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9年10月4日人民日报 第7版

第7版(国际专页)
专栏:出访归来

访罗见闻
本报记者 保育钧
从兄弟的罗马尼亚访问归来,不少同志出于对友好国家的关心,多方询问,希望我们介绍所见所闻所感。的确,十多天的访问,我们的足迹遍及这个英雄国度的广大城乡,留下了深刻、美好的印象。
45年的飞跃
那是8月23日,我们人民日报代表团应邀参加了首都布加勒斯特阅兵和群众游行的观礼活动。从上午8点30分到11点45分,三个多小时,面对极为壮观的数十万群众场面,我们始终沉浸在兴奋和激动之中。感谢罗共中央机关报《火花报》的安排,我们不仅分享了英雄的罗马尼亚人民节日的欢乐,而且借此机会概括地了解到他们45年来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所取得的巨大成就。
45年前,罗马尼亚在扬·安东内斯库反动政权统治之下,从属于法西斯德国。那时的罗马尼亚被称为
“欧洲最穷困的角落”,罗马尼亚著名诗人爱明奈斯库在他的一首诗中哀叹自己的同胞是“穷国的穷人”。在罗马尼亚共产党领导下,1944年8月23日下午,布加勒斯特打响了武装起义的第一枪,推翻了扬·安东内斯库反动统治,揭开了罗马尼亚历史上新的一页。45年来,罗马尼亚人民发扬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精神,独立自主地发展民族经济,使国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解放前,罗马尼亚自己生产原油,却进口汽油;出产木材,却进口家具。解放后,罗马尼亚逐步建立了独立的工业体系。从群众庆祝游行的标语和模型中,我们看到这样几个很能说明成就的数字:45年来,工业产值增长134倍,农业生产增长10倍,国民收入增长39倍!
同样使罗马尼亚同志引为自豪的一个成就是,罗马尼亚今年3月宣布还清了全部外债。在布加勒斯特,国家计委综合司司长米列达鲁同志在同我们谈到这件事时强调说,第一,我们还外债的决心得到全国人民的拥护;第二,我们在平等互利基础上同世界各国、特别是社会主义国家发展经济合作的政策不变;第三,我们拥有雄厚的经济基础、发达的工业和农业,这为我们提供了适量出口的可能性。还债的钱,80%是依靠出口工业品,其次才是农产品。他们下大力量提高创汇部门和创汇企业的技术水平,发展创汇产品,提高这些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能力。由于采取了这一系列政策措施,从1981年以来,外贸顺差逐年增加,终于在今年3月比预定计划提前一年还清了全部债务。
谈到访罗观感,不能不谈谈罗马尼亚的“达契亚”小轿车。庆祝45周年国庆那天上午8点10分左右,我们来到观礼台不久,喇叭里传来一声口令,观礼的人们全都把视线集中到主席台下一条宽阔的马路上。“齐奥塞斯库来了!”人们用眼神传递着这一信息。不到一分钟,几辆“达契亚”从马路西边缓缓开来,刚刚停稳,齐奥塞斯库同志从一辆深蓝色的“达契亚”里走出来,接受少先队员的献花,观礼台上一片欢腾。目送着疾驰而去的“达契亚”,不禁联想到我们访问期间所乘坐的和沿途到处见到的“达契亚”。比起“奔驰”、“皇冠”来,“达契亚”虽然颇逊豪华劲,个子大一些的人坐在里面勉强可伸腿。但是,罗马尼亚同志对“达契亚”却有另一番评价:它小巧、轻便、快速、省油,更主要的是国产货,价格低廉,8万多列伊便可买一辆,普通人攒二三年就买得起,分期付款也行。当然,“达契亚”占领国内市场也是有个过程的。起初,罗马尼亚与法国“雷诺”汽车厂合作生产,后来逐渐消化吸收先进技术,现在,国产化零部件已达到99.7%,年生产能力约15万辆,内销之外,还向亚、非、拉和欧洲40多个国家出口。不难理解,罗马尼亚同志为什么谈起他们的“达契亚”时总是那么自豪。
生活的风采
有几个数字是很引人注意的:罗马尼亚粮食总产已超过3000万吨,几乎人均一吨粮食。“吃”的问题早已解决。从1944年以来,全国累计新建住房600万套,现在82%的罗马尼亚人搬进了新居,城市居民人均居住面积12平方米。1985年以来,劳动人民的实际报酬平均增加10%,退休金增加了8%,其中低退休金者增加了40%,而同期的物价指数增长不足1%。罗马尼亚人的穿着打扮,更是有着鲜明的民族特色,用“风格多样、色彩丰富、比例匀称、雅致大方”来概括并不为过。城乡交通可谓四通八达。首都30%以上的居民有了自己的小汽车,不少农民也有了心爱的“达契亚”。每逢节假日,许多人用“达契亚”拉着一家大小和帐篷、食物,到郊外度假休息。我们在首都郊区,在黑海之滨的康斯坦察,在多瑙河三角洲,在旅游胜地波那亚—布拉索夫,到处都可见到树林边、绿地上支起的各式各样的帐篷。男男女女,或垂钓,或游泳,或打球,有的甚至什么也不干,躺在草地上晒太阳。真可谓悠闲自得,其乐融融!
值得一提的是罗马尼亚的住宅建设和住房分配制度。他们不是由各单位自行盖宿舍,而是由国家统一规划,实行由国家拨款和国家帮助下私人自建住宅相结合的办法。国家拨款统一建设的住宅建成后,由政府机关按一定的政策统一分配。这就避免了单位内的“分房大战”,保证了每个职工的住房权利。据介绍,一对年轻夫妇结婚,可分到两间一套的住宅,有了孩子后可调到三间、四间一套的;孩子大了离开家庭,或其他缘故减少了人口,要调到面积小一些的住宅,谁不调整,就给谁加房租。据说,这个办法还挺灵,它省却了机关、企事业单位领导和群众分房、要房的许多苦恼。
友谊源远流长
罗马尼亚人对中国了解到什么程度?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为了说明问题,不得不举几个例子。我们去中部城市布拉索夫古城时,参观了1399年建立的第一座用罗马尼亚民族语言授课的学校,博物馆的负责同志打开1814年该校印刷出版的一本《世界地理》对我们说,这本书的作者尼古拉,在康熙年间到过中国。他用66页的篇幅介绍了中国的长城、孔子,介绍了造纸、火药、指南针、活版印刷等四大发明,甚至连中国人写字用毛笔,吃饭用筷子也有详尽的描述。
8月21日晚,我们在黑海之滨涅夫托的“白马餐厅”用餐,舞台上的乐师和歌手在演奏各国名曲时,从近千名顾客中发现有中国客人,立即演奏了一曲中国的《孟姜女》,乐得我们情不自禁地站起来为他们打拍子。我们的两位翻译班乃依提斯库·瓦西里和罗明同志,是50年代的留华学生,他们的汉语普通话讲得比我们还标准!
最近十年来,《火花报》秘书长沙拉让同志每访问一次中国,就出一本关于中国的书,现在他家里已陈列了四本有关中国的精装本了。他表示还要继续写下去。
罗马尼亚同志不仅对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等名字很熟悉,而且对我们的总书记江泽民同志的了解,不亚于中国一些同志。他们说,在1977年3月4日布加勒斯特大地震后,江泽民同志率领中国专家组在罗马尼亚工作了一年多,足迹遍及罗马尼亚20多座城市。他为中罗友谊洒下的汗水,也浇灌了我们两国人民的友谊之花。(附图片)
罗马尼亚康斯坦察县境内的黑海—多瑙河运河的建成,使该地段的航程比原来缩短约400公里,从而带来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图为运河的总控制闸。今年1—7月已有2000多只船从这里通过。 本报记者
 顾玉清摄


第7版(国际专页)
专栏:

拉美今年巨额资金外流
联合国拉美和加勒比经济委员会在此间发表的一份报告说,今年拉美地区外流资金将高达三百五十亿美元,为一九八二年拉美发生债务危机以来资金外流最高的年份。
这份名为“一九八九年拉美经济形势”的报告指出,如果继续保持今年上半年的势头,拉美将连续三年扩大外贸顺差。但是,由于支付巨额外债利息,今年该地区的贸易盈余将再次被抵消。
报告指出,拉美国家原本不多的外汇储备已减到不能再减少的地步,从而使今年上半年拖欠到期外债国家数目增加。目前,实际上只有哥伦比亚、智利、墨西哥和乌拉圭还在支付外债。
(新华社)


第7版(国际专页)
专栏:

亚洲人均收入增长迅速
据世界银行九月二十一日公布的一份报告说,八十年代以来,亚洲地区的经济和人均收入增长迅速,拉美和非洲的经济和人均收入出现衰退和下降。
报告说,一九八○年到一九八七年,东亚国家和地区人均收入增长了百分之五十多,由四百三十美元增至六百七十美元;拉美的人均收入下降百分之十,由二千零一十美元降到一千八百美元。一九八○年到一九八八年,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国家的人均收入由五百七十美元降到四百四十美元。
报告指出,中国和印度作为低收入大国,经济发展状况比较好。平均投资率,即投资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为百分之三十,而作为整体的发展中国家,其平均投资率为百分之二十四。(新华社)


第7版(国际专页)
专栏:外国经济动向

新能源近期难成气候
 新华社记者 袁荣生
在最近于加拿大蒙特利尔市举行的世界能源大会上,许多专家一致认为,在未来几十年内,至少在本世纪内,新能源不可能取代常规能源而对整个能源结构产生重要影响。
新能源,又叫非常规能源,是指煤、石油、天然气、水电、核能这些常规能源以外的能源,其中包括生物能、太阳能、地热、风能和潮汐能等。它们的共同特点是具有再生性,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据专家们估计,生物能的资源大概是目前世界上所有各种能源消费量的10倍。它包括木材、植物的茎叶乃至动物的粪便。太阳能是透过大气层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能,平均每平方米折合电能200瓦,最强时可达1000瓦。地球表面接受的全部太阳能约等于全世界能源消费总量的3000倍。
利用地热发电的历史很早。意大利早在1913年就建成世界上第一座地热发电站。截至1989年年初,全世界已有20个国家开发了66个地热田,233台发电机组,装机容量为513.6万千瓦。正在或计划安装的有117台,装机容量为201.7万千瓦。
风能资源最丰富的地区有加拿大北部、西北欧、中国东部沿海地区、南极洲、西非和南美。近15年来,全世界已安装10万部风车,利用的风能相当于250万千瓦,其中150万千瓦是风力发电,其余为抽水、磨面等机械用途。
潮汐每年发出的能量相当于22万亿度电,但是具有经济价值的约为2000亿度。而目前实际利用的只有6亿度。迄今世界最大的潮汐发电站是法国的朗斯河口,装机容量为24万千瓦,每年发电5亿度。
在70年代爆发的两次石油危机冲击下,新能源的研究和开发,曾红火过一阵。当时西方世界各国一方面抢购石油,另一方面纷纷从新能源中寻找出路,以求摆脱对石油的过分依赖。但是,进入80年代中期以后,随着石油供应的稳定和石油价格的下降,这股热劲便日益冷淡下来。另外,新能源的利用在技术上难度较大,成本太高,经济效益低。因此,新能源要在世界能源消费结构中占据重要位置还为时尚早。


第7版(国际专页)
专栏:外国经济动向

科特迪瓦提倡用国货
本报记者 杨汝生
记者最近观察到,不论是在阿比让,还是在亚穆苏克罗的超级市场里,或是在农村集市上,标着“科特迪瓦产”字样的食品和日用品渐渐增多。有时还可看见手执话筒的推销员不厌其烦地向顾客宣传那些当地出的新产品如何物美价廉,甚至送给顾客免费试用和品尝。以本国产品为主的展销会、贸易周几乎每年都要举办几次。“请消费国货”、“购买国货,出口国货”的标语口号更是屡见报端。由于本地生产的东西大量进入市场,质量得到不断改进。这表明科特迪瓦人的消费观念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
科特迪瓦是有名的“可可王国”,其可可产量早就跃居世界首位,但科特迪瓦人过去吃的巧克力主要靠从欧洲进口。这种
“舶来品”不仅价格昂贵,而且由于此地气候湿热,保存起来十分困难。而今,阿比让能生产巧克力糖果和食品的厂家就有20多个,它们的产品已经部分地占领了科特迪瓦的市场。巧克力糖、巧克力酱、巧克力粉、巧克力点心等,真是应有尽有。
科特迪瓦过去每年要从外国进口50万吨奶制品,现在2/3的奶制品已由本国生产。近年还在阿比让建了制药厂,它生产的6种常用药已开始上市,这个厂除了有外国资本外,国内150家药店的老板也是它的股东。科特迪瓦还是西非地区航空食品的主要生产国,它每天为本国和外国的17家航空公司制造将近1万份冷、热食品。科生产的雀巢咖啡早已遐迩闻名,销往世界许多国家。科制定的新的投资法鼓励本国私人资本和外资在科办厂,科工业部和农业部都专门设立了农产品加工局,其职责是不断推进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对企业进行技术指导,对产品质量实行监督。
科特迪瓦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工业,提倡消费国货已经带来了许多好处。首先是大大减少了进口,节省了外汇,增加了国家的收入,扩大了地方上的积累并创造了大量的就业的机会。此外,它还有力地推动了科学研究,为本国和外国资本敞开了大门。事实证明,这样做不仅可以帮助国家渡过经济难关,而且也是具有重大意义的长期发展战略。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