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9年10月5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国内专页(经济))
专栏:社会主义事业在前进

为了共和国的光和热
——记能源工业四十年
本报记者 鹿舫
我国的能源工业胜利地走过了40个年头。与巍巍中华那2000多年的煤炭开发史以及石油天然气利用史相比,40年何等短暂!可就在这一瞬间,我国成了世界第三能源生产大国:原煤产量从世界第九位跃居第二位;原油产量在世界产油国系列中由忝列末座上升到第五位;水电装机容量由世界第二十五位前移到第六位;水电和火电年发电量累计仅次于美国、苏联、日本,居世界第四位;作为当代各国经济、科技实力的一个重要标志——核电工业,也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一部艰苦创业史
历史老人是这样书写1949年中国能源工业状况的:
——原煤产量3240万吨,有限的几个煤矿百孔千疮;
——原油产量12万吨,总共只有8台破旧钻机;
——发电量43亿度,多数发电设备残缺不全,不能正常运转……
要在这样一个烂摊子上建设新中国的能源工业,当年处在帝国主义封锁下的中国人民除了自己艰苦奋斗,还能有什么别的选择?
50年代兴建的佛子岭、梅山、响洪甸、磨子潭水电站,算是国家直接投资和施工的大型骨干工程了,总装机容量达12.7万千瓦,可是谁能想象,这些工程的建设者使用的主要劳动工具却是一柄柄铁锤、一根根钢钎、一把把十字镐和一辆辆手推车。那万头攒动、挥汗如雨、夯声动地的劳动景象,至今还留在老水电职工的记忆中……
60年代初打响的大庆石油会战是一部艰苦创业史,更是可歌可泣。
大庆地处边远牧区,会战初期,几万人涌到茫茫的大草原上,没有房住,没有菜吃,粮食定量不够,大家就在野外露营,喝盐水,吃野菜。
没有公路,缺少运输工具,“铁人”——王进喜带领小伙子们用绳子拉,撬扛撬,木块垫,把60多吨重的钻机从火车上卸下来,运进了井场。
来不及铺设水管线,开钻没有水,“铁人”和工友们又硬是用双手端来几十吨水,保证了大庆会战的第一口井提前开钻,打出了乌黑发亮的原油。而百万石油职工创造出的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又使多少人从中吸取了革命的营养,增添了前进的力量!
记得1975年被煤炭部命名的十面红旗之一——淮北煤矿猛虎掘进队有一位名叫陈登明的矿工。“四人帮”覆灭前夕,记者去猛虎掘进队采访,只见陈登明总是一身干衣服下井,一身湿衣服上井。在巷道里推矿车,规定两人推一辆,他却一人推一辆。三个人合抬的棚梁,他一人扛起就走。有人问他“最钦佩的人是谁?”他毫不犹豫地回答:“王进喜!”
陈登明和千千万万煤矿工人以铁人精神常年在地球的心脏采掘不止,把光和热源源不断地送到人间。
改革,给80年代能源工业带来了蓬勃生机,为能源工业艰苦创业史写下了新的篇章。
1988年,全国原煤产量达9.79亿吨、发电量达5430亿千瓦小时、原油产量达1.37亿吨。记者向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王涛总经理请教:“该怎样解释这些新记录呢?”他说:“在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国家从1981年起先后对能源工业各部门实行了多种形式的经营承包制。”
像国务院对石油工业实行一亿吨原油产量包干,全国统配煤矿实行投入产出总承包,水电建设队伍从自营转向招标承包,引入竞争机制,增加风险意识,充分调动了地方、部门、企业和职工个人多方面的积极性。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记者耳闻目睹过这样一些画面:
在全国最大的矿务局——年产原煤3300多万吨的大同煤矿,以往在低矮的煤洞中弯腰弓背、打眼放炮、挥锹攉煤的工人,现在按着电钮,操纵着钢铁走廊般的综合采煤机,滚滚“乌金”顺着皮带运输机送到地面;从坑口电厂延伸出的24根杯口粗的银线,把强大电流输向首都。
在全国最大的水电站——装机271.5万千瓦的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5里长的大坝镇江锁流,在多层软泥化地基上兴建起来的27孔泄水闸,每秒钟可以通过81000立方米的洪峰,年发电量达140亿千瓦小时。
在全国最大的海上油田——年产原油40多万吨的渤海石油公司,“铁人”事业的继承者们集航海、航空、气象、卫星、电脑、海上抢险、海洋工程等技术于一身,从浩瀚的海底牵出了“油龙”。
在全国最大的核电站——装机180万千瓦的大亚湾核电厂,第一个机组的土建工程已拔地而起,建设者们的口号是“让大亚湾1992年为中华大地输出核能电力!”
面对这一切,多少人激动得涌出了热泪,多少人惊奇得睁大了眼睛!他们不能不深切地感受到:科技进步,既是我国能源工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又是能源工业在改革开放中得以振兴的关键性因素。
80年代初,煤炭部就提出了到本世纪末实现以改变技术面貌为主的“五个转变”,即:由手工作业转变为机械化作业;由不能控制重大恶性事故和职业病的发生到能够控制;由小吨位的电机车、运输机转变为大吨位的电机车、运输机运煤;由单一生产原煤转变为多品种生产和向气化、液化发展;从单一经营转变为综合经营,发展煤电、煤化以及其他方面的联营。
“五个转变”如今结出了硕果!1988年全国统配煤矿采煤机械化程度达58%;与1978年相比,原煤全员效益提高了22%,百万吨死亡率下降了68%。约占全国煤炭产量一半的地方煤矿也逐步改善了通风、排水、提升、运输、供电系统。
早在1979年就具体实施开放政策的石油工业界,对现代科学技术已渗透到生产的一切环节和领域,感受尤深。当年大庆采油总工程师、现任中原石油勘探局局长金毓荪,眼瞅着发达国家一座只有十余人作业的采油平台年产原油上百万吨——相当于我们的一个中等油田,一种不追求科技进步就必然落后挨打的危机感和紧迫感油然而生。当1983年国家决定在中原油田组织科技攻关会战时,广大职工把大庆人的艰苦创业精神变为刻苦钻研新技术的高度热忱。通过消化、吸收引进先进技术,至今已获石油天然气总公司和国家科技成果奖300多项。日前记者在中原油田看到,这里地震队用的是世界上先进的数字地震仪;钻井队打的是具有八十年代国际水平的油气井;测井资料处理用电子计算机进行……
本世纪的蓝图
年初,一个外国代表团成员问国务委员邹家华:“中国能源工业发展与经济发展的弹性系数是多少?”邹家华回答:是0.8。客人愕然了。他们怎能不吃惊呢?从发达国家走过的道路看,在经济大幅度上升时期,能源增长与经济增长的弹性系数应稍高于1,才能促进经济协调发展。
据统计,1988年我国一次能源生产比1987年增长4.2%,而同期工业增长速度却高达20.7%。全国每发出1千瓦电,就有3千瓦用电设备等着用。经济过热是今天能源紧张的主要原因之一。
目前治理整顿已经初步收到效果,能源供应紧张局面较之去年同期已有所缓和。王涛同志说得好:“我们没有理由气馁,因为明天的希望正在于克服今天的困难。”
有关专家向记者披露:今后工农业总产值如按年均增长6%的速度规划,到本世纪末,我国一年相应地需要生产原煤14亿吨、原油2亿吨、水电2400亿千瓦小时、核电300亿千瓦小时。
能源部已经给出了实现这一宏伟目标的蓝图:
——煤炭,重点开发山西、陕西和内蒙古西部地区。
——火电,大力发展矿区和坑口电站,变长途运煤为输电。
——水电,重点开发黄河上中游、长江上游干支流以及红水河、澜沧江。
——核电,抓紧建设秦山和大亚湾核电厂。
——石油,加快在青海和新疆地区的勘探。
为了人民共和国的光和热,数百万能源行业职工正在洒下新的汗水和付出更多的心血。


第5版(国内专页(经济))
专栏:快语新言

继续开放要着眼于做实事
成城
平息发生在北京的反革命暴乱后,某些西方国家对我们实行制裁,诸如冻结贷款,中断项目洽谈,撤离投资者,劝告本国游客“自律自戒”不来中国等等。于是有人担心,我们坚持开放,人家不来怎么办?
从短时间内的某些情况来看,确实有些令人担心,但是只要全面看,放眼看,我们可以这样说,11亿人口的中国的开放,不仅是我国政治、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国际政治、经济发展的需要。这里的关键,仍然要靠我们扎扎实实地工作。
远的不说,就看最近两个多月发生的事实吧:6月28日,北京平息反革命暴乱不久,国际制裁声浪尚在喧嚣,深圳市即举办了第二届荔枝节贸易洽谈会。10天当中,与外商签订了46个合资项目,协议和意向投资额超过4亿元。紧接着,北疆的黑吉辽、内蒙古三省一区在大连召开了外商投资洽谈会。随后,北京市旅游局一举邀请400多位海外旅游批发商前来共商重振大计。再继之,首届北京国际博览会如期召开,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800多个厂家参加了这一盛会……不可否认,这些活动因西方国家的制裁而受到影响,但有的活动从效果看,不仅超过以往,而且超过预想。这说明,在我们的努力面前,所谓的“制裁”并不能达到某些人的目的。
许多有远见的外商,始终没有放弃同中国谈生意、做生意的诚意,他们受到中国人民的欢迎和肯定是理所当然的。我们也注意到,最近有的国家,已经逐步解除“不要到中国去旅游”的劝告……随着时间的推移,事实会越来越清楚地证明:制裁是无效的,孤立是枉然的,中国对外开放的大趋势不可逆转。
困难当头,我们需要的不是叹息,我们需要的是以务实的精神和更好地开放的实际行动,解除世人的疑虑,增强自己的信心。
当前对外开放遇到某些人设置的障碍固然是坏事,但如果我们抓住这个时机,认真总结过去的经验教训,做好必要的调整工作,例如在外贸方面,抓紧理顺关系,整顿秩序;在旅游方面,抓紧培训员工,提高服务质量,解决前几年旅游超速发展带来的新问题,压长线,上短线;在投资环境上,做进一步的完善和改进等等。脚踏实地的工作,既有助于克服眼前的困难,也为下一步的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
总之,坐而叹不如起而行。让我们一步一个脚印踏过荆棘,在继续开放的道路上勇往直前!


第5版(国内专页(经济))
专栏:

果满枝头的宝塔村
涂昭镜 张兴旺
湖北咸宁市宝塔村,600多人,伴着500亩耕地不知过了多少辈的穷日子。80年代初,改革把宝塔村人推上商品经济舞台。村党支部一班人思考着,人均只有0.84亩耕地,怎样才能致富呢?办工厂,垮了;外出经商,亏了。在一次支委会上,有人说:
“干老潘那行,用房前屋后空闲地种花兴果!”党支书潘永富立即表示赞成:对!走发展庭院经济之路。
潘永汉20年前就在集体盘果树,田地包到户后的1983年,他在房前破窑基上开了2.5亩花果园,次年就收入几千元。要群众照老潘的样子赚钱,工作照说不难做,可党支部喊破嗓子却不见效果。
深一了解,原来是怕
“变”。消除群众顾虑的最好办法是党员带头。党支书潘永富在村旁栽了120棵柑桔,村主任潘世功育了2000多株樟树,支委潘永炎也嫁接几千棵桔苗……全村23名党员都动起来了。看着党员栽树种果,有的已赚了一把票子,群众动了心。大家说:“党员富得,我们也富得。”
群众都干起来了,种苗怎么解决?党支部将党员、干部家的种籽、树苗赊给大伙。青年党员潘传忠,从自家园里挖出5000多棵苗木分给缺苗户;老党员潘永汉帮困难户潘传茂办起一亩苗圃。那年,他几乎每星期都要往潘传茂地里跑一趟。当年,这家困难户收入1100元。
到了1985年,宝塔村几乎家家都栽了柑桔,种了花草。这时,群众最需要的是技术。为了给大家排忧解难,村里配了一名专管技术的村委会副主任,给大家讲技术,并能解决一般技术问题。在党员的带动和帮助下,现在,宝塔村房前屋后栽柑桔109亩、桃树20亩、葡萄园5亩、各类花木26亩。此外,村民们还养猪、养鸭、养鱼,长毛兔、牛蛙等也在宝塔村安了家。
庭院经济使宝塔村人告别了贫困。1988年,全村除6个五保户外,其余144户,收入都在3000元以上,其中23户收入上万元。如今的宝塔村,家家庭院苗木苍翠,果实满枝。


第5版(国内专页(经济))
专栏:开拓新的绿色事业

靠擀面杖起家
红星 清才
1979年,地处山东淄博山区的原山林场断了“皇粮”——国家停止了拨款,让林场自己打食养活自己。
“往后的日子怎么过哇,散摊子拉倒!”林场工人议论纷纷,有的准备打铺盖卷,下山去。
“不,一定要冲出一条活路来!”场长尚玉文在职工大会上大声呼唤。“我们要立足林场,面向社会,搞以林为主的多种经营,摘掉‘要饭林场’的帽子”。
从那时起,原山林场便开始了冲出林区,走向社会的尝试。他们办的第一个项目,就是依靠三台木旋床,用小材小料加工些小玩艺儿,如擀面杖、捣蒜槌子、菜刀把等。
木旋床转起来了,小本小利,总算见了“回头钱”,当年赚了2000元。别看这小打小闹,还是原山林场建场以来挣来的第一笔钱哩。
紧接着他们又搞起了运输。原山林场原来的家当是一部马车,他们又添置了一台12马力的小型拖拉机,承担外单位小宗货物的运输,挣个脚力钱。那时,当地老百姓对这种运输工具已瞧不起,称为“扑灯蛾”。但原山林场的司机们,还开得挺带劲,人民币也就隔三差五地往里进,活像小户人家攒钱,越攒越上瘾。有了钱,林场接着上了新项目——木材加工厂。1980年,三个小企业纯收入3万来元。数目虽不大,但意义可不小,人心、队伍都稳定了。
第一步成功了,他们的路子越走越宽。博山食品公司奶牛场连年亏损,把奶牛大部分卖了,剩下17头没卖出去。尚玉文就把这“包袱”当宝贝似地接了下来。他想:林场4万亩地盘,牧草充足,办个奶牛场岂不占尽地利。奶牛场办起来了,一年下来竟盈利近1万元。第二年获利4万余元。奶牛成了林场的活宝贝。如今全场已有奶牛152头。
过去单一搞林业,越搞越穷;现在多种经营,路子宽了,收入多了。原山林场尝到了甜头,继续向新台阶迈进。
一天,尚玉文到城里去探听市场行情。看到博山人发疯似地搞陶瓷,生产、加工、批发、贩运、零售,忙得不亦乐乎,他受到启发。博山是全国五大陶瓷生产基地之一。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啊。我们何不也在陶瓷上打打主意?他详尽地了解了博山陶瓷生产、销售现状,看出了门道,找到了可乘之机。他想:北方陶瓷粗犷,南方陶瓷细腻,把这两种风格糅合到一起,搞新的品种,也许能站住脚。
尚玉文领导一伙人制定了生产“原山型”陶瓷的方案,在科研部门的帮助下,建起了用于彩烤的电隧道窑炉。电隧道窑炉的优越性很快显示出来:用煤作燃料的窑炉烤一炉瓷器需要6小时,烤出的产品容易变型破碎。电隧道窑炉只需十几分钟,而且不会出现变型破碎等现象。从此原山林场的陶瓷彩烤工艺跨入全国同行业的先进行列。
接着林场又办了一个“国营原山陶瓷批发公司”,经营全国各地陶瓷,从黑龙江到广东遍布他们的销售点;山东省80家二级批发站就有54家从这里进货。就这样,他们汇集了全国的陶瓷,又销往全国,买卖越做越大。在陶瓷厂商荟萃的淄博,一个小小的林场竟杀出阵来,经营品种达1000多种。
原山林场在商品经济的大海中,闯荡了十年。当初那个“要饭林场”,如今家大业大,变富了。然而林业毕竟是主业,他们一刻也没放松对4万亩林木的关注。
现在林场每年从自己积累的资金中拿出15万元投入营林生产。这笔投资相当于原先国家投资的两倍多。今天的原山林场已被确定为山东省省级自然保护区。这里,有被全国林业专家们叹为观止的“全国侧柏模式林”,有优良树种搜集区、刺槐种子园、优良类型测定林。


第5版(国内专页(经济))
专栏:

风度
——杂记6/5次列车乘务员
本报记者 郑盛丰
(一)
餐车员小李刚把地板上的残渣剩骨除去,一转身,那旅客又把吃剩的骨头扔在地板上。
小李对他好言规劝,他却话中带刺:“地板不脏不扫,要你干什么?”
小李不怒,默默弯下腰捡净骨头。
那旅客脸上终于现出了歉意。
(二)
9月5日,自南宁开往北京的6次列车上,824号列车员宋献楠第3次呕吐了。
没人看见。他是悄悄吐在厕所里。
他是第一次当列车员,第一次远行,第一次工作着到北京。
来自法卡山守备部队的3位现役军人,不知道“824”号的这许多第一次,他们只知道:从昨晚到今晨,
“824”号已扫过4次地板,送过5回开水;尽管他气色不好,仍把行李架上的行包整理得井井有条;每逢老弱上下车,他又总是细心接送照料。3位军人乘客在意见本上写道:有824号这样的列车员,车上将永远是春天!
(三)
主任列车员小卢才“就职”一年,就被“罢官”了。原因并不复杂:他故意对偷带香烟的一名旅客多罚款几十元。
有人鸣不平:他多罚款是为公家,被罚款的旅客有可能是投机商,凭什么处理他?
客运段党委态度明确:因为他滥罚款损害了人民铁路的声誉!为了体面,组织想调他到另一个车组工作。
“不!我在哪里跌倒,就在哪里爬起来!”一年后,他担任了车组的副车长!
于是,组织治路必严,小张知错敢改,既成佳话流传,又作警钟鸣示。
对于已连续2年获得铁道部2000公里以上进京特快列车评比第2名的6/5次列车来说,以上所述,不算新闻。不过,平凡之处见精神。透过这些,可以感受到当代列车员的风度,其核心的内涵就是:一切为了旅客的放心满意。


第5版(国内专页(经济))
专栏:

陆地养鲍
——长岛疆头海珍品育苗增殖中心剪影
鲍鱼本是海里生长,如今山东省长岛疆头海珍品育苗增殖中心却在陆地建厂养鲍鱼,获得成功。
该中心是目前全国规模最大,设备最先进的工厂化养鲍鱼基地,1986年开始兴建,投资1000多万元,建筑面积一万多平方米。
鲍鱼营养丰富,素有海味之冠的美称。但生活习惯特殊,生长缓慢,自然资源少。近年来,该中心采取科学养殖方法,取天然种鲍经人工培育孵化,仿海中鲍鱼的生活条件,掌握了鲍鱼的生活习性,于1987年底试养成功。目前,该中心已养殖1400万只鲍鱼,到今年底可有20万只商品鲍鱼投入市场。
(1)海珍品育苗增殖车间外景。
(2)工人在检查鲍鱼生长情况。
(3)科技人员在培育鲍鱼饵料。
(4)科技人员在观察鲍鱼幼体的发育情况。
(5)一年生鲍鱼。
尹继侠 张雅心摄影报道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