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9年10月30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副刊)
专栏:

  胶林,留下总理深深脚印
  潘毅敏
儋县,乃珠崖千秋古郡。800多年前,这里瘴疠遍地,荒无人烟。已入垂暮之年的苏东坡,被一贬再贬,从广东惠州起程,他与幼子苏过踏上了这块炎荒热土,面对野莽南荒,他不禁仰天长叹:(儋耳)“饮食百物艰难”……
1952年,中国人民解放军林业工程第一师一个排的武装战士,和几百名翻身农民、几十名马来亚归侨,扛着锄头,背着行装,日夜兼程,步行百多公里来到这里,就着一部拉起来咿呀呀直响的木轮牛车,在这沉睡千年的旷古南荒扎寨安营,喝盐巴酱油汤,睡竹片床……第一声开山炮响彻洛南,西联农场诞生了……多少个风雨寒秋,多少个日日夜夜,青春热汗染绿了荒山野岭;在这千年瘴疠地,建起了一个又一个橡胶园;连数十年频临破败、枯萎凋零的老胶树也萌发了新枝……昔日这片琼州畏途已变成今日无边的宝地……
人们永远缅怀1960年2月9日这一天——我们敬爱的周总理在视察了海军榆林军港后,又马不停蹄来到这里——当时西联与全垦区一样,正面临最困难的经济时期:有时断顿,有时每人每天只能分到一两二钱至三两米,要靠上山挖山薯、采野果、摘野菜充饥;水肿病不断流行,饥饿威胁着农垦工人的生命;有不少同志倒下了;剩下的同志仍咬紧牙关奋战在深山……在这艰难的时刻,周总理带来了党中央的关怀和问候。他满怀深情紧握着干部、工人们的手,说:“你们,辛苦了!……”
总理来到橡胶园——这是儋县爱国华侨1919年从南洋经过千辛万苦引种成功的,叫“天任”、“蔡惠”胶园,它是新中国发展橡胶主要采种基地;它是新中国橡胶事业的母亲……在这里,总理一眼就认出了三年前在北京开全国妇女大会时曾握过手的女胶工,他高兴地叫着:“叶娣!”……叶娣激动得热泪盈眶。总理深情地抚摸着那一棵棵历经风霜,瘢痕累累,又获得新生的近六十高龄的老祖宗树,仔细察看从割线上汩汩涌出,又叮叮咚咚滴落胶杯的洁白胶乳,语重心长地说:这是我们自己的橡胶,要好好爱护,好好管理,割好胶……而后,他又与为之表演割胶的郑红芬、叶娣、周香等握手并合影留念……
周总理就要离开胶园了。西联人激情满怀地道:“总理,请您为农垦工人写几句话不知行不行?”总理略为沉思,马上说:“好!”于是留下了“西联宝岛,南国珍珠”的珍贵题词。
总理走了。总理再也没有回来。但胶林留下了总理深深的足迹……总理的谆谆教诲,一直在农垦人心中回响,成了激励人们不断战胜困难,勇往直前的巨大精神力量!
星移斗转,世界发生了多大的变化!周总理逝世了。当年曾被总理接见过的小姑娘;曾为总理做割胶表演的小伙子,先后都进入了暮年。在崎岖人生路上,他们经历过的事太多太多,有许多都遗忘了淡漠了,唯有总理接见时的幸福情景仍历历在目;与总理的合影照片仍珍藏身旁;总理的谆谆教诲仍铭刻心间……
五年前,我曾独自来到那片总理驻足过的胶林。那时,正值深秋。一轮红红的夕阳颤颤地挂在胶树的枝丫上,秋风瑟瑟,落叶飘零,打着旋彩蝶样轻轻坠下。地上平铺着一层,被斜阳夕照映得一片通红,像燎起的一片烈焰……我远远凝视着林中那块总理题词碑,心中漾起激荡的情感……
最近,为采访,我又来到这片胶林,也是秋季,胶林郁郁葱葱,丝毫觉察不出秋的萧瑟。
朝阳刚刚升起,缕缕阳光透过层层绿叶的缝隙,辉照着林中氤氲的晨雾,形成一条条蓝幽幽斜斜搭下的光柱,又在草地上投下一块块嫩绿的光斑……一个姑娘正在割胶,她不时穿过光柱——她接过了前辈手中的胶刀,用辛勤的汗水,使这个已70多年的老胶园青春永驻,为此,她几乎年年都是先进,还获得国家级劳模光荣称号。
令我惊讶的是,昔日冷清的胶园今日变得热闹非常——海南建省后,随着洋浦港的开发建设,一条宽阔笔直的全新公路正穿过浩浩胶林,从总理题词碑擦肩而过,连接洋浦和那大。从岚雾弥漫鸟雀鸣唱的清晨,到薄暮迷朦月撒林梢的夜晚,一辆接一辆的汽车鸣着喇叭,飞驶而过——不夜的洋浦路,不夜的橡胶林。
漫步在这里,对往事的怀念,使我充满对未来的憧憬……


第8版(副刊)
专栏:品书札记

  灵魂的新生
  ——读《末代皇帝的后半生》
  李文达
中国末代皇帝爱新觉罗·溥仪的一生,极富传奇色彩。25年前,反映他前半生经历的《我的前半生》(群众出版社出版)面世后,遂被海内外公认为一部“奇书”,先后译成英、法、德、日等多国文字,风靡世界。近年来,一些海内外读者不断以各种方式询问溥仪后半生的情况。《末代皇帝的后半生》一书,最近由群众出版社、解放军出版社联合出版发行,不仅适时地续补了《我的前半生》,也恰恰可以一飨引颈企望的海内外读者。
据我所知,此书问世堪称艰辛。我第一次知道作者贾英华其人是在1979年群众出版社约我续写溥仪后半生而采访之时。后来,我放弃了“续补”的计划,原因就是见到他已为撰写此题材作了许多搜集材料工作。直到1986年初春,群众出版社责编王兰升(亦即《前半生》责编)陪英华送来50万字的书稿让我阅读时,才知他曾遇到过不小的困难。此书材料之翔实丰富,史料价值之高,是阅后便知的。
众所周知,溥仪一生三次称帝,尤其在伪满充当了日本的傀儡皇帝,成了“国人皆曰可杀”的历史罪人。然而,他的后半生不但未被杀戮,相反却在时代的洪流中经历了绝路逢生和菩提树下的忏悟,在党的改造政策指引下获得了灵魂的新生。正如书中记述周总理接见溥仪等人时所说:“生于斯,长于斯,不爱这个国家爱谁呢?”溥仪的心灵受到了震撼!以此脉络和他的改造为主线,此书描述了他从卖国贼转变为一个具有爱国之心的公民,进而由文史专员到全国政协委员的历史性转变,也客观地刻画了他在“文革”中的遭遇等各个生活侧面。
此书十分注重史实。仅撰写溥仪与毛泽东交往,作者就采访了二三十人。他还两下山东,和一位普通农民同锅而食,同炕而眠,结下诚挚友谊。农民朋友捧出了珍藏多年的溥仪写给他的亲笔信。他像大海捞针似地寻访了溥仪获赦后抵京第一个谋面的人,乃至溥仪逝世时最终一个守候在他身旁之人。这就使此书具有了珍贵的史料价值和可靠性。
值得提到的是,此书不仅发掘了一些鲜为人知的史料,也对溥仪前半生中一些扑朔迷离的史实,作了有益的探究和考证。譬如,世人所知的溥仪自津赴东北是被日本人送去花篮里的炸弹吓得赶紧潜往的——这是溥仪走向罪恶深薮的重要一步。而作者经过细致查访后得知,溥仪收到的花篮竟是张学良派人匿名送至,其本意是为了警告溥仪不要投靠日本人,谁想适得其反,却促使溥仪加速了充当日本傀儡的步伐。诸如此类的迷案,书中还有一些披露。
如果说,《我的前半生》着重描写了溥仪人与龙之间的变化,从一侧面反映了清末到新中国成立前后的这一历史进程,那么,《末代皇帝的后半生》则从一个特定的角度折射了新中国历史的一段发展过程。但此书囿于回避一些与在世之人有关的内容,使有些情节的矛盾未得展开,因而对刻画溥仪的后半生似有欠缺。另外,在忠于史实的基础上,对人物的语言特色和情节的铺垫可再作些精琢。尽管如此,无论从续补的意义上和文史价值上而言,此书仍不失一部比较好的传记作品。
溥杰先生为此书题写书名并作了序。他在《序》中评价此书:“搜罗博泛,笔墨清新,允叹观止。”


第8版(副刊)
专栏:

  卖豆腐的小伙子
  马平
清晨,凉风习习。菜市场又沸腾起来了。
四四方方的豆腐房窗前显得更是热闹,20多个男女顾客排成一拉溜长队,等着买豆腐。
豆腐房主人是一个跛脚小伙子,脸上总是挂着笑。他做的豆腐细腻,含水不多,又白又嫩,买者不用担心味酸或破裂。听说有个骑车的在路上不小心摔了一跤,慌忙中拎起篮子一看,嘿,豆腐全好好的没有烂。
他有条不紊地一手打豆腐,一手提秤,仿佛经过专门训练似的,十分麻利。他一铲下去不多不少正好一斤,同时把秤伸上前来让你亲眼过目,然后拐着脚走过来,小心翼翼地把豆腐放进顾客篮里、碗里或塑料袋内。
豆腐架子上挂着他用镜框装着的营业执照,刚交的税条子插在上面。他刚过30岁,正是精力旺盛的时候。
起早的顾客卖完了,姗姗来迟的家庭主妇还要等一会儿才到,趁这空隙,他又搬出了几板豆腐,用白纱巾盖好。
这时,走来一个中年人,张口就要买十几板。中年人身上油渍麻花,像是个做转手生意的人。
小伙子吃惊地抬起头来:“这么多我不卖。”
中年人立即掏出一叠票子:“每斤加伍分,你卖不卖,我全要了。”
“那别人呢,别人不买了?”
中年人不以为然晃着头:“那不关我的事。”说着,就要动手搬豆腐。
“不,我不卖了。”小伙子拦住伸过来的手,斩钉截铁地说。
“作买卖不想赚钱?小伙子!”中年人很惊奇。
“想,但要赚得合情合理,多一分我也不要。”
说这话的时候,我脑海掠过豆腐店开业时的情景,他的许多朋友来祝贺,希望能吃上他做的好豆腐,还有劳动服务公司的领导告诫他:精做豆腐,诚做生意。
这豆腐房,这营业执照,还有这些豆腐的来料,哪一样不是他们帮着操持的呢!
为了让他把豆腐做好,有些老同志给他送来改进制作方法的剪报资料。如今,他这个身患残疾的待业青年成了远近闻名的做豆腐能手,难道就可以忘掉这些,见利忘义吗?
中年人显然是恼怒了:“没见过这样的呆子!”
他诚恳地说:“同志,你先买几斤回去吃着……我做生意,更要学会先做人!”
中年人瞪了他一眼,手一甩:“哼,你总不能做一辈子豆腐吧?”说完,气呼呼走了。
小伙子看看中年人渐渐远去,笑了笑说:“大家欢迎我做豆腐,我就做一辈子。”
不一会儿,那些天天见的老主顾,正提着篮子,端着盘子,张着塑料袋,像迎接亲人笑眯眯地走了过来……


第8版(副刊)
专栏:

  秋牧(外一首)
  峭岩
  挥舞着
  童话里的神鞭
  驱赶着
  一簇滚热的云团
  一条嘶鸣的河流
  一幅流动的画卷
  秋天的放牧
  收获着
  冬天的风雪
  夏天的暑热
  春天的峭寒
  挥舞着
  童话里的神鞭
  驱赶着
  一座奔跑的大山
  一股流不尽的财源
  一匹量不完的锦缎
  秋天的放牧
  收获着
  实实在在的憧憬
  圆圆满满的心愿
  不折不扣的兑现


第8版(副刊)
专栏:

  胡杨林
  像一排威武的士兵
  护卫着一片宁静
  但它们不是为了倒映
  自己
  像一座绿色的长城
  阻挡来自沙漠的暴风
  让明净献给生态
  不再污染一双双瞳孔
  但它们不是为了倒映
  自己
  像一个个热血男儿
  手拉手肩并肩屹立大地
  夜里守满天星光
  日里守云涛万里
  但他们不是为了倒映
  自己
  像一架架美丽的竖琴
  奏出一支支悠扬的歌曲
  夏唱灼人的火热
  春唱诱人的碧绿
  但他们不是为了倒映
  自己


第8版(副刊)
专栏:

  李大钊(国画)  李琦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