、商、周三代文化中,看到它们对前代文化的“损益”,从而倡导文化上“和而不同”的“损益”精神,对于中华文明的繁荣昌盛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早在西周、春秋之际,史伯就曾提出“和实生物、同则不继”的著名命题,认为只有各种不同性质的物质元素“和”合、相“杂”,万物才能构成;如果只有同一种元素“以同裨同”,便要“同则不继”。孔子吸取了这一自发辩证法命题的内涵,进而提出了“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的原则,并将此原则推行到与人的交往、处理各种事情中。“和而不同”、“择善而从”的原则扩充到文化领域,则是“和而不同”的“损益”精神,要求对前人留下的历史文化遗产,既尊重而不泥古、既有所继承又有所创新。这一探求文化发展的开放气度,兼综百家和重视文化遗产继承与创新的优良传统,对于中国古代学术文化的发展具有深远影响。
孔子和他的思想学说,以及在他的影响下经过不断“损益”而发展的整个封建时代的主体思想精神,总体上说已被前进的历史所否定。即便是上述的曾经对社会发展和进步起过积极作用、并凝聚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宝贵精神财富,也无不打上了那个时代的印记,在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今天,也必须加以本质上的改造、而决非简单的“损益”。然而,如果以为我国新文化的建造,必须完全割断历史、抛弃一切传统而以他国的文化全盘移入才能实现,这既是文化上的反科学态度,而且也是一个永远不可能实现的梦幻。当代社会主义新文化,只能在现实的中国文化的土壤上,用科学的态度,有选择地继承本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有选择地吸取和融合世界的优秀文化,才有可能创建成功。从这一前提出发,今天,对孔子与中国传统文化进行科学的研究和深入的探讨,是具有现实意义的。
(本文是作者在“孔子诞辰2540周年纪念与学术讨论会”上的论文摘要)


第6版(理论研究)
专栏:

做好市场预测工作
吕先声
最近,许多工商企业对市场疲软、产品或商品滞销积压感到头疼。有的同志觉得市场是一个捉摸不透的“怪物”,甚至认为市场“变幻莫测,无规律可循。”这就提出一个问题:究竟是市场“无规律可循”,还是我们的市场预测水平低,没有掌握市场变化的规律呢?
其实,市场变化同其它任何事物的运动一样,即使看起来杂乱无章,实际上也是有一定规律的。就拿这次市场疲软来说,表面上看,好像是在一夜之间发生的。然而,只要深入一层,就会看到,今年的市场疲软孕育在去年的市场过旺之中,今年的工业速度回落是去年工业超高速增长的必然后果。每一个头脑清醒或有思考能力的人都可以看出,去年由抢购风引发的市场销售过旺进而导致企业开足马力超高速增长的情况,受资金、能源、原材料的制约,是不可能持久的。特别是一旦国家认真贯彻执行治理整顿的方针,压缩需求,收紧银根,稳定物价,鼓励储蓄,那么,膨胀的市场和生产就会迅速消肿。市场一旺一疲,生产一快一慢,都在情理之中,都是发展的必然。
那么,为什么一些人会感到市场疲软来得突然呢?这主要是因为他们把市场观测误当作市场预测,或者重市场观测轻市场预测,因而被市场表面的、暂时的现象所迷惑。当然,市场观测是重要的,因为它是市场预测的基础或开始。但是,市场观测不等于市场预测。只有将市场观测到的丰富材料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表及里,由此及彼,进行一番综合分析,才谈得上进行科学的市场预测。近年来,一些企业只是被动地跟在市场后面跑,看到市场上什么热销就生产什么,什么变冷就扔掉什么,疲于奔命却收效甚微,就是因为他们只会简单地进行表面的市场观测,而不肯花费气力进行深入的科学预测,因而只能消极地追随市场而不能主动地驾驭市场。
实践又一次告诉我们,加强科学预测,提高企业和经济管理部门的市场预测水平,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在我国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条件下,经营管理决策对生产的发展和效益的提高,具有决定性的意义。而科学的市场预测,又是正确的经营管理决策的前提。因此,我们必须在市场调查、占有大量情况的基础上,运用科学方法进行深入分析,进而对市场发展趋势作出正确的预测或判断。在进行市场调查、分析和预测时,不仅要看到人人都已经看到的现象和问题,更重要的是发现别人尚未注意到的情况和问题。只有善于见微知著,着力于开发具有潜在市场的新产品,才能棋高一着,胜人一筹,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