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9年10月5日人民日报 第7版

第7版(国际专页)
专栏:教育与培训

外国师范教育改革动向
余逸群
教育是整个社会发展的基础工程,师范教育又是基础的基础。在许多国家教育改革的大潮中,首先受到冲击的是师范教育。从当前的情况来看,改革动向主要表现在下列几个方面:
改革师范教育体制,提高对师范教育质量的要求
按各国传统的师范教育体制,小学教师由中等师范学校培养,中学教师由高等师范学校培养。今天,这种旧体制已被突破,中小学师资培养已提高到新层次。
苏联、瑞典在二次世界大战前,绝大多数小学师资是由中等师范学校来培养的,中学师资是由高等师范学校来培养的。到了70年代,苏联、瑞典等国的中小学师资的培养工作逐渐过渡到由高等院校来完成,中学师资需经过高等师范院校或大学的研究生教育。据统计,苏联由于师范教育体制的改革,中小学教师中受过高等教育的比重逐年增加,1980年达94.6%。瑞典是世界公认的中小学师资水平最高的国家。从其公立学校教师的学历水平来看,在小学教师中取得学士学位者占72%,取得硕士或博士学位者占28%;中学教师中取得学士学位者占56%,取得硕士或博士学位者占44%。苏联、瑞典等国多年来坚持以提高师范教育质量为中心,以高质量、高标准求专业地位的提高,又以专业地位的优越求社会地位的提高,他们的师范教育改革已成为当今国际师范教育改革的典范。
强化教师素质,重视在职教师培训
在职教师的进修和培训工作是现代师范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师范教育阶段的延续。一些国家的教育界认为,现代科学发展日新月异,各国的教育改革日趋频繁,因此,教师进修或培训以加快知识更新就显得特别重要。
目前,一些国家通过立法的形式,使在职教师的进修和培训工作形成制度化。如,日本制定的《教育公务员特别法》,其中规定“教职人员为尽其职责,必须不断进行教学研究和参加在职培训或进修”。苏联教育部明文规定,“中小学教师每隔5年必须轮流脱产培训一次,每所学校每年要派出不少于20%的教师参加各种形式的培训或进修活动。”为了鼓励在职教师积极参加培训或进修,很多国家均采取了相应措施,确保在职教师培训或进修工作顺利而有成效地进行。在这方面比较突出的是民主德国。民德实施多种奖励制度,吸引在职教师参加培训或进修。
确保教师质量,严格制定录用制度
一些国家在改革和发展师范教育的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是如何确保现行师资队伍的质量。为此,越来越多的国家通过立法严格规定教师的资格,他们主张:“正如律师和医生的合格证书一样,凡要当教师者都应取得执教的合格证书。”教师必须受过高等教育并经过考核、试用取得合格证书后,方可任教。诸如:苏联的《教师合格证书》、日本的《教师资格许可证书》、朝鲜的《教师认可证》、新加坡的《教师资格评审证》等,都明确规定了对教师资格的要求。有些国家还逐步提高对教师资格的要求。为适应“为21世纪而教育日本人”的宏伟目标,日本制定了《新的教师任命制度》,决定改革教师任命的等级,提高教师任命的标准;规定教师不但要精通专业知识,还要谙熟教育理论,具备指导学生的能力和对教育事业的责任感;还规定每3年对中小学教师进行一次全面检查,检查包括知识与能力、工作量与态度、业务培训与进修等情况。检查后,对优秀者给予奖励和晋级,对不称职者在评定后的两个月内,予以免职或调离工作。
值得注意的是,越来越多的国家已逐步停止发放终身教师合格证或许可证,倾向于发放短期的或临时的教师合格证或许可证,旨在使教师通过回归教育、继续教育来更新知识与技能,适应社会变革的要求。


第7版(国际专页)
专栏:

四十年至诚友谊
——纪念中罗建交40周年
骆忆
今年10月5日,是中罗建交40周年纪念日。1949年10月5日,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与罗马尼亚正式建立外交关系。40年来,中罗两国都发生了具有历史意义的变革,中罗关系也有了巨大的发展。
中罗友谊源远流长。早在二战期间,两国共产党和两国人民就相互声援,相互支持。罗马尼亚的优秀儿子跋山涉水,来到抗日战场,同中国人民一起抗击侵略者。自从天安门广场升起五星红旗,以中罗建交为重要里程碑的中罗友好合作关系有了质的飞跃。
建交后,建立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的中罗关系,在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各个领域都获得了持续、健康的发展。中国人民不会忘记,无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刚刚成立的艰苦岁月,还是在国际风云迭起的年代,罗马尼亚共产党和人民给予了中国共产党和人民以宝贵的支持,两国人民的友好往来从未中断;在两国人民最需要的时刻,我们相互伸出了真诚的手。中罗两党两国建立的这种关系不止一次经受住了狂风暴雨的考验。
40年来,中罗两党两国领导人频繁接触。齐奥塞斯库总统、总书记先后6次访问中国,中国党政领导人也多次访问罗马尼亚。两国领导人互访、会晤及所达成的谅解,为中罗友好合作关系全面、持久、稳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多年来,中罗党政军及人民团体各层次的交往,不断加深了相互了解。
中罗第一个文化协定、贸易议定书和科技合作协定分别于1951、1952和1953年签订。不到40年时间,中罗经济往来增长了近190倍。具有记帐、易货、生产合作等多种形式的中罗经贸关系不断发展,为满足两国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的需要,促进两国的经济和科技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两国近期签署的至2000年的经济科技长期合作协定和第29届中罗科技合作混委会会议议定书,对中罗经贸科技关系未来的发展又给予新的推动。两国在社会主义建设各个领域取得的经验,相互交流,彼此借鉴。中罗在文化艺术、教育、出版等方面进行的合作,丰富了两国人民的精神生活,培养了两国需要的人材。在国际事务中,中罗两国一向相互支持,密切合作。两国都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坚持尊重独立主权、平等互利、互不干涉内政的国际关系准则,为建立国际政治和经济新秩序,争取裁军与世界和平做出了不懈努力。
在长期革命斗争中建立的中罗两党两国和两国人民之间的友谊与合作是富有生命力的。齐奥塞斯库同志说:“我们高度评价具有悠久、美好传统的、富有成果的中罗友好合作关系,它是在长期过程中形成发展起来的,经受了困难的国际环境和历史的考验,一直表现出它的生命力”。邓小平同志指出:“我们两党、两国多年合作关系,彼此都是满意的。这种合作关系不是一般泛泛的合作关系,而是建筑在良好的政治和深厚的思想感情基础上的合作。因此,这种合作是真诚的”。经过40年考验的中罗友谊如参天松柏,根深叶茂,历经风霜而愈益挺拔。


第7版(国际专页)
专栏:

百岁英语教师
在日本东京都目黑区一所住宅内,居住着一位名叫三浦信乃的老人。她不仅以长寿闻名日本,更以年龄最大的任课家庭教师而名扬日本列岛。
三浦老人自20世纪初开始担任英语家庭教师以来,至今已有70余年教历。虽然,三浦老人现在有6位儿女,13位孙儿女、18位曾孙儿女,并于今年7月7日度过了百岁诞辰,但是,她教授英语的热情却不减当年,每周仍坚持为中、小学生上英语课。
经过三浦老人教过的学生,有的考进东京大学,有的考入外语专科学校。
周继平 编译


第7版(国际专页)
专栏:在外国报刊上

美国:新闻自由的神话
——美国学者吉尔曼、乔姆斯基谈美国的新闻导向
美国新闻媒介的主要任务在于动员美国公众支持政府和私有经济的根本利益。新闻巨头们声称,他们评价新闻的标准是客观的。然而,我们的多年研究表明,这些巨头们完全有能力把握新闻争论中的主调,决定让人民看到什么,听到什么,并通过组织经常性的宣传运动影响社会舆论。
美国的新闻队伍是经过挑选的。记者和评论家们具有政府所需要的思维方式和偏见,从而造成了新闻报道的非客观性。新闻检查基本上是记者和评论家的“自我检查”,即他们所理解的对“客观现实”的适应。当然,也有一些更重要的人物直接插手新闻报道的内容和形式,以防新闻舆论失控。
新闻界并不总是一个调子。当新闻界领袖们的观点发生分歧时,会在新闻报道中有所反映。但那些对基本国策提出挑战的观点总是避免在新闻中出现。以对尼加拉瓜的报道为例,当索摩查(亲美的尼前独裁者,1979年被推翻——译者注)牢牢把握政权时,美国对尼加拉瓜的民主并不感兴趣。而现在,新闻界却倍加关注美国政府对这个国家“民主”命运的忧虑。
新闻媒介如何报道、分析一个具体事实更应当引起我们注意。这里指的是新闻媒介的好恶态度、基调以及重复这些材料的频率,美国新闻媒介总是通过掩盖事实、选择适当报道基调和角度、巧妙把握报道时机等方式给执政者带来好处。譬如,美国新闻媒介很注意共产主义的过错,企图让人们相信共产主义的罪恶。然而,人们却忽视了美国新闻界一直对美国附庸国的过错保持沉默。
白宫、五角大楼和国务院是美国全国性新闻活动的中心。在地方,州政府和警察局则是新闻记者获得消息的经常性来源。政府机构和大公司与新闻界保持着密切的联系。譬如,五角大楼设有一个社会信息服务机构,每年耗资数亿美元。七八十年代,仅美国空军就向140家报纸、34家电台和17家电视台提供了有关活动的情况;共发了61.5万份新闻通报,接受采访6600次,其中包括3200个记者招待会。其间,空军以新闻为目的的飞行多达500次。只有政府和财团才有能力从事这样大规模的新闻宣传活动。当权者可以利用私人关系等手段向新闻界施加影响。后者也清楚,它有义务发表政府提供的材料以免得罪这些消息来源。当一个人不得不依靠当局获得大量信息时,他便很难把当局说成骗子,即使当局散播出十分明显的谎言。古井摘译自苏联《真理报》


第7版(国际专页)
专栏:影视天地

种类繁多的电影节
范中汇
世界上各个国家和地区举办的各种各样的电影节越来越多。仅知名的国际性电影节就达三百多个。国际电影节一般都包括三项基本活动:评奖、观摩和市场交易。国际电影节是国际文化交流、各国友好往来的重要活动之一,也是国际上电影贸易的重要市场。
综合性国际电影节规模较大,世界各地的各种类型的影片都可参加放映或评比。世界上影响最大的综合性国际电影节首推威尼斯国际电影节。它也是世界上第一个国际电影节,创办于一九三二年,被誉为“国际电影节之父”。戛纳国际电影节、莫斯科国际电影节、柏林国际电影节,都是规模较大的国际电影节。
地区性国际电影节,只放映某一地区、几个地区或某些国家的影片。已举办的地区性国际电影节有:非洲电影节、亚洲电影节、亚非电影节、东盟国家电影节、巴尔干国家电影节和法语区国家电影节等。
专题性国际电影节,规模较小,一般只放映或主要放映某一专业题材的影片。从世界各国已举办的这一类电影节来看,影片种类涉及三十多个专业领域,真可谓形形色色。例如:动画片电影节、喜剧片电影节、科幻片电影节、科教片电影节、体育片电影节、童话片电影节、大自然电影节、教育电影节、旅游电影节、心理片电影节和科技电影节等等。
此外,值得一提的还有世界最差影片电影节。该电影节为加拿大首都渥太华的广告商劳伦·德鲁维莉小姐和另外三位加拿大人共同创办。第一届于一九七九年十月二十九日至十一月三日在渥太华举行,以后每年举行一次,地点不固定。举办最差影片电影节的宗旨是为了从最坏的典型中吸取教训,用创办人的话来说就是:
“一部坏影片比一部好影片能使人们学到更多的东西。”电影节章程规定:参加的影片必须是在世界各地被认为是毫无价值、荒谬绝伦、枯燥无味、永远不卖座的影片。由最有权威的电影评论家看完影片后进行评论,投票选出最差的故事片和短片,并给予奖励。
我国从一九五○年七月参加捷克斯洛伐克第五届卡罗发维利国际电影节(故事片《中华女儿》获“自由斗争奖”,《赵一曼》获“演员奖”,十一部纪录片中四部获“纪录片荣誉奖状”,一部获“短片荣誉奖状”)开始,历年都选片参加若干国际电影节。特别是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我国影片参加的国际电影节越来越多。一九五○年我国曾举办过北京人民民主国家电影周,有九个国家参加。一九五七年又举办过亚洲电影周,有十六个亚洲国家和地区参加。一九八七年,又正式举办了北京国际电影节。它的成功是一个良好的开端。


第7版(国际专页)
专栏:图片新闻

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艺术团应邀参加了最近在北京举行的第二届中国艺术节,演出了精彩的歌舞节目。图为该团表演的传统民俗舞《三人舞》。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