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9年10月20日人民日报 第7版

第7版(国际专页)
专栏:政情背景

苏美军控谈判的新突破
周爱群
9月29日,苏美第12轮核与外空军控谈判在日内瓦开始举行。这一轮谈判所以特别引人注目,是因为在谈判开始之前,僵持了一年多之久的战略武器谈判有了新的突破。
9月21日,苏联外长谢瓦尔德纳泽在白宫向布什总统转交了戈尔巴乔夫主席的一封长信,接着与美国国务卿贝克举行了两天会谈。在那之后,他宣布,即使在苏美有关太空武器的协定还未完成时,苏联也将准备同美国达成一项削减战略武器的条约。国际舆论认为,这表明苏联正式放弃了它长期坚持的削减战略武器与禁止太空武器直接挂钩的立场,是苏联作出的一个重大让步。此外,苏联还同意把限制海基巡航导弹作为单项协议另行谈判,并承诺单方面拆除有争议的克拉斯诺亚尔斯克大型雷达站。人们认为,苏联态度的这一变化是有多种原因的。
1985年3月,苏美就战略、中程和太空三类武器开始进行谈判时,苏联是把三项谈判放在一起,主张一揽子解决的,目的是借战略武器和中程武器谈判来压美国放弃当时正方兴未艾的“战略防御计划”。当时,苏联坚持削减战略武器必须与限制太空武器挂钩,并将达成限制太空武器协议作为达成削减战略核武器协议的“必要的先决条件”。但是,随着国际形势的发展和苏联国内局势的变化,几年来,苏联在“挂钩”还是“脱钩”问题上几经反复。1986年苏美首脑冰岛会晤时,双方已就削减50%战略武器达成一致,但最终还是在与太空武器挂钩问题上卡了壳,致使会晤前功尽弃,没有取得具体的成果。1987年底,苏联与美国单独就中程武器达成了协议,让中导“脱钩”而去。为了利用中导条约的冲击波来进一步扩大裁军谈判的成果,戈尔巴乔夫在1987年底华盛顿首脑会晤前夕,对美国记者发表谈话称,“战略防御计划不是谈判的题目,只要美国不违反反弹道导弹条约就行”,从而在挂钩问题上表明了灵活的态度。但到1988年莫斯科首脑会晤时,苏联的立场又缩了回去,明确表示把严格遵守反导条约作为达成裁减50%战略武器条约的先决条件,表现了僵硬的立场。在此之后,苏联在挂钩问题上没有表现出任何松动的迹象。
观察家们认为,从莫斯科首脑会晤迄今,时隔仅一年多,苏联此次出人意料地宣布放弃挂钩原则,陡然来个180度大转弯,看来既有当前的需要,又有长远的考虑。
从军事角度看,目前苏美核武器加在一起,已占全世界核武器总数的97%,即使削减一半,也还占总数的90%以上。而且随着核技术的发展,双方的核武器都在不断更新换代,有大量过时核军备可供削减,这样可以将更多的军费用于发展高精尖武器项目,以便在高技术领域进行新的争夺。此外,苏联多年来一直予以反对的战略防御计划,现在美国已经作了很大的缩减,不仅实际部署时间明显推迟,而且,即使有朝一日能够部署,其可靠程度也大可怀疑。更何况苏联也在发展自己的“星战计划”,其水平和规模并不亚于美国。所以,在当前情况下,削减战略武器与禁止太空武器脱钩,不会对苏联的安全利益造成多大影响。
另一方面,自从布什就任总统以来,美国对苏态度谨慎,在两国关系方面迄今未采取大的步骤,在裁军领域中,布什似乎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欧洲常规裁军上,而对达成战略武器协议不甚积极。苏联对此不无焦虑。裁军是苏美关系的核心,削减战略武器更是裁军的重头戏。欧洲常规裁军固然重要,但战略武器谈判更与苏美直接关连。在苏联看来,要推动苏美关系发展,保持缓和的势头,非在裁减战略武器上下手不可。因此,苏联就以较大的让步来表明它推进苏美关系和东西方缓和的诚意与决心,希望苏美关系能保持里根时代的热乎程度,为苏联的改革和发展争取相对稳定的国际环境。
还有,苏联国内形势也比较严峻,改革的阻力正在显露出来。看来,苏联领导人在苏美军控谈判上作出这一重大让步,恐怕也有借外交上的成就来弥补经济改革成果的不足,以改善在国内的处境的考虑。
国际舆论普遍认为,苏联的主动行动为旷日持久的超级大国军控谈判注入了活力。虽然苏联的让步仍然留有一定的余地,双方又还存在一些严重的分歧,但在前11轮谈判的基础上,一项关于削减50%战略武器的条约草案已经有了基本的框架。双方在刚刚开始的第12轮谈判中的立场还会进一步靠拢。如果不发生影响谈判进程的大波折,经过进一步的讨价还价,苏美在明年达成协议的可能性看来还是增加了。


第7版(国际专页)
专栏:

保加利亚的精神文明建设
卫兴龙
保加利亚民族是一个谦和友善、热情礼貌的民族。我在保加利亚工作了几年,深切感受到在那里人与人之间有一种相互谅解、乐于为别人提供帮助的气氛,感受到人们诚实劳动、奋发向上、对未来充满希望的健康心理。这一切,使得那里的社会生活和人际关系相当和谐,充满友谊与温馨。
乘坐公共电、汽车,人们顺序上下车,没有拥挤和抢座位的现象。司机发现有人跑来赶车,必定会耐心地等候,还会说上一句:“等您,别着急”。乘客上车后,由衷地回一声“多谢您”,司机与乘客情感交融。行人街头问路,被问者总会热情地指路,如自己不熟,也会帮你向别人打听。在公共场合,开关门时总要看看前后是否有人,从不猛推猛摔,旁若无人。人们不论从事什么职业,售货员、服务员也好,司机、清洁工也好,谈起自己的工作总是津津乐道,流露着一种自豪的神情。
保加利亚建国四十五年来,在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还特别重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早在六七十年代,保共就提出了把保加利亚建设成为一个“有高度教养的有技术的民族”,一九八六年保共十三大又提出,到本世纪末把保加利亚建设成为“高度发达的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的目标。
保加利亚党和政府一贯重视思想政治工作,认为“国家经济搞乱了,尚可调整,群众的思想搞乱了,调整起来就难得多了。”基于这一认识,保共与政府一贯把对公民进行适时的思想政治工作当作全党全国的重大任务,要求公民具有“高度共产主义思想和忠于社会主义事业”,并采取切实措施,培养人民的共产主义思想,抵制资产阶级思想的侵蚀。
为了加强道德教育,党和政府十分注意运用书刊、电影、广播和电视等手段,以及在街头、公园等开展种种文化娱乐活动等,鼓励人民弘扬集体主义精神和互助的风气。与此同时,对社会生活中滋生的投机钻营、损公肥私、贪污受贿、以权谋私等腐败现象进行尖锐的抨击,发扬正气,消除邪恶,进一步促使社会稳定。这是保加利亚社会治安良好、犯罪率低的一个重要原因。
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是保加利亚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保加利亚政府历来重视利用本国历史,进行民族优良传统教育,广泛运用博物馆、革命圣地以及革命先烈的故居、塑像、纪念碑等进行经常性的教育活动,如节假日组织青少年拜谒、在纪念碑值勤守灵和举行团队活动;青年男女结婚时献花、中小学生免费在相应的博物馆、纪念馆里上政治课、历史课和专业课等。这些活动对提高保加利亚人民特别是青少年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产生积极的作用。


第7版(国际专页)
专栏:

美国黑人仍然受歧视
贾光伟
20年来,美国黑人争取民权的斗争取得一定的胜利,黑人的社会地位有所提高,经济状况有所好转。但是,从整体上看,黑人并未真正摆脱种族歧视的束缚。在美国,绝大多数黑人依然生活在贫困之中。
据今年7月发表的《黑人与美国社会》调查报告统计,目前,黑人贫困率是白人的2至3倍;失业率是白人的2倍;黑人在就业、受教育程度、医疗保险、住房等方面与白人存在着明显差距。60年代末期,40%的黑人儿童生活在贫困之中,而到80年代中期,这一数字上升为46%,大大高于同样情况的白人儿童。在美国,单亲家庭比较普遍,生活在这种家庭中的黑人儿童比例则高达86%。70年代,黑人高中毕业后升入大学的为39%,80年代降为38%。据统计,今年黑人贫困人数超过970万。
高失业率与低教育程度使黑人社会很乱,暴力、凶杀、吸毒、恶性犯罪困扰着整个黑人社会。美国一些社会学家认为,黑人境况得不到改善是由于黑人在价值观、抱负以及行为表现上与白人有差异。实际上,种族歧视才是黑人贫困的真正原因,尽管美国政府宣称“种族在美国不成为问题”,但所谓“种族和谐”不过是美国法律条文上的虚相。现在,公开伤害黑人的暴力行为已不多见了,但“温和的种族主义”却无处不在。就是说,不管你的地位多高,多么富有,只要皮肤是黑的,就会受到冷遇和怠慢。
今年以来,美国最高法院又作出一系列削弱黑人权益的裁决,遭到黑人强烈反对。事实表明,美国并非是一个“色盲的社会”,对黑人的歧视依然存在。


第7版(国际专页)
专栏:

“电子移民”
据最新一期《未来学家》杂志报道,随着计算机日益广泛的应用和信息处理技术的不断提高,科学家们有可能利用国际联网技术研制出一种能够在异国他乡工作的遥控机器人。
电子通讯专家约瑟夫·佩尔顿把这种新型劳动力称为“电子移民”。他预言,下个世纪将会有越来越多的“电子移民”涌入第三世界国家,为技术大国工作。一些技术大国争相从第三世界国家以低薪招聘电子专业方面的人才,将会是二十一世纪国际贸易中的突出问题。这些人不出国,就可以为国外雇主做一些服务性的工作,如计算机程序处理、文字加工等。
佩尔顿同时警告说,若这种经济上的“移民”一旦呈现潮流,就会在第三世界国家中引起就业危机,从而带来政治上的麻烦。
(新华社)


第7版(国际专页)
专栏:在外国报刊上

战火中的贝鲁特
持续了半年的黎巴嫩炮战仍然毫无结束的迹象。在炮战的蹂躏之下,曾经生机勃勃、热闹非常的黎巴嫩首都贝鲁特,如今已空空荡荡,满目凄凉。90%的贝鲁特居民已经流浪他乡,留下来的人束手无策,在艰难慌恐中度日。
一位在基督徒控制的贝鲁特东区开办美容厅的青年妇女萨尔瓦·阿什卡尔说:“我们像老鼠一样生活在地下,日夜无休止地躲藏在掩体内,胆战心惊。我们经不起更多的打击了。”在首都绿色分界线的另一边,月光明亮,一群群狙击手出没于被破坏的公寓之中。市内无水无电,医院缺医少药。坐落于巴卜达基督徒区山顶之上的总统宫殿,同其它建筑物一样,已被炮弹击成瓦砾。
大街上,遍地破砖碎瓦,被炮弹打得东倒西歪的电杆上挂着被击断的电线。大约有15万贝鲁特居民畏缩在地下掩体或地下停车场,靠仅有的一点食物维持生命,日夜期待尽快结束战争。公寓里,居住者拥挤在楼房底层的门口,用临时火炉做简单的饭菜,炮击间歇时,男人冒险出去寻找任何可以燃烧的东西,女人在家拼凑下顿饭菜,盼望男人平安归来。
在西贝鲁特穆斯林区,一旦炮击有所缓和,人们便钻出掩体,爬上汽车,带着能够携带的一切东西向南逃奔。一些人在亲戚朋友家避难,而成千上万的人则不得不在海岸公路沿线风餐露宿。他们或躲在汽车里,或躺在塑料篷下面睡觉。他们在公路旁,寒心而又侥幸地听着北面传来的炮声。在东贝鲁特,基督徒们还没有如此幸运。他们唯一的出路是从海上越过封锁,乘船逃往塞浦路斯。一对基督徒夫妻在最近一个夜里乘快艇“圣玛丽娅”号潜逃时,快艇被炮弹击中,两个女儿被夺去生命。
被封锁的东贝鲁特的燃料十分短缺。液化气站前面排着买煤气罐的长队。每罐煤气售价21美元,而在过去和平时期只卖1美元。贝鲁特市哈姆拉大街是市内的主要商业区,过去车水马龙,一派繁忙景象,如今弹痕累累,死气沉沉,只有几家小餐馆在炮击间歇时才临时营业,但很少有人光顾,人们担心在那里吃饭时一下子成为炮灰。市内的银行、商行均已关闭。政府机构已丧失作用。没有人能领到工资。学校已被关闭好几个月。
看来,经历了15年战乱而深感绝望的贝鲁特居民短期内很难盼来和平生活的曙光。
(曹怀正、白丽红据美国《太平洋星条旗报》编译)(附图片)
图为贝鲁特的两个男孩在环视家里的破砖碎瓦。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