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9年10月26日人民日报 第7版

第7版(国际专页)
专栏:国际影坛

  享誉世界影坛的印度导演——
  萨蒂亚吉特·雷伊
  言兼
在印度孟加拉的一座小城里,有一神庙,是个圣洁之地。突然,霍乱流行,人心惶惶。当地一位名医发现,庙里的圣水是致病之源,由此引起了一场风波。城里的一些年轻人支持医生的科学判断,加尔各答各报均刊登了医生的发现。于是……
这是参加今年法国戛纳电影节的印度影片《公敌》的故事梗概,是享誉世界影坛的印度著名导演萨蒂亚吉特·雷伊因病息影五年后的又一力作。
在大学读书时,雷伊看过易卜生的名作《人民公敌》。该剧写于1882年,讲一位名叫汤姆士·斯托克曼医生的故事。斯托克曼是挪威某疗养胜地的医生,发现该地的矿泉浴受工业废料污染严重,遂提出警告,从而触犯了既得利益阶层。在他们的煽动下,他陷于孤立,一个坚持原则的人最后却成了人民的公敌。
雷伊说:“环境污染一如百年前,至今仍是个问题,而且是个严重得多的问题。”雷伊取易卜生剧作的精神和叙事结构,将该剧移植到当代印度,以古典派手法、平实无华的风格拍成电影。该片在戛纳电影节上放映后引起轰动。雷伊认为原剧结尾悲观色彩太浓,在改编成电影时,他将结尾改为医生在一些年轻人的支持下最后取得胜利。为什么强调年轻人?显然,雷伊把希望寄托在年轻人身上。他说:“我感到,如果今天与百年前有什么不同的话,那就是今天的年轻人比百年前的觉悟高多了。今天的医生应得到更多的支持,而这种支持应来自年轻人。”在他看来,年轻人有文化,有知识,较少保守,勇于创新,是未来的希望。
这部100分钟的影片,原定拍摄45天,结果26天停机,很多镜头一次成功,既节省了经费,又缩短了时间。在整个摄制过程中,医生始终守在雷伊身旁,急救车就停放在摄影棚附近,以防万一。影片拍完,雷伊的身体反而好了起来。雷伊离不开电影,电影是他的精神寄托。
笔者有幸在1980年初印度国际电影节期间会见了雷伊。他平易近人,丝毫没有大导演的架子。这位出生于1921年的多才多艺的老导演以《阿普》三部曲奠定了他在世界影坛的地位,其中第一部《道路之歌》(1955)曾荣获戛纳电影节大奖——金棕榈奖。
雷伊是一位杰出的艺术家,与广大群众保持着密切联系。他说:“我拍片时总想着印度观众。”“有时我感到,我们的一两个年轻导演过多地考虑艺术,而很少考虑观众。”在印度商业片的“汪洋大海”中,雷伊独树一帜,始终坚持把摄影镜头对准下层人民的悲惨遭遇,以现实主义手法出色地展示了印度人民生活的不同层面,起到了振聋发聩的作用。
现已68岁高龄的雷伊仍活跃在印度影坛上。他已拍摄26部故事片。他的影片在国际上曾数十次获奖,但从未得过奥斯卡奖。对此,他毫不介意。他说:“我对已取得的成就非常高兴。”好莱坞曾多次请他去美国拍片,英国广播公司也提出邀请,但他都一一谢绝。他说:“我一到国外就缺乏创作灵感,”“我的根在这里,我只对印度主题有兴趣。”(附图片)
印度导演萨蒂亚吉特·雷伊(右一)在拍摄现场。


第7版(国际专页)
专栏:今天旅游客栈

  昔日宫殿古堡
今天旅游客栈
  蒋咸康
葡萄牙有一种别致的旅游饭店,因设施比较简单而客人又往往只作短暂停留故取名客栈。这种客栈在古建筑遗址上建成,小巧玲珑、别具一格,富有古典文化气息的特点,因而深受外国游客欢迎。
兴建这种旅游客栈既保护了古建筑的风貌,还带动了有传统特色的地方食品、酿酒和手工艺品制造业的发展,促进了经济的繁荣。
笔者曾参观过位于葡萄牙首都里斯本以南的帕尔梅拉城堡旅游客栈(见图)。远远望去,那是一座山上的古堡。据说,葡萄牙的第一位国王阿丰索·恩里克斯曾在那里与摩尔人作战并最后赶走了摩尔人。这座古堡是葡萄牙历史的见证,是葡萄牙民族引为骄傲的地方。
进入古城堡才发现,里面有一座14世纪修建的修道院。客栈就建在修道院内。步入门厅,便见墙上挂着一块做工精细的壁毯。画面的内容取材于葡萄牙的一个古老而美丽的民间传说。色彩和构图都给人以古朴典雅的感觉。
修道院原来的两个厅改作酒吧间和电视室。修道院的天井作了露天茶座,在节假日,还可供人们联欢、跳舞。修道院的地下室被间隔成厨房、仓库和洗衣房。修道院的二、三层辟为客房。客房走廊两侧的壁灯架都做成白色蜡烛的形状,灯泡的造型是烛光的样子。幽暗的灯光,肃穆的气氛,使人们仿佛置身于中世纪的修道院之中。
当年修女们进餐的地方成了现在的旅客餐厅。昔日修女们的起居室成了今天的客房。房间虽不豪华,但地毯、沙发、席梦思、电话、卫生设备应有尽有,使人感到恬静、舒适。过去修女们祈祷的石窗台,成了理想的瞭望台,从这里可以极目远眺。那烟波浩渺的大西洋,那风景宜人的旅游胜地特拉亚岛尽收眼底,引发起人们无限的遐想。
陪同我们参观的客栈经理是一位对中国文化有着浓厚兴趣的中年人。当他得知我们来自中国时,显得格外兴奋。他告诉我们,每天开始工作之前,他都要读一段中国的《易经》,然后决定这一天该如何行事。
他介绍说,葡萄牙的旅游客栈最早出现在40年代。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如今已形成了一个从南到北的全国旅游客栈网,有具备不同地区特点的旅游客栈27处。这些客栈都是由国家修建的国有企业,隶属国家旅游公司。
结束参观后,我们问这位经理,在古建筑中修旅游客栈是否会破坏景观,从经济上看是否划得来?他说:“把古建筑改建为旅游客栈,并不改变原有的建筑格局,而是巧妙地利用原来的空间。既达到了保护古建筑的目的,又促进了旅游业的发展。这对国家,对人民都有好处,何乐而不为呢?”(附图片)


第7版(国际专页)
专栏:

  保加利亚世界语剧团
保加利亚世界语剧团是一个独具特色的艺术团体。该剧团没有固定演出场地,用作演出的道具也非常简单,以适应随时更换的各种舞台;演员们不从剧团领取工资——他们同时都是其它艺术团体的导演或演员。剧团的所有演出都用世界语进行。
自1958年建团以来,该剧团不断在世界各地举行巡回演出,向各国人民展示社会主义保加利亚的建设成就,同时大力宣扬全人类的共同财富——世界语文化。剧团上演了世界戏剧宝库中的大量经典剧目,包括莎士比亚和莫里哀的作品。其间,剧团参加了在15个国家举办的24次世界语竞赛,赢得成千上万不同肤色观众的喝彩。各国世界语学者高度赞扬该剧团为发展世界语文化所做的贡献,艺术家们也对剧团取得的艺术成就给予很高评价。 (胡)


第7版(国际专页)
专栏:影视天地

  电影与电视、录像
  ——从“生死搏斗”到“握手言和”
  范中汇
本世纪初至六十年代,电影把人们从家里吸引进了电影院;进入七十年代,特别是八十年代以来,电视和录像却逐渐地把电影院的观众拉回了家里。在电视、录像普及率较高的许多国家里,电影院一时萧条起来。统计资料表明:英国在一九六零年电影院观众是十亿人次,一九八四年下降到五千五百万人次。意大利在一九七五年是五点五亿人次,一九八五年下降到一点六亿人次。法国有百分之五十三的人已根本不去电影院。苏联现在每人每年平均看十四次电影,但在七十年代初是十九次。埃及在六十年代初拥有四百五十家电影院,目前只剩下一百七十多家。号称东方电影大国的印度,一九八八年全国竟大约有一点二万家影院被迫关门。日本的电影院也逐年减少,几乎每年关闭约五十家。有些电影界人士把电视、录像与电影的竞争称为“生死搏斗”。
电视、录像作为新兴的艺术传播形式,确有电影不可企及的长处:一、坐在家里看电视、录像,要比去电影院方便舒适;二、电视频道越来越多,节目丰富多彩,特别是付费有线电视、付费点片电视更可看到最新影片;三、在录像业发达的国家,租用电影录像带一般都比去影院看电影节省得多;四、电视新闻比纪录片新闻又多又快;五、独具特色的电视连续剧和热门专题节目,很容易把人们按时吸引到电视机前来。
但是,一门真正的艺术是绝不会被后起的艺术完全代替的。电影和电视、录像经过了一段“生死搏斗”之后,正在握手言和,走上协调发展的道路,这表现在:
第一,电影本身进行适应性变革。如在形式上,先是出现了立体画面、立体声配以宽银幕、巨形银幕,现在更有环幕、穹幕全景立体电影,并精心制作一些豪华巨片;在内容上,国外近年来拍摄了不少商业性的科幻片、喜剧片、惊险片,同时,一些有志于电影艺术的导演则把镜头伸向人们的日常生活,拍摄了不少表现普通人家庭生活的伦理道德片;在艺术上,电影吸取了电视富有强烈真实感的特点,选用一些非职业性演员,拍摄最接近真实性的影片;在经营上,也吸取了电视多频道自由选择的优点,兴起了“多功能影院”或叫“复合影院”的结构,即一座影院内兼有多个不同的放映厅,同时放映不同的影片。
第二,电影、电视走向“合流”。一是电影、电视双轨制,即电视台,特别是付费有线电视和付费点片电视购买电影制片公司的影片播映权;电影公司则除拍电影外,兼搞电视剧。再就是电影、电视一体化,即电影公司兼营电视台,以掌握自己的经济命脉。
第三,付费有线电视、付费点片电视和电影录像带为电影开辟了新的销路。美国的电影制片公司,特别是“独立制片人”制作的成本不超过五百万美元的影片,即使没有多少票房收入,现在也很容易通过向有线电视出售播放权而达到收支平衡或盈利。而向生意兴隆的电影录像带制作商出卖电影录像发行权,已成为美国各电影公司的新财源。
总之,电影和电视、录像作为不同的艺术门类,谁也代替不了谁,它们将在既相互竞争又相互促进的矛盾运动中,不断求得各自的新发展。


第7版(国际专页)
专栏:教育与培训

  发展中的老挝教育事业
  新华社记者 黄勇 本报记者 刘爱成
老挝政府重视教育事业,把培养人才作为国家建设的重要一环,提出了“教育先走一步”的口号。最近十多年来,老挝的教育事业已取得可喜成果。
解放初的1976年,老挝宣布废除旧的教育制度,实行社会主义的教育制度。解放前老挝只有小学用老挝语教学,初中以上均用法语。新制度规定全国从小学到大学一律使用老挝语教学。与此同时,重新编写大、中、小学教材,供全国使用。解放前,老挝教育包括普通教育、职业教育。解放后,增加幼儿教育和国民扫盲教育。
据估计,解放初,老挝全国文盲占总人口的90%左右。经过十年努力,老挝于1985年宣布全国基本扫除了文盲。普通教育、幼儿教育和职业教育也已取得较大发展。据统计,1975—1976学年小学生人数约31万人,1988—1989学年增加到57万人;初中生从26000人增加到93000人;高中生从2500人增加到31000人。目前老挝共有小学6316所,初中676所,高中109所,正规大学3所和职业学校8所。老挝小学、初中、高中实行自费制,职业学校和高等学校实行公费制。
为了进一步发展教育,老挝人民革命党中央和部长会议于1986年作出了关于
“教育战略的决议”,其宗旨是:培养人才,改革教育,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其主要内容包括:(一)在全国普及小学教育。6岁至14岁少年儿童必须就学。同时组织动员干部和各族人民群众学习文化知识和科学技术知识,并运用于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县级干部要具备初中文化水平;(二)重视机关、工厂、医院等部门的幼儿教育,不断提高质量;(三)改革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培养忠于党和社会主义祖国的人才;(四)重视山区教育;(五)培养德才兼备的教育管理人才。
老挝教育部门重视对学生的思想和道德教育,大、中、小学都开设有关课程。小学设道德课,着重进行礼貌、遵纪守法教育。初中开始学习党和政府的政策,明确“青年的任务”。高中以上的学生进一步加深学习党和政府的政策、决议,了解和学习哲学、社会科学和经济学。
据老挝教育部的一位干部说,老挝教育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教育尚不能适应国家建设的需要。由于资金缺乏,教师、校舍数量尚显不足。目前,老挝正在实行经济改革和对外开放,国家经济建设出现了新的局面。据介绍,今后老挝教育将重点培养“忠于党和社会主义祖国”的专门技术人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