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9年10月18日人民日报 第7版

第7版(国际专页)
专栏:国际经济动态

发展中国家:
外债形势继续恶化
刘光溪
自1982年8月在墨西哥爆发债务危机以来,国际社会和西方金融界以及发展中国家在解决债务危机的历程上已走了整整8个春秋。从贝克计划到宫泽喜一倡议,从设立利率补偿基金到债务资本化,解决债务问题的方案和做法可谓是接二连三的出台,但发展中国家的外债不但未减少,却有滚雪球增长的势头。从1982年的8310亿美元上升到1988年的1.3万亿美元,外债增长率年平均为7%,许多债务国须将其出口收入的50%—70%用于偿债。
造成发展中国家债务负担日趋沉重,固然有其深刻的国内经济背景,但国际上一些政治经济因素也对此起了重要作用。
首先,西方发达国家特别是美国的高利率政策加剧了债务负担。从国际范围来看,利率每上升1个百分点,债务国每年就要多付出60亿美元。整个发展中国家因变化不定的利率贷款每年就要付出500亿美元以上的利息。
其次,严重的资金流向不合理使债务国愈穷、债权国愈富。最近在哈拉雷发表的一份题为“同处一个世界”的权威性调查报告表明,从1982年至1988年,发展中国家借外债的净金额从1040亿美元下降到260亿美元,同期流入发展中国家的非债务资金只有20亿美元。这就是说,从发达国家流入发展中国家的资金越来越少,而发达国家之间的资金流动却越来越多。
第三,发达国家采取的一系列贸易保护主义措施使发展中国家出口受阻;替代产品大量增加,原料、初级产品在国际市场上需求趋跌,严重依赖单一产品或少数产品的债务国贸易条件恶化,偿债率日益提高。这就使许多发展中国家陷入了一种债务恶性循环。
第四,关税及贸易总协定(以下称“总协定”)范围内规定的单方给予发展中国家的特别优惠待遇,只出现在文件上,没落到实处。从总协定通过的有关发展中国家的各项协议来看,表面上对它们很有意义,但实际上因这些国家的经济发展落后、单一的出口商品结构和较低的组织出口能力,它们不可能真正享受到这些优惠待遇。这样发展中国家的出口前景就更不容乐观。
最后,发达国家之间的意见对立阻碍了有效解决债务问题方案的出台,拖延了时间。例如;美国认为应首先解决15个重债务国的债务负担问题;而法国则认为,在国际货币基金中,10个最富的国家拥有很多特别提款权,并未利用,应将这一部分让给最穷国家。由于这种分歧,使发达国家和西方商业银行很难拿出可行的解决债务方案。但同时,发达国家和国际金融机构却要求债务国保证推行经济调整,实行紧缩政策。
此外,当前兴起的国际经济区域化浪潮也必将对解决债务危机产生不利影响。1992年的欧洲统一大市场、今年1月1日生效的美加自由贸易协定和正在酝酿形成的东亚经济圈,虽说能产生贸易创出效益,但总的来说具有排他性,贸易保护程度会变相提高,国家间的贸易战将上升为集团间的贸易战。发展中国家很难对付这种经济集团化的局面,债务负担将会加重。
面对发展中国家恶化的债务形势,西方发达国家陆续抛出了一些解决债务危机的计划。在1985年的汉城会议上,美国改变过去强硬态度,正视日本在债务问题上提出的劝告,提出贝克计划,但贝克计划的一个致命弱点就是让西方商业银行增加新贷款。这些银行在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贷款上行动迟缓,使贝克计划受到冷遇,陷入困境。1988年6月,日本大藏相宫泽喜一提出倡议,主张发展中国家在一对一的基础上以发行债券的形式获得西方商业银行的贷款。该倡议遭到美国的猛烈抨击,认为宫泽倡议会把解决债务危机的风险从私人银行转移到政府头上来,扩大事态。今年3月10日,美日两国经过协商,由美国提出了布雷迪构想,即通过利用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款项削减负债累累的发展中国家的债务,并保证利息付款来减少它们的核心债务负担。条件是债务国加快经济调整进程和促进国内储蓄与投资。这一新构想受到各国重视,认为布雷迪计划是两条腿走路,比以前的计划前进了一步,但仍与商业银行的赢利目的相距甚远,因此,到目前为止,西方商业银行顾虑重重,迟迟不动。
1988年11月巴西政府和国际债权银行的代表在纽约就重新安排巴西820亿美元外债的问题正式签署一揽子计划协议。这是迄今为止国际债权银行同发展中国家所达成的一项最重大的外债调整计划协议。今年6月,拉美经济体系提出了德尔卡斯蒂略建议,指出减少拉美50%的债务和利息,为偿付其余50%的债务发行期限30至40年的债券,确定利率5%。但发达国家和西方商业银行对此不予支持。
这一系列倡议和做法不过是希望西方商业银行和国际金融机构提供新贷款、增加资金援助和免掉债务国的部分债务,仅起治标作用,并没有从根本上减轻发展中国家的债务负担。由于今年上半年外债利率猛增,光非洲外债总额就增长100亿美元。一直作为低于世界平均债务水平的亚太发展中国家的债务总额1988年也高达3140亿美元,到今年8月底,发展中国家的债务总额已从1982年的8310亿美元增至1.32万亿美元,整个债务国的债务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率高达50%。难怪在最近举行的第9次不结盟国家首脑会议上各国领导人强烈要求尽快解决发展中国家债务危机。
可见,债务危机虽早已引起西方发达国家和国际社会的关注并提出一些计划和构想,但至今仍未有一个解决这一问题的现实方案和计划。人们希望西方发达国家尽快改变解决债务问题的徘徊不前的态度。


第7版(国际专页)
专栏:

欧共体一体化过程的一个重要问题是统一技术标准。由于各国技术标准不统一,各国的商品就在实际上不能自由流通。在英、法、西德、西四国联合生产“空中公共汽车”客机过程中,欧洲迈出了统一技术标准的步伐。图为四国用统一的技术标准生产的“空中公共汽车”发动机。


第7版(国际专页)
专栏:

联合国呼吁尽快减少第三世界债务
联合国秘书长佩雷斯·德奎利亚尔最近呼吁尽快减少第三世界国家外债,扭转这些国家日趋恶化的经济形势。
佩雷斯·德奎利亚尔在一份给联大的报告中说,第三世界国家的1.3万亿外债阻止了这些国家在80年代的经济发展。他说,非洲经济发展停滞,拉美经济急剧恶化。
这位秘书长把这种倒退的经济形势归咎于高涨的利率。他说,利率的高涨已使发展中国家的资金不断流向发达国家,由债务国流入债权国的净资金从1987年的260亿美元增加到1988年的330亿美元,创历史最高纪录。他说,鉴于多数非洲国家的外债属于政府贷款,勾销40%到50%的债务是必要的。据了解,沉重的债务负担已使最不发达的非洲国家数目近几年内从18个增加到28个。


第7版(国际专页)
专栏:

美国贸易代表敦促日本开放市场
美国贸易代表卡拉·希尔斯最近在日本记者俱乐部举行的记者招待会上说,日本这个世界第二大的市场不彻底开放,世界市场就不能正常运转。希尔斯曾先后会见了日本首相海部、邮政相大石和科技厅长官斋藤。她在与海部首相会谈中敦促日本进一步开放市场,具体地说,主要是开放建筑、超级电脑、人造卫星和木制品市场。
对美国方面的要求,海部首相表示日本将为此作出努力。他说,他已指示通产相要进一步扩大进口。


第7版(国际专页)
专栏:

西德波兰签订债务转换协定
西德、波兰两国政府日前在波恩签订一项债务转换协定,同意波兰政府延期偿还已经到期的25亿马克的债务。协定还规定,部分应在1986至1988年偿还的贷款将转为由西德联邦政府提供担保的长期出口信贷和财政信贷,另一部分贷款推迟到1997年以后偿还。据悉,波兰共欠西德债务近160亿马克。
这一协定原计划在几星期之前签订,因波兰政局变化两国谈判一度中断。自从“团结工会”人士马佐维耶茨基出任波兰新政府总理以后,两国特使的谈判才恢复。(据新华社)


第7版(国际专页)
专栏:

1995年世界钢铁消费量将达8亿吨
国际钢铁协会最近在西柏林召开的第23届年会上发表了1990年至1995年世界钢铁需求的预测,认为发展中国家钢铁消费量将增加,1990年世界粗钢消费量将达7.84亿吨,1995年将达8亿吨。
据该协会估计,1990年,美国、欧共体、日本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的钢铁消费量将比1989年下降2%至5%。
其主要原因是1989年世界性的繁荣使欧共体、日本的钢铁消费量已经到顶,其后将徐徐下降。但是,拉美和亚洲的钢铁需求将持续坚挺,从世界范围来看,1990年钢铁需求将仅比1989年下降0.8%。
据预测,1985年至1995年,发达国家的钢铁消费年增长率为0.4%,而发展中国家为4.3%,特别是亚洲1995年的消费量将达9000万吨,约为1985年的两倍。
·刘迪·
世界钢铁消费量
(单位:百万吨 以粗钢计算)
1988年 1989年 1990年 1995年
(实际消费量) (估算) (预计) (预计)发达国家 370  372  359  344美国  112  105  100  118欧共体  121  124  120  110日本   87  93  89  80其它国家 50  50  50 36发展中国家115  122  126 151拉美  30  29 30  35非洲  11  11  11 12中东  10  12  12  14亚洲  64  70  73  90社会主义国家297  297 299  305合计  782  791  784  800
资料来源:国际钢铁协会


第7版(国际专页)
专栏:美国通讯

伯利恒钢铁厂访问记
本报记者 刘开宸
不久前,记者从纽约赴宾夕法尼亚州的伯利恒城,访问了美国第二大钢铁厂——伯利恒钢铁厂。这是个有一百多年历史的老厂,但是,设备差不多已全部被改造、更新,老厂呈现新的活力。在炼钢车间,记者看到,高炉炼出的铁水,自动流入氧气炼钢炉,不到五十分钟,就炼成火红的钢水,然后直接铸浇钢锭。钢铁生产过程之快速,令人惊奇!
伯利恒钢铁厂的经理和工程师们解释说,美国现在每年产钢八千多万吨,还不够用,必须继续发展钢铁工业,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他们从现实的经济生活出发,不同意钢铁工业是“夕阳工业”的说法。举凡高楼大厦、机械、桥梁、汽车、船舶、铁路、火车甚至家用电器等,都需要钢铁。在国防方面,各种武器、车辆、飞机、舰艇等都离不开钢铁。正在发展中的塑料等新型材料,并未能完全代替钢铁。
美国钢铁企业在保持一定钢铁产量的同时,特别注意提高钢铁质量,以求摆脱“夕阳工业”的命运。近几年伯利恒钢铁厂为提高钢铁质量,抓紧科学研究,取得明显效果。该厂在一九八六年开始生产电镀薄钢板,防腐蚀性大为加强,受到本国汽车制造业和建筑部门的欢迎。今年,开始大规模生产镀锌镍钢板,防腐蚀性更强,已被日本和西欧国家汽车制造厂家采用。
该厂经理雷丁格说,钢铁企业要生存发展,必须保证盈利。自七十年代以来,美国钢铁工业在较长时期内处于停滞和不景气状态。但是,近四年,美国钢铁生产增长百分之四,几大钢铁厂转亏为盈。伯利恒钢铁厂一九八六年售出钢材四十三点三亿美元,亏损一点五三亿美元,而一九八八年售出钢材五十四点八九亿美元,盈利四点零三亿美元。
该厂盈利的根本途径是降低成本,提高效益。一九八二年这个厂有八个分厂,职工七万零六百人,拥有年产二千二百万吨钢的生产设备,利用率为百分之四十八。经过改造,到一九八八年,该厂仅有五个分厂,职工三千二百人,年产一千六百万吨钢的生产设备,但利用率达百分之八十。以人员计,该厂生产效率在近三年内提高三分之一:一九八六年,每人每年产钢三百六十吨;一九八七年为四百一十吨;一九八八年为四百九十五吨。
伯利恒钢铁厂正在计划如何适应二十一世纪对钢铁的需要。他们认为,使自己的钢铁产品在国际市场上保持强大的竞争力,关键是进一步改进质量,降低成本。为此,该厂将加强科研,利用新技术生产强度更高、承受力更大、成形性更好、防腐蚀性更强的各种新型钢材,与新发展的复合材料抗争。至于进一步降低成本,解决不易。一九八八年,美国吨钢生产成本为四百三十八点一九美元,虽低于日本的四百八十三点九美元,但远高于英国的三百八十点四九美元,比法国和联邦德国的成本也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