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9年10月15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国内专页(经济))
专栏:社会主义事业在前进

亿万农民沿着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四十周年
《农民日报》编辑部
40年前,新中国成立前夕,美国国务卿艾奇逊在写给美国总统杜鲁门的信中说:“人民的吃饭问题,是每个中国政府必然碰到的第一个问题。一直到现在没有一个政府使这个问题得到解决。”他认为中国共产党解决不了吃饭问题,只有靠美国的面粉过日子。40年过去了。事实使这位国务卿的预言破产了。我们在占世界耕地面积7%的土地上,创造了养活占世界总人口22%的奇迹。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人民世世代代为之奋斗的温饱问题已经基本解决,亿万农民正在沿着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胜利前进!
巨大的成就
40年,在人类历史长河中只是一瞬间,中国农村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大变化。
1988年主要农产品产量比建国前最高年产量成倍增长。其中,粮食为2.6倍,棉花为4.9倍,糖料为10.3倍,水产品为7.1倍。粮食、棉花、肉类总产量均跃居世界首位。40年来,尽管全国人口由5.4亿增加到11亿,耕地由人均2.7亩减少到1.4亩,而人均占有主要农副产品的数量却大大增多了。粮食由209公斤增至355公斤,棉花由0.8公斤增至3.7公斤,油料由4.7公斤增至12公斤。猪牛羊肉类由3.6公斤增至19.8公斤。
农业生产条件有了显著改善,昔日以使用人力、畜力、手工工具为特征的传统农业,正在向现代农业转化。全国现已建成水库8万多座,万亩以上大中型灌区5300多处,农田有效灌溉面积达到6.6亿多亩。农机从无到有,农业科技不断进步。因袭几千年的单一的农村产业结构逐步被打破。在种植业发展的同时,一向短腿的林牧副渔业也加快了步伐,在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由1949年的17%上升到1988年的44.1%。乡镇企业的崛起尤其引人注目,不仅吸收农村大批剩余劳动力就业,为农业提供了上百亿元建设资金,而且在出口创汇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生产发展基础上,亿万农民的生活不断提高。1988年,农村人均纯收入545元,扣除物价上涨因素,比1978年增长2.1倍,平均每年增长11.8%。近10年来,农村累计新建住房67亿平方米,每百户农民就有75户住进新房,人均住房面积由8.1平方米增加到16.6平方米。
曲折的道路
成就是光辉的,道路又是曲折的。
在领导几亿农民走上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的进程中,我们有过成功的喜悦,也有失误的痛苦,而真正在“中国特色”上取得比较完整的认识,则是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
新中国建立以后,从1950年到1952年,党领导农民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大规模的土地改革,彻底废除了统治中国3000年之久的封建土地制度,使3亿多农民分得约7亿亩耕地和大批生产资料,极大地提高了农民的劳动热情,农业生产迅速得到了恢复和发展。1952年,农业总产值达到461亿元,比1949年增长48.4%,主要农产品产量都超过解放前最高历史水平。
土地改革后的农村,占绝对优势的仍然是分散、落后的小农经济,这种状况同进一步发展生产,同农民自身摆脱贫困,同国家工业化都存在很大的矛盾,为此党通过互助组、初级社、高级社等形式一步一步地引导农民组织起来,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尽管从初级社到高级社的步子快了一些,这一期间农业生产仍然继续发展。
1958年,高级合作社刚刚组建两年,尚未巩固,人民公社运动就在全国推开。由于以“一大二公”为特征的人民公社违背了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的原理,超出了农民群众的觉悟水平,由于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等“左”的错误,再加上自然灾害,农业生产遭受到严重挫折。1960年粮食产量降到1951年的水平,党中央及时觉察到经济工作中的失误,对人民公社体制和其他农村政策及时进行了调整,使广大农村重现生机。
“文化大革命”的10年动乱,又一次使中国农业受挫。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左”的思想干扰下,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低落,农村经济基本陷于停滞。1978年,全国人均粮食大体上还只相当于1957年的水平,有近1/4生产队社员收入在50元以下,平均每个生产大队的集体积累不到1万元,有的地方甚至不能维持简单再生产。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成为一个伟大的历史转折点。这次会议遵循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总结前30年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肯定成绩,指出失误,提出解决措施,专门制定了《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议(草案)》。自那时以来,农村在拨乱反正的基础上进行了并继续进行着一场深刻的改革。与前30年相比,10年改革的最大成果是:不断完善社会主义,走上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使社会主义优越性开始得到较充分发挥。
第一,在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前提下,允许包括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在内的多种经济成份存在和发展。对个体经济、私营经济,运用经济的、行政的、法律的手段,既发挥其积极作用又限制其消极作用。
第二,在社会主义合作经济中,经营形式多种多样,广泛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这种责任制把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分开处理,将家庭经营引入合作经济,形成一种生产者和经营者相统一、责权利相统一、统和分相结合的双层经营结构,使集体优越性和家庭积极性都得到发挥。与此同时,在有条件的地区,根据农民自愿原则,稳妥地推广适度规模经营。
第三,农村产业结构由单一变成三个层次组成:种植业;包括林牧渔在内的大农业;包括乡镇企业、商业、运输业、建筑业、服务业在内的非农产业。8亿农民搞饭吃的局面开始改变。
第四,把计划经济和市场调节结合起来。在坚持国家计划的前提下,运用市场、价格、契约等经济、行政和法律手段来改善政府对农村经济的调控。
第五,在发扬我国传统农业优点的基础上,努力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
第六,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把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结合起来。在搞好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注意用马克思主义的理想、信念、道德教育农民,培养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农民。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农业所走的这条道路,用生产力标准来检验是正确的。从1978年到1988年,我国农村经济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农业总产值平均每年增长6.2%,超过前26年年增长2.7%的速度一倍多。
宝贵的经验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制定的加快农业发展的决定,是总结我们党领导农业经验十分重要的文件。其中有这样两段话:
“摆在我们面前的首要任务,就是要集中精力使目前还很落后的农业尽快得到迅速发展,因为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的高速度发展是保证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根本条件”。
“确定农业政策和农村经济政策的首要出发点是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充分调动我国八亿农民的积极性”。
这两段话的实质,可以理解为要正确地对待农业,要正确地对待农民。这“两个正确对待”是我们党领导农业经验特别重要的内容,现在和将来都具有指导意义。
1982年5月,邓小平同志在向利比亚国家元首介绍我国经济建设的经验时,用通俗形象语言精辟地讲了重视发展农业的重要意义。他说:“不管天下发生什么事,只要人民吃饱肚子,一切就好办了。”
历史有力地证明了这一点。40年来,什么时候农业生产发展,全国的日子就比较好过,什么时候农业生产停滞或下降,全国的日子就不好过。1978年底,十年内乱结束不久,国民经济濒临崩溃的危险境地,中央就是抓住振兴农业这一环把整个国民经济带动起来的。
在贯彻农业是国民经济基础的思想中,必须正确地处理工农两大产业的关系。我们有些同志并非不知道,也不是不赞成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但是出于早日实现工业化的良好愿望,在具体工作中往往不自觉地重工轻农。在新形势下必须进一步明确:发达的工业必须以发达的农业为基础,决不能认为工业有了发展,农业就不是基础了。不久前国务院公布的产业政策,再次明确农业是国家优先投资的重点产业。这些重大的方针政策,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
与正确地对待农业相联系,还必须正确地对待农民。八亿农民是发展农业的主体,是安定团结的基本因素。可以这样说:农民不稳,天下不稳;农民不富,中国不富。
40年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告诉我们,要正确地对待农民,一方面要对农民进行社会主义教育,引导他们走社会主义道路,正确处理国家、集体和个人的关系;另一方面要在经济上充分关心他们的物质利益,在政治上切实保障他们的民主权利。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由安徽省凤阳县只有十几户人家的小岗生产队点燃的大包干星星之火,竟以不可阻挡之势在全国燎原,一个根本原因,就是大包干在坚持社会主义的前提下,照顾和尊重农民的物质利益和民主权利。大包干有三句话:“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是自己的。”这三句话不仅表明国家、集体和个人的关系的正确处理,而且满足了农民对生产和分配自主权的要求。这就使农民从切身利益上把农业变成了自己的事业,产生了一种发展生产的内在动力。
我们党从成立的一天起,就同农民有着血肉的联系,农民历来是工人阶级的天然同盟军。民主革命依靠农民的支持取得了胜利;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改革开放,也离不开农民的支持。因此,我们必须重视农民的利益,注意改善同农民的关系,进一步加强工业对农业的支援,加强城市对农村的支援,从政治、经济、科学、教育、文化等方面不断采取切实措施,巩固工农联盟。
我们共产党人从来是两点论。当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40周年的时候,我们一方面要看到我国农业战线取得的光辉成就,另一方面也不忽视前进道路上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从目前来看,我国农业生产力还比较低,整个农村的物质文化和科学技术基础还比较薄弱;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商品经济还处于起步阶段,对如何搞好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还缺乏经验;由于条件不同,各地区发展很不平衡,一些边远山区尚有几千万农民温饱问题没有解决;特别是近几年来,粮食、棉花等主要农产品出现的徘徊局面尚未扭转。
从长远来看,我国人均占有资源量不多,随着人口增加、工业发展和城乡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这种资源短缺矛盾会更加尖锐,在科学技术没有取得重大突破之前,还难以从根本上得到解决。
但是,困难和问题难不倒我们,正视困难是为了继续前进,我们没有任何理由悲观失望。当前,许多克服困难的有利因素和条件摆在我们的面前:40年来,我们已经制定了一套比较完整的发展农村经济的方针和政策;创造和积累了许多发展农业生产的宝贵经验;建立了一个强大的完整的工业体系;农业内部,包括农田水利建设在内的物质条件也比过去大大加强;我国农业生产水平还很低,因而农业科学技术增产的潜力很大。我们相信,在民主革命时期和过去40年社会主义建设中立下不朽功勋的几亿农民,一定能在党的领导下,发扬光荣传统,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把一切有利条件充分利用起来,为建设更加繁荣兴旺的社会主义新农村,为实现党的伟大战略目标作出自己的贡献。


第5版(国内专页(经济))
专栏:经济万花筒

莫让过期货坑人害厂
吴锦才
店铺里把过期的糕点、饮料、罐头等拿来卖,人们都明白这坑苦了顾客。其实,在生产食品的工厂这一头,所受的为害也不轻——眼前的市场,长久的信誉,常常为了一两瓶、一两包被检测到的过期食品而大受损害。
不久前,一个食品检测中心在北京一家商场买了两大瓶宁夏产的健身可乐,参加整个北京市场汽水检查。谁知这两瓶偏偏就是过期的:瓶子上工厂规定保质期为6个月,买到手的已经超期3个月,按说不该在柜台上摆了,偏巧检测者又没注意这是过期货,后来才从商标上注意到生产日期。抽检后,发现这两瓶可乐中细菌超标太多,于是检测中心列表向上级单位上报,只是在备注栏中注明“已过保质期”。谁知一波三折,错中又错,上级单位汇总了一个表格向新闻界散发时,却又删去了这过期的说明字样。
这个结果公布后,给健身可乐生产者青铜峡市饮料总厂引来轩然大波——好几家商业批发单位来人、来电退货,工厂经济损失惨重。厂长李杰为此事专程来京四处奔走,说明真实情况。李杰真感到委屈!他说:卫生状况是人命关天的大事,我们产品可不敢马虎。最近又拿产品到北京市防疫站、国家食品质量监督检测中心去检测,结果是完全达标的。李杰焦急地对记者说,这下我们可被“过期食品”害苦了。商店今后再不要出售过期的东西了!
就这么一件事,让消费者和生产者都吃到苦头,连商店也信誉扫地。但是问题并不就此了结——工厂将食品批发给店铺后过了期卖不掉,经济损失应由谁分担?消费者买了过期食品的损失,是应由商店还是由工厂赔付?人人皆知“过期”不好,全社会又怎样形成遏止它露头的有效机制呢?这些疑团仍然萦绕在经济生活当中。


第5版(国内专页(经济))
专栏:

电脑进入银行“唱主角”
——记浙江省工商银行IBM4381电脑系统
王郁 王振
不知你还有没有这样的印象,走进银行储蓄所,耳膜里便撞入噼噼啪啪的算盘珠声。这声音,像爆豆,高低起伏,没有间歇。“那时候,一天下来,脑子里还嗡嗡发响,人弄的昏头胀脑”,一位老银行感叹道。
吃“银行饭”的都知道,一把算盘一支笔,历来是银行的基本功。“算盘笃不好,老板要回报”,这在解放前的银行、私人钱庄不用说了。就是解放后,一直到80年代,我国不少银行储蓄所、办事处,还是依靠算盘“唱主角”。
1987年8月,浙江省工商银行引进两套容量大,功能齐全的IBM4381电脑系统设备和600多台配套终端,初步建立了一个以杭州为中心的省内最大的电脑网络系统。杭州市有25家工行分支机构先后纳入网内,市区电脑中心的4381主机已存储各类帐户100余万户,高峰期日处理业务8万余笔,是杭州市工行整个业务量的50%以上。
那天,我们特地去4381机的“心脏”——杭州计算机培训中心采访,宽敞明亮的中心机房内,身着白大褂的工作人员井然有序地工作。袁总工程师说,这套4381机,是目前国内同行中最先进的电脑系统,主机每秒可运算270万次。袁总带我们来到数十台闪着红灯的机器前,她告诉我们,这就是和杭州工商银行各储蓄所、办事处联网的联接器,各所每办一笔业务,都会在这里显示出来。过去,储蓄员办理一笔活期储蓄业务,手工作业最快也约需120秒,现在电脑作业,只要60秒钟,速度提高一倍。以前银行工作人员最怕年底活期存款帐户的结息,每到这时,便要加班加点,忙得团团转。就拿杭州市内10万活期存款帐户的年度结息来说,过去手工作业,300多人忙一天,才能处理完。现在采用电脑网络系统集中处理,只需1个多小时就能完成。
过去,由于采用手工作业,银行里排队是司空见惯的。一边是储户怨声不断,一边储蓄员神情紧张地翻卡、填写、算息,弄得不好,还要出差错。自从4381机开通后,杭州延安路、解放路、武林门等繁华地带的20家储蓄所实行联网,开办了通存通兑业务,储户在这个所存的钱,可以到其它所去取,那种临柜拥挤的现象就大大缓解了。同时,由于电脑联网,缩短了资金的在途时间,厂家双方成交的货款,一般只需几分钟就可以打入帐户,用来周转,而以往一般要两三天,如果是外地时间就更长。在杭州工行近20家已电脑联网的办事处、分理处开户的企业和工厂近2万家,日处理业务近5万笔,这样多的资金周转改用电脑网络处理,按最保守的计算,全市每天等于增加流动资金300万元。
昔日算盘珠子的笃响,如今计算机网络通四方。浙江省银行界的这场手工到电脑化的革命,目前走在全国银行系统的前列。浙江省工商银行计划在今明两年首先在杭州与北京、济南三大城市之间实行4381电脑联网的试点,为全国大联网做好准备。


第5版(国内专页(经济))
专栏:开拓新的绿色事业

绿色家族的当家人
王垂君 陈文泰
曾继明被提到邵武市林业局领导岗位上时,邵武正刮着一股“砍树致富”的歪风。不到一年时间,“森林赤字”20多万立方米。曾继明毕业于福州林校,从事林业管理工作近30年,对“林”有着深厚的感情。面对这种情况,他连续召开党委会、局务会讨论、研究,寻找邵武发展林业的方案,提出八个字:“有限供给,动态保护”。
森林资源是有限的,社会需求是不断膨胀的。不管邵武的森林资源多丰富,也终究有限。要实现经济环境和生态环境的平衡发展,首先要抑制消耗。曾继明决定从源头抓起。水北乡有家木筷厂,年创汇几十万美元,是邵武的“宠儿”。他们做起事来财大气粗,有恃无恐,无视法规,乱收滥购,成了邵武的“木老虎”。曾继明拿定主意,首先向它开刀。他手持县委、县政府的“红头文件”,宣布木筷厂停产清查。清查的结果是:在一年多的时间内非法收购计划外木材3000多立方米,加上地方自列计划内的供应指标,每年消耗木材达1万多立方米,而资源利用率不及20%,浪费极大,一年就相当于毁掉5000多亩松林。几十万美元能买回几千亩正在茁壮成长中的山林吗?无论是算经济帐,还是算生态账,都证明木筷厂做的是赔本买卖。曾继明按照“有限供给”原则统筹安排:“限额4000立方米,纳入计划,保证供给。外加一个条件,要把加工剩余物全部卖给造纸厂”。此后,木筷厂不再偷偷摸摸地进山收购木材,光明正大地从有限供给中取得了应得的原料。不但材质好,而且价格公道。结果,这个厂成本下降,利润上升,日子比以前过得还轻松。
在邵武,除了木筷厂还有个造纸厂,也是“木老虎”,而且是个能吃“娃娃树”的木老虎。它每年上缴90多万元的利润,是地方财政的台柱子。尽管邵武的当家人都知道他们乱收滥购、乱吃木材不对头,就是下不了整治的决心。曾继明几次面陈力争,他说:造纸厂每年吃木材1.6万立方米,要毁掉多少森林呢?至少8000亩。初步估算,每亩中幼林价值1000元,8000亩就是800万元,10年以后呢?他们“拿着金条换铜条”,不合理地利用,既不利于生态,又不利于经济。在县里的支持下,造纸厂的利润指标由90万元调减到40万元;木材消耗由原来的1.6万立方米核减到7500立方米。在邵武境内,吃木材的企业多达182家,逐一进行了整顿,实行关、停、并、转,压缩了84家。对剩下的98家企业,都实行限额供给。限额以外,坚决卡死。
动态保护,是继“有限供给”之后曾继明的又一创造。曾继明说:“从合理消耗中挽回再造林的经费,一边献血,一边补养。这就是对森林资源的动态保护。”他算过一笔账:砍倒一棵树,营造一亩林;是一棵树长得木材多呢,还是一亩林长得木材多?动态保护的结果必然是:越采越多,越采越好。
1985年春节,他们首先找到市政府,申请100万元贷款,充当营林专用资金。市政府痛痛快快地答应了。他们领到了第一个100万元。国营林场靠林吃林,更应多做贡献。市林业局要求对间伐材、综合利用材,按销售收入的20%提留;原木按每立方米7.5元提留,叫做“森林资源补偿费”。跟那些场长们一商量,也都连连点头,他们又拿到一个100万元。林农们呢,林业局一再让利,又多方提供方便,个体、集体都尝到了甜头。“吃水不忘挖井人”,林业是命根子,发展林业也该“出点血”,每亩给造林补偿费10至15元。这笔钱收齐后由乡、村掌握,用来扶助农民造林。林业局只管设计、施工、检查验收。这一下,他们又拿到一个100万元。三个100万元,加上原有的从木材销售中按政策收到的400万元育林基金,邵武用于营林方面的专项资金,每年达700万元。
长袖善舞,聚财善贾。林业局手中有了钱,就像一位善炊的巧妇,把邵武的营林事业搞得有声有色。
邵武市从1983年起就开始实行承包造林和合作造林。那时候由于资金不足,步子迈得不大。如今有了钱,每亩投资都在百元以上,农民的积极性特别高。造林面积逐年扩大,质量也逐年提高。到1987年,全市承包造林面积达到7.3万亩,合作造林面积达到14.7万亩,占全部更新造林面积的62%,存活率在95%以上。邵武现有森林面积289.5万亩,活立木蓄积量1400万立方米,全市森林覆盖率达61.4%,高于全省、全国的平均水平。


第5版(国内专页(经济))
专栏:来信

废金属回收管理失控亟待整顿
本报记者 刘燮阳
废金属是工农业生产不可缺少的原料。我国废金属资源潜力巨大,年总资源量约3400万吨,仅次于苏联、美国和日本,居世界第四位。现在每年产生的废钢铁,约占年钢产量的一半;杂铜和废铝约占铜铝产量的36%。充分利用好这些废金属,一举多得,对解决当前原材料不足可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据有关部门测算,如果回收工作搞得好,国内金属资源供需基本可以平衡。因此,人们把金属再生称为
“二次冶金”或“第二矿业”。
1987年以前,废金属一直被列为国家统配物资,由国家统一管理,物资、商业部门收购。1987年放开以后,由于措施不配套,管理混乱:
第一,多家经营。据湖北黄石市的公安、工商部门统计,除物资和商业两家回收废金属外,另有经营单位198家,甚至连行政部门的市经委、市民政局、街道办事处等都兴办回收企业。至于个体户,初步统计,也有近2000家。一些地方还出现了交易废金属的黑市。
第二,哄抬价格。由于多家染指废金属,废金属身价与日俱增。废钢价格由每吨300元涨到600元。好的废钢涨到800—900元。好废钢价格高,大家抢好废钢,次的(钢铁屑、轻薄料)无人收。全国可回收资源3200万吨,只回收2700万吨,浪费500万吨。
第三,不法分子破坏生产建设和公用设施。仅1988年1月到11月,中原油田就发生盗窃破坏生产设备案件450起,被盗的专用金属材料达2045吨,直接经济损失高达数百万元。1988年,全国破坏邮电线路案件高达1299起,被盗割电线92万多米。
为了解决管理失控、多头经营造成的混乱状况,有关部门呼吁:
——由物资部门牵头,会同公安、工商、税务、物价、商业等部门组成检查机构,立即对废金属市场和经营单位进行清理整顿。重新核查营业执照;对申请经营废金属的单位必须由物资部门审核,公安部门发给特许证,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批准后发给营业执照,严禁无照经营。
——严禁从个人手中收购铁路、石油、通讯、市政公用等废旧金属材料,对个人拣拾的生产性金属,必须设专点严格凭证收购。
——颁布废旧物资管理法规,将废金属市场管理纳入法制轨道。
——严厉打击盗窃、窝赃、销赃、非法倒卖废旧金属的犯罪分子,绳之以法,绝不手软。


返回顶部