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9年10月5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副刊)
专栏:

难忘共和国的早春
思效
啊,四十个春秋,似水流年……
四十年前,人民共和国成立时,我11岁。家乡刚刚解放,还没有开学,也没有大的庆祝活动,但街头中央人民政府的红色布告,却印象极深。从上面我看到了毛泽东、朱德、周恩来这些如雷贯耳的大名,也看到了彭德怀、贺龙、徐向前的名字,他们是红军长征经过家乡时广泛流传开来的。红军长征时从家乡擦城而过,吃了百姓的粮蔬瓜果,把酬钱放在百姓的门缝院口,树干田头。百姓惊呼这是仁义之师,天兵天将。他们从躲避、害怕到箪食壶浆,热烈欢迎。有的参加了这支无坚不摧的铁流,有的参加后又留下来成了革命的火种。
解放前夕,由于国民党的大肆宣传,说共产党是杀人放火,共妻共产的“共匪”,许多人逃离县城到乡下去避难。我也跟着亲戚到了乡下,直到解放后才回到家里。我看到人民解放军还是传说中当年的工农红军,他们和蔼可亲,纪律严明,露宿街头,不拿群众一针一线。那时,我家就坐落在县委会侧门的对面,郝县长,县委郭书记,还有被叫作“大孟”的团县委书记,常常到我们住的院子里来,跟大人们亲如一家地拉家常。他们清一色地穿着灰色土布制服,有两样东西对我特别有吸引力:一样是上身口袋里别着一支钢笔,一样是腰间皮带上系着用布袋装起来的小瓷碗。前者是用来在本本上记录老百姓的意见的,后者则是同通讯员一起在一个锅里吃饭用的。
不久,小学开学了,我上了六年级。“华北大学”的宣传队员教我们唱歌,扭秧歌,演活报剧。《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解放区的天》、《你是灯塔》、《团结就是力量》等革命歌曲到处洋溢。还有一位给我们讲艾思奇的《大众哲学》。这一切对我来说,觉得分外新鲜。那时,每一天都有新事物新名词新思想,在冲击你,教育你,熏陶你。你不仅有受用不尽的精神食粮,而且在物质食粮上也得到救济,因为刚解放,县城居民的生活比较困难,我就曾经几次到县仓库里领到救济的小麦。
我从小学上了初中,从“红领巾”转为青年团员。我们满腔热情,上街下乡搞宣传,出黑板报,墙报;说快板书,数来宝;直至演出大型戏剧,如《血泪仇》、《穷人恨》、《白毛女》、《刘胡兰》、《王秀鸾》、《赤叶河》等,还有数不清的其他短小节目。我们在实践中接受革命的洗礼,我们沐浴着共和国的阳光雨露茁壮成长。
在中学,我当上了学生会的干部。有一次被选为出席全县人民代表会议的代表,就是说,我这个土娃娃,也要“参政”了。我跟那些用羊肚子毛巾裹着头的农民,同衣着讲究的工商界人士,同穿着长袍大褂的开明士绅,同两鬓斑白的我们中学的老校长,同县长县委书记和其他各界代表们,平起平坐,同吃同住,共商全县大事。
正是依靠这种民主的信念,我们推翻了国民党反动派的腐败统治,建立了如旭日东升的人民共和国,赢得了建国初期那举世公认的伟大成就,形成了一个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良好社会风气。以后奔赴省城和北京,踏上那永无止境的书山学海的漫长的路……
啊,往事如烟,但那些岁月,那光景,共和国1949的早春我是永远忘不了的……


第8版(副刊)
专栏:庆祝建国四十周年

深山守夜人
潘万提
皎洁的月光,给绵延的山野,镀上一层银晖。
秋天的大别山区,梯田里的稻子熟了,山坡上的玉米也挣脱了薄薄的服饰。
丰收是醉人的。夜风,将五谷成熟的馨香送得很远。
远处的山梁上,突然传来一阵阵野猪的哼吱声。大概它们经不住作物喷香的诱惑,钻出茂密的老林寻求一顿夜餐。
“当当当!当当当!”一阵急促的铜锣声,霎时回响在百峰千谷。我知道,这是深山守夜人敲响的。铜锣,是庄稼守护者的传统响器。这时,如果你贴着山地,会听到野猪群逃窜的呼呼喘息声。
山坳里,一棵合抱粗的板栗树旁,搭着一架原始式的窝棚。一位老者,手掂铜锣,正向远处眺望。借着月色,我向守夜人走去。守夜的是一位六十开外的长者。他将我让在窝棚前的石凳子上落坐,掂来一篮澄黄的板栗……
月光下,虽然看不大清楚老人面部的皱纹,但他那被日月风雨荡涤的黝黑皮肤,还是依稀可见。老人话很少,但充满骄傲:他有一个驾飞机的儿子。女儿在省城当干部。可他住不惯城市鸽子笼般的楼房,他说还是在山窝里踏实。
儿子在天上飞翔。他却安于在窝棚前巡更守夜。一个现代,一个原始。既悬殊,又和谐。我反复端详山雾中的老人。
在我思绪飞翔的时候,西山头上又有了响动。老人爽朗地笑了:“这不,贪吃的家伙又来了。”他扬起铜锣,又一阵急敲。声音撞在山谷,荡起阵阵悠扬的回声。敲完,老人像怕冷清了我似的,重又捡起话头:
“乡里又要给我送奖状,嘿,我要那玩艺儿干啥?山里人看庄稼,尽尽义务,还不是人之常情呀!”说着,他拨弄挂在身上的半导体收音机,听着他百听不厌的豫剧选段:“山沟里,空气好,实在新鲜……”
这个半导体,恐怕是守夜者唯一的现代装备,听豫剧,也算是他唯一的艺术享受了。他的波段,从没作大调整,总是徘徊在那少有的几个地方戏曲节目上。
夜深了,山风过处,沟沟岭岭的稼禾波浪起伏。
守夜人毫无睡意,眼睛睁得更圆更亮了。簇拥在山地稻海中的窝棚,好似一艘不会停泊的小艇。
“当当当!”锣声又起……


第8版(副刊)
专栏:

麦田与薄云
流逸
麦田漾成碧绿的海
歌声融进氤氲的地气
省略了装饰和伴奏
你可以切近地感受
真实和灌浆的成熟
当目光沿着
诗意盎然的麦梢
久久滑行
便有不期而至的薄云俯临
那也是一种目光和含义
且受过亿万年的洗礼
是绚烂之极的特殊平淡
默默地抚着黧黑的背脊
默默地浸润你的生机
默默地祝福你的希望
而当风吹动
一切复归如初
你耳边
正有潺潺的渠水流着
正有伴着心律的乐曲唱着


第8版(副刊)
专栏:

徐悲鸿与马夫
李卉
一九四三年,正是桂花飘香的季节,著名艺术大师徐悲鸿和女助手廖静文乘坐一辆带篷马车,奔驰在平坦的公路上。
画马名师对马自然有一种偏爱,和马在一起,听马蹄得得,看马鬃抖抖,徐悲鸿觉得是一种美的享受,心,仿佛与马一同驰骋。
“老大爷,您这马养得真不错呵!”徐悲鸿对满头白发的马车夫赞道。
“养马,你必须爱它!”马车夫十分得意,“不要光看它是畜牲,其实,它什么都懂。比如说,今天我拉上了你们,有了生意,它比我还快活。我和老马,相依为命。有时,我自己挨饿,也要喂饱它;我自己冻着,也不能让它受冻……”
“说得好,说得好!我就喜欢你这样待马好的人!马,是又勤劳又忠实的。”
于是,好像千里逢故人,老车夫尽情地向徐悲鸿打开了话匣子——家庭的负担,战争的灾难,物价的暴涨,生活的艰辛……马儿一边跑,一边竖起耳朵,像在倾听主人诉说。
美丽的桂府到了。徐悲鸿付过车钱,伸手抚着老马的脊背,亲切地说:“谢谢您!”接着,又从提包里取出一幅折叠起来的“奔马”送给了马车夫。
当老马夫疑惑不解时,小廖忙补充说:“老大爷,这是一幅画,是送给您的。大爷,这张画的价钱比您这趟车钱要多得多呵,您可不要随便给人呀!”
老马夫深深的皱纹里都飘起了微笑:“呵呵,谢谢!谢谢!我碰到好人了!怪不得今早一只喜鹊飞到我的窗子上……”
跟马夫道了“再见”后,小廖问:“先生,您为什么突然要给一位不相识的马夫一幅画呢?您是否有点过份慷慨了?”
“不过份,不过份!因为我爱马,更爱善待马的人,他对马的爱打动了我的心……”


第8版(副刊)
专栏:

无题
于沙
种籽在泥里做梦的时候,花蕾是她的笑容。
阳光为她的笑容着色;细雨为她的笑容洗尘;
和风为她的笑容奏乐。
蜜蜂是天外来客,用刺当笔,为她的笑容,注入一腔恋情。只有蚯蚓默默追踪她梦的轨迹,用象形文字,为她撰写着一部传记文学。
母亲把小生命送到世上,在一瞬间;
笋尖刺破冻土,在一瞬间;果子坠落枝头,在一瞬间;滴水终究穿石,也在一瞬间。
一瞬间,是长时间孕育的沉默的欣然爆响,伴奏着奇迹的呱呱诞生。
失去了瞬间,便失去了长时间,便失去了孕育,便失去了奇迹的创造。
眼见流星迅跑、昙花浅笑、夕阳回眸时,你想到了什么?


第8版(副刊)
专栏:

潮汕农家[版画]肖映川


第8版(副刊)
专栏:

庆祝国庆 林荣文 林荣斌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