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9年10月23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副刊)
专栏:

  新发现的鲁迅书信致
  江绍原(1)信(一)(1927年7月12日)绍原先生:
一别遂将十日,真所谓“隙驷不留尺波电逝”者欤?寄给我的讲义,前四天已收到,大约颇在邮局里躺了好几天也。
前几天中大有些人颇惶惶,因为留先(2)曾电阻聘定的地质学者,令其缓来。我以为这些都是地质调查所中人物,今民厅将卸(3),则止之殊不足怪。
而他们似乎仍惶惶,以为冥冥之中有敌进攻,不特教厅不稳,即校副亦危(4),将来当厄于第N次之清党(5)。傅之赴港,乃觅何(6),商方略也。而何之某报编辑,则确已归于乌有(7)。然闻校事幸尚有李支持(8)。说者谓此支持,可以延至年底。不知确否?
近一两天平静些了,偶有“拥护正副校长”云云之贴纸出现(9),但即被撕。
  顾购书教授(10)致此地某君信,内有云(大意),“因鲁迅未离广州,所以或不复去,蔡先生留我在南京做事”。我不过不与同校;他扩大了:不与同省。伟哉!然而此中可参中大消息。季黻之预言,已渐实现了(11)。
我因已允往市教育局之“学术讲演会”讲几点钟(12),所以须八月间才能走。此举无什么深意,不过小出风头,给几个人不高兴而已。有人不高兴,我即高兴,我近来良心之坏已至如此。
冯大帅(13)不知何时可以进北京,倘8月间能坐津浦快车而到前门,岂不快哉!
迅启上
七.十二.
见川岛时,希告以近事。但他不深知细情,恐怕亦无甚么趣味也。
注释:
(1)江绍原:又名绍平(1898——1983)安徽旌德人。宗教学和民俗学家。曾先后两次留学美国。回国后任北京大学教授,是《语丝》的发起人和主要撰稿人之一。1927年春经鲁迅推荐,任广州中山大学英国语言文学系教授及代理系主任。“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鲁迅坚决辞去中大一切职务,江亦愤而辞职,并于七月初离粤赴杭,寓居岳父家另谋职业。收到鲁迅的这封佚信及8月17日佚信,均在此时。
(2)留先:朱家骅(1892—1963),字一作骝先、又作骝仙,浙江吴兴人。早年留学德国,归国后曾任北京大学教授。1927年时任中山大学副校长,主持校务。
(3)今民厅将卸:朱家骅1927年曾一度被任命为广东省民政厅长,不久由李文范接任。
(4)不特教厅不稳,即校副亦危:据当时报载,朱家骅被任命为广东省教育厅长时,曾以“专心办理中大”为理由力辞不就;因而仍暂由原厅长许崇清留任。厅长一职人选有无变更,仍有待于国民政府作最后决定。另,当时传闻中大人事亦将有更迭。
(5)将来当厄于第N次之清党:“N”即数学中的“未知数”;“第N次”即不知是第几次之意。“清党”,指当时国民党反动派破坏第一次国共合作,从国民党中清洗原来根据双方允许“跨党”的协议加入国民党的共产党员和共青团员。当时也有并非跨党加入国民党的国民党员,因涉嫌而被清洗的,所以在国民党内部也弄得人人自危。
(6)傅之赴港,乃觅何:傅,指傅斯年(1896——1950),字孟真,山东聊城人。“五·四”时期北京大学新潮社主要成员。北大毕业后留学英、德,1926年回国后任中山大学哲学系主任兼文史科主任(相当于后来综合大学的文学院长)。何,指何思源
(1896——1982),字仙槎,山东菏泽人。北大毕业后留学美、德,当时任中山大学政治训育部副主任。
(7)而何之某报编辑,则确已归于乌有:某报,指
《国民新闻》, 1925年国民党在广州创办的报纸。起初宣传国民革命,“四·一二”后被国民党反动派控制,成为反革命喉舌。何思源曾任该报编辑,后因何去南京,编辑一职为他人所取代。
(8)李:指李济深(1884——1959)字任潮,广西苍梧人。
(9)偶有“拥护正副校长”云云之贴纸出现:“正副校长”,指戴季陶(1890——1949)与朱家骅。
“贴纸”,即今之大字报或小字报。
(10)顾购书教授:指顾颉刚(1893——1980)。顾于1927年4月到中大后,鲁迅以不愿与之共事为理由,决心离开中大。傅斯年致函挽留,并说他“已有补救法,即使鼻赴京买书,不在校”(见《鲁迅全集》第11卷543页致章廷谦信)。故鲁迅在此戏称顾为“购书教授”。
(11)季黻之预言已渐实现了:季黻,许寿裳字,又作季市。许寿裳(1882——1948),浙江绍兴人,教育家。曾致函鲁迅说,“浙省亦有办大学之事,……我想傅顾不久都会来浙的。”鲁迅以此印证后来傅信中所说使顾“赴京买书,不在校”和顾本人所说“蔡先生留我在南京做事”等语,说明顾早就想只在中大挂名领薪,而于浙大(初名第三中山大学)有所图,如研究教授之类。
  (参见 《鲁迅全集》第11卷550页致章廷谦信)。
(12)我因已允往市教育局之“学术讲演会”讲几点钟……:此次讲演内容,即后来定稿的《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一文。
(13)冯大帅:指冯玉祥。
(《鲁迅研究动态》供稿(附图片)
  鲁迅书信手迹


第8版(副刊)
专栏:品书札记

  民国奇才于右任
  张征
众所周知,于右任先生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位杰出人物,他不仅在书法、诗词方面有很高的造诣,而且是一位真诚的爱国者。他早年追随孙中山先生进行国民革命,后出任国民党监察院院长。在几十年的政治生涯中,一直主张国共合作救中国,坚信“合则两益,离则两损”。大陆解放前夕,他留在祖国大陆的愿望没能实现,被胁迫去台湾,有生之年未能如愿见到祖国统一。1962年,即辞世前两年,年逾八旬的于右任先生于病中写下了“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的诗句,表达了他怀念故土、盼望祖国统一的心情。对于这样一位杰出的爱国人物,以前,我们虽出版过他的书法、诗文以及一些资料性的传记文字,但关于他的文学传记,我尚未听说大陆有版本。
《民国奇才于右任》的作者陈四长和潘志新,是于右任故乡的两位中年人。为完成这部传记,他们一方面从浩如烟海的资料堆里寻找发现,一方面从于右任的故旧亲朋那里访知秘事,经过两年的辛苦锤炼,终于写下了这部20万字的著作。
这部传记能大气势地将于右任的时代和于右任的一生写得充实生动,不显单薄、局促,足见作者谋篇选材的深思熟虑和文字表达的简约凝练。而且,在真实性与文学性的统一方面,作者也处理得比较好。正如作者在后记中说的,“写传不是写小说,不能虚构渲染,任意发挥,只能尊重历史的真实连缀情节,刻画人物。”正因为如此,该书读来真实亲切。


第8版(副刊)
专栏:

  延安窑洞与延安精神
  吴从龙
看到《人民日报》刊登江泽民总书记在延安农民家窑洞喝大碗茶并与农民亲切交谈的照片,心情激动不已,使人想起了当年毛主席曾语重心长地对中央党校学习的一些领导干部说:延安的窑洞是最革命的,延安的窑洞里有马列主义,延安的窑洞能够指挥全国的抗日战争。蒋介石现在比我们住得阔气,有高楼,有洋房,有电灯,阔气有什么用呢?全国人民都不听他的。我们不要看不起自己,不要看不起窑洞,现在,全国人民都把希望寄托在我们身上,也就是寄托在延安的窑洞里。毛主席的这番话,使我们今天没有住过延安窑洞的革命后继者,想起先辈在窑洞里度过的峥嵘岁月,心也热乎乎的。
今昔对比,今天当然优越多了,但延安作风不能丢。正由于这样,江泽民总书记在国庆四十周年前夕,对延安人民的关怀,在延安视察时说:“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延安精神没有过时。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艰苦岁月要发扬延安精神;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也离不开延安精神。否则,我们的社会主义是很难建成的。”过去,靠这种精神,搬掉了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现在中国人民仍有两座大山压着:一座叫贫穷;一座叫落后。面对着这两座大山,更要发扬延安窑洞里的精神,像“愚公”那样“挖山不止”,谱写出灿烂的新篇章。
革命胜利四十年了,延安精神在一些人的头脑里淡忘了,少数的人甚至腐化堕落了,引起人民群众的不满情绪,甚至于被搞动乱和反革命暴乱的人所利用,这种教训是多么的沉痛!如今,提倡延安精神,各级党组织正在贯彻党中央廉政建设措施,使人们看到了希望,增强了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信心。


第8版(副刊)
专栏:山川风物

  歙县许国石坊
  张恺
在文化古城安徽歙县,跨街矗立一座宏伟的石牌坊,它因明代武英殿大学士礼部尚书许国而建,故名许国石坊。又因有八根柱脚,形制国内罕见,俗称八脚牌楼。它建于明万历十二年十月(公元1584年),距今有400多年历史了。
许国石坊是仿木构造建筑,全采用质地坚硬的青色茶回石,粗壮厚实,八根柱子各有50厘米见方,7米多高,上面还有4米多高的接柱。梁枋、栏板、斗拱、雀替,全是大块石料,大件每块重达四五吨。如此笨重石料在空中接榫合缝,可见建筑技术之高。
许国石坊有非常精致的雕饰,每一方石柱,每一道梁枋,每一块匾额,每一处斗拱和雀替,都刻有对称的锦纹图案,错落有致,疏朗多姿。只见成双结对的彩凤珍禽,翱翔于雕梁之间;千姿百态的游龙走兽,扬威于画壁之中;十二只倚柱石狮,雄踞于石础之上,形态逼真,栩栩如生,放射出徽州石雕艺术耀眼的光辉。
石坊前后左右都有题签镌刻,那些馆阁体、擘窠书,貌丰骨劲,挥洒自如,相传出自明代书法家董其昌的手笔。清人吴梅颠《徽城竹枝词·咏八脚牌楼》有“八脚牌楼学士坊,题额字爱董其昌”之句,可为旁证。


第8版(副刊)
专栏:

  十月花(外一首)
  (土族)建青
  十月花颜色就这么浓重
  红是深红,紫是绛紫
  十月花叶子就这么墨绿墨绿的
  一股接一股阳光被吸收被消化了
  没有遗漏,没有偏移
  在十月,人们怀着惜花的心情
  设置好自己的花坛
  说是冬天快了但还没有来呢
  太阳显得如此动人
  好像倾注了全部的热情,好像
  这么多花朵由衷开放
  她的周边
  有了一只迎春的花环
  十月的花,一朵又一朵
  绽开它所有的颜色给我们
  所有的颜色是最终的颜色
  是秋天美景的极致
  和我们手中的果实相媲美
  秋子树
  那一枝秋子在我家窗户探出头
还不怎么红、不怎么大
  玻璃给它一层透明
  让它在透明中定格
  风已开始吹,风吹过时
  那一枝秋子在我家窗户的玻璃上
略微晃动
  它在那片透明里只略微晃动一下
  然后保持定格,教我在凝神中
感到它已足够多、足够重
  它这样停在我家窗外是要等候
秋天第一次冷峭的霜露
  它这样耐心伸开来
  是要在一个早晨教我看见
  它比昨天更饱满、更香甜


第8版(副刊)
专栏:

  戈壁路(油画)
 路巨鼎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