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9年10月20日人民日报 第6版

第6版(理论研究)
专栏:

四项基本原则是民族区域自治的根本保证
吴宗金
四项基本原则是我们的立国之本,是我国民族区域自治的根本保证。《民族区域自治法》序言明确规定四项基本原则,其意义正如自治法草案说明所指出的那样: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前进的共同政治基础,也是全国各民族共同繁荣的根本原则。这是起草民族区域自治法的根本指导思想。但是,在前一段时期,由于受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的影响,在民族区域自治领域中也曾出现了一些资产阶级自由化的奇谈怪论,使民族区域自治法的贯彻实施、宣传、教育、教学科研工作受到了一定的影响和妨碍。国外的一些敌对势力也极力在利用民族问题制造民族分裂和国家分裂,妄图颠覆中华人民共和国。
事实证明,建国40年来,自治法实施5年来,民族区域自治工作取得的辉煌成就,就是在四项基本原则这个根本前提作保障下的结果。其主要表现在:
一、民族区域自治是中国共产党运用马列主义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我国的民族自治地方自内蒙古自治区从1947年5月1日建立以来,至今已经建立了154个,其中5个自治区,30个自治州,119个自治县(旗)。在全国55个少数民族中,已经有45个少数民族实行了区域自治,民族自治地方占国土的64%左右,实行自治的民族人口占全国少数民族人口的80%左右。还恢复和建立了1500多个民族乡。这些成就来之不易,它是中国共产党在几十年的革命斗争中,正确运用马列主义关于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结合中国的实际,经过长时期的探索和实践所得出的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结论,并且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经受了几十年的考验才得到不断的完善和发展。
二、民族区域自治作为国家的一项重要政治制度,是社会主义人民民主专政制度的一个重要表现形式。从建国前夕的《共同纲领》到1982年的新宪法,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一直是我国宪政中的一项重要内容。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中的民主建设又得到了发展和加强,并且逐步走向法制化。例如,宪法、选举法、组织法等法律法规,对民族自治地方和各少数民族在全国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的代表名额比例、以及选举等问题都作了详细的规定,不论是千万人以上或是千人左右的少数民族,在全国人大和地方人大(所在地的少数民族)都有了他们自己的代表,而且一届比一届增多。再如,根据宪法和自治法的规定,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常委会中的主任或者副主任、人民政府的自治区主席、自治州州长、自治县县长都已全部实现由实行区域自治的民族的公民担任;在民族自治地方的各级国家机关,基本实现了实行区域自治民族和其他少数民族的“干部民族化”。又如,主要由实行区域自治的民族的公民组成的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较之一般的地方政权机关,它们拥有更为广泛的自治权,包括立法、语言文字、劳动人事、经济财政、文化教育、公安部队、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环境保护等十多个方面的自治权,等等。这些方方面面的民主法制建设,体现了国家充分尊重和保障各少数民族管理国家和本民族内部事务权利的精神,体现了国家坚持实行各民族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的原则。
三、社会主义道路是加速发展民族自治地方各项建设事业的唯一途径。各民族平等,团结和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基本国策,是我国社会主义的一个基本特征。国家为加速发展民族自治地方的社会主义经济和文化建设事业,在宪法、自治法、组织法等法律规定了对民族自治地方的领导和帮助的各项原则。40年来,民族自治地方在国家的财政、物资、技术、人才等各方面的大力帮助下,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1、在少数民族干部的培养方面,党和国家十分重视对少数民族干部队伍的建设,使我国的民族干部队伍不断发展壮大。到1988年底,比建国初期增长了近20倍,比1978年增长119.7%。从党政管理干部到经济管理干部、以及各种科技干部,形成了逐步走向适应民族自治地方的社会主义四个现代化建设的发展。2、在民族教育建设方面,民族教育得到国家长期扶持,国家专门设立了民族教育的补助专项经费,中央和有关省、自治区、市设立了民族教育事业的管理机构,中央和地方已有11所民族学院,全国部分高校开办了民族班,内地17个省市还办了西藏中学班;自治州有民族师专,自治县有民族中学,民族乡村有民族小学,牧区和边远山区有寄宿制民族学校;全国民族自治地方已有普通高校101所;等等,民族教育体系已经初具规模。1988年各级各类学校少数民族在校生人数较之1951年有几十倍、近百倍的增加,其中1988年全国高等学校少数民族在校生为125422人,比建国初期增长97.6倍。55个少数民族都有一定数量的大学生,有的还培养出硕士、博士研究生。3、在民族文化建设方面,广播、电影、电视事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建国前民族语广播几乎一片空白,现全国已有12个省、自治区办起了民族语广播;全国已有11个省、自治区设有48个民族语及方言电影译制点,民族地区的电视台还开办了民族语节目;全国有35家出版少数民族文字图书的出版社,可出版20多种少数民族文字的图书,还有84家出版少数民族文字报纸的报社;少数民族文字的出版物在图书方面从1949年的176种168万份发展到1988年的3294种3816万份,杂志从1949年的4种12万份发展到1988年的154种1350万份,报纸从1949年的242万份发展到1988年的13411万份。4、在民族经济发展方面,成就更为显著。据统计,从1979年到1988年,我国民族自治地方全民所有制单位的基本建设投资累计为820.4亿元,比1950年到1978年29年中的总投资580.52亿元还多;1988年工农业总产值完成1092.33亿元(以1980年不变价格计算),比1949年的36.6亿元增长19.5倍,其中农业增长5倍多,工业增长116倍;1988年粮食的总产量达到4361.4万吨,比1949年增长近3倍;1988年末的牲畜总头数20938.16万头(只),比1949年的4108万头(只)增长4倍多;1988年铁路通车里程为12733公里,比1949年的3511公里增长262.7%;1988年公路通车里程为276829公里,比1949年的11400公里增长23.3倍;由建国前基本没有现代工业发展到现在的5.35万个工业企业(未含村及村以下);1988年农牧业区人均纯收入已达436元。


第6版(理论研究)
专栏:

重视城市生态经济问题的综合研究
——《城市生态经济学》序言
刘国光
生态经济学是一门生态学和经济学有机结合的新兴边缘学科,是一门对经济发展和人类命运有着重要意义的科学。这门科学虽然最早产生于发达国家,但从80年代初开始,经已故著名经济学家许涤新的倡导,已在我国蓬勃兴起。大量实践证明,经济社会发展的研究离不开生态环境问题的研究,因为人在生产中要利用生态环境,改变生态环境,并接受自然生态环境对生产有利或不利的影响。同样,对城乡生态环境问题的研究也离不开经济研究,因为当代城乡生态环境问题的产生大都是由经济的原因造成的;而要根本解决这些问题,又需要有相应的社会经济发达程度、社会经济制度和经济投资等条件。所以,对城乡经济发展和城乡生态环境发展需要综合研究。
1984年成立中国生态经济学会后,在学会的组织和引导下,我国的生态经济学研究已取得很大进展,已陆续出版了几部《生态经济学》、《农业生态经济学》等方面的专著,推动了全国生态经济学的研究和教学等工作。马传栋的新作《城市生态经济学》(经济日报出版社出版)一书的出版,是我国生态经济学研究方面的一项新成果。它反映了我国生态经济学的研究正向着深度和广度发展。
城市生态经济学是生态经济学的重要分支学科。这是因为,生态经济学是研究经济社会发展同生态环境发展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学科。人类为了生存和发展,必须从事劳动来进行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人类在劳动中,是不能同自然界即他们周围的生态环境脱离关系的;离开了生态环境,离开了自然环境中的光、热、空气、水、生物、矿物等各种有机物质和无机物质,人类就不能制造工具,就不能得到劳动对象,甚至连生存条件都没有。而人类要通过劳动同自然生态系统发生物质变换,必然要在从自然生态系统中取走物质和能量、并返还自然生态系统各种废弃物质和能量的过程中,产生生态系统与经济系统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这样,生态经济学就成为研究这种生态系统和经济系统结合而成的生态经济系统的规律性的科学。应当看到,在城市化日益发展的当代,城市已成为人类同自然之间进行物质变换的主要地域空间,而且城市的发展已使人类的生产领域从地球表面的土地扩展到整个地球表层。因此,城市中各种生态与经济的矛盾和问题十分复杂。这就决定了,在生态经济学的发展中,必然要产生专门研究城市生态系统和城市经济系统的对立统一规律的分支学科。这个分支学科就是城市生态经济学。
城市是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在城市中集中了社会物质财富、人类智慧和古今文明;同时也集中了当代人类的各种矛盾。城市的人们在同自然进行物质变换的过程中,在取得人类所需要的各种使用价值的同时,也给城市带来了很多不利于人类的副作用和有害于人民健康及物质生产的因素。诸如城市的大气污染、水污染、垃圾污染、地面降沉、噪音污染;很多城市的基础设施落后、水资源短缺、能源紧张;一些城市的人口膨胀、交通拥挤、住宅短缺、土地紧张;一些城市的风景旅游资源被污染、名城特色被破坏,等等。所以,如何实现城市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建设的协调和统一,就成为当代国内外城市所面临的重大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城市生态经济学就是要通过对城市生态——经济复合系统的深入研究,去探讨城市生态经济协调发展和良性循环的规律性。作者在本书中抓住了这一基本思路,在书的“总论”部分中首先论述了城市生态经济系统的特点、结构、功能、效益和实现城市生态经济协调发展所需遵循的基本原则等理论问题;然后又深入一步,在第二编中研究了城市工业生态经济、城市流通生态经济、城市消费生态经济、城市环境保护与资源合理利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等综合性生态经济问题;在第三编中研究了城市群生态经济、小城镇生态经济、市郊生态经济和城市风景旅游区生态经济等区域性生态经济问题;在第四编中探讨和研究了城市生态经济发展战略、城市生态经济规划、城市生态经济管理以及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中的生态经济理论等问题。尽管作者在书中的某些观点还需要进一步斟酌,某些章节的论述还需要进一步成熟,但这本书体现了作者对城市生态经济问题的系统思考,提供了这方面的系统知识。它的出版将吸引更多的人们关心城市生态经济问题,并有利于我国城市生态经济学研究的深入发展。


第6版(理论研究)
专栏:

《二十世纪外国教育名著译丛》
安徽教育出版社出版
这套译丛包括《变化中的教育评价概念》(泰勒著)、《教育与新人》(威廉·G·巴格莱著)、《保卫古典教育》(R·W·利文斯通著)、《所有的儿童都要学习》(布卢姆著)、《教育问题史》(布鲁巴克著)等,收集了国外本世纪著名的学者、教育家的教育论著,其中有对教育历史的回顾,也有对现实教育问题的分析,反映出这些教育家对教育问题的见解,读者可以从这些译著中了解当代世界教育科学的研究成果与动向,汲取有益的知识,开阔自己的视野。


第6版(理论研究)
专栏:

坚持财政收支平衡的方针
——兼评“财政赤字无害论”
黄菊波
近年来,在财政政策的选择上,理论界出现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一种意见认为,财政连年赤字面临严重困难,应当实行紧缩政策,逐步消灭赤字,以利于经济的稳定发展;一种意见则认为,只要经济发展,有点赤字也不怕,甚至提出了用赤字预算和扩张的货币政策来刺激经济增长,通货膨胀有益于经济发展的观点。本文对后一种观点提出一些看法。
一、中国不存在实行赤字扩张政策的经济基础
用赤字预算和增加货币供应量的办法来刺激经济增长,不是什么新观点,它是三十年代资本主义经济大萧条时期凯恩斯为缓解危机和衰退开的一张药方。但在中国不存在实行赤字扩张政策的经济基础。第一,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消除了资本与劳动的对立,政府和企业都不存在不愿意去投资和提高职工生活而使一部分剩余产品不能实现的问题。因此,从根本上说,社会主义制度不会发生周期性经济危机,而只有在经济工作指导发生失误的情况下才会出现波动;不仅不会出现生产过剩和需求不足的问题,而且恰恰是客观上长期存在着社会生产与社会需要之间的矛盾、资金积累可能与需要之间的矛盾,因而需要人们经常通过国家计划去调节,安排积累与消费的比例关系,求得生产与需求之间的平衡。这也就是说,在我们这里需要引起特别注意的问题是,必须坚持量力而行,防止搞国民收入超分配,使建设的规模与国力的可能相适应。如若用扩大赤字和增加货币供应量的办法去扩大建设投资,增加职工收入,必然会扩大供需矛盾,引发通货膨胀,干扰国民经济的正常发展。第二,经济条件不同。我国近几年来面临的问题根本不是什么需求不足、生产过剩的问题,而是需求过旺,供需矛盾突出。从1984年下半年起的经济过热到1985年出现工业超高速发展,理应进行经济调整,但在一片“软着陆”声中未经着陆而又继续起飞,以致总需求愈益膨胀。以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为例,1986年在1985年比上年增长38.8%的基础上又增长了18.7%,1987年和1988年又分别比上年增长了20.5%和18.5%,大大超过了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在这种总需求超过总供给,供需差率越来越大的情况下,提出用扩张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来刺激经济增长,无疑是火上加油,而会使我国经济日益陷入财政赤字、信贷失控、货币超量发行、需求过旺、通货膨胀、经济不稳的不良循环中去。总之,在中国用赤字预算来刺激经济增长,在理论上讲不通,实践上绝对办不得。
二、正视财政困难,坚持财政收支平衡的方针
改革十年来,经济发展很快,国力显著增强,人民收入水平也有较大提高,这是有目共睹,无可置疑的。但是在这十年中国家财政却经历了从巨额赤字到基本平衡,又从1986年起连续出现赤字的这一由好转到重新出现困难的过程。当1979年出现170亿元赤字的时候,举国上下充分重视财政困难,提出了争取财政经济根本好转的任务,到1981年财政赤字即降为25亿元。但当1986年因经济持续过热,重新出现赤字,人们提出财政困难的时候,却有人听不进去,不讲量力而行,不搞综合平衡,无视赤字的危害;更由于不让提国民收入超分配,也就无从寻找财政困难的原因与对策,而使财政日益陷入困境。
财政是国民经济的综合反映,经济过热、需求过旺,也必然会给财政带来巨大压力而面临严重困难。首先,经济过热刺激了企业的资金需求,迫使继续减税让利,迫使银行增发投资贷款和由此引起企业还本付息支出剧增,使国营工业企业实现利润中上交财政的比重急剧下降。其次,经济过热,特别是乡镇企业和集体企业的超高速发展,加剧了资源的紧缺程度及其配置状况的恶化,使总体经济效益下降,国民收入占社会总产值的比重下降。第三,需求过旺,加上控制不严冲击了流通分配领域中的正常秩序,涨价收入流失和侵蚀国家利税的现象十分严重,如此等等,使财政收入处于低增长、负增长的状态,财政收入占国民收入的比重大幅度下降。与此同时,经济过热、物价上涨又把各项财政支出抬了上去,特别是用于平抑物价、保障职工生活的各项支出和补贴迅猛增长,由此,在财政收入低增长、负增长与财政支出刚性和必不可少的增长之间形成了尖锐的矛盾。尽管年年从紧控制支出,仍然年年入不敷出,日子越来越不好过。
我们应当正视财政困难。财政收不抵支出现赤字,实际上是分配超过了当年新创造的国民收入。在没有可靠的资金来源可以弥补的情况下,其后果必然是扩大供需缺口,增发货币,物价上涨,最终会危及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1986年以来的财政困难还不仅仅表现在财政赤字上,而且由于财力拮据,也使财政支出结构日益向保消费性支出和社会发展支出倾斜。国家财政已经没有多大财力可以用来增加能源、交通、原材料工业等重点建设投资,难以支持改善这些薄弱环节而使国民经济潜伏着各项比例关系日益失调的危险。
财政收支平衡是我们必须坚持的方针。财政平衡是国民经济综合平衡的关键,建立在财政平衡基础上的综合平衡才是真正的平衡,才能保证国民经济持久、稳定、协调的发展。在当前深入贯彻治理整顿、深化改革方针的时候,努力增收节支,压缩和消灭赤字尤为重要。坚持财政收支平衡,需要做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包括肃清赤字无害和用赤字预算来刺激经济增长,通货膨胀有益于经济发展等错误观点的影响。
三、缓解和扭转财政困难是可能的
我们应当也有可能在治理整顿、深化改革中,从增收和节支两方面采取坚决措施,逐步缓解和扭转财政困难。解决财政困难的出路主要有三条,一是调整国民经济,实现国民经济的协调、高效发展;二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效益的提高,调整分配政策,进一步集中资金;三是切实整顿分配秩序,把该收入的收上来,该压的支出压下去。这样就可以逐步地把财政收入占国民收入的比重,由现在的19.3%提高到28%。在当前治理整顿时期,要实行紧缩的财政政策,如压缩过大的社会总需求,降低物价上涨幅度;调整产业结构;整顿经济秩序,应把重点放在整顿分配秩序、调整分配政策、强化管理上。
(一)坚持依法治税,切实加强税收征管工作。
税收是国家取得财政收入的基本手段,全体公民和企事业单位都要树立纳税观念,自觉维护税法的严肃性。任何单位和个人都要按照税法规定,办理税务登记,进行纳税申报。要集中税权,任何部门、地方不得越权减免税收。要清理整顿减免税,不该减免的应予纠正,已经到期的一律照章纳税。切实强化税收征管工作,对各种偷税、漏税、抗税行为,坚决进行查处。坚持依法治税,不仅可以制止偷、漏、逃、抗,增加一大笔财政收入,而且可以大大强化税收的调控作用,克服分配不公,促进企业公平竞争,把企业的工作重点真正转到挖掘内部潜力,提高经济效益上来。
(二)严肃财经纪律,整顿企业财务分配秩序。
企业财务分配是社会总产品和国民收入分配的基本环节,一切企业必须严格执行国家规定的分配制度,这是正确划分补偿基金与国民收入,正确处理积累与消费比例关系和国家、企业、职工三者利益分配关系的前提条件。要严格遵守成本和经营费用的开支范围,不得乱摊乱挤成本,也不得虚报利润骗取奖励。要坚持执行国家核定的各项专用基金的提取比例,不得擅自提高和变相提高提取比例。企业的财务收支必须如实入帐,严禁转移收入;要严格遵守国家的工资制度,制止乱发滥发奖金、实物、津贴的现象。要清理涨价收入,该纳税的纳税,该上交的上交。要严禁各种摊派和乱收费现象,切实保障企业自主权。确立正常的规范的财务分配秩序,有利于制止乱拉乱扯资金,防止国家收入流失,也有利于强化约束机制,增强宏观调控作用。
整顿分配秩序还必须同整顿流通秩序结合起来,在清理和整顿各类公司的工作中,切实清缴、追缴各种违法经营收入。
(三)深化改革,完善承包经营责任制。
江泽民同志指出:全民所有制大中型企业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要支柱,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要采取各种措施,调动企业的积极性,挖掘企业的潜力。企业承包制,在增加生产、培养企业家队伍等方面起了积极作用。但也面临着许多难点,急需完善。要积极进行税利分流试点,试行税后利润承包责任制。对于在新的一轮承包中继续实行递增包干的企业,要实事求是地核定上交基数和递增率,积极试行全员风险抵押承包,完善企业内部经营责任制,努力挖掘潜力,提高经济效益。
(四)强化预算管理,从严从紧控制支出。
各级人代会通过的预算具有法律效力,各项支出指标只能节减,不得超支,更不能随意批条子增加支出。年度预算执行不应再开新的减收增支口子,必须变动的也应经过一定的法律程序。要实行各项财政支出使用的追踪反馈责任制,努力避免损失浪费,提高效益。要整顿财政补贴,对各种价格补贴和政策性亏损补贴,实行严格的定额补贴和总额控制,对于虚报冒领或挪用价格补贴的行为,要严加查处。
(五)坚持艰苦奋斗,反对铺张奢侈和腐败现象。
近些年日子好过了一点,就提倡高消费,加上思想政治工作薄弱,法制不健全,以致多方面的浪费现象蔓延,奢侈铺张之风愈演愈烈,以权谋私、贪污盗窃、行贿受贿现象也滋生蔓延,这不仅浪费和侵蚀了国家的大量资财,也严重损害了党和政府的形象,造成极坏的政治影响。要切实进行艰苦奋斗、廉洁奉公、遵纪守法的教育,狠刹奢侈铺张之风,坚决惩治腐败。财税部门在加强自身队伍廉政建设的同时,要强化资金管理,从预算核定到执行,都要精打细算,严格把关,既要谨慎花钱,又要使各项支出发挥最好的效益。要采取有效措施,积极清理各种帐外资金。做好这些工作,不仅可以为国家节约大量资金,更重要的是对于消除腐败,刹住奢侈浪费,加强廉政建设可以起到很大作用。
总之,我们要从实际出发,努力缓解财政困难,并通过促进经济的协调、高效发展,为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从根本上克服财政困难,提高财政对改革和建设的支持、调控能力创造条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