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9年10月30日人民日报 第7版

第7版(国际专页)
专栏:

  墨西哥城的污染与反污染
  周小妹
墨西哥的首都——墨西哥城是世界上污染最严重的城市之一。严重的环境污染不仅致使该城每年有10万多儿童死亡,100万幼儿血液中铅的含量增高,150多万人患有慢性气喘病,10个人中有7至8人患有呼吸系统紊乱症,对该城1800万居民的身体健康产生了无可估量的损害,而且影响了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最近30年中,墨西哥城已丧失了65%的森林面积,人均占有绿地面积不足1平方米。就全国范围来说,情况也非常严重。为此,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把墨西哥列为面临生态领域最严重挑战的国家之一。
墨西哥的污染严重并造成最近几十年里生态严重破坏的原因是,在墨西哥联邦区及首都地区有13万家工厂,其中5万家危害性较大,而且有22家工厂可引起致命后果,如墨西哥高炉厂、托尔特卡水泥厂、联邦电力委员会、墨西哥石油公司、墨西哥肥料公司等等。这些工厂释放的烟雾和有毒气体加之在墨西哥城行驶的300万辆汽车排放的毒气,形成了一大污染源。其次是每天产生的成千上万吨垃圾,加上来不及被清理而堆积在露天的固有的垃圾,造成大量有害物体大肆扩散并且使虫害肆意繁衍。第三,引起污染的最急迫问题是水。由于全国天天排放的大量工业废水和农业地区不加节制地大量使用杀虫剂等有害化学物质,造成95%的河流和水库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同时也污染了海洋,海洋已成为大量有害物质和放射性物质的储存处。最近,墨西哥海军对沿海进行了一次公开的清理工作,据透露,墨海岸中溶解铅的含量是40年前的10倍。
为了有效地减少对墨西哥城的污染,政府正在采取一系列措施。今年3月1日政府颁发并开始实施一项生态法,该法被有关专家们认为是积极的。
6月5日在世界环境日之际,墨西哥又宣布采取12项技术性措施和其它在全国各地减少污染的计划。技术性措施主要包括:不再批准在墨西哥首都地区开办或扩大任何工厂的计划;要对所有在该地区运行的机动车辆进行检查并且取消那些不按照技术委员会规定的要求行驶的车辆;生产无铅汽油和硫磺含量低的柴油;在新生产的汽车内加入防污染的催化剂;同工厂签订安装控制排放量的装置;监督如水泥工厂之类的生产活动,对其硫酸的使用规定指标;对8个工业单位的废水排放作了规定,并制定了属于危险废物类别的标准。
墨西哥石油公司总经理费朗西斯科·罗哈斯也宣布了一系列减少该公司在墨西哥城的设施造成污染的措施,尤其是减少“3月18日炼油厂”的污染。罗哈斯还准备实施生产低污染汽油和柴油的计划。
墨西哥城的车辆检查工作已从8月份开始,第一批受检车辆约75万辆,车辆检查工作将进行9个月。据调查,车辆的污染占碳氢化合物污染的70%,占氮的氧化物污染的62%,它们是造成墨西哥城污染的重要因素。
另外,墨西哥已着手对一些重要的港口,如曼萨尼略、阿卡普尔科、普罗格雷索、卡门城、韦腊克鲁斯及坦皮科港等进行清理。
随着反污染计划的实施,墨西哥政府希望在今后3年里,将碳氢化合物污染减少65%,将碳的一氧化物减少70%,氮的氧化物也将大量减少。


第7版(国际专页)
专栏:

  日本中小学生风行“上山下乡”
  唐若水
日本对东京、大阪等城市千余名中小学生的抽样调查表明,今天的城市中小学生中竟有一半人从未亲眼见过牛群或羊群,有1/4的从未煮过饭、烧过菜,有1/3的连续步行从未超过5公里,还有不少孩子从未离开过生活的城市……
于是,在一些专家的推动和家长们的支持下,近年来日本为数不少的中小学校推行起一种“上山下乡”计划。许多城市孩子脱下精致的时装和时髦的短裙,换上了厚实的农家服,兴致勃勃地来到边远的村寨“留学”。在一些村寨里,教师和农民合作创办了一个个“留学中心”。在四周的“留学期”中,孩子们有三周被安排在各农户与农村孩子共同生活,另一周则在“中心”参加学习和活动。
“插队”的新生活使孩子们大感兴趣。每天早晨,他们和农民们一同起床,然后自己动手做早餐,接着跟农村孩子一起步行去农村学校上学。放学后,他们和农村孩子一样帮助干农活、喂牲口,还做一些家务。短短的三周中,城市孩子与农村孩子建立了感情,培养了劳动习惯,开阔了视野,也接受了一次“艰苦朴素”教育。在“留学中心”的另一周中,全班同学在一起愉快地过集体生活。除了自己动手做饭菜、干家务外,“中心”还邀请有经验的农民作“特邀教师”,为孩子们传授农业科技知识。
“留学中心”安排的课余生活也十分丰富多采,其中有为农民们表演文娱节目,与农村学校联欢、钓鱼、放牧等。
为期一月的“留学生活”不仅使城市孩子学到了不少学校里或课本上学不到的东西,而且使身体锻炼得更为健壮。不少以前曾有“疑虑”的家长也改变了态度,纷纷送孩子“上山下乡”去“留学”。


第7版(国际专页)
专栏:

  新音响技术将进入欧美市场
  张允文
一种新技术的发明总要历经曲折,而其发展和推广也往往不是一帆风顺的。最新一例就是数字式录音机及声带长期被拒于欧美市场之外,直到最近才获准将在欧美出售。
数字式声带英文名字简称DAT,只有信用卡大小,可录制2小时音乐,其录音效果是普通磁带录音技术无法比拟的。大家知道,激光唱片使用数字式录音技术录下来的音乐几乎是完美无缺的,因为放音时使用激光扫描,不像传统唱机那样用唱针磨擦唱片。如用数字式声带从激光唱片转录音乐,复制品是不会失真的。原因在于数字式录音技术完全不同于传统的录音技术。
传统的磁带录音机和唱机使用的是所谓摹拟式录音技术。录音时声波作为磁信号记录在磁带上,放音时磁信号再转为声波,会出现嘶嘶声,难免失真。数字式录音技术与此不同。它是使用电脑信息中“0”、“1”两个数字的组合把声波信号储存起来,放音时再生不同的声音。由于数字式录音机中的芯片以每秒数千次的速度处理这些信息,人耳无法分辨声波中的间歇,不会产生嘶嘶杂音。
诚然,数字式声带是音响技术的一大突破,理应早得到迅速推广,但出售音乐的西方和出售新技术的日本存在利益冲突,迄今它仍在欧美市场之外。欧美音响业视数字式录音技术为洪水猛兽,竭力要加以阻挡,是因为担心市场上出售的激光音乐唱片都将被任意复制,造成的损失将高达15亿美元以上。美国音响业也一直在国会游说,阻止数字式声带进入美国市场。主要代表欧美音响业利益的“国际唱片、声带制造业联盟”同日本的数字式录音机、声带制造商就此进行了两年多的谈判,迟迟达不成协议。
最近,这种新技术录音设备终于突破了阻力。欧美的音响业同日本的录音机、唱机制造商就数字式声带和录音机进入欧美市场达成了协议。协议规定,数字式录音机必须安上防复制的线路。这种数字式录音机能在复制品中留下暗码,并能辨认出复制品中的暗码而拒绝录音。因此,这种录音机不妨碍音乐爱好者从激光唱片复制数字式声带,但无法再从复制品再复制新的声带。换言之,它容许个人小规模的复制,但防止商业性的大规模剽窃音乐制品。
从历史上看,70年代的立体声技术、80年代的激光唱片技术都遇到过阻力,这次数字式录音机和声带将进入欧美市场被称为“突破了音障”,标志着音响技术发展的新阶段。今年年底第一批数字式录音机和声带将进入欧美市场。


第7版(国际专页)
专栏:

  苏联航天城——列宁斯克
  曹聪
一九五七年,苏联首先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开创了人类向太空进军的新纪元。经过五十年代末期的空间开发初级阶段、六十年代的空间开发与发展阶段和七十年代的空间探测与利用阶段,苏联航天技术已进入八十年代的空间利用发展的新阶段。然而,苏联拜科努尔航天技术中心所在地——列宁斯克市,不久前才撩开神秘的面纱,展现在世人面前。
这是一座苏联地图上未曾出现过的城市。一九五五年,它建于莫斯科东南二千一百公里处的哈萨克沙漠。从空中俯瞰,它好似棕色的沙纸。平坦、干燥的大平原上,点缀着少许蔬果。蜿蜒的锡尔河由于大量的水已被抽去用于灌溉,宛如小溪一般。这里的气候令人生畏。强劲的沙漠风把坚硬的土地吹得光秃秃的,灰尘铺天盖地,即使在荫凉处,气温也可达到四十五摄氏度,而天空常常没有云彩。方圆几百公里人烟稀少,使列宁斯克具备了作为一个理想的航天港的安全和保密两大优越性。
拜科努尔航天中心是这座城市中一片一千五百六十平方公里的高技术“绿洲”。这里铁路、发射架、航天器装配楼、液氧库、油库以及守卫基地和为火箭发射服务的战士的营房星罗棋布。
列宁斯克充满了与航天有关的气氛。街道以一九六一年从这里升空的苏联第一个宇航员尤里·加加林的名字命名,唯一的影剧院叫“土星”,孩子们在操场上的微型火箭上玩耍,与航天有关的旗帜、纪念碑到处可见。在通往列宁斯克的大道上,有一幅色彩斑斓的“马赛克”壁画,上面是“米尔”轨道空间站和一句口号:“苏联是航天技术的发源地。”
列宁斯克有七万五千人,大多数是航天技术人员。据称,这些为苏联在世界航天技术上赢得声望的列宁斯克居民的家庭生活,却很少受到这种声望所带来的实惠。他们抱怨食物短缺,医疗条件和文化设施差。当地一位负责人也承认,“这座城市的社会环境和我们征服空间的技术之间确实存在着差别。”但是,正是这里居民对事业的热爱,使他们坚持在这里生活下去,而且为航天事业作出了宝贵的贡献。


第7版(国际专页)
专栏:

  计算机世界一次大兼并
最近,美国惠普公司兼并阿波罗公司宣告完成。合并后惠普——阿波罗公司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计算机工作站供应商。计算机工作站是指应用于设计自动化的计算机系统。阿波罗公司是世界上最先开发计算机工作站的厂家之一,并在该领域占据了较大的市场份额,仅去年该公司总收入额就达6.54亿美元。惠普公司则是计算机工作站的后起之秀,到去年已成为世界上第3大计算机工作站厂商,其势咄咄逼人。今年5月惠普公司以4.725亿美元购买了阿波罗公司97%的股票。去年全球计算机工作站市场营业额41亿美元,这两家公司拥有1/3的份额。这一合并将对世界计算机市场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惠雨)


第7版(国际专页)
专栏:

  将喜温植物改造成耐寒植物
英国数学家试图利用遗传工程技术,将喜温植物改造成耐寒植物,现已取得一些进展。他们将某些耐寒植物中的抗冻基因分离出来,再移植到南方喜温植物内,以提高其御寒能力。并研究一种能在低温条件下旺盛生长的真菌的抗冻机理。现在,他们已经利用一种带有抗冻基因的细菌把生长在美国南部的一种大豆成功地引到比较寒冷的英国。(柯)


第7版(国际专页)
专栏:

最近,墨西哥政府在墨西哥城一军营内销毁7000公斤毒品。在过去的10个月中就从贩毒分子手中截获可卡因22吨。图为一官员在对毒品进行检查。新华社记者 张宁摄


第7版(国际专页)
专栏:

联邦德国3岁小画家菲利浦·斯哈菲尔从1岁开始学画,最近在他家乡不来梅举办了首次画展,共展出他的水彩画500多幅。图为菲利浦在作画。 新华社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